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794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docx

科学社会主义教案打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对象

(一)社会主义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主义包括所有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潮和运动,其共同特征是,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使人从资本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共同富裕。

狭义社会主义专指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推翻资本主义,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

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

狭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并列,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部分:

1、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2、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

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有资本主义社会;3、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存在形态: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

二、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三次飞跃

1、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其理论成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其主要标志是,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从苏联一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到十几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

其主要标志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3、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其主要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一)意义:

1、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系统和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需要;2、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3、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提高识别能力,划清科学与非科学社会主义界限的需要;4、认真学习和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是树立和巩固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需要。

(二)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2、世界联系中国;3、成就联系挫折;4、现实联系历史;5、现在联系未来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何认识:

1、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来对待;2、把社会主义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考察;3、运用阶级观分析社会主义。

意义:

1、回顾社会主义的过去,在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中,总结、吸取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教训。

2、考察社会主义的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

3、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在总结历史,考察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进行科学预测,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心。

 

第一讲: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

《乌托邦》。

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摩莱里(1720~1780)、马布利(1709~1785)和巴贝夫(1760~1797年)。

主要介绍巴贝夫的基本思想。

3、19世纪前半叶空想社会主义:

主要介绍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家的基本观点。

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欧文的“公社制度”。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第一,三大空想家的历史观都含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第二,三大空想家把背叛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社会矛盾的弊病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控诉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和思想奴役,并力图找出其根源,特别是接触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第三,三大空想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其中有不少科学的因素。

(2)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

第一,三大空想家都未能从根本上跳出唯心史观的圈子,未能科学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三大空想家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找不到实现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第三,三大空想家不懂得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找不到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确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而奋斗

(一)、马克思、恩格斯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

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政治条件:

工人运动。

(3)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观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唯物史观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1)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唯物史观正确地说明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3)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剩余价值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更为直接的意义:

(1)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2)剩余价值学说,明确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位,以及无产阶级解放的途径。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其主要内容包括: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无产阶级肩负着根本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制度的伟大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过程中,要同其他劳动者结成联盟,建立统一战线。

4.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团结斗争、相互支持。

5.必须创立共产主义的政党,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6.要实现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各种革命形式(包括暴力和和平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7.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依靠无产阶级政权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改造和消灭私有制。

8.在过渡时期结束以后,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这个社会的基本点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消灭剥削。

9.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有条件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并能消灭三大差别,使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

10.共产主义社会将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

四、评价

(1)马克思、恩格斯在描述未来社会时,实际上强调了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当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高度成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到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二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高度成熟的生产力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才具有上述四个特征。

这就隐含着一个任务,建成的社会主义必需进一步发展生产力。

(2)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预测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前景,但其中夹杂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因素,如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商品、货币和市场持否定态度;对国家消亡的论断。

(3)启示:

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和词句。

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服从和服务于实践。

第二讲: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

一、苏联简史

1、十月革命前的国情;2、列宁时期;3、斯大林时期;4、赫鲁晓夫时期5、勃列日涅夫时期;6、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6、戈尔巴乔夫时期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一)一国胜利论

(二)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1917年十月革命战争以后到1918年3月外国武装干涉以前,列宁“直接过渡”的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经济建设模式的建立。

2、“直接过渡”的思想和战时紧急措施的结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军事共产主义政策)。

3、“迂回过渡”的指导思想和新经济政策。

4、列宁晚年思想:

①经济落后的国家也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②要采取渐进、过渡的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③大力发展大工业,为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④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⑤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⑥加强苏维埃政权的建设,反对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

⑦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三、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程

(二)斯大林模式的特征

1、经济上: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

2、政治上: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一党专政;党内民主被破坏。

3、文化上:

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均由国家包办下来。

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者学的领导人说了算。

(三)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

客观因素1、俄国专制主义历史传统。

 2、落后的经济文化。

3、国内斗争。

4、国际环境的影响。

主观因素1、斯大林的个人性格。

2、共产党内部在组织原则和党内成分上的缺陷。

(四)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经济体制中大量地存在着“超前”因素;政治文化中大量地存在着“滞后”因素;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基础条件存在“先天不足”。

(五)斯大林模式的继续:

勃列日列夫时期。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的解体

(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在思想理论和政治方面,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1)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使其向社会民主党方向转变。

(3)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主权国家联盟制。

2、经济改革新思路。

1)提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新论断。

2)提出把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与经营方式区别开来的设想。

实行多种所有制。

3)提出“克服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成见”。

建立和组织“真正的市场经济”。

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3、对外关系方面,提出一套“国际政治新思维”。

(1)强调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2)强调各国“自由选择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二)苏联解体的原因

远因:

俄国专制主义的传统,苏俄建国时的经济基础;近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外因:

外国势力的和平演变;内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苏共的腐败

(三)苏联解体的教训

1、苏东剧变的一个根本教训,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全力搞好经济建设,关心人民生活。

3、必须改革旧体制,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4、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讲: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二、毛泽东时期对革命的探索

1、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

1)封建社会的腐朽;2)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3)马克思主义的魅力;4)苏联的输出革命。

2、如何革命:

革命的路线、道路、经验

三、毛泽东时期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的改造、建设的两种思路

“拉动”与“准拉动”:

拉动:

强调和重视先进的社会运作机制对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准拉动:

强调和重视社会运作机制与其他社会要素的相互适应。

两种思路都坚信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论述,都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建设的方向,只不过对超前尺度和分寸的具体认识和把握不同

1、三次冲突:

第一次是在建国前后,围绕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问题,两种思路开始表现出差异。

第二次表现在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认识方面。

第三次表现为关于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的不同看法,两种观点的代表分别是毛泽东同志和邓子恢同志。

2、三种趋势:

随着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是两种思路的不同逐步从思想的、理论的领域扩展到现实的、实践的活动中,从潜在的思想认识转变为对现实问题的不同认识,进而又转变为对建设实践的不同指导;二是它们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三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也日趋严峻。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1、从“走俄国人的路”到探索走自己的路;2、毛泽东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致脉络: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发展关系;9月,中共八大,制定发展任务;11月,八届二中全会,波匈事件的借鉴,严防脱离群众,决定整风。

1957年,2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4月,整风导致反右派。

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社会主义总路线。

19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1961年,八字方针。

1962年,七千人大会。

1963—1965年,调整时期。

1966—1976,文化大革命

思考:

毛泽东时期的探索:

——社会主义必要的“痛”

1、前提:

中国的国情(国内外)、苏联的影响。

2、探索:

摸着石头过河。

3、作用:

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提供借鉴。

4、成就:

工业大国(世界第六)、政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

5、错误:

经济失衡、政治固化、社会混乱。

6、评价:

必要的“痛”。

四、邓小平时期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一)逻辑结构

▲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及其意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标准)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基本国情的认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初级阶段理论成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基石,

┃(含义、特征)┃成为我们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的依据

┃↓┏━政治

┗━基本路线─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基本纲领━╋━经济

↓┗━文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

所有制━┓

┣━基本经济制度

分配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领导

┃法制建设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保证】━┃文化建设

┃一国两制

┗━国际环境

○坚持改革开放┏━改革(性质、内容、进程)

┗━对外开放(性质、内容、进程)

(二)、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背景:

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

2、内容: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六、科学发展观:

1、提出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2、内容: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WelcomeTo

Download!

!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