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3967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失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失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失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失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失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失眠.docx

《失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失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失眠.docx

失眠

失眠

睡眠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是人们关心和关注的生命科学奥秘。

觉醒和睡眠的周期性变化是人和高等动物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普遍生理现象,人的一生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化在睡眠上,睡眠可以使人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

虽然睡眠具有平静、安祥的外部表现,并且大脑在此期间也失去了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功能,但大脑在睡眠期的活动并未停止,在某些睡眠阶段(如异相睡眠期),脑各个部分的血流量还比觉醒时期明显增加。

许多研究表明,睡眠还与高级思维、学习记忆等活动有关。

在睡眠期间,大脑可以重新组织新的学习材料,选择有用的部分,进行记忆和存储处理,还可以对己存储的记忆信息进行不断刷新,以便长期保留。

另外,睡眠还使觉醒时神经网络系统消耗的神经递质含量得到恢复。

总之,睡眠期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对于人的学习记忆和脑力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睡眠期大脑的处理工作,使人在充足的睡眠之后,感觉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目前由于人们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缺乏规律性、患得患失的心理问题也增多,这些生活习惯的改变都使睡眠问题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睡眠障碍不仅导致生理秩序的异常,影响生活和工作,也常常伴随许多疾病,或加重病情,慢性睡眠障碍还是长寿的大敌。

古今中外人们都非常关注睡眠,同时更是生物学与医学重点研究的对象。

十九世纪,

西方人建立了睡眠实验室,将睡眠研究引上科学研究的轨道,形成了睡眠机制的几大学

说,而中医学有关睡眠的理论在《内经》时代就已经创立,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特点,

在睡眠障碍的诊治上也有一定优势,并有睡眠养生的理法。

探讨神、营卫、五脏等与睡眠相关的基本概念,明确它们的内涵和特征,并对它们在睡眠中如何发挥作用做系统、深入的阐释,形成有关睡眠的系统的生理机制。

此外,需要探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这一机理在临床和养生方面的应用,这也是睡眠理论的价值所在。

失眠症是指在具备良好睡眠条件,且无躯体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出现入睡困难、反复易醒、早醒,并且每周多于3个晚上,连续1个月以上失眠,因睡眠的时间和质量不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而出现白天功能异常的一组综合征。

人们从医学、心理学、文化学、比较生物学乃至航天医学多角度研究睡眠,在生理、病理、药理、治疗等方面都得了成就,并且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睡眠生理体系。

治疗失眠最主要的应是消除导致失眠的各种因素,较理想的是综合治疗、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

有学者建议一过性失眠可短期应用镇静药,持续的或慢性失眠应分别采取原发性干预措施和继发性干预措施。

原发性干预包括睡眠健康教育、放松训练、刺激限制治疗;继发性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哇毗坦和扎莱普隆、苯二氮卓类镇静和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和非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睡眠限制治疗)。

目前对失眠的治疗主要停留在人工合成的镇静、催眠药阶段,由于这些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成瘾性、戒断性反应,经常服用安眠药的老年人死亡的危险比正常人高50%。

鉴于此,中医药治疗失眠已经成为失眠药物开发的一个热点,尤其是失眠病因病机复杂,而中药复方(合方)具有多靶点、多方位、多层次等特点,因此中药复方的开发成为失眠药物开发的首选。

一、现代医学有关睡眠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于睡眠机制的研究历史悠久,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运用细胞电生理学来研究睡眠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由于种种技术上的困难,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临床和医学范围。

睡眠物质的研究是睡眠机制研究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相当种类的物质与睡眠相关,但人类对睡眠生化机制的认识仍尚处于起步阶段。

1睡眠相关的中枢神经结构

1.1杏仁核

杏仁核参与多种行为活动调节,与下丘脑和脑干等调节睡眠部位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

选择性损毁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神经元胞体后可引起慢波睡眠(SWS)增多,而选择性兴奋BLA神经元胞体则引起SWS减少;这表明BLA在睡眠和行为调控中有重要作用。

1.2海马

海马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而充足的睡眠和高度觉醒的状态是完成学习记忆过程的必备要素;睡眠-觉醒周期失调是早老性痴呆患者的主要症状,而这种患者病理改变最明显的皮层组织之一是海马;海马与中缝核、杏仁核、蓝斑、丘脑、下丘脑等调节睡眠的神经结构间有着复杂的纤维联系。

