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1.docx
《组织行为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1.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组织行为学1
1组织的概念
1.1社会实体
•组织是由若干个人或群体组成的社会实体单位。
它把人、财物、信息以人为中心合理配合为一体,形成组织结构模式(静态观点)。
1.2活动过程
•它是组织活动的过程。
即把人财物、信息在一定时间空间进行合理配合的过程(动态观点)1.3活动系统
•它是开放的系统。
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制约;环境处于动态之中;它内部又有子系统,且互相联系、影响。
1.4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其存在的基础。
组织是在其成员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它包含个人的目标。
1.5有一定的边界
•边界是组织区别于环境的标志。
•过滤作用。
对组织与环境的交换(投入与产出)进行筛选,使投入产出标准化。
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一个有确定目标、一定边界的社会实体和活动过程及活动系统。
2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心理是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行为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映。
勒温动力场公式:
B=f(P,E)。
组织行为学把心理和行为作为统一体研究。
2.2研究范围
•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研究在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的规律。
•研究工作组织对其成员工作行为的影响;
•研究工作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按层次可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
2.2.1个体心理与行为
•个体是组成组织的基本单元和细胞,直接影响组织的整体素质。
•人的行为存在着共性与特殊性。
☺对“共性”的研究是组织决策重要的依据条件。
K对“特殊性”的研究,如人的能力,气质,知觉与态度,乃至价值观等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运用激励机制,合理运用人力资源和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组织的效率。
2.2.1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是指个人的集合。
表现为三个特征:
群体是一群人的集合;群体的存在有一定的目的性;群体中的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内在的联系。
•对群体行为的研究是在个体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包括群体动力理论,群体的决策、沟通冲突、群体的人际关系。
•群体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工作团队的建设,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2.2.3领导心理与行为
•领导者作为群体和组织中的领袖和首脑,在组织建设和提高绩效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
•对领导行为的研究,侧重于介绍权力和政治的概念,有关领导特质、行为作风和权变理论以及当代有关领导研究的最新观点。
2.2.4组织心理与行为
•对组织行为的概念包括古典的、现代的组织理论基本观点。
•组织结构的设计、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文化建设等。
2.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是以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方法为指导,以系统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的方法。
•系统分析特点是:
整体定位、内外联系、定性定量结合、多方分析。
•具体过程是社会调查观察(观察、问卷调查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归纳综合(产生行为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演绎分析(可能出现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的预测)和实际验证。
2.4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是提高组织行为的有效性。
•用系统研究代替直觉。
•学会驾驭组织,掌握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
3组织行为学的由来
.
4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
寻求测量、解释,有时是改变人的行为的科学
个体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
研究社会系统,与同伴相关联的人
群体动力学、团队、沟通、组织理论
•社会心理学:
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行为改变、沟通、群体决策
•人类学:
研究文化和环境
组织环境、组织文化、比较价值观
•政治学:
政治环境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
冲突、组织内政治、权力
•生理学:
5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跨学科性:
多学科交叉。
•层次性:
多层次相切。
