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4143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docx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副本

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综述

一、我国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新的信息化浪潮,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交通,环保等各行各业,并广泛惠及民生,已经开始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和变革。

物联网产业不仅自身可以形成巨大的战略增长点,而且能有力的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节能环保,支撑其他战略型经济的发展。

物联网成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信息化,促进两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

同时,物联网孕育着重大科技创新,有助于国家在这一轮新的全球技术革命中跻身世界前列。

物联网连接的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涉及到更多的国家公共安全,关系到经济命脉。

因此,物联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我国确定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地位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无锡视察中科院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时指出,要尽快突破核心技术,把传感技术和TD的发展结合起来。

2009年9月,《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物联网与新能源、绿色制造等并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

2009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体现出管理层对于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的重视和扶持。

随后,工信部也开始统筹部署宽带普及、三网融合、物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今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

4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闻库在物联网应用高峰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物联网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今年起我国将采取四大措施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开展物联网技术创新与应用。

这些措施包括:

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制订中国物联网发展规划,全面布局;通过应用引导和技术研发的互动式发展,推动典型物联网应用示范,带动发展;加快关键标准的制定、实施和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整合国内研究力量形成。

  

6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在“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将物联网纳入“十二五”专题规划,正在积极研究和推进。

“十二五”期间是全球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关键期,我国将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发展:

一是在产业体系方面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网络到业务应用等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二是在创新能力方面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三是在国民经济和民生服务等国际重点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四是提升集成网络和重要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形成与物联网发展相适应的安全保障能力。

张峰指出,“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发展重点应做到加强基础性、共性技术标准化研究,加强传感器、核心芯片、测试设备、操作系统和软件等关键性技术的发展,打造共性技术体系和平台。

加强物联网标识建设,构建自主可控、兼容国际标准的标识和编码体系,加强对标识频谱的统筹利用和管理,研发相关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同步推进。

加强宽带和移动通信信息技术建设,构建宽带泛在的物联网。

逐步实现光纤到楼入户,支持宽带向农村偏远地区,以及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图书馆、社区等社会公益性地区延伸,推进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宽带多媒体信息和融合性信息。

继续推进3G产业化发展,优化和提升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向LTE演进。

以3G应用为切入点,推进物联网和通信网的发展,探索产业链合作应用开发方面的商业模式,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物联网。

加大IPV6的发展,协调设备、软件、网络、网站等企业用户,以重点城市、重点网络、重点网站为先导,逐步推进网络演进和业务迁移。

鼓励开展应用示范,鼓励物联网在工业、农业、金融、交通、医疗、安全、家居等行业形成一批示范效应好、辐射能力强、可推广的物联网应用案例。

加强物联网产业链合作,实现上下游联动和跨行业的联动,逐步消除影响资源共享的壁垒,实现信息在不同行业间的顺畅交流和高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构建安全可靠的物联网,建立健全高效的物联网络协调机制,从顶层设计上保障物联网安全。

加强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

充分发挥各种合作机制,密切跟踪物联网在国际当中的研发和交流,部署应用各方面的情况;加大物联网领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健全创新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二)我国已具备物联网初步发展的条件

虽然欧美国家在物联网领域率先迈出了重要步伐,但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并非完全没有话语权。

除了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中科院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基本与欧美同步,并且我国也是物联网标准主导国之一。

3月9日,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在京召开。

联合工作组将加快推进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3月29日,传感网国家标准工作组副秘书长邢涛表示,由中国提交给ISO/IEC JTC1(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的一项关于“传感器网络信息处理服务和接口规范”的国际标准提案,已通过新工作项目(NP)投票。

这意味着我国开始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的制定,并力争掌握相应的话语权。

6月23日,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秘书长王立建在“2010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上表示,标准组目前已经立项的国家标准共24项,行业标准共15项。

另外,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

目前,我国物联网相关企业总数已有数百家,其中系统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企业占50%,代理或外企分支机构占45%,芯片和天线设计与制造企业占5%。

