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38495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

《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历史教案.docx

九年级历史教案

九年级历史教案

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注重培养优秀学生,提高后进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

感谢阅读。

以下是边肖带来的九年级历史教案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历史教案1

红军在艰难的长征中取得了胜利:

教学重点是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分析红军为夺取长征胜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前几课所学的线索,讨论并回答问题;

1.国民革命失败后,发生了哪些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

)都是共产党党人发动的,以抵抗民族党的大屠杀?

2.这些起义的目的完全实现了吗?

(没能直接占领大城市,更是遭遇了严重的挫折。

但起义转向了敌军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了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

老师讲课:

后来党和红军进行了战略转移,从赣闽交界的革命根据地出发,向陕北进行了两万五千多里的远征。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长征。

(布置学生集体朗读诗歌《长征入盒》,带题进入情境,阅读全课60——64页,对重要的时间、姓名、地点做醒目的阅读标记,分组交流个人意见,要求大家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索新课。

长征的开始与遵义会议

1.党和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在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后,全国党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围剿”。

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的正确指挥下,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前四次“围剿”。

但是后来在党内,错误地拒绝了毛泽东等人,李德、博古等人执行了错误的命令,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党和红军不得不撤出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根据以下提示,分层灵感:

A.遵义会议是哪一年召开的?

(1935)这一年怎么记?

(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5年用了14年,从1935年新中国诞生到1949年用了14年。

B.对比党前14年和后14年的历史。

有哪些重要的变化?

(前14年党的主要领导人换了好几个位置,出现了重大失误,遭受了国民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等重大挫折。

14年来,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

C.那么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正确性,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是党一生的转折点。

长征的胜利

1.指导学生完成63页的“练与练”(老师根据长征路线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突出瑞金、遵义、吴起,并组织学生对照课本标出。

A.红军经过了哪些省份?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

B.请在黑板上相应地说出这三个点的地名。

(瑞金、遵义、吴起)

2.《思考活动与探究1》,(提醒同桌同学互相配合,一个找课文,一个找传说,和他们一起完成任务,然后在老师的主持下玩“接龙”:

A.湘江红军在那里与敌人进行了一场艰苦的战斗,损失惨重。

B.乌江红军逼乌江解放遵义。

C.赤水河红军改道,四次渡过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击计划。

D.金沙江

1.根据第65335467页活动第三课《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的选题和选材,通过组内协作完成一篇导游词,通过网站《史海撷珠》留言板上传,老师选出优秀文章发表。

2.提醒学生预习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

九年级历史教案二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时间与本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开辟新航线:

哥伦布、达伽马、迪亚斯、麦哲伦。

2.能力培养: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起和杰出表现。

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文艺作品的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本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开辟新航线的过程,就是西欧人做出重大地理发现的过程。

它结束了世界相互隔绝的状态,开启了真实的世界历史。

新航路的开拓者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而且具有非凡的勇气和毅力。

3.思想道德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本质和进步作用,还可以认识到“某种文化是某种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某种社会政治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从而坚定自己积极参与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

要求学生思考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成就以及开辟新航路的后果,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历史事实如郑和下西洋等。

我们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要点:

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

开辟新航线的过程。

困难:

文艺复兴最初在意大利兴起的前提和阶级本质。

对开辟新航线进行适当的评估。

第三,传授新的经验

【新课介绍】引导学生回顾14至16世纪欧洲政治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此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另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的出现。

从而引入新的教训。

问:

什么是文艺复兴?

为什么文艺复兴首先发生在意大利?

一.文艺复兴

14世纪,意大利的早产孕育了资本主义和早期资产阶级的萌芽。

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资产阶级提出了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主张;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巨人。

的时代……。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大利的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文化科学知识,他们渴求摆脱教会对于人的生活和思想束缚。

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考察一切。

他们相信并且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

他们赞美人生和自然,崇尚科学和理性。

这种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思考问题的思潮被称为什么?

(人文主义)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

那它为什么被称为文艺复兴呢?

文艺复兴表现突出的领域是哪两个?

(文学和美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

但丁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

青年时代他是在博览群书中度过的,除拉丁文、修辞学以外,他对诗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都作了研究,从而使他成为那个时代一位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为他日后的从政活动和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02年,但丁被代表罗马教廷的反动势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后客他乡。

但丁的作品很多,《神曲》是他的代表作。

下面再看美术领域的成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美术领域的艺术家是谁?