•适应性:
不同的情景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二重性:
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组织行为学二重性特点的来源
1理论基础的二重性;2人的二重性;3管理的二重性。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封闭理性模式
•特点:
把组织看作封闭系统,把人看作经济人是机器;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注意管理效益、行政管理。
强调结构与管理,重视制定规则。
•以泰罗、法约尔为代表,称为科学管理学派。
•泰罗:
科学管理之父,提高工厂效率,“劳动定额”、“记件工资”、“工作流程”。
•法约尔:
管理理论之父,管理的基本要素,14项管理原则。
•韦伯:
“层峰结构”,组织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形的结构。
2封闭社会性模式
•特点:
把组织看作封闭系统;把人当作社会人。
注重人际关系、行为激励。
•以梅奥、麦格雷戈为代表,称为行为学派。
•梅奥:
总结霍桑实验,提出人际关系学的管理理念。
•麦格雷戈:
提出X、Y理论的人性假说。
2.1霍桑实验1/2
•梅奥等在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结论:
–工作环境与生产率之间并不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个人的工作行为由一系列复杂因素所驱动。
–员工的情感和参与意识能够减少他们对变革的抵抗。
–工作场合是一个社会系统,而不单是生产系统,工作场所中的社会关系是影响生产率的另一因素。
2.1霍桑实验2/2
•评价:
–霍桑研究者是最先步入工业领域的行为科学家。
是组织行为学的先驱性研究。
–最重要的贡献是打破了科学管理的界限,对物理性工作环境不是影响工人生产率的最主要因素这一问题的认识,使研究者将他们的注目点从对个体的分析,转向对影响工作环境的系列相关因素的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开创了先河,实地考察、访谈,系统地研究问题。
2.2X、Y理论
•对管理对象的看法
–消极的人(X理论):
人性懒惰,总是逃避责任。
–积极的人(Y理论):
渴望发挥才能,愿意对工作负责。
3开放理性模式
•特点:
把组织看作开放系统;把组织管理归结为简单明了、用数字表示的工作目标、成就。
强调以技术手段解决问题。
其理论基础是运筹学。
•以钱德勒、劳伦斯和洛希等为代表,称为管理科学学派。
4开放社会性模式
•特点:
把组织看作开放的系统;强调人是企业组织的中心,强调共同的价值观;不存在普遍适用、长期不变的方法。
•以维克、马奇为代表,称为综合性现代管理学派。
•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都有适用的场合。
思考题
•1.分析红楼梦中凤姐管家采用的人性假设。
•2.举例说明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管理科学都有适用的场合。
•3.辨析:
经理该做问答题还是做选择题。
第二章系统观的组织概念
运用系统观念研究组织问题重要的两点:
一是正确理解系统理论和掌握系统分析方法;二是全面分析组织管理行为的全过程。
1一般系统理论
•系统的概念
•系统分类
•现代系统论的产生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1.1系统的概念
•系统观念早已有之。
1.1.1系统的定义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从属于更大的系统。
1.1.2系统的特点1
•系统由相互联系的要素组成。
•要素是系统存在的基础。
•要素可能是元件、个体、子系统。
系统的特点2
•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结合成系统。
•杂乱无章堆积不是系统。
系统的特点3
•系统有特定的功能。
•功能由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结构决定。
系统的特点4
•系统不是孤立的,它与环境有联系。
•与某个系统相关的其它系统称为该系统的环境。
•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系统又保持相对独立性。
1.2系统分类
•按要素性质分:
自然与人造系统;
实物与概念系统。
•按构成形态分: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与环境有固定的不可渗透的界线。
–开放系统与环境有可渗透的界线,与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按与时间关系分:
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
•按系统的可控性分:
可控系统与不可控系统。
1.3现代系统论的产生
•系统论把一般的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学科。
•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是创始人。
•机械论和活力论都无法正确揭示生命的本质。
•其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是生物机体论。
1.3.1机械论
•用分析的方法把生物简化为物理和化学问题。
•主张用理化的原因来说明一切生命过程,认为一因一果,一果一因。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不能说明生命体的统一性。
1.3.2活力论
•认为生物机体中有一种支配整个生命过程的活力,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有鸿沟。
•用海胆胚胎实验反击机械论。
•指出不能归结为理化过程,但超自然力、鸿沟并不存在。
1.3.3一般系统论
•英国怀德海、美国劳特尔、德国克勒等主张,把生命看作一个有机整体,用机体论代替机械论和活力论,提出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1947年贝塔朗菲<生命问题>完成了从机体系统论到一般系统论的转变,成为一般系统论产生的标志。
1.4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系统观点(整体性)。