尤其在RFID领域,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目前,我国已在上海、天津、无锡、深圳、沈阳、武汉、成都等地建立了RFID产业园区。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RFID市场规模达85.1亿元,同比增长29.3%,在全球居第三位,仅次于英国、美国。

而且,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建立物联网的主要条件,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已覆盖城乡,安置在物品上的电子介质产生的数字信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出去。

“云计算”技术的运用,也使数以亿计的各类物品的实时动态管理变为可能。

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地的科技热点:

上海已在多家大型超市及连锁店采取智能超市系统;北京今年开展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农业监控等领域试点应用;黑龙江省确定智能农业、数字油田、智能电网、智能环保等应用试点;海南省政府将物联网应用与“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相结合,重点实施一批信息化应用项目。

表1 国内物联网主要应用

应用领域

应用案例

物流 

上海码头使用GPS管理集装箱

车队管理

山东荣庆物流公司采用GPS管理车队

山东潍坊使用GPS跟踪医疗废弃物处理车队

五星电器使用GPS管理配送车队

安全监测

上海龙吴港采用无线视频监控加强吊车安全管理

北京、武汉采用无线视频监测加强地铁施工安全

青海销售公司实现了加油站的联网监测

厦门实现危险源的有线网络监测,并向3G无线监测转移

标志和照明 

宁波应用路灯信息系统,可以报修和报警

医疗卫生

第四军医大学远程会诊地震伤员

北京阜外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应用可以远程监测的心脏起搏器

节能监测

哈尔滨物业供热集团实现能源管理平台

远程抄表

咸阳电力局新电力系统实现了远程抄表和基于WEB的系统管理

安徽固县、庐江电力公司等应用远程抄表技术

环境监测

鲁布格电厂实现大坝的传感监测

新疆塔里木河实现了水源监测

江苏省实现了太湖的水质自动监测

绥阳县实现了空气自动监测系统

广东正在建设水源监测系统

林业

天津林业部门、海南五指山等视频监测森林火灾

绍兴投入使用森林火险预警和调度系统

气象

中国气象局建设气象监测管理平台

昆明气象局实现信息自动采集系统

马鞍山建设气象自动测报系统

设备管理 

大连石化管理关键机组设备,实现实时监控

来源: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

二、我国发展物联网产业面临的挑战

尽管在应用领域研究方面,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真正要迎接物联网时代,前进的道路还是曲折的,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

(一)技术标准与商业模式仍待突破

统一、规范的标准是物联网产业化发展的前提,但目前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物联网标准都还处于研究制定阶段,而且标准的制定通常又涉及各方利益的博弈和协调,制定过程极其复杂。

如果各国存在不同的标准,还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寻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多年来,中国在许多传统产业方面由于缺乏标准方面的发言权受制于人。

由于产业尚处发展初期,规模经济不够,成本相对较高。

除技术标准外,国内物联网产业目前在商业模式上也有待突破。

联合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物联网现在的发展与IT业最初阶段非常类似,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甚至可以达到万亿元级市场规模,但是整个行业目前都在寻找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

对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创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封松林表示,物联网未来要渗入到每一个行业,进入到相关业务中去,所以商业模式方面每个行业都不相同。

但物联网特别适合创业型企业或中小企业,为其提供了创新的机会。

目前物联网在行业应用上的示范成本相对较高,但是等以后形成规范后,价格会逐步下降。

作为一项新的技术,物联网目前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政府进行产业引导。

(二)高端技术缺乏,RFID发展受阻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利用该技术,无需人的干预,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但用户对RFID的热情似乎并没有业界期待的那么高。