(达芬奇)达芬奇所画的人物和宗教故事,都是以现实人物为蓝本的,所歌颂的是人的现实美好的生活,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思想原则。

15-16世纪,文艺复兴发展到欧洲的其他地方。

英国的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

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不仅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文坛上的巨匠,西方文艺评论界把他同荷马、但丁和歌德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

莎士比亚毕生主要献身于戏剧事业,他的写作题材广泛,一身兼为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作家,各方面都硕果累累,这一点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悲剧家和喜剧家。

与新旧交替时期的先驱但丁相对照可以看出,莎士比亚的作品更富于现实主义色彩,这也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正在深入,时代正在前进。

莎士比亚与中国的大戏剧家汤显祖同处一个时代。

一、新航路的开辟

15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日益扩大,西欧对黄金的渴望更加强烈。

但是,西欧的贵重金属矿藏很少,开采也很慢,为了寻求黄金,欧洲人便把注意力转向了东方。

为什么呢?

(《马可·波罗行纪》内容的影响)《马可·波罗行纪》中,把东方描写得富丽繁华,介绍中国和印度是”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对憧憬黄金的欧洲上层分子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他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到东方去寻求黄金。

另一方面,欧洲贵族亲眼看到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把东方的珠宝、瓷器等贩运到欧洲而大获其利,这更坚定了他们去东方寻金的决心。

但是,为什么要开辟新航路呢?

15世纪前叶,东西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

一条是陆路,从小亚西亚出发,沿黑海、里海经过中亚到达中国和印度;第二条是经叙利亚、两河流域抵波斯湾,换海船前往印度和中国;第三条是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出红海,经印度洋去印度和中国。

当时,红海以东和地中海一带的贸易,分别主要由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所垄断,后又被奥斯曼帝国所控制,它的统治情况如何呢?

(奥斯曼帝国阻碍东西方商路)因此,在大西洋沿岸诸国的大商人迫切希望寻找到一条绕过地中海东部,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濒临大西洋的两个欧洲,他们无力加入欧洲大陆的争夺,特别希望获得海外的财富,热衷于探寻新航路。

当时人们具备了远洋航行的条件了吗?

(学生看书答:

地圆学说的流行、航海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末完成了的统一,这为组织大规模远航提供了条件,同时两国的造船业和航海业较发达,当时地圆学说在欧洲日益流行,意大利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把印度和中国画在大西洋对岸,并断定从欧洲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直达东方。

15世纪欧洲已能制造适于航海的多桅快速的大型帆船,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14世纪已普遍用于航海事业,使远航不至迷失方向。

先探寻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

教师指图讲解:

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方向是向东。

(1)1487年,迪亚士率三艘帆船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的南端。

这是探寻新航路中的第一次突破。

葡萄牙国王认识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肯定由此向东航行可以到达亚洲,因此,就把这个地点称为”好望角”,这次航行证明了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为达·伽马的探寻新航路准备了条件。

(2)1497年~1498年,达·伽马率4艘帆船,160名水手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前进,进入印度洋,到达非洲的莫桑比克,然后由阿拉伯人领航,顺利渡过印度洋,到达印度的卡里库特。

返航时,劫掠了大批香料、象牙、丝绸、宝石等物品,他们带来的收益高达航行费用的60倍。

继葡萄牙之后,西班牙也积极进行航海扩张,并且选择了西进的路线。

(3)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乘三艘帆船,率88名水手,从西班牙启程,横渡茫茫无际的大西洋,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古巴、海地,哥伦布误认为他所到达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印度人),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哥伦布直到一直误认为自己所到的是印度。

后来,意大利另一位航海家亚美利哥,证实哥伦布所到达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于是这个大陆就被称为”亚美利加”洲。

(4)第四位探寻新航路的是麦哲伦。

他率领的船队终完成了环球航行。

1519年,麦哲伦带领5艘船,262人组成的远航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南美洲海岸南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后人命名为”麦哲伦海峡”),进入另一片辽阔的海洋,因沿途风平浪静,航行很顺利,麦哲伦高兴地把这片海洋称为”太平洋”,麦哲伦的船队在太平洋上航行三个多月,很多船员因饥渴而去。

当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时,与当地土著居民发生冲突,麦哲伦在冲突中被杀,其他船员逃出后继续航行。

他们绕过好望角,直到1522年,才回到西班牙,这时只剩下一只船和十几个人了。

这样,人类第一次实现了环球航行,从而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新航路的开辟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新航路开辟后,密切了世界各大陆之间的联系,从此,世界结束了彼此孤立的状态,联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

这四次重要的远航,大都发生在15世纪末,在同一时期,我们中国也曾有过远航的壮举,可以请同学思考、对比世界的四次远航与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在目的、规模、后果上有何不同?

