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88380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docx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

植物营养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方差分析:

将总变异剖分为各个变异来源的相应部分,从而发现各变异因子在总变异中相对重要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2.统计数:

描述样本特征数,是总体特征数的近似值或估计值。

3.交互作用:

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效应称为因素的交互作用。

4.灭菌培养:

又称无菌培养,在没有微生物的情况下设置的试验。

5.回归分析:

处理相关关系中变量与变量间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

6.总体特征数:

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值如平均数等称为总体总征数。

也称参数。

7.统计假设检验:

对试验效应能否确立所做的一种数学判断方法,也称假设检验或统计检验。

8.协方差分析: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协变量的影响大小估计出来,并把它们从试验误差和试验处理效果中分离出去,使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方法叫协方法分析。

9.隔离培养:

又叫分根培养,是将植物培养在被隔离的不同营养环境中进行栽培试验的方法。

10.根际:

是指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生物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土区。

一般是指距根表数毫米的土区。

11处理:

为了研究某个因素的效应或几个因素的关系及其综合效应,人为的使试验因素处于不同水平或试验因素间不同水平的组合,称为试验不同处理。

二、填空题

1.误差的种类包括 偶然误差、系统误差   。

2.变量的种类包括 连续性变量、非连连续性变量     。

3.抽样的方法有 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典型抽样     。

4.据试验研究的因素可将试验分为 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综合试验  几种。

5.植物营养的模拟研究方法包括  土培、砂培、水培、隔离培养、灭菌培养   等。

6.隔离培养的种类包括 固体—固体、液体—固体、液体—液体  。

7.误差的表示方法有 极差、标准差、方差、变异系数  。

8.抽样的方法有 随机抽样、顺序抽样及典型抽样  。

9.平均值的意义是 在无系统误差时是近似真值,反映变异事物的集中性。

10.据试验因素来分,试验研究的种类包括单因素试验、复因素试验及综合试验 

11.土壤开氏定氮消化过程中,一般用加速剂加快消化,在加速剂中,增温剂为(K2SO4),氧化剂为(CUSO4),催化剂为(SE)。

12.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时,应进行以下主要参数选择(最适的浓度范围)(灵敏度)(检测限)(波长)(空气-乙炔火焰条件)。

13.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以多种形态存在,一般可分为4种化学形态,为别为(水溶态)(交换态)(螯合态)(矿物态)。

14.石灰性土壤含游离(碳酸钙、镁),是盐基(饱和)的土壤,一般只作(交换量)的测定。

15.硫氰酸钾测钼的原理是再KSCN存在下,用SnCL2还原钼成(5)价。

16.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分四个部分(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检测系统)。

三、简答题

1.简述裂区设计的主要内容及与复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有何不同。

裂区设计实质是多层随机区组设计的组合,相当于复因素随机区组的试验。

但复因素试验中的各个因素没有主副之分,其变异的精度是相同的,但裂区设计则的主区与副区,主区与副区因素变异的精度不同。

2.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有何区别与联系?

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都是用来配置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归首先将全部的自变量都包含进方程中,然后再通过统计检验,逐个把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当自变量多时,该方法工作繁重。

逐步回归则是从全部自变量中先挑选一个自变量组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逐个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作一次检验。

3.植物营养的模拟试验与大田试验有何区别和联系?

大田试验是指在田间条件下,以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种性状、产量和品质指标对直接或间接影响生长发育的诸因素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其试验结果可以直接指导生产,能反映当地农业生产真实情况,不需要特殊设备,适于开展群众性科学研究。

但试验结果受地区性因素影响,且田间的许多因素难以控制和分开,就需要利用模拟研究的方法。

模拟试验可以根据试验的目的与农作物的要求,创造对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条件来研究各种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

它必须与田间研究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4.协方差分析的概念及意义。

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将协变量的影响大小估计出来,并把它们从试验误差和试验处理效果中分离出去,使试验结果得到正确的估计,这种方法叫协方法分析。

其意义:

(1)能降低试验误差,控制试验条件的均匀性

(2)能对不同变异来源的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

(3)能估计缺失的数据。

5.在进行方差分析时,缺区估计与没有缺区有何区别与联系?