因此,海马可能亦是与睡眠密切相关的脑区。

1.3腹外侧视前区

近年研究发现腹外侧视前区(ventrolateralpreopicarea,VLPO)神经元放电和c-fos基因表达与睡眠密切相关,推测VLPO是参与机体睡眠调节的关键部位。

除上述结构之外,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神经元、下丘脑背内侧核以及中缝背核5-HT能神经元等都被研究认为与睡眠-觉醒的调节有关。

2睡眠相关的物质

近年来有关睡眠物质的研究是一个热点,不断有与睡眠有关的物质被发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物质:

2.15-羟色胺(5-HT)人体内有1%~2%的5-HT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

2.2一氧化氮(NO)

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是近年发现的一种结构简单、半衰期短(3~5s)、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气体型”信息小分子。

在体内NO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synthase,NOS)催化L-精氨酸(Larginine,L-Arg)末端一个胍基氮氧化而生成,NO没有专门的贮存及释放机制,生成后直接向四周扩散,透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NO主要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而发挥其生物功能。

近年来研究发现内源性NO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控有关。

NO具有促进睡眠的作用,由于NO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而这些作用与调控睡眠作用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NO通路的具体信号转导途径如何等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2.3褪黑素(MT)

褪黑素(melatonin)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早期的动物和人体实验都证明,褪黑素是人体重要的诱导睡眠的物质之一,随着睡眠机制的深入研究,褪黑素作为药物用于改善睡眠和作为食品添加剂在欧美国家已相当普遍,但是睡眠的调节过程十分微妙复杂,而MT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又十分广泛,很难用单一因素对MT的催眠作用机制加以解释,因此人们尝试从多角度来解释其机制,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

2.4免疫调节物质

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已广为关注,许多免疫调节物质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影响睡眠过程,如胞壁酰二肽(MD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等。

除上述与睡眠相关的物质外,神经肽、食欲肽、催乳素释放肽以及内源性促眠物质和激素等都被证明与睡眠-觉醒的调节有关。

3.1睡眠剥夺的动物实验研究

睡眠是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睡眠一旦被剥夺,则会对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并会导致行为失常以及疾病的发生。

睡眠剥夺影响机体的机制以及脑机制多用动物实验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1睡眠剥夺对生理和行为的影响

无论在人还是在动物SD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及行为的改变,长期SD后生理改变会更明显。

研究发现,睡眠缺失和剥夺可降低机体的防御能力,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睡眠剥夺对脑功能的影响亦十分明显,如情绪及行为改变、反应迟钝、学习记忆力下降、认知损害、定向障碍及幻觉等。

3.1.2睡眠剥夺对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睡眠剥夺可导致机体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3.1.3睡眠剥夺与基因表达

睡眠剥夺会引起c-fos原癌基因快速、短暂地表达,并表达在相应的脑功能区,同动物的清醒水平有关,并且同SD的时间长短有关。

3..1睡眠剥夺对人体的影响

睡眠剥夺对人体的影响一直是军事和航空医学以及睡眠医学的研究的热点,它对人体的影响及危害很大。

睡眠剥夺对脑功能的影响十分显著,主要引起心理运动能力和警戒能力下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洞察力减弱或丧失、定向障碍、理解力差、数字概念模糊、短期记忆受损及反应迟钝等现象,更严重的可能出现幻视、错视、微眠(microsleep,即眼睛睁开的短暂做梦期,但不眠者本人并未察觉到做梦,并无意识地与真实情况相混淆及行为失调。

睡眠剥夺引起工作能力的下降,易引发事故。

美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

在1988~1991年间因疲倦造成车祸并导致死亡的人数占全部车祸死亡人数的28%,占据榜首。

睡眠剥夺对机体的能量代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机体大量消耗能量而处于高代谢状态,出现体重减轻、营养不良(血浆白蛋白降低、贫血、皮肤弹性降低及毛发稀少)等现象。

睡眠剥夺还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4小结

睡眠对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促进体力和智力的恢复和发展,并与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以及记忆等机能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睡眠的研究一直受到人类广泛的关注,人们从医学、心理学、文化学、比较生物学乃至航天医学多角度研究睡眠,在生理、病理、药理、治疗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并且已经形成了基本的睡眠生理知识:

睡眠-觉醒的昼夜节律、依睡眠脑电形成的睡眠分期以及与睡眠相关的中枢和物质。

目前,睡眠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但是到目前为止,睡眠的机制仍不甚清楚。

现代医学的研究特点是从形态结构、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而侧重于生命实体原型、物量变化的角度入手,因此对于睡眠的研究也离不开上述方法,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对于人类认识睡眠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现代医学还原分析的方法对于整体的重视程度相对薄弱,因而在研究睡眠机制和治疗睡眠疾病和睡眠相关疾病时,往往忽略了人身的整体性,比如治疗失眠的药物,所有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均有抑制作用,均会使患者不同程度地产生依赖性、戒断症状和“宿醉”现象,而有些心因性失眠,镇静催眠只是权宜之计,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与此同时还会给患者带来新的问题。

因此,在睡眠机制的研究中,现代神经生物学和医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科学的认识睡眠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但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使得睡眠机制的研究趋于更加微观的方向,而对于睡眠相关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略显不足,这也是现代睡眠医学亟需思考的问题。

2中医学有关睡眠机理的研究进展

2.1中医睡眠理论(机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

目前,中医睡眠理论的研究多围绕中医睡眠理论的神主、魂魄、营卫、阴阳、脏腑

等几个学说并结合临床治疗睡眠障碍进行,因此,近十几年来睡眠理论没有脱离上述几

个学说,而且多从睡眠障碍的治疗上总结,

2.1.1从神的角度论睡眠及治疗睡眠障碍

认为睡眠是神安于五脏而憩的状态,觉醒是神游于外有此感知而运的状态。

睡眠充足,神得以运,则使人神思敏锐,精力充沛;长期不寐,睡眠不足,则使人神思迟钝,精力衰退。

因此,认为神与不寐之间关系密切,并将不寐归纳为邪扰于神,神不安于舍;五脏的精气血不足,不能养神,神不安于舍;五脏相互乘侮,神不安于舍三种情况。

认为失眠形成原因很多,但均是影响心神而导致,治疗不寐常用清心安神、滋阴清热安神、益气健脾安神、养血安神、养心定志安神、重镇潜阳安神、祛湿化痰安神、和胃安神、活血化瘀安神、温阳益气安神等安神十法。

认为睡眠与魂的关系非常密切,若肝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气血和顺,情志舒畅,魂守于舍,神安其位,睡眠正常;若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气机不宣,气血失和,魂不守舍,不归肝藏,扰动心神,神亦不藏,而生失眠之疾,强调五神之一魂的重要作用,并利用疏肝解郁法治疗顽固性失眠。

创治了安魂定志汤,取肝为“将军之官”,有奉元神之命节制五神之功能而名之。

安魂定志汤基础药物为白糖参、麦门冬、熟地黄、白芍、草河车、白芥子、石菖蒲、干桑椹、生龙齿、炒枣仁、茯神,具有养心安神、舒肝归魂、安定五志的功效,治疗失眠证疗效肯定。

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在睡眠障碍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针刺风池穴治疗失眠85例,效果显著,风池穴为少阳经、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综述篇15穴,足少阳经别贯心,阳维脉维系诸阳经,故有宁心安神之效,针刺风池能疏调胆府气机安神定惊,故可治疗失眠。

选用四神聪透百会穴为主穴,据不同证型配以他穴治疗失眠50例,效果较好,百会为诸阳之会,有醒脑开窍,宁心安神之功。

四神聪乃经外奇穴,此穴能醒脑开窍,安神定志,失眠得除。

李氏用安神定志针刺法治疗不寐,主穴为神门、内关、本神,并随证进行配穴,神门为手少阴之原穴用以补心安神;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用以宁心安神;胆为奇恒之府,与神志关系密切,故取胆经的本神穴,三穴相合共奏安神定志之功效。

林氏

采用大陵、“失眠”穴治疗顽固性失眠48例,并经过对照发现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取穴法,大陵为心包经原穴,具有清心除烦,安神定惊之功;“失眠”穴源于道医藏象针灸学,是师传奇穴、经验穴,亦具有清心除烦、安神定志的作用。

