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2232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汉语常用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古汉语常用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古汉语常用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古汉语常用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古汉语常用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汉语常用字.docx

《古汉语常用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常用字.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汉语常用字.docx

古汉语常用字

读音yú五笔:

gfk 四角号码:

10400

释义

一、介词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

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

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

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不必译出。

  例:

少卿足下: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

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

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

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

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

  例:

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

  例: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

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按:

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

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

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

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

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等。

  例:

昭王曰:

然则先生圣于?

(《吕氏春秋·审应》)

五、动词

  

(1)(象形。

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

本义:

超过)

  

(2)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

毛传:

“于,往也。

”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书·大诰》

  (3)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

——《诗·豳风·七月》

  (4)如;好像 《易》曰:

“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

——《易·系辞下》

  (5)又如:

于何(如何)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于,於也。

象气之舒。

”本义为叹词,音xū。

“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

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

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

“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于】神农氏纪实,象形字,画得是飘洒瑞雨的样子,既养气致舒展。

基本信息

部首:

丶,部外笔画:

3,总笔画:

4五笔86:

YLYI 五笔98:

YEYI 仓颉:

IKSI 笔顺编号:

4354 四角号码:

34027 UniCode:

CJK统一汉字U+4E3A

详细释义

●wéiㄨㄟˊ

  (为的本义是母猴。

象形。

按字,从爪,古文下像两母猴相对形)

  解说:

为从爪从象,象非动物象,而是指表现、特徵,古人以象为像,因象动物身体大、特徵多,容易辨识。

爪是手。

行为的表现,即「行为」。

常见组词「为什么、为何」。

  ◎做,行,做事:

~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当做,认做:

以~。

认~。

习以~常。

  ◎变成:

成~。

  ◎是:

十两~一斤。

  ◎治理,处理:

~政。

  ◎被:

~天下笑。

  ◎表示强调:

大~恼火。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

敌未灭,何以家~?

  ◎姓。

●wèiㄨㄟˋ

  ◎替,给:

~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表目的:

~了。

~何。

  ◎对,向:

不足~外人道。

  ◎帮助,卫护。

  ◎做,制造

常用例句

⑴成为,变成。

  例:

①此何遽不为福乎?

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⑧因而化怒为悲。

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

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

  例:

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⑤李李忠义其城为坎以先登。

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⑨故为之说。

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12)为坛而盟。

(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

(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

(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

(24)愿为小相焉。

(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

  例:

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②何以为计?

③子墨子解带为城。

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

⑤相传以为雁荡。

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⑦霓为衣兮风为马。

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⑨然后以六合为家,函为宫。

⑷是。

  例:

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

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⑦此为何若人?

⑧必为有窃疾矣。

⑨项燕为楚将。

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

  例:

①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

  例:

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⑤恐为操所先。

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吾属今为之虏矣。

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

(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

(12)为仲卿母所遣。

(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

(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

(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例: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何辞为?

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

  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⑼有。

  例: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敢用是为怨望。

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

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

  将来,将。

例:

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将可以缓解国家的祸患。

(11)治理。

  例:

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

  例:

为除不洁者,引入。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

(13)为了。

  例:

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③慎勿为妇死。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

  例:

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⑧为汉家除残去秽。

⑨请为筹之。

⑩保为将军破之!

(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3)君为我呼入。

(14)公为我献之。

(15)为君翻作《琵琶行》。

(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17)阿母为汝求。

(18)臣请为王言乐。

(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20)为复守黜藏使者。

(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

  例: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③为之奈何?

