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159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docx

沉积岩石学打印DOC

七、试比较石英砂岩、长石砂岩的物质组分特点,进而分析二者在形成时的母岩条件、构造条件及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别。

(10分)

 答:

石英砂岩主要由化学性质稳定抗风化能力强的石英组成,石英占砂岩90%以上,而抗风化能力差的长石、岩屑极少,几乎没有,因此,石英砂岩为矿物成熟度高的砂岩。

长石砂岩中虽然石英含量较多,但长石含量可>25%,甚至可占主体组分,岩屑含量也高,重矿物含量可>10%,且有许多不稳定的重矿物,因此长石砂岩是矿物成熟度低的砂岩。

它们在形成条件方面的差别如下:

(1)母岩条件:

石英砂岩主要是由富含石英的母岩,这主要是先前存在的砂岩,尤其是经过长期的,多次再沉积的石英砂岩,这种砂岩经过风化后可以提供大量石英;其次是富含石英的花岗岩质母岩。

长石砂岩主要是由富含长石的母岩,如花岗岩、花岗片麻岩,这些岩石风化后可提供大量长石。

(2)构造条件:

石英砂岩的形成要求有地壳活动性较小的大地构造环境,地壳较稳定,地形高差小,母岩风化物可以长期处于风化状态,使不稳定矿物不断被排除,而稳定性强的石英则大量富集,此外地形坡度小,搬运距离长,堆积速度慢,这些也有利于石英的富集,所以石英砂岩的形成要求大地构造条件稳定的环境。

长石砂岩则要求地壳活动性大的大地构造环境,这样可以造成高差大的地形,这既有利于花岗岩、花岗片麻岩的出露,也有利于这些岩石的快速剥蚀、快速搬运、快速沉积,这样使不稳定的长石得以保存。

(3)气候条件:

石英砂岩的形成要求有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因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这样母岩区可以提供大量矿物成熟度高的风化产物。

长石砂岩的形成则要求寒冷和干燥的气候条件。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主要是进行物理风化,而化学风化作用则很微弱,这样母岩风化主要提供破碎的原矿物,而矿物成分没有得大的改造,因此,不稳定的矿物可以得大量的保存,这就有利于长石砂岩的形成。

八、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类型,说明每一层(①~⑤)的沉积环境,并说明其依据。

(10分)

岩性描述

⑤红色泥岩,有石膏夹层,具水平层理、干裂、石膏假晶。

④含粉砂泥岩夹粉砂岩透镜体,具水平层理,上下相邻的粉砂岩透镜体中的前积层反向,偶见干裂。

③粉砂岩、泥岩互层,上下相邻层中的上叠沙纹层理反向,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叠加波痕、修饰波痕发育。

②细砂岩、中砂岩,具平行层理、大型羽状交错层理,偶见脉状层理,再作用面构造发育。

①块状砂岩,可见侧向迁移含砾砂岩的透镜体,常见羽状交错层理和再作用面构造,可见海相生物化石。

 

沉积相

碎屑潮坪相

环境

潮上带

潮间带

潮下带

低潮坪

中潮坪

高潮坪

层号

主要依据:

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

(要求详细论述)。

九、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

(10分)

剖面描述

④泥岩夹粉砂岩,具水平层理、水平波状层理,粉砂岩具上叠沙纹层理、包卷层理,常见干裂、雨痕、直立虫孔、钙质结核。

③泥岩与泥质粉砂岩组成薄互层,具上叠沙纹层理、水平层理、干裂、直立虫孔、钙质结核、立生植物根。

②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

上部具上叠沙纹层理、中小型槽状交错层理;中部具平行层理、特征的板状交错层理;下部有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自下而上粒度变细,沉积构造规模变小。

①含砾粗砂岩,厚度不稳定,砾石呈叠瓦状向源倾斜,层理不明显,底冲刷面发育。

层号

沉积相

曲流河相

亚相

河漫亚相

堤岸亚相

河床亚相

微相

河漫滩沉积

天然堤沉积

边滩沉积

河床滞留沉积

主要依据:

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

(要求详细论述)。

七、试述毛细管浓缩作用—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机理,并附图说明。

该作用所形成的白云岩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10分)

 答:

在热带地区的潮上带,其表层沉积物是刚刚沉积不久的文石质疏松沉积物,其粒间是充满着水。

这些粒间水,在开始阶段是正常的海水。

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这些粒间海水不断地向空气中散发,与此同时,海水又通过毛细管作用,源源不断地补充这些疏沉积物的颗粒之间。