一切有机体都是一个整体─系统。
•动态观点,一切生命现象本身都处在积极的活动状态。
•等级观点(有序性),各有机体按严格的等级组织起来。
1.4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系统由分系统组成。
•整体性、协作性、机体性和形态性。
•开放系统:
相对的。
•系统的界线是系统区别于环境的标志。
•负熵。
封闭系统趋于增熵和解体;开放系统向着更大的差异、更高水平的组织方向运动。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概念(续1)
•稳定状态、动态平衡和内部状态稳定不变。
•反馈。
把给定的信息作用于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再输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
•等级层次体。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概念(续2)
•同等结果。
最终的效果可以用不同的最初条件和不同的方法获得。
异因同果。
要寻求各种可能的选择方案,没有固定的模式。
•内部的复杂性。
•追求多目标。
•投入─转换─产出模型。
2系统观的组织理论
•整体系统组织观
•权变组织观
•组织行为学的根基
•组织的特性
2.1整体系统组织观
•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
•组织具有五个分系统
2.1.1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
•组织系统处在环境超系统中。
•环境为其提供资源输入并利用其产出。
•环境是变化的。
2.1.2组织具有五个分系统
•组织具有五个分系统
•1目标和价值分系统2社会心理分系统3技术分系统4结构分系统5管理分系统
•各分系统相互影响、制约,形成了整个组织的功能和结构。
•各分系统均衡时发挥最好。
2.1.2.1目标和价值分系统
•目标是指个人或组织希望并努力实现的未来的结果,是行为的目的。
•价值观是指个人或组织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目标和价值分系统是组织所提倡的精神条件,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依据,组织的灵魂,最为重要。
•贯穿在其中的一切活动。
2.1.2.2技术分系统
•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
•技术分系统是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是组织中人的脑、手的延伸而存在。
2.1.2.3社会心理分系统
•社会心理是指特定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习惯、感情、动机、理想、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精神状况的总和。
•社会心理分系统是指组织中大多数人持有的情感、动机、兴趣、意愿、习惯等心理要素的集合。
•是组织实际存在的精神条件。
是组织氛围,涉及组织内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作用。
2.1.2.4结构分系统
•结构分系统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起来的人事结构,通过组织图、职位与工作说明、规划与程序等表示出来。
•关系到任务分工(差异化)与协作(整体化)的方式方法。
•结构的集中性、规范性、复杂性是结构分系统的三个核心内容。
2.1.2.5管理分系统
•管理分系统是组织管理者为落实组织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它联系着整个组织,使组织与其外部环境发生联系,使目标价值观念变为实际。
2.2权变组织观
•组织权变观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强调关系模式;强调组织的多变量性。
2.2.1权变组织观的主张
•权变组织观主张按照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组织类型、不同的目标和价值,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它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出适用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为。
2.2.2权变组织观的基本设想
•权变组织观的基本设想是在组织与环境之间以及各分系统之间都应有一致性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寻找最大的一致性。
•它可以帮助进行组织设计方案;确定合适的管理方式、领导风格。
2.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信念
•多学科根基
•系统化研究根基
•权变根基
•多层次分析根基
•开放系统根基
2.4组织的特性
•组织是社会系统,是在互惠的基础上构成的,组织必须道德地对待员工。
2.4.1组织是社会系统
•组织中的活动既受心理学规律支配,也受社会法则制约。
•组织中有两种类型的社会系统:
正式社会系统与非正式社会系统。
•组织具有五个分系统;各个部分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组织系统处在变化的环境超系统中。
2.4.2互惠利益
•互惠利益是构成组织的基础。
组织目标本身就是人的目标。
•善待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合作者。
•善待竞争者。
利益相关者
•包括股东、客户、供应商、政府以及其他在组织中获得既定利益的团体,代表着内部和外部的核心部分。
2.4.3道德
•成功的企业有自己的道德规范即企业道德,协调企业内部、与社会的关系。
•必须道德地对待员工。
百年不衰的企业共同的特点
•他们始终坚持的价值观:
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
•道德的领导将会承认社会责任、开放式沟通、成本收益分析的原则。
•社会责任标准(SA8000)。
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各发展阶段强调的分系统各是什么?
