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884106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项目提要

1.1项目名称

XX市某某小学建设项目

1.2承建单位

XX市教育局

1.3建设地点

XX市某某办事处桃江社区居委会范围

1.4建设性质

新建

1.5建设内容

项目拟规划用地20亩(合约13333m2)建设某某小学,总建筑面积为6224m2,办学规模为24个班,在校学生为1200人。

其中:

教学综合楼3661m2,图书、行政综合楼2563m2。

项目建筑为框架结构,建筑耐久年限为70年,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建设配套设施,购置相应教学、办公设备等。

1.6建设期限

2008年12月~2009年8月

1.7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852万元,全部由市财政划拨。

1.8项目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教育结构体系,有利于有效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全面加速教育强市创建进程,是为社会生产、公共生活服务和以创造社会效益为主的社会事业建设项目。

项目的实施可以缓解XX市城区中心小学就学压力,有利于促进全市义务教育稳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加快为国家和本地区培养人才的步伐,从外部环境上实现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贡献。

1.9主要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序号

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占地面积

20

合约13333m2

2

总建筑面积

m2

6224

教学综合楼

m2

3661

图书、行政综合楼

m2

2563

3

办学规模

1200

4

总投资

万元

852

5

容积率

0.47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由来

根据XX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新建城区规模小学、改善城区小学布局的议案》实施方案的报告要求,并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现有中小学布局实际,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对城区学校进行布局调整和扩容提质。

本着均衡化、合理化,就近入学的原则,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促进该市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目前该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方面地处城区中心地带的一些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较强,成为学生择校的热点,近年生源剧增而超负荷运行。

2008年上期,宜阳小学学生达2848人,双蹲小学2625人,西江小学1072人,夏联小学1253人,这四所学校平均班额达77人,其中双蹲小学最高班额达84人。

另一方面,随着该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区人口以每年8000-10000人的增量递增,再随着外环西路、外环南路、桃江路及附近小区大量建设,择址某某办事处桃江居委会内(原饲料厂)建设一所规范化的合格小学势在必行。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落实XX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新建城区规模小学,改善城区小学布局的议案》的需要

XX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新建城区规模小学,改善城区小学布局的议案》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城区发展规划和现有中小学布局实际,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改善城区学校办学条件,因地制宜地对城区学校进行布局及扩容提质。

切实解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难的问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促进全市教育及谐健康发展。

随着XX市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区人口的增量递增,城区教育设施的配套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不少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不配套或配套不足,使城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落实XX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合理配置城区教育资源,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一,化解大班额矛盾的需要。

2.2.2项目建设是X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XX市总人口86万人,距XX市75公里,东距京广铁路、107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50公里,国道三南公路横穿东西,省道214线纵贯南北,衡枣高速公路与域区一线相连;湘江沿市县级域西北流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明显,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明显。

矿产资源丰富,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与“非金属之乡”之称。

为了适应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十一五”计划期间,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及农业产业化进程”,实施“科教兴市”、“兴工强市”战略,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努力“把XX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区域性‘双百’中心城市”。

能否完成“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及各类人才的质量及数量。

因此,坚定不移实施“科教兴市”、“兴工强市”、“人才强市”战略,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实现“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的飞跃,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学区布局,大力普及初、高中教育,培养及造就一大批素质高、基础扎实的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2.2.3项目建设是满足XX市适龄儿童就学教育的迫切需要

随着XX市建设的发展,市区人口以每年8000-10000人的增量递增,地处城区中心地带的一些小学由于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较强,成为学生择校的热点,近年生源剧增而超负荷运行。

再随着外环西路、外环南路、桃江路及附近小区大量建设,学生上学难,急需建学校已成为XX市的当务之急。

因此,解决该市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带动经济的增长,推动XX市基础教育的发展是本项目建设的出发点。

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3.1编制依据

XX市某某小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9年2月由XX市某某小学委托衡阳市投资咨询中心编制,经过现场勘察及充分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后研究论证完成。

本报告主要以下列文件及基本资料为编制依据:

(1)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建标[2002]102号《城市普通中小党校校舍建设标准》;

(2)XX市关于落实XX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新建城区规模小学,改善城区小学布局的议案》实施方案的报告(2008年9月8日);

(3)XX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满足学位、扩容、新建、化解大班额工作实施方案》;