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九年级历史课教案3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

波斯帝国的形成与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与帝国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2.能力培养:

通过“结合当代世界地图,查一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的版图包括今天的哪些主要”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辅助学史的能力;通过比较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罗马帝国的扩张和文化传播联系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看待战争影响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战争与文化紧密相联,一般来说,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会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

但是它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从而增强学生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积极维护人类和平的愿望,并能对战争的后果做出比较客观的价值判断。

本课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的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古代世界的三次主要战争。

教学重点:

“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教学难点:

如何辩证认识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

【讲授新课】

请学生学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比赛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

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

同时,让学生认识,在古代世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冲突所产生的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希波战争

公元前6世纪,古代伊朗人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频繁出征和扩张。

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把矛头转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终希腊获得胜利。

(简略讲述三次波斯战争经过,也可以让学生来讲他们对于三次希波战争中熟悉的英雄的故事)

二、亚历山大东征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马其顿国的强大、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建立起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看《亚历山大铜像》,让学生去感悟铜像本身的象征意义,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显示《亚历山大帝国疆域》图,帮助学生识记亚历山大帝国疆域的大致范围。

(伊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东侵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作适当补充)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和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的认识:

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

因此,伴随着东侵的过程,客观上是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渗入到希腊文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教材提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教师还可进一步补充,这时的亚历山大城成了世界文化的大都市,整个地中海地区的学者、艺人纷至沓来,竞芳斗艳,各显才华。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展示《罗马的扩张》图,让学生了解2世纪时罗马帝国规模时的疆域四至──北达不列颠及莱茵河与多瑙河流域,东至幼发拉底河,南括埃及、苏丹北部及整个北非的地中海沿岸,西濒大西洋,它的疆域大大超过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

由于战争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罗马帝国初约二百年间,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

这是罗马帝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至于繁荣的情况,让学生看教材内容。

回忆在中国古代史学过的“丝绸之路”、两汉与大秦的往来有关知识,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

书中有两句英汉对照的古代罗马的谚语,它们实际上是罗马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于加强历史学科与英语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非常有益的。

教师可提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谚语的?

”学生对这两句谚语的理解可以自由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教师都应当肯定。

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能形成以下认识:

“身在罗马,就做罗马人”反映出当时人们以做罗马人为荣的一种自豪的心态;“条条大路通罗马”反映出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等等。

如何认识理解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是教学的难点,教材有一句概括性的表述:

“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这是学生必须认识并加以理解的。

对此教师让学生结合亚历山大东侵影响的学习展开自由讨论,并形成以下认识:

战争充满着暴力,同时客观上又传播着文化,这就是战争影响的两个基本方面。

正如教材在导入框里所概括的那样:

“在古代世界,充满着强国与弱国,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碰撞。

这个过程伴随着暴力、奴役和压迫,但是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罗马文化的传播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拉丁语不断向外传播,二是-的诞生和发展。

拉丁字母是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字母,-是现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三大宗教之一。

九年级历史课教案4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的知识:

秦的暴政表现;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的建立;项羽、刘邦起义与秦朝的灭亡;楚汉战争;汉朝建立。

结合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和楚汉战争形势图,培养掌握历史地图的技能。

2.方法与能力

通过对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的学习,学到一定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分析曾经一统天下、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15年就走向了灭亡的原因,使同学们能够在开展讨论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这次起义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而它的首创精神,激励了后世人们对残暴统治的反抗斗争:

二、教学要点

重点:

陈胜、吴广的秦末农民战争。

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的农民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过程

师:

经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战国七雄中,秦是笑在后的,但秦是不是笑得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板书)师:

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规定统治者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妄想从他开始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

他能千秋万代地传下去吗?

生:

不能,因为他的暴政,使秦王朝只存在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

一、秦的暴政——灭亡的根本原因(板书)

师(问):

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哪位同学能通过阅读教材,把它概括出来?