标准、成本和技术一直是业界公认的阻碍RFID发展的三大问题。

目前在国内提供RFID服务的大部分都是国外厂商的代理集成商,这些公司都坚持着自己的标准,各系统间不能互联互通,让RFID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尽管代理集成商都在极力拉拢用户,并承诺了一系列的配套服务,但由于一套RFID系统售价一般都要上百万元,大型RFID系统售价则要几百万元,在标准尚未确立之前,谁也不敢大规模部署某一标准的RFID产品体系,一旦与标准不符,投资就打了水漂。

在物联网最核心部分——传感网芯片的研发上,国内RFID仍以低端为主,高端产品多为国外厂商垄断,80%以上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仍需要进口,高端技术缺乏无疑将对国际标准制定竞争产生影响,并严重削弱我国在该产业上的话语权。

此外,RFID仍属于新兴科技的一种,在一些行业应用新技术时,除了考虑实用性、稳定性及安全性外,也会特别重视同业经验,在没有其他成功经验可作参考的情况下,对引入RFID的态度也就趋于保守。

目前这些问题让大部分用户感到无所适从。

(三)信息安全难以保障

射频识别是物联网中很重要的关键技术,由此可能引发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

第一,射频识别标签的基本功能要保证任意一个标签的标识(ID)或识别码都能在远程被任意的扫描,且标签自动地,不加区别地回应阅读器的指令并将其所存储的信息传输给阅读器。

这一特性可用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信息。

可一旦别有用心的人中途截获这些个人信息,就难保隐私的泄露,以及利用这些信息非法牟利。

第二,物联网通过实时的数据交换提高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但同时也将个人偏好数据,更甚者是反映内心深处需要的数据暴露无遗。

但对个体而言,无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泄露,也无法确保这些数据不被用于对自己不利的地方,从此将难逃来自制造商、零售商、营销者等的强制监视。

当然,政府和执法部门也能将该技术用于监视公民行动。

第三,在物联网时代,基本的日常管理都将由人工智能处理,为了牟取利益而从事物联网病毒的人将会更甚于互联网,一旦受到病毒的侵扰,就将可能导致工厂停产,社会秩序混乱,甚至于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

(四)污染及能耗影响严重

目前在互联网世界中,大量无谓的信息处理,正在消耗看似取之不尽的计算能力,消耗大量的电能,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美国咨询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全球物物互联的业务与现有的人人互联业务之比将达到30:

1。

物联网被看做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根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中国的传感网终端将达到数千亿个;到2050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旦当物体能够大量的“说话”,将比现有的互联网“制造”更多的信息,需要进行巨量的数据计算和处理。

因此,在未来的物联网中,需要及时规划好、控制好信息的采集和流向,同时也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区分和筛选,弄清楚究竟哪些数据是有益的、哪些是没用的、或者哪些是非常关键的。

三、上海物联网发展:

顶层规划、示范先行

(一)物联网的兴起与发展

作为国内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主要地区,上海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基础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技术研发方面,2000年以来上海市政府和中科院等有关单位共同投入了数亿元资金,用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究,在无线传感网工程化、实用化关键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

而上述研发投入的主要成果之一——中科院的MiWAVE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曾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堰塞湖处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系统将堰塞湖水位和坝体状态实时传送到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室,为安全、有效、远程指挥处置堰塞湖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标准制定方面,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牵头推进传感网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并代表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目前,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在轨道交通里,通过无所不在的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危化品等险情并迅速做出反应,将大大提高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水平。

在产业基础方面,微电子、光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上海都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大的规模。

但是上海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特别是计算机制造业,目前仍是高产值、低附加值,主要业态是贴牌生产,缺乏像华为、中兴这样以自主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因此,上海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要转型升级,物联网是主要方向。

物联网的研发、制造和广泛应用,将是推动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未来提升发展的重大契机。

表2 上海市主要物联网企业

领域

企业

二维码和RFID

上海贝岭、上海华虹、复旦微电子、领科无线射频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京电子标签集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翼码信息等