缺区估计在进行方差分析时,

(1)其误差自由度比没有缺区时少1,总自由度也比没有缺区时少1。

这样有缺区时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出来的误差方差就变大了。

(2)有缺区时进行多重比较时所用的标准误差也有变化,即比没有缺区时增大了。

6.如何选择多重比较的方法?

当试验因素间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交互作用的存在,就可选用最小显著差数法(LSD法),但当试验因素间有交互作用的存在时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时容易产生a错误,这里就得用新复极差法(又叫邓肯法,SSR法)。

7.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有何区别与联系?

逐步回归与多元回归都是用来配置多元回归方程式的方法,多元回归首先将全部的自变量都包含进方程中,然后再通过统计检验,逐个把检验不显著的自变量从方程中剔除出去,当自变量多时,该方法工作繁重。

逐步回归则是从全部自变量中先挑选一个自变量组成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然后逐个增加直到多元,每引入一个自变量就作一次检验。

8.如何对非连续性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非连续性的数据要进行方差分析应该先对数据进行转换,使其成为连续性数据后再与一般的连续性数据一样进行方差分析。

非连续性数据包括三种,

(1)成数或百分数进行反正弦的转化;

(2)计数资料进行平方根的转换;(3)对数资料进行对数转换。

9.偏回归系数与偏相关系数有何区别与联系?

偏相关系数与偏回归系数的意义相似,偏回归系数是在其他m-1个自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指定的某一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效应,偏相关系数则表示在其它m-2个变量都保持一定时,指定的两个变量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其都有正负。

五、论述题:

1、以过磷酸钙为例,说明磷在土壤中的固定机制。

当过磷酸钙施入土壤后,水分不断从周围向施肥点汇集,过磷酸钙发生水解和解离,形成一水磷酸一钙饱和溶液。

使局部土壤溶液中磷酸离子的浓度比原来土壤溶液中的高出数百倍以上,与周围溶液构成浓度梯度,使磷酸根不断向周围扩散,磷酸根解离出的H+引起周围土壤PH下降,把土壤中的铁、铝、钙溶解出来。

磷酸根想周围扩散过程中,在石灰性土壤上,发生磷酸钙固定,在酸性土壤上发生磷酸铁和磷酸铝固定。

在酸性土壤上水溶性磷酸还可以发生专性吸附和非专性吸附

2、论述种植绿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提高土壤肥力,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并能更新土壤有机质2,绿肥作物根系发达,可利用难溶性养分,从如让深层吸收,富集和转化土壤养分3,能提供嘉多的新鲜有机物与钙素等养分,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4,有利于水土保持,绿肥根系发达,枝叶繁茂,覆盖度大,可减少径流,保持水土5,促进农牧结合,绿肥大多是优质牧草,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饲料,牲畜粪肥可为农业提供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

3、论述氮在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

1)主要损失途径是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

2)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途径是:

根据土壤条件合理分配氮肥,根据土壤的供氮能力,在含氮量高的土壤少施用氮肥,质地粗的土壤要少量多次施用,减少氮的损失;根据作物营养特性和肥料性质合理分配氮肥,需氮量大得多分配,铵态氮在碱性土壤上要深施覆土,增加土壤对铵的吸附,减少氨的挥发和硝化作用,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脱氮,硝态氮不是宜在水田施用,淹水条件易引起反硝化脱氮;氮肥与有机肥及磷钾肥配合施用,养分供应均衡,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缓效氮肥,使氮缓慢释放,在土壤中保持较长时间,提高氮肥利用率。

4.试比较钙和磷在根部吸收的部位、横向运输、纵向运输、再利用程度和缺素症出现的部位等方面的特点。

吸收部位:

钙主要在根尖;磷主要在根毛区横向运输:

钙为质外体;磷为共质体

纵向运输:

钙只在木质部运输;磷既能在木质部也能在韧皮部运输

再利用程度:

钙不能再利用;磷再利用程度高

缺素症部位:

钙首先在蒸腾作用小的部位出现;磷则在老叶首先出现

5.列出土壤中养分向根表迁移的几种方式,并说明氮磷钙各以那种方式为主?