生(归纳):

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说一说:

你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何感想?

(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教材,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其分析、表达能力)

(总结)秦的暴政激发了阶级矛盾,人民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甚至根本无法生存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我国历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陈胜吴广起义。

可见,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及其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板书)师(设问):

那么中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

是谁?

他们是怎样号召大家起来-秦朝统治的?

(展示《大泽乡起义》图片)

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看到的就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展示《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并指图分析。

课件闪烁起义地点“大泽乡”和“张楚政权”)

教师点拨,并板出:

起义——政权——发展

(问)陈胜吴广起义得到各地农民的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秦因其残暴的统治失去了民心,而陈胜吴广起义符合农民反抗暴秦统治的迫切愿望,他们发动的起义是一场“伐无道,诛暴秦”的正义斗争。

因此他们的起义得到了各地农民的响应。

师:

很好!

(问)陈胜吴广起义结果如何?

生:

由于秦军的强大,不到半年,起义军就被镇压下去,吴广、陈胜相继被害。

师:

(设问)陈胜吴广起义虽失败了,但它的爆发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呢?

他们大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却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为后来的起义军-秦朝统治打下重要基础。

师:

陈胜吴广牺牲之后,农民起义的烈火并没有中断,各地起义军还在继续进行斗争,其中项羽、刘邦两支起义军逐渐壮大起来并秦末农民战争,终-秦的统治。

三、秦亡汉兴(板书)

师:

大家知道秦朝灭亡的关键战役是哪一场吗?

1、巨鹿之战(板书)

师点拨:

根据刚才同学所讲,大家知道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项羽是怎样做的吗?

生:

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营。

师:

这就是我国的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师(问):

你认为项羽这么做高明吗?

(有人认为项羽是不懂兵法;也有人认为项羽这么做实在是高。

生(终分析):

当时项羽在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按常规战法,很难取得胜利。

项羽采取这种做法,破釜沉舟,激发了将士们的斗志,要么胜利前进,要么战疆场,没有任何退路。

破釜沉舟并不违背兵法,兵书上就有“置之地而后生”的说法。

项羽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这种特殊做法,应该说是高明的。

师(问):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生:

终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

巨鹿之战成为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

师:

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

秦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显赫一时的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就被农民起义-了。

师:

下面,根据我们对秦朝兴亡的了解,请同学们对秦始皇做一番是非功过的评价。

人物评价: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你认为呢?

生A:

秦始皇是暴君!

他滥施民力、欺压百姓,贪图权贵;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也正是因为他的暴政才导致了他的灭亡。

生B:

不对!

他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修长城抵御匈奴,开凿灵渠开发南疆。

这些功业都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不愧千古一帝的称号。

生C:

但是他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生D:

所以我觉得他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位暴君,总体来讲是功大于过。

师总结: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但要注意,评价历史人物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

当然,更主要的是看他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所以秦始皇的功绩是主要的。

师:

秦朝灭亡后,战争并没有平息,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又把中国社会推入了长达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楚汉战争(板书)(问)这时的楚汉之争,性质还是不是农民起义呢?

生:

不是,因为项羽、刘邦已不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这是一场统治者争夺帝位的战争了。

师:

后来形势发生变化,刘邦反败为胜,其关键战役是“垓下之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西汉建立时间:

公元前202年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

长安

(问)楚汉之争中,开始时,楚强汉弱,项羽常胜,刘邦常败;后来刘邦却能反败为胜,为什么?

生(分析):

在战争过程中,项羽刚愎自用,不尊重人才,终失败;而刘邦注意招贤纳士,取信于民,入关之后,即颁布“约法三章”,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为了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师:

西汉建立起来后,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生养息政策,使西汉出现了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局面。

但是,西汉后期,政治开始腐朽,终走向灭亡,25年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建立时间:

公元25年建立者:

刘秀(板书)都城:

洛阳

复习巩固:

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总结):

从秦因暴政而灭亡和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能反败为胜,我明白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板书设计

第2课陈胜吴广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灭亡的根本原因①兵役、徭役繁重②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

④秦二世的黑暗统治

二、揭竿而起——秦末农民起义三、秦亡汉兴

西汉建立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板书)都城:

长安

东汉建立时间:

公元25年建立者:

刘秀(板书)都城:

洛阳

九年级历史课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

2、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3、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