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方言趣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409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晋源方言趣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晋源方言趣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晋源方言趣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晋源方言趣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晋源方言趣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晋源方言趣谈.docx

《晋源方言趣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晋源方言趣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晋源方言趣谈.docx

晋源方言趣谈

晋源方言趣谈

开讲前,我先给大家读一段朋友发来的微信,名称叫:

啊么的晋源话:

晋源的喜欢叫待见,晋源的家叫过舍,晋源的女孩叫供女,晋源的男孩叫后生,晋源的街道叫道儿,晋源的巷子叫各拉儿,晋源的树叫富儿,晋源的车叫滴滴;晋源的工作叫做的;晋源的热闹叫红滑;晋源的讨厌叫方祖;晋源的可怜叫西或;晋源的朋友叫伙计;晋源的馒头叫馍馍;晋源的玉米叫玉交子;晋源的麦子叫灭子;晋源的高粱叫交子;晋源的西红柿叫西番柿;晋源的豆角叫豆绝绝;晋源的灌肠叫灌张;晋源的稀饭叫稀粥;晋源的逛街叫游旺;晋源的蜂窝煤叫脱脱;晋源的背心叫要要;晋源的太阳叫日豆夜;晋源的月亮叫月迷油;晋源的星星叫西秀。

方言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之言”。

即同属于一种语言环境中,但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与普通话有区别的,只是在一定地区范围内使用和交流的语言,是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下来的,是当地人民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只要一个地方的人能听得懂,能流传开就行。

比如普通话,其实也是方言,不过是推广普及开来,成了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罢了,普通话的定义是这样的: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的标准语。

为什么要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就是因为北方方言(类同官话方言)在中国各方言中,它在中国大陆分布地域最大,使用人口占中国总人口很大部分,使用人口大概超过6.5亿人,分为北方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东北官话等,这里不细说了。

普通话是在现代确定的语言,称呼与定义因地而异,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地区称为“国语”,而相对于非汉语的语言又常被称为“中文”或“华语”。

各地都有许多外地人听不懂的词儿,如晋源方言:

“阿勒圪呀.”,“茅只勒”“锅舍”“派调”“大大”“圪呆”等等。

如果不做翻译,不仅外省人听不懂,恐怕附近县分的人们也不大听得懂是“去那里呀”,“厕所”,“房屋里”,“摆架子”,“哥哥”,“对小孩子的亲昵叫法”等。

我本人不是研究方言的专家,不过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晋源人,在晋源生活了快50年了,主要是老父亲对晋源的方言、民俗、牌匾等地方文化情有独钟,今天给大家讲的也基本是老父亲多年研究的成果,拿来和大家分享交流,希望在座的听了以后,多多指教。

俗话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晋源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延传下来许多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晋源地处山西省中部汾河岸边,即古晋阳城所在地,是我国北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汇之处,晋源方言是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属于全国汉语方言十大方言片之一的晋方言的并州片。

(十大方言地理分布:

一、官话方言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超过6.5亿人,二、吴语:

主要分布于江苏省东南部、上海全市、浙江大部分县市区、江西东部和福建安徽的小部分地区,横跨6省市的128个市县,人口达7000万,代表点是苏州话。

三、闽语:

集中分布于福建、台湾、海南三省,广东的潮州、汕头、雷州半岛等地,另外浙江、广西、江苏、安徽、江西也有少量分布,全计人口约5300万,代表点有两个:

福州话和厦门话,根据内部差异又分为8区,闽南区、闽东区、莆仙区、闽北区、闽中区、琼文区、雷州区、邵将区。

四、粤语:

主要分布于广东和广西两省和香港澳门,海南省也有少量分布,人口共计4600万人,代表点是广州话。

五、客家话:

以广东、江西、福建三省交接地区为大本营,共分布于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四川、广西、海南8个省区,使用人口达3500万,代表点是广东的梅州话。

六、  赣语:

以江西省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湖南湖北安徽福建等省,人口3200万,代表点是南昌话。

七、湘语:

以湖南省为集中分布地区,广西的东北部有数县也讲湘方言,人口约3100万,代表点是长沙话,老派是双峰话。

八、晋语,以山西、内蒙古为中心,周边的陕西北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都有分布,有175个县市,使用人口达4600万,代表点是太原话,九,徽语,分布于新安江流域的安徽省旧徽州府、浙江省的旧严州府及江西的东北部数县市,使用人口约320万,代表点是一般认为是歙县话。

十、平话,是汉语方言分布地域最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支方言,分布在广西从桂林以北的灵川向南、沿铁路到南宁的广大农村,内部分桂南片、桂北片,目前此方言研究尚不充分,代表点不祥。

)虽然在同一个方言片中有一些雷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音。

人们只要一听其带有特点的话,就能分辨出是哪儿的人。

所谓“十里风俗不一般”,反正咱们一出门,到了市里或清徐呀、北郊呀,人家一听就知道你是南郊的吧,比如“哥哥”一词,晋源人叫“大大”,而徐沟人叫“姐姐”是“大大”。

为此曾闹过叫哥哥和姐姐睡一个家的笑话。

又如“水”,晋源人念府,小店、徐沟人念苏,清源人念许。

一、说“圪”最多

晋源方言中最常见的,用的最多的是“圪”,可以说三句话离不开“圪”。

先说圪作为实词中的动词,就是“去”的意思。

比如:

“你圪不圪?

”“圪呀。

”或“不圪。

”意思是:

“你去不去?

”“去呀。

”“不去。

”不要小看这个“圪”字,它的构词能力特强,在晋源方言中构词最多:

1、构成名词:

圪嘟(拳头),圪针(树及植物上的刺),圪扭(肘部),圪蛋(圆蛋状物),圪蚤(跳蚤),圪膊(臂膀),圪洞(小洞),圪渣(锅巴、也说沤皮皮),圪揽(木棍、也说玉茭~,葵花~),圪垛(低洼地,如水~),圪涝(卤水),圪钉(手、脚上碾磨下的硬块),圪疤(疤痕),圪梁(山梁),圪褙(布和纸裱糊的薄片,做布鞋用),圪糁(磨面留下的皮渣),圪棱(物体表面凸起的棱、地头小坡),圪台(台阶),圪瘩(皮肤突起的硬块,不易解决的问题),圪蒂蒂(瓜果把儿),圪地腿(膝盖),圪里间(胳肢窝),圪朵朵(花苞),圪旯旯(小巷),火圪捞(锅台),门圪栳(门拐角),铁圪蛋(铁蛋),土圪堆(土堆),高圪台(高台),煮疙瘩(玉米面做的一种面食),粪圪垛(粪坑)圪蚪儿(蝌蚪)圪刷子(洗碗用刷子),圪橛子(橛子),等。

2、构成动词:

圪蹴(蹲下),圪思(撒娇),圪喃(嘟喃、唠叨),圪挤(拥挤),圪能(踮脚)圪捞(搅动),圪掇(读独、轻戳),圪搅(搅和),圪踢(轻踢),圪窜(串门,闲逛),圪搂(拥抱),圪点(支撑),圪簇(聚拢、收缩),圪滚(滚动、打滚),圪卷(弯曲、卷回),圪锚(偷看),圪抓(聚拢手指抓),圪稀(下小雨),圪瞅(斜看),圪拧(肚疼),圪钻(躲藏),圪夹(夹住),圪露(打嗝),圪吵(许多人议论),圪扯(硬往一处扯),圪搓(反复搓),圪挪(挪动),圪缩(缩回),圪躺(小睡),圪索、圪抖(发抖),圪掐(用指甲挤压),圪溜(偷跑),圪编(暗藏),圪捣(挑逗、摆弄),圪锯(反复锯),圪刨(反复挖),圪利(抓人挠痒处),圪掏(反复掏),圪摆(轻摆),圪摇(摇晃、摇动),圪歇(稍事休息),圪堆(堆放、聚拢),圪浅(稍等),圪别(用腿或车子横插拌倒对方),圪掂(掂量),圪转(闲逛),圪戳(挤靠)等。

3、构成形容词:

圪怯(胆怯),圪料(弯曲、不直),圪蔟(皱折、不平展),圪束(吝啬),圪凉(不自在、尴尬),圪疑(惑疑)等。

4、构成量词:

圪节(根、节)如:

一~烟筒。

圪垛(头)如:

一~蒜。

圪卷(多张)如:

一~报纸。

圪堆(团)如:

一~土等。

5、构成象声词:

圪支,他挑着扁担~~地响。

圪巴,铅笔~地一下子就断了。

圪嘣她吃豆子~~地响。

圪哇青蛙(读核蚂)~~地叫等。

6、做副词:

圪的意思是“稍微”,如说:

“外你圪等圪等,我上茅只勒打备一下,马上就回来。

”“才刚我在炕上圪迷了一会儿。

”“圪迷”(稍微睡了睡),还有“圪坐圪坐”,“圪躺圪躺”,“圪耍圪耍”,“圪长佬些”(稍微长了一点)

7、构成四字词语:

圪低圪捞(多处拐角、旮旯)还有这样的谚语:

“头辛村,二马村,~王郭村”,说的是旧太原县的村庄的大小次序。

圪低圪捣(背地里说话)如:

“你两怪(个)在哪儿~甚勒?

圪低圪戳(人多、地方小、拥挤)如:

戏场勒地方小,人们只好~站在哪儿看戏。

疙瘩撩泡(形容脸上、身上到处都是疙瘩),兀怪人一脸~。

同义词:

疙瘩流稀。

圪料弯管(弯曲、不直)绿圪盈盈,(常指蔬菜长的好),肉圪墩墩(形容人胖),白圪洞洞(形容人长的白),冷圪糁糁(阴冷),雾圪腾腾(烟雾弥漫),硬圪诤诤(形容东西硬),齐圪楚楚(特别整齐),耐圪处处(形容人能忍耐),肉圪津津(常形容食品有咬头、有劲),甜圪盈盈(味道特别甜),酸圪淋淋(液体食品特别酸),屈圪淋淋(特别受委屈),笑圪嘻嘻(笑嘻嘻地),水圪泡泡(水泡),水圪淋淋(水分特别多),棍秸圪揽(指木棍、秸杆等杂物特别乱),牺儿圪惶(特别可怜),绿曲圪蛋(果品类不成熟,吝啬小气)人们肯说:

“兀怪(那个)人可真是怪..~玉蔓箐”。

(讽刺人吝啬),鬼支圪掇(形容人们在背地勒说别人的坏话或商议事情),正而圪巴(非常正确)如:

那件衣服~是名牌产品。

黑墨圪洞(特别黑)天上阴得~,可能要下雨勒。

老眉圪眨眼(形容人面貌显得老)等。

二、一字之差

晋源方言,形容词的前缀有一个“兀来”、“兀来来”的说法,二者语义截然相反。

例如:

把树儿兀来粗。

这把树儿兀来来粗。

前者是说这棵树粗。

后一句正好相反,是说这棵树细,不粗。

同样下面的两组话意思相反:

兀来长(很长),兀来来长(短)。

兀来贵(价钱贵),兀来来贵(不贵,便宜)。

兀来宽(宽),兀来来宽(窄)。

兀来重(重)兀来来重(轻)。

兀来高(高)兀来来高(低)。

兀来厚(厚)兀来来厚(薄)。

还有一种说法是:

这来粗(粗)这来来粗(细)。

这些些(嫌少),如说:

怎么才给我拿了这些些?

(嫌少),这捻捻(嫌少),如说:

“怎么才给了我这捻捻”。

这秀秀(嫌多)如说:

“你这呢鬼了额这秀秀了?

”(嫌多)一字之差,意思相反。

又如“蛋”的词义是卵,它可以组成鸡蛋,鸭蛋,松花蛋等,而“圪蛋”的词义是形状象卵的东西,如“铁~”。

“玻璃~”。

但绝对不会也不能说“鸡圪蛋”。

“锯”的词义是木工工具。

而“圪锯”的词义是用锯反复的锯。

“洞”指大洞、小洞;而“圪洞”一般是指较小的洞,要说洞大,就说外来豆的圪洞。

三、禁忌避讳

晋源人和其它地方的人们一样,说起话来也有许多禁忌和避讳,如“死”字,有人死了,

绝对不能说“死了”,不能说,但又不能不说,怎么办?