传感器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国内唯一微纳传感网研究所)、深迪半导体

物联网传输设备高端制造

中兴通讯、上海贝尔、上海华为、西门子、上海惠普、大唐移动

运营商

上海移动、上海电信和上海联通

楼宇、小区智能化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政府因此注重物联网产业发展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加快实现物联网对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带动作用。

一是加强政府顶层规划。

上海市推出了《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简称“三年行动方案”),着手研究制定《上海物联网产业和技术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年)》,通过规划引领,加强物联网体系建设,力争使上海在打造“感知中国”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以筹办世博会为契机,大力推进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使物联网技术尽早融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池洪介绍,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总体思路是:

“开放发展、动态规划,应用先行、加快示范,技术支撑、标准跟上,推动高端、规模发展”。

(二)三年行动方案

三年行动方案内容显示,上海将物联网产业作为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机遇。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介绍,上海物联网未来3年具体发展目标是:

到2010年,在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通信和网络设备以及物联网服务等重点领域,上海将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大力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强化技术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系统集成企业与解决方案企业,扶持一批商业模式领先的物联网运营与服务企业,聚集一批创新能力强、占领技术高端的专业企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体系与空间布局。

邵志清表示,上海发展的原则是,要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为此将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订、系统集成及一体化解决方案等。

而在制造业方面,将着力生产高端传感器以及其他关键设备。

为此,上海市将大力推广示范应用工程,主要集中在世博园区、环境监测、智能电网、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楼宇节能、医疗、精准控制农业、应用示范区与产业基地等10个方面。

 邵志清透露,随着物联网纳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范畴,将能获得国家部委、上海市发展资金。

而软件与集成电路政策中的资金、上海经信委3年约100亿元资金、区县配套资金都将逐步落实。

发改委正在建立专项基金,投资机构的资金也会有相当一部分。

物联网本质上是信息化项目,与三网融合话题无法割裂开来。

邵志清强调,上海正在探讨“物联网运营商”的成立,有望分为政府(电信、广电)主导的运营商与代表民间力量的社会性运营商。

(三)两大产业化基地

三年行动方案中还提及,将在上海嘉定、浦东新区建立两大产业化基地。

之前的3月份,上海嘉定已经宣布,将投资8亿元,在该区建立上海物联网中心。

目前,该项目已挂牌启动。

 邵志清表示,两个基地定位有明显差异。

其中张江RFID企业多,发展基础好,而嘉定基地,则在无线传感技术领域有较好条件,适合建设示范基地。

2010年3月2日,上海物联网中心在嘉定区落户。

中心将开展物联网产业化的卡位技术和相关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引领国家标准的制定;将通过深化院地合作和产学研联动,基本建成物联网产业化公共研发服务平台、物联网运营服务平台、物联网数据管控中心;将利用嘉定区“无线城市”的基础设施优势,借助嘉定国际汽车城的产业平台,在全市率先完成3—4项示范工程,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

同时,大力引进、培育“二维码”、射频辨识标签(RFID)、传感器、芯片、智能卡、通信网络等物联网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重点项目,促进物联网关键产业链项目的发展,形成相关产业集群。

6月21日,张江高科技园区物联网产业联盟正式揭牌。

发起单位包括上海移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中科院高等研究院、华虹集团、上海华为、IBM、宝信软件、上海电气、盛大网络和亿通国际等20多家龙头企业,联盟将成为物联网企业的合作交流平台,协同推进产业化的示范项目,开拓政府客户和企业行业客户的应用市场。

张江高科技园区将重点推出加速发展物联网产业高地的七大举措:

一是规划建设张江拓展区域的“张江物联网产业化核心基地”;二是加大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设立推进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三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对经过认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按研发投入给予一定比例的支持,对研发成果的产业化给予贷款贴息;四是大力支持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五是支持产业联盟和产业协会发挥产业公共服务的平台作用;六是制定细化物联网产业集群的专项扶持政策;七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透露,“十二五”期间,张江物联网产业将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成长为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张江康桥地区,规划建设1平方公里的物联网产业化核心示范基地,带动70平方公里的张江园区物联网产业,目标力争在物联网研发创新和产业化上与世界同步。

