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314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docx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

理性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

 

自2001年至2006年,每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字分别是114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本科生就超过80%,2002年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

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

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将会持续严峻。

日前,《都市快报》刊登过一长篇采访,题目是《为什么本科生大专生相继去端盘子洗脚》。

采访发现不少大学生开始在服务行业就业,包括在餐厅做服务员,在足浴按摩院做按摩师或足浴工,在商店做营业员。

当然,大多数人作出这样的选择都是无奈的权宜之计,一有其他合适的工作机会,就会马上离开。

那么,大学生为什么不甘心端盘子、洗脚,不愿从平凡、普通的职业岗位上磨练自己、提升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一是观念上,二是心智上,三是职业技能上。

从观念来看,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严重束缚了一代代中国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出人头地。

我们的传统价值是以“官本位”为轴心的,所以现在年年都是“公务员热”。

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出国,所以辅导托福、GRE考试的产业都成了暴利产业,红火得不得了。

另外,现有社会发展是高度不平衡的,资源越来越往中心城市集中,尤其是往东部沿海各城市倾斜,许多大学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的,普遍不愿离开大城市。

大家都挤在大城市,就业的位置就那么多,能找到满意工作的概率自然就走低了。

现在的“民工短缺、大学生多余”现象也就不足为怪。

从心智上说,大学生经过中学6年激烈的拼杀,从应试教育的路上艰难跋涉过来,考试高于一切,把人生变成了以分数为中心,人格教育严重缺失,社会常识尚未健全,从教科书和考卷上认识的社会与真实的社会并不是同一回事,对眼花缭乱的社会缺乏应有的认知和准备,心智上没有成熟,免不了在应对社会时不知所措。

一旦进入社会,就会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

从职业技能来说,老实说,现在有不少大学定位不清晰,思路混乱,它们所提供的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教育,既缺少务实的职业教育,又远离超越性的合乎天道人心的理想化教育,造就的人才往往游离于真实社会。

换言之,就是在“谋食”和“谋道”两面都不到位。

上述三个层面,技能是最次要的,因为技能可以在职业实践中得到锻炼、磨砺和提高,最关键的还是观念和心智,这要靠整个社会风气的转换,靠基础教育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以上从三个层面谈了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方面的认知障碍,那么怎样才能理性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又如何将其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呢?

一、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应从低做起

最近有人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半数大学生将毕业后的工作目标锁定在通用、松下、联想等知名企业。

在回答“进入企业的第一年里,你最想获得的工种是什么”时,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技术人员;四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管理人员;五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希望成为策划人员;剩下的部分最低要求也是办公室白领,有的甚至宣布要当CEO。

提出从蓝领干起或从营销一线干起的寥寥无几。

台湾企业家、灿坤电器集团老总吴灿坤说过一句很有诗意的话:

“我羡慕‘天边的彩霞’,但我更注重‘脚下的玫瑰’”。

“天边的彩霞”可望而不可及,“脚下的玫瑰”却近在眼前。

清华大学有两句著名的口号,一句是“心怀天下”,另一句是“从小事做起”。

但是很多人往往被第一句口号冲昏了头脑,忘记了“从小事做起”才是做人的根本。

曾经有报纸报道过某企业招聘时明确提出“清华、北大免谈”,这固然有炒作的成份,但是也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

招牌诚可贵,实干价更高。

“天边的彩霞”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幻想。

而人又是最容易幻想的动物,但幻想是最容易破灭的,人最终要面对现实。

前两年,网络经济如泡沫般破灭,就让很多头脑发热的幻想家一下子找不着北了,从“六个月后成为百万富翁”的幻想家,转变为“六个月后将有工作”的清醒者。

实际上,“脚下的玫瑰”也不容易采到,因为它总与荆棘相伴。

“彩霞”朝夕有,“玫瑰”不常开。

理想是彼岸,务实是桥梁。

二、正确定位自我,积极响应时代号召

首先,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为择业前提。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尤其是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任何一种追求如果仅是单一个体的自我追求,而不能凝聚成为社会、民族共同追求的精神动力,那么,其个体追求的成功必定是无望的。

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更是一方事业的天地。

在择业的主观愿望和国家、人民的需要发生冲突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惟有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融为一体,才有存在、发展的可能和必要。

其次,把握心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

在职业选择中首先要弄清:

自己究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职业,自身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

当然,社会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是复合型的、能力是全面型的、素质是综合型的。

因此,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职业选择的基础。

第三,选择有利于发挥特长、发挥专业优势的岗位。

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主要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

所以不要看见别人追求某种职业,自己便不加分析地跟着去做。

即使一个与自己兴趣相合,又具有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来到时,也应该认真考虑是否有利于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胜任条件具备与否,免得就业后因能力不及而导致自信心的动摇。

当然,我们不要求完全专业对口,但真正需要改行时,慎重考虑则是必须的。

所以,谋职时除要考虑专业对口外,还需考虑爱好、性格、能力等各种因素。

第四,目光向下,寻找成才创业的沃土。

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尽管苦一些、累一些、条件差一些,但能为大学生成才和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与充分的机会。

一是那里缺乏人才,大学生容易脱颖而出;二是那里的领导更重视人才,这是成才创业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三是艰苦的环境磨练人,催人奋进,促人成才。

最后,审视机遇,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应该说,测定所选职业的满意度不仅仅取决于职业本身,更取决于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技术设备力量、经济效益、人际氛围、地理位置等实际现状。

为此,要求大学生综合分析,兼顾考虑再作选择。

另外,在许多情况下,事业的成功往往来自于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抓住了这种机会,就等于踏上了成功之路。

三、清醒认识就业形式,努力转变就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

”这是2005年“第一次就业调查”的调查结果。

而在广州,这一数据甚至高达90%。

大学生就业如此严峻,为什么流失率还如此之高?