那就只好用类乎“死”的意思的话来代替。

如说:

“老下人勒”,“老喀勒”,“没啦勒”,“走勒”,“不在勒”,“老刹勒”等。

小孩死了,就说:

“少亡勒。

”有一次,我父亲给他一个要好的老同学家里打电话,是老同学的老婆接的电话,问-:

“某某在不在?

”,“不在勒。

”“哪儿去了?

”对方半天不回答,闹得老父亲很纳闷,这位老同学身体一直很棒,前不久还见过面,怎么也不敢往“死”字上想。

等了半天,她才呜咽着说了他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死了的过程。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方言还是派上了用场。

只好说了些劝其节哀的话。

把电话挂了。

就拿这个“死”来说,寿阳人把“洗”说成“死”曾经有过这样的笑话。

一天,两个寿阳.人早上起来,一个人说;“你起来死吧。

”另一个人说:

“你先死吧。

”“你不死了我就死呀。

”“我先死了你再死。

”不懂方言的人听了这话,那还不吓出一身冷汗,怎么清早起来就说这些霉气的话。

原来是这个意思:

“你起来洗(洗脸)吧”,“你先洗吧”。

“你不洗了我就洗呀”。

“我先洗了你再洗吧”。

晋源人从来不说:

“气死我勒”,“笑死我勒”,而是说:

“气刹我勒”,“笑刹人勒”。

也不说:

“忙得要死”而是说:

“忙刹哒”。

死并不可怕,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可就是不愿意说死,人们也聪明,只好想办法委婉地说就是了,据说在英语中关于“死”的说法有102种,汉语中也有不下三百种说法,例如去世、过世、长眠、牺牲、就义、殉国、古代皇帝的驾崩、而诸侯及二品以上的人死了叫薨、一般人死了叫卒等等。

不管怎么说,反正不直接说死。

细说起方言来挺有意思,也挺有趣。

比如“二”,多带贬义,人们总是不喜欢,常常把不好的都使用“二”来说。

如:

二流子:

游手好闲的人:

二杆子:

莽撞、冲动的人;二不楞、二楞子:

形容傻气、鲁莽的人;二性性、二性子:

易受鼓动、煽动的人;二讨吃:

讨债鬼;二百五:

不精明、不识数的人;二五眼:

视力不好的人;二手货:

使用过再出售的货物;二婚婆姨:

结过婚的女人;二饼子:

讽刺不学无术,装着象文人样戴着眼镜的人;二把刀:

形容技术不熟练的人;二道贩子:

形容贩卖东西,从中牟利的不法之徒等,其实一、三也不怎么地好。

如:

一言堂、一锅粥、一团糟、三只手(小偷)。

因此人们只要有可能,就避讳地说,如:

哥两好,就不能说哥二好。

两边、两面就不能说二边、二面。

“有两下子”不能说“有二下子”。

能说两汉(西汉、东汉)、两晋(东晋、西晋)、两宋(北宋、南宋)而不能说二汉、二晋、二宋。

俩是两个人,而不是二人。

显然说“他俩”就比说“他二人”要亲切些。

唯有“二鬼”,在旧时,也是指坏人的,现在成了褒义词,多是父母,亲戚、邻居对自家或外人家的二儿子,二女儿的亲昵称呼。

还有人起名叫“二鬼”,感到亲切。

四、“打”与不“打”

方言难懂,费解,易生歧义。

然而方言又不死板,同一个词,能有几个说法。

同一件事情,用方言说就比用普通话说有趣的多。

如“打”字,在晋源方言中可以是“买”的意思,如:

打酒、打醋、打油、打酱油、打了一碗豆腐脑儿等。

同样是买,可是在另外一些地方就不能用打,而是换了说法,如:

扯了二尺红标布,称了二斤咸盐,称了二斤好棉花,割了二斤羊肉,割了一疙瘩豆腐,割了二尺松紧带,团(大批买)了一堆西瓜,卸了一车烂煤,刹割(买卖剩下的少量货物,廉价包圆)了些西红柿等。

如果上边的“买”一律说“打”,那多别扭,你总不能说:

“打了二尺红标布”。

另外由“打”组成的词更多,如:

磕打(找茬、数落、指责),戳打(训斥),捱(念奈)打(挨打),叨打(吵架、打架),掇(夺)打(手指着说)如:

他爸爸~上他,直倾勒训侃(训斥)。

敲打(打击乐器、用东西打、用话讽刺挖苦人),如说:

“你指鸡骂狗,~谁勒?