久而久之,这些粒间水的含盐度就变大了,正常的海水就变成了盐水。

从这种盐水中首先沉淀出来的是石膏。

石膏的沉淀使粒间水或表层积水的Mg/Ca比率大大提高,此由原来正常海水的3:

1逐渐上升到20:

1,成为富Mg的高盐水,这种富Mg的高盐水长期与文石质沉积物发生作用,便使文石转变为白云石,这就是准同生白云化作用机理。

其模式可用下图表达。

这种机理所形成的白云岩具有以下特征:

①多为泥晶或粉晶的,②具有潮上环境的特征,③颜色多为黄色或土黄色,④常含泥质,⑤以薄层为主。

八、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

(10分)

 

剖面描述

⑦中、细砂岩,具大型槽状交错层理,细层倾角陡,可达30o~40o,砂粒圆度高,分选好,成熟度高,常见长脊状或新月形沙丘。

⑥中砂岩为主,夹细砂岩,具中、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分选磨圆度较好,下部常见低角度交错层,上部常见高角度交错层。

⑤中、细砂岩为主,磨圆度和分选性均较好,矿物成分单一,成熟度高,具典型的冲洗交错层理,细层倾角仅几度至10o,有时可见不同生态的生屑富集,具对称和不对称波痕、菱形波痕、细流痕、泡沫痕等。

④中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具大型楔状、板状交错层理,有流水波痕、浪成波痕,向下粒度变细,交错层规模变小。

③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粒度向下变细,具沙纹层理、水平层理,具中等—弱的生物扰动构造。

②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互层,夹具丘状交错层理的中厚层砂岩,水平层理发育,生物化石种类多,生物扰动强。

①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夹有大量碳酸盐岩,部分有锰、铝、磷沉积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具水平层理,有对称、不对称波痕,生物化石丰富。

层号

沉积相

砂质高能碎屑滨岸相(滨岸相)

浅海陆棚相

亚相

海岸沙丘

后滨

前滨

近滨上部

近滨下部

过渡带

滨外陆棚

依据:

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九、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

(10分)

 

岩性特征

沉积相分析

上部以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顶部为煤层。

下部为具板状交错层理的中-细粒砂岩,底部为冲刷面,具滞留砾岩。

 

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下部为粉砂岩,向上过渡为细砂岩),层理以沙纹层理和小型板状交错层理为主,其内含有植物碎片和海相生物化石。

 

下部为泥岩,向上过渡为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中含正常海相生物化石,具生物扰动构造。

 

 

层号

沉积相

三角洲相

亚相

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

前三角洲亚相

依据:

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风化壳:

由风化残余物质组成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或者说已经风化了的地表岩石的表层部分。

• 基底胶结:

基底胶结:

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其中互不接触呈漂浮状,填隙物主要为原杂基(或由之转变成的正杂基)。

这种胶结类型一般代表着高密度流快速堆积的特征。

基底式胶结实际上可称杂基支撑结构,它形成于沉积同生期。

• 显微鳞片构造:

由极细小的、排列方向不规则的粘土矿物组成,常见于泥岩中。

显微定向构造:

为极细小的鳞片状或纤维状粘土矿物沿层面定向排列而成,正交光下同时消光。

常形成于无粗粒物质的缓慢沉积的较安静环境中。

• 底砾岩:

这种砾岩常常位于海侵层位的最底部,分布于侵蚀面上,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为海进开始阶段的产物。

这种砾岩的成分一般比较简单,稳定性高的坚硬砾石较多,磨圆度高,分选性好;基质含量少,主要是砂质一粉砂质成分。

这表示它们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

通常分布范围广。

• 颗粒石灰岩:

颗粒石灰岩常呈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或块状。

岩石中颗粒含量大于50%。

颗粒可以是生物碎居、内碎屑、鲕粒、藻粒、球粒(团粒)等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粒径可以大至漂砾级,最小到粉屑级;它们的填隙物可以是灰泥杂基或亮晶胶结物,或两者均有。

• 沃尔索相定律:

沉积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有序性称为相序递变,这就是说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重叠出现而没有间断

• 辫状河三角洲:

是由辫状河体系(包括河流控制的潮湿气候冲积扇和冰水冲积扇)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

• 陆表海:

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海底坡度一般小于每英里一英尺)、范围广阔的(延伸可以达几百到几千英里)、很浅的(水深一般只有几十米)浅海。