范月友等以大椎穴施以豹文刺法为主配合拔火罐治疗失眠78例,疗效满意,大椎穴为诸阳经之会穴,具有通调阴阳、清热解表、滋阴降火、养心安神之功效。

豹文刺为《内经》五刺之一,因心主血脉,故豹文刺是和心相应的刺法。

五志过极,心火内炽,扰及神明,则神不守舍,以致卧寐不安,故豹文刺大椎穴可使脑络疏通,神明复常,心神得宁。

拔火罐可使机体局部产生刺激,通过机体的调整功

能起到行气和血、养心安神之效,以加强豹文刺的治疗作用,此法适用于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所致的失眠。

陈氏采用王不留籽按压耳部穴位神门、心、皮质下、枕、交感治疗失眠60例,疗效满意,耳穴之心可宁心安神,调节心主神明之生理功能,与皮质下相配,共具调节大脑皮质的功能;耳穴之交感可直接调节植物神经;神门为镇静安神的要穴;枕为止晕的要穴,五穴相合具有养心宁心镇心安神之功。

李衍怀等运用头面部穴位推拿治疗的同时辅以足底按摩治疗失眠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通过手法按摩头部手足少阳经穴,足阴经及任督二脉经穴,使诸经脉气血得以流畅,阴阳得以平衡,即神有所主,心神得安,足底的按摩同样可调整人体的阴阳气血,可提高疗效。

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历来重视心理治疗,睡眠障碍的发生多与中医的神(心理)和情志相关,因此治疗和护理也常从心理和情志方面进行调治。

这种疗法比单纯辨证用药效果好。

质量的好坏与个性因素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引起心理因素变化导致不寐的原因有多种,并在临床上分为:

多见于青中年的烦恼型、多见于中年女性的多疑型、生活工作压力造成的紧张型以及中老年的抑郁型四种类型。

治疗时以引导患者进行心理因素的自我调理为主,用药为辅,使脏腑功能协调,精神旺盛,体魄充沛,身心健康,从而使不寐治愈。

“忧思”情志对失眠有很大影响,是失眠常见的致病心理因素。

适当选用药物(辅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情志调治,使病人充分认识“忧思”等不良情绪的性质、危害性,调动病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条件,提高了治疗成功的机会。

妄念(杂念)是造成失眠的原因之一,用气功的调心之法治疗,主要有:

听息法、守丹田法、观心法三法,选任意一法修习,均可使失眠患者较快的进入睡眠状态。

2.1.2从阴阳角度论睡眠

阴阳睡眠理论是中医睡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调理人体阴阳和时间角度论

治睡眠障碍的不在少数。

依据“眠·醒”周期的时相性以及《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和阴阳睡眠学说为指导,上午用茶叶或咖啡等助阳出阴,下午用验方涵阳入寐饮助阳入阴,通过恢复正常的“眠·醒”周期,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满意。

茶叶虽为苦寒之性,却

有升阳之功,上午饮用,助阳升发,使清阳布上窍,而头脑清醒,卫气属阳,卫气实四

肢,则可改善怠惰嗜卧等症状,助卫出阴,减少逗留,就是保证其正常入阴。

涵阳入寐

饮,以生地、首乌养阴血,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黄连清心养神,育肝安魂,以磁

石、珍珠母、石决明、龙骨、牡蛎镇潜阳气。

并加二至丸增强养阴之功。

阴血既充,阳

气得涵藏之所,卫气循行复其常律,故效宏。

黎少尊等利用阴阳分调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是指按照阴阳运行周始规律及人的寤寐时间而拟法投药,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调阴与调阳分别实施,昼调阳,夜调阴。

昼调阳,此时应益气温阳,养血滋阴,化痰活瘀,理气解郁,平调脏腑,鼓舞阳气,扶正祛邪,而重镇安神药物一概不用;夜调阴,此法选在夜晚阳入于阴际实施,重用宁心安神或重镇安神药,辅以滋阴清热,养血之品,使在阴旺之时更助其阴,制阳敛阳不使浮动,同时重安其神,使守其舍,使人入睡,而温阳活血、化痰、理气、阳热走窜等躁阴扰神之品一概不用,以免亢奋阳气,加速血流,阻阳入阴,阻碍安宁。

肖仙祥等

根据失眠症阳不交阴的病机,选择在昼夜阴阳交替中的两个关键时辰,卯时和酉时服用不同的药物,卯时阳气渐盛,阴气渐衰,服用补气助阳醒神之人参、仙灵脾、冰片、甘草;酉时阴气渐盛,阳气渐衰,服用养阴泻火之琥珀、枣仁、熟大黄、甘草。