”谝打(显奇卖能、自夸)剁打(吵架时摔东西)如:

夫妻二人吵架常说:

“你~甚勒?

”打划(打算)如人们病了说;“我不~病得这么厉害。

”打扮(装饰、装扮、化装),打点(收拾、整理),打滚(滚来滚去),打浅(节省),打兑(病中或病后保养身体),如说:

“你刚出了医院,就多~上几天再上班吧。

”打搅(客套话、被热情招待后表示谢意和敬意),打更(旧时,夜里派人每一更敲打锣鼓,提醒人们注意),打揽(兜售物品),打备(预先准备),如:

在出门前,上厕所大小便,就说:

“我到茅只勒~一下”。

打掐(把植物上无用的枝去掉),打发(分配、指使人离开、消磨时间、出殡),打尖(办喜事、丧事时,礼房的人因忙于收钱结帐,到中午大家还没有正式开席,他们先吃饭),拍打(用手轻轻拍身子),如:

你先把娃娃~上睡觉。

打春(立春),打闪(闪电),打税(收税)。

又比如:

摔(fai)佬他一怪屁头。

实际是说:

“打了他一个耳光。

”把“打”换成“摔”。

五、普(通话)方(言)结合

晋源方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更新、充实,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

在说话中经常夹带一些普通话,形成普(通话)不普来,方(言)不方。

外人听起来好象挺滑稽,可晋源人说起来挺自然,大家都习惯那样说,也就不觉得别扭。

如“水”字,基本上是读府,有些带水的词,也有说普通话的,如汾河水库就不说“汾河府库”,而是说“汾河随库”,暖水壶就不说“暖府壶”,而是说“暖随壶”。

或干脆说“暖壶”。

有些就不说普通话,如“水泵”就不说“随泵”而是说“抽府泵”。

又如“下水”就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夏府”,一个词两个字,前一个字说的是普通话,后一个字说方言。

意思指的是杀掉的猪、牛、羊等动物的内脏,如说“猪夏府”。

“过年勒,我从市场上买了一副羊夏府。

”另一种说“哈府”,是比喻有水平、有办法,有法子。

如说:

“你做事情的哈府还可以。

”又比如“下摆”,“下身”这两个词,前一个词读夏摆,意思是大衣、长袍、上衣、裙子等最下边的部分,说的是普通话;后一个词读哈生,意思是身体的下半部,如说:

“她~穿的怪花花裤儿。

”这个“下”最典型,一会儿说普通话,一会儿又说方言,如:

下岗、下海、下放、下贱、下流、下落、下回、下辈子等,都读普通话;绝对没有说哈贱、哈海、哈流、哈落的。

而北河下(读哈、村名),下家、下雨、下雪、下台、下来、下功夫等都读“哈”。

又如“生”,有时读丝,如说:

“你快些把火儿丝(生)着”。

“快去铺子勒打回些丝(生)漆来”。

“丝(生)铁锢露锅,全凭这一火”。

方言圪搅上些普通话,你说麻烦不麻烦。

下雨时,有人编了这样的笑话:

“哈的哈的不夏勒。

”“灭付瓶瓶勒灌了些灭水水”来笑话晋源人的说话。

上海人说话常带阿拉,晋源人说话却常带阿勒,如说:

“阿勒圪呀?

”(哪儿去呀?

),“阿勒卖西瓜?

”(哪儿卖西瓜?

)“阿勒唱戏?

”(哪儿唱戏?

)。

“阿怪村勒唱戏?

”(哪个村唱戏?