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

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

  例: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

一人去为市,(为市:

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

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18)即“伪”,伪装、假装。

  《礼记·檀弓下》:

“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意谓:

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

为即“伪”(伪装、假装)。

((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基本信息

  拼音:

ér注音:

ㄦˊ  部首:

而 部外笔画:

0  总笔画:

6

  五笔86&98:

DMJJ  仓颉:

MBLL  郑码:

GL  笔顺编号:

132522  四角号码:

10227[1]

释义

〈名〉

  象形。

小篆字形,象胡须形。

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

“而”是汉字部首之一。

本义:

颊毛)同本义

  而,颊毛也。

——《说文》

<连>

  

(1)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4)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宋·苏轼《石钟山记》

  (5)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代〉

  

(1)你;你的

  予岂不知而作。

——《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

——《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

——《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聊斋志异·促织》

  

(2)又如:

而翁(你的父亲)

  (3)这样,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又如:

而夫(此人;这人)

〈助〉

  

(1)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

——《淮南子·人间》

  

(2)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系辞上》

<语气>

  

(1)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2)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

〈动〉

  

(1)如,好象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

  

(2)另见néng[1]

基本信息

  拼音:

yǐ  部首:

人,部外笔画:

2,总笔画:

4;繁体部首:

人,部外笔画:

3,总笔画:

5  五笔86&98:

NYWY 仓颉:

VIO   笔顺编号:

5434 四角号码:

28700 UniCode:

CJK统一汉字U+4EE5

详细释义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2、而,来。

  例:

⑴有好事者船以入。

⑵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以:

以便)⑶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⑷卷石底以出。

⑸而托于柑以讽耶?

⑹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

这里有如果的意思)⑺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⑻属予作文以记之。

⑼杀之以应陈涉。

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5)操悉浮以沿江。

 (16)樊哙侧其盾以撞。

 (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18)忽魂悸以魄动。

(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20)各各竦立以听。

(21)以致天下之士。

(22)然而隐忍以行。

(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5)遂拔以击荆河。

(26)遂自投汨罗以死。

(27)其责已也重以周。

  (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

  3、把,拿,用。

  例: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⑵以钱覆其口。

⑶屠惧,投以骨。

⑷具以情告。

⑸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⑹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⑺何以为计?

 ⑻将以攻宋。

⑼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⑽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15)具告以事。

(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17)以我应他人。

  (18)以虞待不虞者胜。

  (19)国胡以相恤。

  (20)将以衅钟。

  (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

  (22)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4、以为,认为。

  例:

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⑵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⑶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⑷皆以美于徐公。

  ⑸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凭,靠。

  例:

⑴以我酌油知之。

 ⑵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⑸以勇气闻于诸侯。

  ⑹以攻则取。

  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⑻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6、按照,依照。

  例:

⑴策之不以其道。

  ⑵今以实校之。

  ⑶余船以次俱进。

  ⑷何必更以多寡为差?

 ⑸盖以律非故杀。

  ⑹以次进。

  ⑺则又法从事。

  7、根据。

  例:

  ⑴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

一说拿。

)  ⑵贵以近知远。

  8、通“已”,已经。

  例:

⑴固以怪之矣。

  ⑵日以尽矣。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⑴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

表时间) ⑵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

方位) ⑶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

表范围)

  10、在。

  例:

⑴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⑵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⑶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⑷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12、为。

  例: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以:

做)  ⑵要以不能免。

(以:

是)

  13、通“已”,止。

 例:

 无以,则王乎?

  14、任用。

  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5、此,这。

  例:

 以一物体与物物争。

(本义项指前一个“以”。

「以为」

  1、把......当作或作为。

  例:

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⑶吾始闻汝名,以为豪。

  ⑷相传以为雁荡。

  ⑸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

把它设为。

)  ⑹撰长书以为贽。

  ⑺寡君之以为戮。

  2、认为。

  例:

⑴以为且噬己为,甚恐。

  ⑵以为妙绝。

  ⑶人人自以为必死。

  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⑸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⑹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3、把......制成。

  例:

⑴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⑵铸以为金人十二。

高级汉语词典

  <动>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

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

用)

  同本义。

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

——东汉·许慎《说文》

  以,用也。

——《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

——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

——民国·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

  又如:

以手代足(爬行。

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

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西汉·刘向《战国策》

  又如:

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

  又如:

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名>

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

——《诗·邶风》

  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

——《拾雅》  候疆候以。

——《诗·周颂》 

  <介>

  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

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

  以残年余力。

——《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

——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

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姚鼐《登泰山记》  

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

——《潜夫论》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又如:

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

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

  为。

如:

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王安石《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