三、试将具颗粒结构的石灰岩与陆源碎屑岩的结构组分进行对比,并按沉积时水动力条件的相似性,举出相当的岩石类型三对以上(共15分)。

碳酸盐岩主要有五种结构组分、颗粒、基质、亮晶胶结物、晶粒及生物格架。

其中后两者在陆源碎屑岩中没有相应的结构组分,前三种与碎屑岩的结构组分一一对应。

5分

碳酸盐岩颗粒、基质、亮晶2分

碎屑岩碎屑、杂基、胶结物2分

岩石对应关系:

砂岩——颗粒灰岩2分杂砂岩——泥粒岩2分

泥岩——灰泥石灰岩2分

四、论试述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机理,并附图表示(共10分)。

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机理:

当Mg/Ca为3:

1的正常海水进入到干旱炎热的潮上带泻湖后,由于广海与泻海水体之间沟通受限制,因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泻湖海水的盐度及Mg/Ca比从泻海湖口向陆方向依次增高(见图所示),这样在靠泻湖口一侧湖底出现文石、高Mg方解石的疏松沉积物,再向陆方向在湖底依次出现石膏(CaSO4、2H2O)、石盐氯化钠(NaCl)沉积,因石盐、石膏是透水层,因此比重较大的富Mg海水(卤水)在文石、高Mg方解石沉积区向下渗透向广海回流这种富Mg卤水便与文石、高Mg方解石反复作用,使文石、高Mg方解石被白云石交代,就是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机理。

(7分)

其模式可以用下图表达。

(3分)

五、论述并图示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沉积特征及垂向层序(共20分)

1、河流的分类(1分)

 

单河道

(河道分岔参数<1)

多河道

(河道分岔参数>1)

低弯度(弯度指数<1.5)

平直河

辫状河

高弯度(弯度指数>1.5)

曲流河(蛇曲河)

网状河

2.曲流河沉积特征(6分):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进一步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四个亚相。

河床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两个微相。

边滩发育。

河床滞留沉积:

成分以陆源砾石为主,成分复杂,有少量泥砾,砂很少,有时有硅化木。

砾石呈叠瓦状排列,一般厚度不大,一般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于河床最底部,向上过渡为边滩或心滩沉积。

边滩沉积特点:

沉积物以砂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层理以大型交错层理为主,尤其以板状交错层理最发育,垂向上,自下而上常出现由粗至细的粒度或岩性正韵律。

堤岸亚相与河床亚相比,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小型交错层理为主,进一步可分为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

河漫亚相沉积类型简单,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粒度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

层理类型单调,主要为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漫滩、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三个沉积微相。

牛轭湖亚相:

主要为粉砂岩及粘土岩,粉砂岩中具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水平层理。

3.辫状河沉积特征(6分)

辫状河具有发育的心滩(河道砂坝),边滩沉积不发育。

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垂向层序(有图得满2分)

心滩沉积物一般粒度较粗,成分复杂,成熟度低。

发育巨型或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

辫状河的河道沉积中亦发育河床滞留沉积,以砂砾沉积为主,其上发育心滩沉积。

辫状河河道迁移迅速,稳定性差,所以天然堤、决口扇、泛滥平原沉积不发育,而且辫状河废弃河道一般不形成牛轭湖。

4.网状河沉积特征(5分)

沉积物类型主要为河道、冲积岛、泛滥平原沉积。

河道沉积以砂岩为主,具槽状交错层理,底部可出现砾岩沉积。

网状河的河道间大量发育着冲积岛和泛滥平原沉积,其特征与曲流河的河漫亚相类似,系由河漫沼泽、泥炭沼泽、河漫湖泊组成,又称河道间“湿地”,沉积物质主要为富含泥炭的粉砂和粘土。

网状河沉积的最大特点是泛滥平原分布极为广泛,几乎占河流全部沉积面积的60~90%。

因此,厚度巨大的富含泥炭的粉砂和粘土是网状河流占优势的沉积物。

5.三类河流垂向层序(2分)

天然堤和泛滥盆地沉积

点砂坝或边滩顶部沉积

点砂坝(边滩)沉积

河床底部滞留沉积

曲流河沉积的典型垂向层序由沃克(1976)等人提出,这个标准模式由下至上可划分为四个沉积单元。

上述曲流河沉积的理想垂向层序由下至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上攀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冲刷面,从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韵律或正旋回。