)等。

六、颠三倒四

晋源人说话,有时候也颠三倒四,可仔细听起来,也挺有意思。

如:

扎挣本来应该是挣扎,(勉强挣扎去做),就这样说:

“她的病还没拉好利索,就~着去上班。

”紧尿(尿紧),紧屙(屎紧需屙),跪下(下跪的意思),点卯(上班前点名,古时,是在卯时上朝才开始点名),家败(败家),碗架板(架、放碗的板子),才刚(读翟锅、也说先头儿,先头头,都是“刚才”的意思),如说:

“我~还见他在这勒,怎么一眨眼就不见人影了。

”卜来(摇头,头来回摆),提另(另外),如说:

“她可孝顺婆婆勒,经常~给婆婆做些好吃的。

”头前(读豆尖),头头起(读豆豆起,意思是前头),如说:

“~站的怪(个)人,可象我的老同学。

”一会儿又这样说:

“打毛衣起头头是二十针。

”嚏喷(喷嚏)如说:

“他打了一怪(个)~。

”生嫌(嫌好倒赖、埋怨、讨厌),比试(试着比赛),如说:

“咱俩~~。

”搭忙急(急急忙忙做事)如说:

“俺家勒的事情可多勒,成天价~,也不知道做得怪甚。

”等。

七、东拉西扯

晋源方言中有不少是“外国货”“洋玩意儿”。

就拿“西红柿”来说,原来叫番茄,叫洋柿子,番即外国,番邦,番人,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

是从西方进口来的“外国货”。

后来叫西红柿,顾名思义,西即西方,统指外国,日本人要学中国人,中国人当然也要从外国人那里借语言。

因为语言是很少自给自足的,红指颜色,柿即柿子。

合起来就是西方的红颜色的柿子。

可是晋源人更聪明,叫西番柿,西指西方,番还是外国,指出产地,柿即柿子,指形状。

合起来就是:

出产自西方番邦的柿子样的蔬菜。

再说马铃薯,也是个“外国货”,原产南美洲,比甘薯(红薯)进口来得晚,在云南、贵州一带叫洋芋、洋山芋,在东北叫土豆。

后来是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名字——马铃薯。

可是到了山西,城乡人民又把它叫做“山药蛋“,因它多种植在山坡等地,称其为山药,形状一般多为圆形又象“蛋”,就形象生动地把它叫做“山药蛋“,以赵树理为代表,有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的山西文学家流派,以家乡方言进行创作,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山药蛋派”。

山西民歌“交城山”还这样唱:

“交城的大山里,没有好茶饭,只有莜面烤佬佬,还有哪个山药蛋。

”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在晋源方言中,凡是“外国货”,它的名称差不多都带个“洋”字,或另起一个名字。

如:

管“自行车”叫“洋车子”;管“黄包车”叫“东洋车”;管“火柴”叫“洋火”或“洋曲灯儿”;管“香皂”叫“洋胰子”,以区别于民间土法制作的“猪胰子”;管“香烟”叫“洋旱烟”或“纸烟”,以区别于民间制作的“旱烟”;为此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洋曲灯儿,洋旱烟,宣统坐了三、二年”。

管“摩托车”叫“电奔只”;管机器织的布叫“洋布”,以区别于民间手工织的“土布”;管机器织的袜子叫“洋袜子”;管机器打下的井叫“洋井”;管留声机叫“洋戏匣子”;管罂粟叫“洋烟”;管过去有钱人拄的带弯钩的拐棍叫“文明棍”。

管外国人特指日本军人挎的刀叫“洋刀”“东洋刀“等。

八、一词两义

晋源方言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一个词或一个词语往往有两种意思。

如:

“头头”(也说头儿),意思是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或第一把手,“俺单位的~可严格勒,我们一分钟都不能迟到。

”另一个意思是:

开头头、开始,“她打毛衣时,~上起了四十五针。

“卜拉”:

拨的意思,如说:

“你快把菜~到碗儿勒。

”而另一个意思是障碍(阻挡进行的事物)。

在晋源地区有这样的谚语:

“世上有三大~:

锅舍(家里)有佬(了)柱子,地勒有佬墓子,眼勒有佬翳子(眼角膜上所生障蔽视线的白斑)。

“卜拦”也是两个意思:

一个是“绊”,如说:

“道儿上的一圪堆土,把我~了一下,”另一个意思是“拌”,(圪搅、搅和),如说:

“你快把面和菜~起来。

九、数字组词

晋源方言中用数字组的词也非常多,除了人们常见的以外,在晋源地区流行的由数字组成的词有:

假眉三道:

(假装正经)。

圪出烂五(穿衣服不整洁、不精干、给人不舒服的感觉)。

黑铁五烂(潮湿又日脏),没六三关(指人说话前言不搭后语,无聊)。

七勾烂三(把一些互不相关或毫无联系的事件硬拉扯到一块儿)。

鬼谝六道、胡说八道(胡说、说假话、)。

二圪棱棱眼(双眼皮),形容人长得漂亮,常这样说:

“那怪(个)婆姨长得可客戏(漂亮)勒,二棱棱大眼眼,貌虎虎鼻子,樱桃小嘴一点点。

十七大八:

指十七、十八岁。

如说:

“~的大姑娘”。

糊二麻煞(做事马虎、不认真)。

缩八烂气(吝啬、特别小气)。

阿八呲糊(形容吃饭特别快,狼吞虎咽)。

洋二打酣(形容说话办事不负责任)。

不丢二来(形容满不在乎的样子)。

灰眉七呆(形容一个人脸面灰暗、没精打采)。

胡闹三关(瞎折腾)。

轻伙二拾(形容行为轻浮放荡、不稳重),俗话说:

“看你~的,不知道天高地厚。

丑支八怪(相貌丑陋)。

洋烟二鬼(形容人象吸食毒品样,无精打采)。

多煅一煅(煮稀饭时多煮一煮)。

显三露四(爱出风头,显示自己)。

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诌三侃四(说话条理混乱)。

丢三落四(忘心大,常丢掉或落下东西),挑三和四(挑拨离间、播弄是非)。

低三下四(曲意奉迎)。

说三道四(妄加评论)。

一来二圪(来往或交往频繁)。

一前一后(紧紧相跟,距离很近)。

二麻一糊(迷糊、不清楚)。

七杂八货(东西多而杂,乱堆乱放)。

七长八短(长的长,短的短,不整齐,不适用)。

长七八短(发生意外灾祸,同三长两短意思差不多)。

七凑八凑(不够数,大家一齐凑)。

八米二糠(形容人精打细算,常指人小气)。

十拿九稳(拿十次就有九次准,形容做事有把握)。

零二八星(形容东西数量少而零碎)。

三八两下(形容做事干脆利索,动作快)。

一动流洗(动作快)。

一木笼统(概括面不具体、不明确),百二八十(数目在一百左右)。

三八六九(形容时间间搁太短)等。

十、多种重叠

晋源方言里有非常丰富的重叠式构词现象,很有特色。

一、名词重叠,有7种形式:

名词重叠与子尾、儿尾能区别词义。

如:

“牌牌”:

指戴在小孩子胸前的圆嘴儿筵布。

“牌儿”;纸牌,旧时,人们玩纸牌,叫抹~。

“牌子”:

招牌或商标,表明单位或商品名称,如:

汽车~。

“车车”:

儿童坐的小车,旧时,妇女捻线用的工具。

“车儿”;旧式大车、轿车、牛牛车、前橛子车、胶皮马车等。

“车子”:

洋~即自行车。

徐沟话:

雀儿到瞎

两块徐沟额雀子在外树儿杭圪就得到瞎,公的问母的:

“囊你从浪嘎买昂的罩子了,喀细了么,亮爽油滴,不赖安。

”母的刷:

“从唔块门市昂买昂的,一bia多哎么。

”公的就往跟前咯蹭,想看刚料子好不好,母的胳瞅了一捻,么嚓了一句:

“则你唔来不席吃了,圪挤甚了,刚买昂的衣裳圪挤的圪搓老当!

”公的不则你高兴,就唰:

“你刚心烦了,圪搓了不收不收就展了。

””

太原县民间摇蓝曲

旧时,在太原县城乡(今晋源区),特别是在农村,年轻的妈妈们怀里抱着孩子准备打发孩子睡觉时,一边用手轻轻地拍打着孩子,一遍又一遍地哼着哪些不知传了几辈子的歌曲,以便让孩子在歌声中慢慢地睡着了才停止哼唱。

这些在民间流传着的曲子用词通俗且押韵,朗朗上口,有的带有故事性,中间常常一问一答,并且运用顶针格,非常有趣,很受孩子们的欢迎。

这里,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民间摇篮曲。

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妇女,当她们是孩子的时候,就是听着这些摇篮曲长大的。

等她们出嫁当了妈妈,又把这些从妈妈、奶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