据了解,这与大学生的就业观有关。

统计资料表明,33.2%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职业的跳板,而16%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而在寻找第一份工作时,26.4%的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职业规划问题,66.8%的人考虑过但不全面,只有8.6%的人比较充分考虑职业规划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部分表现在就业观念上,发人深思。

第一,大学生就业观念仍是“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将第一份工作当成进入职场的跳板,同时,导致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敢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

第二,大学生的期望值偏高。

学生普遍都希望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如毕业生蜂拥而上考公务员。

据悉,今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

第三,自身定位不准。

许多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茫然地找工作。

一位就读交通工程管理的同学告诉记者,他还未决定从事何种职业,先报考公务员再打算。

大家都很清楚,在职场中,“骑驴找马”的意思是先就业再择业,近两年来,这一观念在高校毕业生中非常流行。

首先,用人单位不甘心只做“培训基地”。

有HR(人力资源主管)专门在调查问卷中写道:

“我们这里不是培训基地,请大家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

其次,有些毕业生心态习惯还没毕业。

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意见分歧,暗示了两者之间存在沟通障碍。

调查数据显示,“对用人单位的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

实际上,被访的企业表现得比学生更焦虑,56.3%的用人单位迫切希望求职者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岗位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除此之外,“对社会缺乏了解”是招聘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二大不满。

用人单位亲睐的是对工作有热情、有能力、能担当责任的人。

可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种学生的心态和习惯。

再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沟通是鸡同鸭讲。

国内某调查公司的HR陈女士最近刚结束今年的招新工作。

她表示,企业最关心的是新员工的综合素质怎么样?

他能为企业做什么?

而正在找工作的王玉说,学生们最关心的是,你能给我多少钱?

在陈女士看来,“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薪酬体系,但是我们要通过几轮的面试才能搞清楚你到底值多少钱?

最后,职业规划要趁早。

目前,“职业规划”这个词逐渐走入大家的视野。

学生们都会尝试努力地和用人单位沟通。

调查显示,学生们最感兴趣,也最积极参与的两类培训是进入企业之前的入职实习培训和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沟通。

四、努力克服在择业、就业中的心里障碍

全面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系统介绍常用的心理调试方法,引导他们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一)情绪障碍

1、焦虑。

调查表明,有20%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明显的焦虑状态。

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

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是否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屡屡被拒绝怎么办;选择的单位是否是最佳的选择方案等等。

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

2、急躁。

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

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大学生普遍存在急躁心理。

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了解较少的情况下,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尤其是在规定的期限内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理更为急躁。

3、抑郁。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往往因为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导致情绪低落、愁眉不展的抑郁心理。

(二)自我认知障碍

1、自卑。

自卑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特别是部分女大学生、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

2、自傲。

这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很高,对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三)人际心理障碍

1、怯懦。

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

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给用人单位的印象,以至于不敢放开说话,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来。

2、冷漠。

当一些大学生在择业中因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会出现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失落、意志麻木等反应。

二、大学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本来是可以理解的。

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把握就业期望值。

当前,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特点、家庭情况等去确定职业期望值。

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

同时,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心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错误的择业观约束了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我们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二)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1、自我反省。

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应当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自己的性格气质特点是什么,自己最适合干什么工作,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等等。

2、社会比较。

毕业生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就要将自己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做一比较。

一是要通过与自己条件、情况类似的人比较来认识自己,避免孤立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二是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看看别人是怎样评价自己的;三是要通过参加社会活动,从活动的结果分析来评价和认识自己,如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在客观上寻找评价的参照尺度来认识自己。

3、心理测验。

毕业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验,通过测验分析,明确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从而减少择业的盲目性,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心理挫折。

(三)、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

1、理性情绪法。

有的学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定势,才导致了不良情绪,如果将这些想法加以纠正,不良情绪就得到了克服。

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要善于从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观念,综合、概括出理性的看法,并对比两种观念下个人的内心感受,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误区。

2、合理宣泄法。

大学生择业中处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藏在心底,而应进行适当的宣泄。

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

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宣泄不良情绪。

3、自我慰藉法。

自我慰藉就是自我安慰。

毕业生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状况时,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

这样,就能缓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重新找回自信,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

4、情绪转移法。

在情绪低落时,可以采取缓冲的办法,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

5、自我激励法。

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

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或者写在纸上,或者找个旷野大声地喊出。

这些对走出自卑,消除怯懦有一定的作用。

6、松弛练习法。

松弛练习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常用的有肌肉松弛训练,意念放松训练等放松练习方法。

放松练习可以帮助人减轻和消除各种不良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失眠等症状。

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放松练习来解决。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

初次就业和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成才和成长。

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极为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把个人的能力、知识、价值的实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人是社会之人,是现实之人,无论正视与否,现实都是客观存在的。

积极的心态是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消极的态度是脱离现实,逃避社会。

现实是客观的,既有有利于自己的一面,也有不利于自己的一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越来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社会将会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合适的环境,这将为大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提供广阔的天地,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