•2、分析我校的五个分系统。
第三章环境超系统
环境与系统界线
环境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1环境与系统界线
•1.1组织的环境
•环境是组织界线以外的一切事情。
•系统的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
1.1.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着某一具体社会中的一切组织,又叫一般环境。
•一般环境包括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自然资源特征等9个方面。
•要高度重视了解社会情况、法令法律、民情民俗。
1.1.2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是指具体环境,它直接影响着个别组织。
•工作环境是与本组织有关的直接环境,它与组织相互作用并直接影响着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
(消费者、供应者、竞争者、本行业、行业主管)
1.1.3环境四分法
•环境可分为经济、社会、政治、技术。
•经济环境构成因素有宏观经济状况、竞争对手的数量与质量、市场情况;
•社会环境由组织在其中运行的社会形成;
•政治环境由约束组织的法律、法规组成;
•技术环境由组织所使用的物质资料、生产方法、工艺与技能构成。
1.1.4环境是变化的
•一般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界限是变化的。
•外部环境是变化的。
•观察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威胁与机会是权变观的首要要求。
煮青蛙实验
•19世纪的一项实验,形成青蛙现象理论。
•该理论告诫企业,不仅要挑战环境的剧烈变化,更要警惕缓慢、渐进的变化。
1998年,国内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这一工作也被列入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规划,但进程并不理想。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2010年至2012年将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
那么,何为“三网融合”?
它对我们有何影响?
何为“三网融合”
•三网融合:
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在物理层面的融合;应用方面的融合。
•2015年三网融合场景:
只需要一根传输线到户,你就可以利用它上网、打电话、看电视,还可以用于视频对讲以及小区安防等。
变看电视为用电视。
什么是物联网?
•物联网被称为“传感网”,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不过用户端不仅局限于电脑,而是延伸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相互连接。
•物联网是下一个改变人类生活的“互联网”。
想象物联网的镜头
•早上开车上班,设置好程序后车载系统会为你自动驾驶;家里没人,煤气泄漏了空调忘关了你马上就能知道;在办公室里想喝咖啡,咖啡杯会为你斟满并传递过来;到家之前发出指令,厨房的微波炉和电饭煲就开始自动烹饪……如此智能的场景,已不再只是好莱坞科幻大片中才有的情形了,随着物联网的逐渐应用和发展,你、我和我们身边无数物品都将能互联在一起,成为网络的用户。
1.1.5分析环境变化的基本形式
•一是累积变化分析法,从今天探索未来。
•二是未来分析法,由未来回溯今天,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
1.1.6环境的不确定性
•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决策者没有足够的环境信息而难以预测外部环境的变化。
环境不确定性的评价
•环境复杂性和稳定性构成了评价环境不确
定性的框架。
1.2界线的作用
•组织区别于环境的标志。
使组织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性、独立性。
环境不确定时,提高边界跨越能力。
•规定了组织活动范围。
•过滤作用。
对组织与环境的交换(投入与产出)进行筛选,使投入产出标准化。
2环境与组织的相互作用
•2.1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是全面的。
环境的信息通过知觉和认识的过程对组织产生影响。
如发展旅游就要有旅游资源。
基本方式是对获取环境信息和资源的需求。
•环境的变化要求组织结构的适应性。
环境是变化的,组织结构应该是动态的。
2.1.1动态结构的组织形式
•动态结构的组织形式是一个连续统一体。
机械式和有机式是其两个极端。
•机械式组织形式的特征是封闭、稳定、刻板、正规。
•有机式组织形式的特征是动态、灵活、较少正规、开放、适应。