      

      

       

        曲流河              辫状河            网状河    垂向层序(有图得满2分)

六、综合分析题(共20分)

根据下面剖面描述资料,请在相应栏中写出剖面相、亚相和微相名称,并且说明其依据。

相、亚相、微相

岩性描述

 

⑦深灰色-黑色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夹煤层或炭质泥岩。

 

⑥灰色砂岩,发育槽状及板状交错层理,具正粒序。

 

⑤泥岩,含半咸水生物化石和介壳碎屑。

 

④纯净砂岩,发育楔状交错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具反粒序。

含少量海绿石。

 

③具水平纹理和波状交错层理的粉砂岩与泥岩互层,偶见浪成沙纹层理。

含有较多的海绿石。

 

②暗色块状泥岩,具水平纹理。

 

①含海相生物化石的泥岩。

主要依据(2分):

从下至上,由海相化石至含煤的沼泽环境变化指示过渡环境,以及向上变浅层序。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 显微定向构造:

为极细小的鳞片状或纤维状粘土矿物沿层面定向排列而成,正交光下同时消光。

常形成于无粗粒物质的缓慢沉积的较安静环境中。

• 生物礁石灰岩:

由造礁生物骨架及造礁生物粘结的灰泥沉积物等组成的石灰岩。

根据生物礁石灰岩中生物骨架及其粘结物的相对含量等,生物礁石灰岩可进一步分出原地沉积的障积岩(bafflestone)、骨架岩(framestone)、粘结岩(bindstone)及与这三类岩石具有成因联系的异地沉积的漂砾岩(floatstone)和砾屑岩(rudstone)

• 沉积相:

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包括三种学派:

①相就是环境,②相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岩石组合(物质表现派),③相是沉积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综合。

• 扇三角洲:

指从临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湖式三角)中的冲积扇。

或者扇三角洲系指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

• 陆缘海:

即大陆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或大洋边缘的、坡度较大的(海底坡度约每英里2—10英尺),范围较小的(宽度一般100--300英里)。

深度较大的(水深可达200--350m)的浅海。

二、沃克根据流水的流动强度与所能滚动和悬浮的最大粒径的关系,可解释那些地质现象(共15分)?

沃克(Walker,1975)根据流水一定的流动强度所能滚动和悬浮的最大粒径的关系,作出了图2-9。

该图解可解释某些分选性差、粗细混杂的碎屑沉积物(岩)。

(l)由图2-9中可看到,当流动强度为P时,它所能滚动的砾石最大粒径为8cm,同时所能悬浮的最大砂粒为2.2mm。

3分

(2)当流动强度小于P时,可使粒径为8cm的砾石和2.2mm的砂粒同时沉积,从而可能形成双众数的砂砾岩。

3分

(3)当流动强度在P附近反复变动时,即属持续水流时。

则可能形成砂质沉积与砾石质沉积的互层,其平均粒度应分别为2.2mm与8cm左右。

3分

(4)如果流动强度急剧减小。

则可能造成分选极差的多众数的砾,砂、粉砂和泥的混合沉积物。

3分

(5)如图中虚线所示,沉积1mm砂粒所需的流动强度要比沉积7cm砾石所需强度小得多因此在平均粒度为7cm的砾石沉积的孔隙中所充填的lmm砂,不可能是同时沉积物,后者应是在水流强度减小后的孔隙渗滤充填物。

例如冲积扇筛积物中的充填物就是这种情况.3分

三、试述碎屑岩中碎屑颗粒、杂基、化学胶结物及孔隙等四种结构组分的含义:

并从1、在岩石中分布状况和所起的作用,2、搬运方式3、沉积方式及其控制因素,4、沉积时水动力状况,5、形成阶段等五个方面比较它们特点(共15分)。

• 陆源碎屑物质是由母岩继承下来的沉积组分,占碎屑岩组成的50%以上。

碎屑岩的性质就主要是由碎屑组分的性质决定的。

2分

• 以机械方式沉积下来的细粒碎屑物质称杂基,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也含细粉砂和碳酸盐泥。

2分

• 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它们有的形成于沉积一同生期,但多数是成岩一后生期的沉淀产物。

2分

• 是指碎屑岩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碎屑颗粒之间的那一部分空间,它可以是沉积时形成的,也可以是沉积后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1分

 

