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244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docx

财经类自考最新通过的论文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必过

回顾“十一五”展望“十二五”

摘要: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欧美消费-中国制造”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链结构也将面临新的调整。

同时,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

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大“过度依赖”问题,实现经济协调、平稳、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成就回顾,经济现状,结构调整

Summary:

"11thfive-yearplan"period,China'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haswithstoodallkindsofmajorchallengesandtest,therapiddevelopmentofsocialproductiveforces,andthecomprehensivenationalstrengthincreases,people'slivingstandardsimprovedmarkedly,thesocialenterprisecomprehensivedevelopment,internationalstatusandinfluenceimprovedsignificantlyandreform,openingupandsocialistmodernizationconstructionhasmadenewtremendousachievements.Standingatanewhistoricalstartingpoint,lookingtothefuture.Weshouldfullyanalyzed.withachievements,alsowanttoseeclearly,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stillhassomecontradictionsandthequestion,in"1025"period,the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sinternalandexternalenvironmentwilloccurimportantchanges."Europeconsumption-Chinamanufacturing"globaleconomicgrowthpatternisgraduallychange,theworldfinancialsystem,internationalindustrialchainstructurewillalsofacenewadjustments.Atthesametime,domesticresourcesenvironmentrestrictionconstantlystrengthened,unevendevelopment,uncoordinatedandunsustainableproblemincreasingly.In"1025"period,toacceleratethechangesasthemainline,thedevelopmentmodeofeffortstopromotestrategicadjustmentoftheeconomicstructure,takeeffectivemeasurestosolveeconomicdevelopmentprocessinthesix"excessivedependence"andrealizeeconomiccoordination,stabl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

Achievement,thecurrentstateoftheeconomy,reviewstructuraladjustment

 

目录

前言……………………………………………………………………………………………4

1.“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4

1.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4

1.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5

1.3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强…………………………6

1.4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6

1.5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7

2.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8

2.1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8

2.2过度依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模式…………………………………8

2.3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9

2.4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强力支撑…………………………………………………9

2.5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牺牲………………………………………………………10

2.6过度依赖“两头在外”的外需拉动……………………………………………………10

3.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转型的重点………………………………………………………10

3.1完善经济体制,扩大民间力量和市场的作用…………………………………………10

3.2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程,构建“橄榄型”社会格局……………………………12

3.3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2

3.4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机制,保持宏观经济稳定……………………………………14

3.5要构建资源节约模式,发展循环经济…………………………………………………15

3.6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的转变…………………16

参考文献……………………………………………………………………………………17

 

前言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各种重大挑战和考验,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在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的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

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成绩,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

“欧美消费-中国制造”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正逐步改变,世界金融体系、国际产业链结构也将面临新的调整。

同时,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

1.“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1.1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积极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五年。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十一五”前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增长12.7%,2007年加速到14.2%,增速仅次于改革开放后最高的1984年。

2008年,受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陡然回落到9.6%。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速出台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我国经济增速在世界各国中实现率先回升,2009年经济增长9.2%,与世界经济下降0.6%形成鲜明对照。

2010年经济增长进一步回升到10.3%,明显快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平均增速。

2006-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不仅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而且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4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加。

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初步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748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5.7%,年均实际增长10.6%,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5个百分点。

1.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五年。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

服务业发展加快,比重提高。

2006-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9%,比“十五”时期加快1.4个百分点。

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0%,比2005年提高2.5个百分点。

而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由2005年的47.4%下降到2010年的46.8%,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2.1%下降到10.2%。

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经济总量和投资占全国的比重持续上升,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增强的趋势。

2010年,东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3.0%,比2005年下降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19.7%、18.7%,分别比2005年提高0.9和1.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基本持平。

2010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41.7%,比2005年下降9.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2.6%、22.2%和11.0%,分别比2005年提高4.4、2.3和2.4个百分点。

1.3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迅速,薄弱环节和薄弱领域明显加强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迅速发展,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进一步缓解的五年。

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入快速增加。

“十一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2.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

其中,铁路运输业累计投资22688亿元,年均增长46.0%;城市公共交通业累计投资7543亿元,年均增长37.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累计投资6.9万亿元,年均增长28.7%。

农业和能源等基础产业投资也保持较快增长。

农林牧渔业累计投资12151亿元,年均增长37.7%;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累计投资12490亿元,年均增长26.7%。

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0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9.9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38.3%,年均增长6.7%。

在主要能源中,2010年原煤产量32.4亿吨,比2005年增长37.9%,年均增长6.6%;原油产量2.03亿吨,比2005年增长11.9%,年均增长2.3%;天然气产量967.6亿立方米,比2005年增长96.2%,年均增长14.4%;发电量42065亿千瓦小时,比2005年增长68.2%,年均增长11.0%。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国邮电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1.7%。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年均增长16.9%,电信业务总量年均增长22.0%。

全国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由2005年的48242万户增加到2010年的150518万户,年均增长25.6%;光缆线路长度由2005年的407万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995万公里,年均增长19.6%。

2010年,全国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39万户,比2005年增长55.1%;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85900万户,比2005年增长1.18倍,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705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4.57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4.5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

1.4对外经济与对外贸易水平提升,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的五年。

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9倍,年均增长15.9%。

其中,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15.7%;进口总额1394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11倍,年均增长16.1%。

进出口贸易总额近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其中货物出口额在2009年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时期,我国在保持轻工、纺织等传统行业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家电、信息等产业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