(4)XX市某某小学总平面规划布置图;

(5)现行有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

(6)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数据、资料及说明。

2.3.2编制范围

(1)调查了解项目区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论证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所具备的建设条件;

(2)确定项目选址用地与总平面规划;

(3)通过调查及测算分析,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及工程技术初步方案;

(4)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资金来源与筹措方案,拟定投资计划及实施进度安排建议;

(5)进行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

(6)从技术、生态环境各方面对项目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项目可行性提出结论性意见及建议。

2.3.3项目建设基本条件

(1)领导重视、政府扶持、部门支持

根据XX市政府关于落实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议案》实施方案的报告要求,该项目将由市政府办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由市长周正雄任组长,分管教育副市长张斌、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发改局、财政局、教育局、建设局、建工局、规划局、政务中心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合格学校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市教育局,负责日常协调工作。

所建项目依据相关法律,相关建筑标准进行实施,在学校新建工作中,实行特事特办,一站式办公,对学校建设在工程立项、环境保护、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各项费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2)建设资金有保证

根据有关要求,XX市财政设立合格学校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合格学校建设资金,并按进度及时拨付。

(3)建设条件好

该项目的建设符合XX市的整体发展方向,可以在设计、规划、报建、施工等建设过程中享受优惠政策,减少运作成本,降低风险,其发展潜力极为可观,同时该区域交通便利,材料供应充足,建设环境适合。

2.3.4项目区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

XX市位于湖南省南部,衡阳市西南部,湘江中游南岸。

东隔舂陵水与耒阳市为界,南与桂阳县相连,西与祁阳县接壤,北濒湘江与祁东、衡南二县相望。

地处北纬26°07’---26°36’,东经112°07’---112°41’。

市区中心位于北纬26°24’,东经112°23’。

土地总面积2046.6平方公里,合204660公顷。

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占衡阳市总面积的13.36%。

现辖七乡十六镇,2007年末全市人口为88.25万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6.17万人。

(2)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上升,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2007年,XX市生产总值8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38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8.53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6.28亿元,增长27%。

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5.8:

43.6:

30.6,与上年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1个百分点。

经济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上升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1.5个百分点。

(3)文化、教育及卫生

年末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36个,其中艺术类3个,图书类1个,群文类32个。

公共图书馆1个,各类藏书11.61万册。

拥有广播、电视及有线台3座,能收看电视节目的村达到97.31%,全市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54.25%,入户率为11.23%,广播电视网络能提供模拟电视节目35套,标准清晰数字电视11套。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稳步发展,民办教育蒸蒸日上,教学条件大大改善。

全市春、秋两学期共免学生学杂费194955人,各免学生教科书费19746人,减免资金201.5万元;补助贫困学生寄宿生活费5166人,补助资金61.21万元。

学前教育入园率100%。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高,全市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小学生巩固率达100%,初中生巩固率达99%。

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达84.1%。

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

全市小学生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100%,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 99.23% ,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0.9%。

血防机构、卫生防疫体制改革进展顺利。

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积极推进。

医疗管理不断规范,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系统业务量达10327万元,增长16.6%。

全年培训乡村医生330多人,组织297人参加全省统一的注册考试。

全市各级医疗单位参保率达96%,重大疫情都能及时得到控制,卫生防疫措施得力。

妇育保健工作有新的起色,孕产妇建卡率为98.1%。

早孕检查率95.6%,新生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都有所下降,杜绝了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2007年全市加强了对重点传染病、艾滋病、人禽流感的防治工作力度,调整充实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队伍,继续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监测及报告制度,确保了全市无重大传染疾病及重大疫情的发生。

但是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4)人口及人民生活

2007年末全市人口为88.25万人,比上年减少1.81万人。

其非农业人口16.17万人,增加0.13 万人,增长0.81%;农业人口72.08 万人,减少1.94 万人,增长-2.62%,全年出生人口7699 人,比上年减少8147人,出生率达8.7‰,死亡8090人,比上年增加4485人,死亡率为9.2‰。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8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4815元,增长15.6%。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得到改善。

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06元,增长13.4%。

2.3.5可行性研究报告其它详细内容见下面各章节。

 

第三章承担单位基本情况及XX市教育现状

3.1XX市教育局简介

XX市教育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