碎屑颗粒2分

杂基2分

胶结物2分

孔隙2分

分布状况和所起的作用

是岩石主体和骨架

充填于碎屑颗粒之间起胶结作用

充填于碎屑颗粒,杂基之间的孔隙起胶结作用

分布在粒间孔隙中

搬运方式

滚动、跳跃

悬浮

溶解

 

沉积方式及其控制因素

机械沉积、受流体力学定律支配

机械沉积、受流体力学定律支配

化学沉积,受物化定律支配

 

沉积时水动力状况

强而稳定

由强急剧减弱

弱而稳定

水动力强而稳定时,孔隙多

形成阶段

二者同时沉积

同生、成岩、后生

沉积后各个阶段

五、试述并且图示杨等(Youngetal.,1972)关于碳酸盐潮汐作用相带模式、欧文(Irwin,1965)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的基本内容(共20分)。

1.杨等的模式(10分):

Youngetal.曾对于美国阿肯色的奥陶系碳酸盐岩进行了研究,他们根据该系的岩性及古生物特征,也拟定了一个以潮汐作用带为形式的相带模式,划分出了四个相带,即潮上带、潮间带、局限潮下带和开阔潮下带。

杨等的潮上带、潮间带和局限潮下带相当于欧文的Z带,杨等的开阔潮下带相当于欧文的Y带,杨等的模式中没有与欧文的X带相当的相带。

 

2.欧文(Irwin,1965)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10分)

Irwin根据陆表海的水动力条件,主要是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划分出也三具能量带,即远离海岸的X带(低能带)、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和靠近海洋的Z带(低能带)。

六、综合分析题(共20分)

根据下面剖面描述资料,请在相应栏中写出剖面相、亚相和微相名称,并且说明其依据。

相、亚相、微相

岩性描述

 

 

⑥泥岩、粉砂岩;以均匀层理、水平层理为主,可见上叠沙纹层理、包卷层理;常见干裂、植物根痕、生物潜穴、有钙质、铁质结核。

 

 

⑤粉砂岩与粉砂质泥岩组成薄互层,常具水平层理、上叠沙纹层理,常见干裂、植物根痕、钙质结核。

 

 

④粉砂岩为主,具沙纹层理、上叠沙纹层理。

 

③细-中砂岩。

具中-大型槽状交错层,板状交错层理。

 

 

②砂岩,具平行层理,层面上具剥离线理。

 

①含砾砂岩、砾状砂岩,厚度不稳定,砾石呈叠瓦状向源倾斜,层理不明显,块状层理,底冲刷面发育。

图示沉积相(18分)

 

主要依据:

陆相化石等陆相特征、上细下粗的二元结构等(2分)。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32分)

1、sedimentaryrocks—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之以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作用。

亦称为广义的成岩作用。

5、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是介于火山岩与沉积岩之间的岩石类型,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兼有二者的特点,又与二者相互过渡。

6、相序递变规律—沉积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有序性称为相序递变,这就是说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重叠出现而没有间断。

7、沉积体系—指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8、陆表海—是指位于大陆内部和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2、试说明曲流河沉积与辫状河沉积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

砂泥岩沉积,下粗上细正粒序层序;

不同点:

曲流河沉积边滩发育,二元结构发育;辫状河沉积心滩沉积发育,二元结构顶层沉积不发育。

六、试说明碎屑潮坪沉积的主要特征。

(10分)

(1)岩石类型:

以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为主,在平面上,由海向陆,沉积物粒度呈由粗变细的带状分布。

潮上坪若发育有沼泽,可有泥炭沉积。

干旱气候带的潮上坪可形成盐沼、盐坪,可有石膏等蒸发盐类沉积。

(2)沉积构造:

A.层理类型多样

泥坪——水平纹层/水平波状纹层,混合坪——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砂坪——羽状或人字形双向交错层理,潮汐通道——大型流水交错层、羽状交错层等。

B.流水波痕、浪成波痕

C.干裂、雨痕、冰雹痕、鸟眼、足迹、虫孔等

D.石膏及盐类晶体

E.再作用面构造

F.双粘土层

(3)生物化石:

以种类少而数量多、海相和陆相混生为特征

(4)沉积层序:

可发育海退型的进积层序和海进型的退积层序。

古代潮坪沉积以海退型进积层序最为常见。

七、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类型和每一层(①~③)的沉积亚相或微相,并详细说明其依据。

(10分)

岩性剖面

岩性特征

沉积相分析

③上部以粉砂质泥岩、泥岩为主,顶部为煤层。

下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