2.1.2组织结构形式的合理运用
•要区别情况合理运用组织结构形式。
•低不确定性采用简单机械式;
•中低不确定性采用复杂机械式;
•中高不确定性采用简单有机式;
•高不确定性采用复杂有机式。
2.2组织对环境的反作用
•系统对环境的选择。
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可选择它的环境。
如候鸟,投资环境选择。
•系统对环境的适应。
如冬棉夏单。
•系统对环境的改造。
如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装空调。
•提高组织行为的有效性,最合适的是对环境的顺应。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典范。
思考题
•1、按照环境四分法,简述我国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
•2、简述信息技术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四章目标价值分系统
目标和价值分系统是组织所提倡的精神条件,是组织存在的前提和依据,组织的灵魂。
1目标价值分系统概述
•目标和价值观的关系
•目标价值分系统的层次性
•目标价值分系统的形成
•组织的目标价值特性
•权变的目标价值分系统
1.1目标和价值观的关系
•在一定范围内,目标指导了价值观的形成,决定了各种中心价值观的取舍;价值观是达到目标的保证,体现了所追求的目标。
•达到目标需要手段,衡量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性是价值观。
目标是钱,挣钱的手段有多种,价值观决定采用那种手段。
•同一价值观,追求的目标可以不同。
1.2目标价值分系统的层次性
•目标、价值观具有主体性。
•主体不同,层次性不同。
可分为个体层次、群体层次、组织层次、环境层次。
1.2.1个体层次
•目标价值分系统的主体是个体。
•个体与组织的目标价值观相互依存又可能不一致,组织要考虑个人,允许个人发展但要符合组织利益。
1.2.2群体层次
•目标价值的主体是群体。
1.2.3组织层次
•目标价值的主体是组织。
•组织的目标价值观要受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个体目标价值观的制约。
•组织目标是组织内部各层次目标相互平衡的结果;组织倡导的是同样的价值观。
1.2.4环境层次
•目标价值的主体是环境。
环境(社会、利益相关者)有自己的目标价值观。
•环境与组织的相互作用途径之一就是环境与组织的目标价值观的平衡。
又分为工作环境各要素的价值观与整个社会拥有的价值观。
1.3目标价值分系统的形成
•组织的目标价值分系统是组织管理者带领全体成员,在理解组织性质基础上,在环境允许范围内逐步形成的。
是环境、组织与组织成员三者目标价值观平衡的结果。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强烈、直接的作用——允许否?
•社会文化心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间接缓慢深刻的作用——接受否?
•组织成员素质——对组织性质理解否?
个体心理结构适应否?
1.4组织的目标价值特性
•贯穿在组织的一切活动中,是行为的目的、是非标准。
•目标价值分系统是无形的、客观存在的,组织形象是体现。
•组织中大多数成员的言行最充分体现了组织的目标价值。
1.5权变的目标价值分系统
•适应环境变化,及时修正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现代经营管理价值观念.
•企业现代经营目标.
1.5.1现代经营管理价值观念
•市场(着眼市场、以销定产、用户致上)。
•竞争(双赢与妥协、竞争与争夺)。
•效益(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微观与宏观、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金融(资本扩张与运营)。
•改革开放(世界眼光,不能局限于就地取材、加工、运营,宝钢原料来自澳大利亚,日本无矿却是钢铁大国)
现代经营管理价值观念(续)
•创新(博采众长、优势集成、集思广益,日本钢铁技术世界第一,但氧气顶吹炼钢技术是奥地利的、高炉高温高压技术是苏美的、熔钢脱氧技术是瑞士的、带钢轧钢技术是美国的)。
•规则(合法、依法、诚实)。
•人力资源(要以人为中心,承认人的能力的等级差异,能力差异——分工——收入方式差异——收入水平差异)。
1.5.2企业现代经营目标
•企业现代经营目标应当符合可行性、关键性、明确性、协调性、灵活性原则。
•包括社会、市场、发展、利益目标。
2目标价值分系统的功能
•目标价值分系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目标价值分系统对其他分系统的影响
2.1目标价值分系统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判断事物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