它们在根际的分布各有何特点?

并分析其原因。

 ①迁移方式:

截获、质流、扩散②氮以质流为主:

土壤吸附弱,移动性强

 磷以扩散为主:

土壤固定强,土壤溶液中浓度低,移动性弱

 ③氮的根际亏缺区比磷大的多。

6.试述石灰性土壤对水溶性磷肥的固定机制和提高磷肥利用率的关键与途径。

①固定机制:

二钙→八钙→十钙②关键:

A减小与土壤的接触

B增大与根系的接触③途径A制成颗粒肥料

B集中施用:

沟施、穴施、分层施用C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

D与生理酸性肥料配合施用E根外施肥

7.分别说明氮肥在旱地施用时,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相应措施是哪些?

①途径:

挥发、淋失、反硝化②措施A分配硝态氮肥

B铵态氮肥深施覆土C氮肥与其它肥料配合施用

8、简述NO3-N吸收与同化过程,影响因素(10分)

  1以NO3-形式主动吸收

  2经过硝酸还原作用分两步还原为NH4+,然后同化为氨基酸,再进一步同化。

3影响因素:

(1)硝酸盐供应水平当硝酸盐数量少时,主要在根中还原;

(2)、植物种类木本植物还原能力>一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植物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其还原强度顺序为:

油菜>大麦>向日葵>玉米>苍耳(3)、温度温度升高,酶的活性也高,所以也可提高根中还原NO3--N的比例。

  (4)、植物的苗龄在根中还原的比例随苗龄的增加而提高;

  (5)、陪伴离子K+能促进NO3-向地上部转移,所以钾充足时,在根中还原的比例下降;而Ca2+和Na+为陪伴离子时则相反;

  (6)、光照在绿色叶片中,光合强度与NO3-还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9、在小麦/玉米、小麦/水稻轮作体系中,磷肥应如何分配?

为什么?

(10分)

  1小麦/玉米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玉米、小麦生长期温度的,对磷的需要量高。

2小麦/水稻轮作,优先分配在小麦上,因为小麦需磷高于水稻、小麦在旱地,磷的有效性低于水稻季。

10、举6种元素,说明养分再利用程度与缺素症发生部位的关系(10分)

  氮磷钾镁,再利用能力强,缺素先发生在老叶。

  铁锰锌,再利用能力低,缺素先发生在新叶

  硼和钙,再利用能力很低,缺素先发生在生长点

11、什么是酸性土壤,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是什么?

(10分)

  1酸性土壤是低pH土壤的总称,包括红壤、黄壤、砖红壤、赤红壤和部分灰壤等。

  2主要障碍因子包括:

氢离子毒害、铝的毒害、锰的毒害、缺乏有效养分

12、双子叶植物及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机理是什么?

(20分)

  双子叶植物和非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在缺铁时,根细胞原生质膜上还原酶活性提高,增加对Fe3+的还原能力,质子和酚类化合物的分泌量加大,同时增加根毛生长和根转移细胞的形成,其适应机理称作机理Ⅰ。

  1)Fe3+的还原作用机理Ⅰ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缺铁时植物根系表面三价铁的还原能力显著提高。

  2)质子分泌:

机理Ⅰ类植物根细胞原生质膜上受ATP酶控制的质子泵受缺铁诱导得以激活,向膜外泵出的质子数量显著增加,使得根际pH值明显下降酸化的作用有两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