张江将全力推进五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包括:

物联网芯片制造产业集群,射频识别技术(RFID)产业集群,物联网传输设备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物联网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产业集群和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服务产业集群。

(四)应用先行

尽管许多专家仍在探讨着什么是物联网,但其中许多技术已经开始应用。

上海世博会园区本身就是上海物联网应用的一个示范工程。

里面有许多典型应用案例。

比如,门票系统便包括了高频RFID普通门票、2.4GHZ有源RFID手机门票方面的应用。

世博园区电子围栏采用的视频监控、抛物雷达等智能安防技术,车辆管理系统采用的“全球眼”技术,以及智能电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方案。

此外,世博还有专门的物联网展示平台。

中科院微系统所专家介绍,浦东机场智能安防系统,目前可以说是全球顶级的物联网应用案例,用多种传感器进行信息融合,“感知”处理后,就能判断越过机场围栏的到底是人还是动物,就能相对准确地作出反应。

嘉定区副区长费小妹介绍,该区物联网应用已经开始渗透农业。

比如已成试点的马陆镇葡萄园,利用传感器,可感知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将数据无线传给计算机,然后可按照需求自动通风、控温、补光等,而这正是现代化农业的一部分。

但是,整体而言,上海以及无锡等全国众多城市的物联网应用案例,数量还非常少。

它们大多零散地分布在孤立的网络中,且多是科研项目的示范应用,称不上真正的产业化。

四、国内其他省市物联网发展情况

(一)江苏:

政府推动、聚焦无锡

江苏省注重发挥政府推手作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将无锡建设成为“感知中国”中心。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编制《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以无锡为核心区、苏州和南京为产业支撑区、全省应用示范先行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2012年、2015年的具体发展目标。

至2012年,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集聚规模以上企业1000家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10家以上。

至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

二是注重以用促产,至2012年,以相对成熟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和项目为切入点,分期分批推出传感网产业十大示范工程。

在经济领域,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管理和节能减排为目的,推动物联网在工业、农业、物流、电力等行业中的应用创新,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等示范工程。

在公共管理领域,围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响应、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等领域,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和智能灾害防控等示范工程。

在公众服务领域,以物联网与TD—SCDMA等3G网络融合应用为突破口,推动面向公众领域的应用创新,建设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示范工程。

三是营造良好技术环境,支撑产业发展。

先后与中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进行战略合作,在无锡联合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传感网创新研发中心,并成功推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到江苏无锡设立物联网技术研究机构,与运营商联合开展物联网与TD—SCDMA等3G网络融合的技术研发、行业应用与商业运营。

在政策扶持方面规划指出,江苏省将研究制订财政、土地、税收、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物联网重大项目建设、示范应用推广、关键技术研发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给予重点支持,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进行优先认定,将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列入各地政府采购目录,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时优先购买。

作为核心区的无锡市,是国内首先对物联网做出反应的城市。

2009年11月,无锡市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中国传感信息中心)正式获得国家批准。

2009年12月1日,无锡市出台了《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决定》,指出到2012年无锡将完成传感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同时建成集引领中国传感网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示范应用三大优势的中国传感网研究发展中心。

这是我国首个“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

 

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介绍,目前无线宽带网已经覆盖整个无锡,3G达到无缝覆盖,Wi-Fi重点区域覆盖;无锡的政府网站在国内领先,全市95个党政部门网站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都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四大数据库基本建成,无锡采用最新设计标准的市民卡已开始换发,预计到年底,诊疗、游园、图书馆借阅将一卡搞定,明年还将拓展手机市民卡、校园卡水电通信缴费、停车卡、公积金卡等多领域的应用。

在物联网产品方面有美新半导体、长电科技、华润微电子等骨干企业,在物联网总体架构和系统集成方面有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

无锡电信、无锡移动、无锡联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