如此方法治疗失眠,疗效满意。

周秀文等依据“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的理论将多寐的病因归为阳虚阴盛、气虚、痰湿为患、瘀血痹阻四种情况,因此治疗多寐有利湿通痹,引阳出阴;益火消阴,助阳出阴;健脾益气,助阳达外;行气化瘀,通阳开窍之法。

林文谋等使用半夏、夏枯草治疗113例失眠患者,效果良好,夏枯草禀受大自然阳气能使浮散的卫气收归阳分,半夏得阳而生,能使卫气从阳分引入阴分,这样半夏和夏枯草配伍使用,一收一引,使浮散的卫气从阳分引入阴分,阴阳之气自然趋于协调,

失眠亦除。

张涛等

[92]

应用半夏小米汤治疗以入睡困难为主的失眠症,效果良好,因为凡

入睡困难者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而半夏味辛,能直驱少阴厥逆之气,使卫气行于

阴中;小米甘寒,两药合用,确能调和阴阳治疗失眠。

黄氏

[93]

从平衡阴阳的角度出发,

自拟静阳动阴汤治疗顽固性失眠,取得较好的疗效,方中炒枣仁养心以涵阳,牡蛎重镇综述篇17

以潜阳,两者互伍可引阳入阴,交通阴阳。

丹参畅通血脉、养血安神,菖蒲舒利心气,

化痰醒神,两者互伍以使气血和顺,神复其常。

半夏“得阴而生”,消痰化浊,通降和

胃,夏枯草“得阳而长”,畅利气机,宣泄肝胆郁火,两者相伍可调和肝胃,顺接阴阳。

苦参“专治心经之火”,能气沉纯阴,肉桂引火归原,两者相伍以使心肾相交,阴阳相

济。

王氏

[94]

自拟“潜阳入阴安神方”以引阳入阴,治疗阳亢阴虚之失眠,收效甚佳。

中生龙牡、代赭石潜阳入阴,重镇安神;黄连清火除烦;生地、玄参、五味子用于滋阴

清热,此方中重镇潜阳,滋阴清热,养心宁神之品和参,使阳潜阴敛,心宁神安,失眠

自除。

刘氏

[95]

创立了具有调节阴阳昼夜节律、调理五脏气血功能的“二二六时间针刺法”

治疗顽固性失眠症,其中“二二”是指大椎、申脉二穴与关元、照海二穴,用以调节阴

阳昼夜节律,“六”是指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六穴,以调理紊乱的五

脏功能,使气血调和,五神各有所藏。

“时间针刺法”是指根据患者就诊时间分别施于

“补阳泻阴”或“泻阳补阴”手法,顺时调节阴阳节律,能使顽固性失眠患者恢复正常

阴阳昼夜节律。

张洪等

[96]

利用针刺调阴跷、阳跷治疗失眠症87例,结果优于西药氯硝

西泮治疗组。

治疗时穴取阴跷脉循行路上照海、交信、睛明,阳跷循行路上申脉、仆参、

跗阳、肩髃、风池为主穴。

阴跷、阳跷是奇经八脉,因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

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功用,因此调跷脉能达到治疗目的。

徐建勇等

[97]

利用针刺治疗嗜

睡症,取双侧内关穴、双侧神门穴、百会、双侧交信、双侧跗阳,针刺内关、神门两穴,

可使心阳宣发,气血通达,阴阳平行。

百会乃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人身之气属

阳,统于督脉,针百会穴令其阳气旺盛,故有清脑醒神之效。

交信穴乃阴跷脉郄穴,跗

阳穴乃阳跷脉郄穴,郄穴是经脉气血深聚之处,调节阴阳两跷脉,使阴阳平和,故获良

效,使嗜睡症得以治愈。

徐氏

[98]

采用艾条悬灸百会穴和涌泉穴治疗失眠症,灸疗具有调

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为全身

阴阳之气交接之处,有宁神开窍、补肾益精、舒调肝气之作用,常灸之有保健益寿之功。

百会穴能平和阴阳、疏通经络、协调气血,因此艾灸百会穴和涌泉穴能调和阴阳气血的

平衡,达到治疗目的。

2.1.3从营卫角度论睡眠

王氏

[99]

对《灵枢》卫气运行与睡眠关系进行了探讨,指明了寤寐是因卫气昼夜运行

而形成的一种生理规律和现象。

此外还总结了《灵枢》中治疗失眠的方法:

调和阴阳,

方用半夏汤;针刺方面,提出“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大法以及调跷脉治疗睡眠

失调的病症。

韩娟

[100]

、王中琳

[101]

均从《内经》的角度对失眠证进行了阐释,认为失眠

与营卫运行以及阴阳跷脉相关,韩娟将《内经》中的失眠证分为阳盛阴虚之失眠、营气

衰少之失眠、阳明气逆之失眠、肝郁气逆之失眠以及五脏伤精之失眠。

王中琳将《内经》

失眠的发生机制概括为卫气夜不入阴,阳跷脉盛;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胃不和则卧不18《内经》睡眠机理及其系统理论的研究

安;肝热气滞失眠。

周东浩等

[102]

结合现代医学进展阐释了《内经》营卫及睡眠理论,

将中医的营卫学说与现代免疫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联系,认为睡眠的免疫调节说印证了卫

不和则卧不安的正确性。

陈氏

[103]

提出营阴不足、郁结浊滞是不寐的基本病理变化,认为育阴开郁是治疗不

寐的大法,采用自拟育阴开郁汤予以治疗取效较好。

方中百合滋养阴液,清心宁神,炒

枣仁培育营血,养心安神,同为君药。

生地养阴生津,兼清郁热,龟版滋补肝肾,兼潜

浮阳,两药助君药增强育阴之力,为臣药;青皮疏肝理气,消积化滞,郁金行气解郁,

祛瘀化浊,浙贝辛散苦泄,开郁散结,化痰解毒,三药起到开郁导滞的作用,亦为臣药。

青龙齿益肾精,平肝阳,镇静安神,琥珀粉散瘀结,通脉络,镇惊安神,同为佐药。

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则是使药。

诸药相伍,共奏滋养阴液、培育营血、开通郁结、

疏导浊滞、宁心安神之功。

龚氏

[104]

利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收效良好。

因为花甲古稀之年,其阴血自衰,营卫气血运行涩滞,用炙甘草汤加减,补益营阴,调

和气血,药证吻合,病即得愈。

章氏

[105]

依据卫气与睡眠的密切关系,自拟化湿通卫汤

治疗顽固性不寐,疗效满意。

方中以“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的威灵仙

为君;以香薷和木贼草为臣;以羌活、独活、薏苡仁为佐;半夏为使,共收化湿通卫之

效。

樊氏

[106]

利用桂枝汤加味治疗营卫失调、营卫不司职守,而致阴阳紊乱的不寐,收

效良好,取桂枝汤调和营卫,平衡阴阳之效。

姚氏

[107]

认为营卫不和是不寐的病机,调

和营卫是治疗不寐的关键,因此治疗时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桂枝汤外固卫阳,内守

营阴,调和营卫;以龙骨、牡蛎潜阳敛阴,安神定志。

刘清林

[108]

利用针灸治疗不寐,主穴为双侧申脉、照海,运用补泻手法可以纠正阴

阳跷脉的偏盛和偏衰,使阴阳平衡,营卫气血调和,夜寐得安。

刘家生

[109]

临床艾灸照

海穴治疗不寐124例,疗效满意,照海穴为胃经之要穴,系阴跷脉之所生,八脉交会穴

之一,灸照海穴可以调整阴阳跷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使营卫气血调和,阴阳平衡,

夜寐得安。

褚文浩等

[110]

应用足穴按摩法治疗失眠证,与中药内服对照组均有较好疗效,

足穴按摩疗法是中医学颇有特色的外治疗法,用足穴按摩,中药浸浴,能调和营卫,疏

经络而补养气血,养心而安神,令神守舍,而能入寐。

2.1.4从脏腑论睡眠

脏腑与睡眠关系密切,殷氏

[111]

根据五脏与七情的内在联系,从五脏论治失眠,分

为肝经病变、心经病变、肺经病变、脾经病变、肾经病变五种类型进行治疗,取得了满

意的疗效。

陆氏

[112]

从五脏的生理病理阐述五脏与失眠的关系,认为五脏中尤以肝和心

与睡眠的关系最密切,其他三脏均是影响肝及心引起失眠的,同时认为从五脏的虚实辨

证失眠症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许氏

[113]

根据王翘楚提出的“五脏皆有不寐”的观点,

通过3415例失眠症患者的调查,对不寐与五脏病变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寐的

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并波及五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