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分别为9334和4924亿美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和1.3倍;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59.2%和31.2%,比2005年分别提高3.2个和2.6个百分点。

2010年,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进口量分别为61863万吨、23931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1.2倍和0.9倍。

对外投资迅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对外投资增长强劲。

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1.5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

“十一五”时期的五年,是大力改善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05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09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

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

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比2005年增长82.1%,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5年增长81.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9%。

其中,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3.1个百分点,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为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3471元,比2005年增长了69.6%,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82元,比2005年增长71.5%,年均增长11.4%。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性和享受性方向转变。

2.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大“过度依赖”问题,实现经济协调、平稳、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过度依赖”:

2.1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在长期的发展中,政府逐渐形成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来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惯性思维。

我国存在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2008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防止国内经济增速持续回落,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宏观调控及时转向,明确提出“保增长”,全面实施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主要以4万亿元投资计划为主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但从调控的长期目标来看,物价稳定以及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物价忽高忽低,短时间内从紧缩状态进入通胀阶段。

面临着后危机时代内外因素的变化,中国治理模式的不足和缺陷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

(1)强政府悖论制约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

虽然政府在推动市场化改革,保持社会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政府的目标、体制、行为、功能等领域仍然存在许多不适应甚至阻碍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一些领域政府的权力和职能过度扩张,而在另一些领域则又存在着政府职能缺失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治理能力的改进和提升。

(2)市场经济模式调整过程中面临的新自由主义陷阱。

全球经济危机充分暴露出以“无为政府+大私有化+自由市场+金融创新+全球化”为核心的自由放任型市场经济的严重弊端。

这种市场经济不仅给以往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而且在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的今天又显得十分脆弱。

2.2过度依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模式。

利益结构失衡带来了潜在社会风险。

尽管社会整体的利益在改革开放中得到提高,但利益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却并不均衡。

一些群体成为改革开放的受益者,而另一些群体则成为失利者。

这种状况不仅会对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带来风险和阻力,而且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障碍。

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也再一次暴露出社会利益失衡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的严重的负面效应。

诸如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分配差异、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都是导致内需不足的深层社会根源。

而危机产生的失业、收入下降、贫困人口增加等问题将对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过低并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

据统计,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达3.3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达到23倍之多,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收入差距达13倍。

因此,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失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这两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将使中国未来转型与治理的风险增大。

2.3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

我国依靠人口红利确立起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创造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

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会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力受到挑战。

廉价劳动力强化了企业对劳动力要素的过度依赖,使得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成本投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处于弱势地位,抑制了产业转型升级。

由于现有对外开放模式的缺陷,中国在国际分工中被锁定于价值链低端,属于“打工经济”,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且容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强力支撑。

近年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之一。

“土地财政”推高了房价,助长了房地产投机,引发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对宏观经济稳定埋下了隐患。

房地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是一些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

据有关研究估计,如果房地产价格下降30%,将导致全社会投资增速放缓约6个百分点,GDP增幅下降约2.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增速下降约15个百分点。

过度依赖房地产将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增长被房地产“钳制”,增大经济波动的风险。

事实上,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以经济内容为主的政绩考核机制及其引发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引起土地财政的重要原因。

在当前分税制条件下,地方政府陷入了巨大困境:

一方面,财力面临枯竭的问题;另一方面,其面临不断增长的支出需求。

在这种预算约束条件下,“土地财政”便成了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从短期、局部来看,地方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获得收入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的财政困难,增加了劳动力就业,提升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供能力。

然而,从长期、全局来看,这种土地财政可能会加大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风险,且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5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牺牲。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不高,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7.7%,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将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2.6过度依赖“两头在外”的外需拉动。

“资金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尽管在我国经济起飞阶段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导致我国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

据测算,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徘徊在30%-40%左右,2000年达到43.9%,2007年达到66.2%,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分别为59.2%和44.8%。

而且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话,也会是我国经济过度受国际牵制。

3.治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对策

  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努力在“做大蛋糕”和“分配蛋糕”两个领域进行调结构和促转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的均衡协调,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可持续性,构建起“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均衡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六个方面的再平衡。

3.1完善经济体制,扩大民间力量和市场的作用。

在后危机时代,重建、变革、调整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旋律,作为新兴经济体领头羊的中国显然处于这一变革进程的前沿地带。

面对内外格局所发生的巨大变迁,中国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

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从而走向持久繁荣的根本之道在于,发展与提升中国治理模式,使之成为构筑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对于中国而言,建立社会规制型市场经济需要打破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模式,充分利用三者的互补性优势,使之形成相互增进的“正和博弈”模式,从而走向一种更加完善的新型混合经济体制,实现经济的持久繁荣。

首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环境建设。

制度是镶嵌在制度环境中的,没有完善的制度环境,就不会产生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原本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无制度环境的支持下,也会丧失制度的原有功能。

3.1.1有一些政府规制需要强化,而另一些则需要精简。

需要强化的部分主要表现为加强有关支持公平竞争和促进良好经济秩序形成的立法和执法工作,提供必要的市场监管和宏观调控,为市场的有效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政治与法律环境;需要精简的部分主要表现为改革现有的行政审批制度,缩减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打破部门与行业的行政垄断,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必要的公共物品供给方面。

3.1.2需要继续深入推进一些基础性、键性的经济制度改革与建设,提高市场经济体制的综合运行绩效。

主要包括: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