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766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docx

专题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提升训练解析版

专题0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⑪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⑫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⑬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⑭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第①、②自然段在结构上分别起什么作用?

2.第⑦、⑧自然段概括叙述了闻一多起草政治传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下面一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

表现了“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4.下列关于原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闻一多先生言行统一的美德。

B.“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C.“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句中“这个方面”指“作为学者的方面”。

D.选段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如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

【答案】

1.承上,启下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

解答此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文章中间段落,结构上:

承上启下;内容上:

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

第①段“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承接上文,第②段“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引起下文,这是文章的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言”“行”完全一致。

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安排的分析。

解答本题,需放眼全文,感知题干提取的事件与上下文的联系。

文中主要讲了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与作为学者的方面一反既往,作为学者的他,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积极争取民主,反对独裁,说了就做。

所以文中写他起稿政治传单,可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品质。

3.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表现“他”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描写人物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

此外,人物的精神品质则可以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解答思路:

这句话运用了……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这句话通过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形象的表现闻一多为争取民主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品格。

4.C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C选项“这个方面”出现代词,我们要分析它的具体指代内容。

代词指代内容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可在原文中直接找出的。

后一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

本题从上文就可以找到指代的内容,即“这个方面”的上一句话,“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故“这个方面”指代“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故选C。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和做(节选)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5.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作为开头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第③段中画线句子: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这句话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7.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有何含义?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8.下列句子有何含义?

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1)第③段画线句子: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2)第⑥段画线句子: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答案】

5.

(1)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引起悬念;

(2)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和别人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更能突出他的高贵品质。

本题考查文章开头作用。

(1)本文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展开,而开头两段也正由闻一多的两句话点出了这个主题,开门见山,同时用两句语言描写,先声夺人,设置悬念。

(2)结合“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可知,这里闻一多把自己和别人做了对比,别人是先说后做,闻一多是先做后说,别人是光说不做,闻一多是只做不说,更突出他的高贵品质。

6.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钻探”“寻求宝藏”生动形象地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孜孜不倦的形象,赞扬了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本题考查修辞赏析。

(1)修辞手法判断。

结合“有如”可知,这里把古代典籍比成地壳,把闻一多对古代典籍的研究成果比成宝藏,这是比喻修辞。

(2)分析。

“宝藏”这个喻体,写出了闻一多对古代典籍研究的重视,而“钻探”“寻求宝藏”都是动作描写,这两个词化静为动,生动的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钻探”一词则写出了钻研的认真,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孜孜不倦的形象,赞扬了闻一多先生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7.

(1)文化药方:

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教参)。

或指要从文化上寻找救国济民的方法。

(2)精神食粮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1)结合“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可知,这文化药方是开给衰微的民族的,是给衰微的民族治病,让衰微的民族强大强盛起来,故文化药方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教参)。

或指要从文化上寻找救国济民的方法。

(2)精神食粮指的是能够让精神感到满足的事物,结合“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可知,这精神食粮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

8.

(1)这句话充满了赞颂之情。

以灯火为伴侣,描述了闻一多先生珍惜时间,夜以继日,乐此不疲,勤勉治学的情景。

“漂白了的四壁”,借灯火的光明开启了心中光明,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2)闻一多先生除了学术研究外,没有任何事情能使他分心,表现了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的钻研精神。

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结合前后文、主题理解句子含义。

(1)“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写出了闻一多和深宵夜灯相处时间之长,写出了他研究的夜以继日,写出了他的勤勉,这句话充满了赞颂之情。

“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表面上写灯火照亮了墙壁,实际指借灯火的光明开启了心中光明,充满了自信和希望。

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颂之情。

(2)“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两个词直接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时的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则俏皮的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不下楼,一直呆在房间里研究的情景,整体上这句话写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的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全部心神集中在研究上,表达了对他的赞颂之情。

三、阅读《说和做》选文,完成小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一作为学者的方面。

9.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人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第3段引用杜甫的事例,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致力于学术研究而对生活小事的忽略。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

详写的是《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事,略写的是研究唐诗一事。

D.闻一多先生的主要身份是学者诗人,因此选文部分主要写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着力表现闻先生是“卓越的学者”

10.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到了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作用,引起悬念。

B.这两段话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人,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

C.引用闻先生的话能引起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D.引用闻先生的原话,作为下文叙事的两个方面(作为学者方面、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总纲。

11.对“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理解正确一项是()

A.“它”指“深宵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这让闻一多先生感到非常孤单寂寞,但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却能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B.“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C.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闻一多先生与深夜的灯光作伴的情景,突出了主旨一对国运和未来的思考,更突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精神。

D.“漂白了的四壁”比喻当时的白色恐怖,意在表现闻先生在困境中从事学术研究却依然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是一脉相承的。

12.下列各项是对选文语言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整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B.选文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

如用“钻探”而不用“研究”,就使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含义丰富。

C.选文语言通俗易懂,不加雕琢,明白如话。

D.选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比如说“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一句及平常的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了。

【答案】

9.C

C.表述错误。

文章③④两段详写研究唐诗一事,第⑥段则略写《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事。

故选C。

10.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作用的分析。

D.表述错误。

开头引用闻先生的原话,突出他“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的特点,是下文“作为学者方面”的总纲。

故选D。

11.B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A.表述有误,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孤单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则不然,他在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B.表述正确;

C.表述有误,“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采用比喻的手法,“它”指“深宵灯火”,意在表现闻先生在困境中从事学术研究却依然怡然自适的情景;

D.表述有误,“漂白了的四壁”是形容闻先生不眠不休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正因为他的努力,才为苦难中的人们“大开光明之路”,所以二者意趣一脉相承;

故选B。

12.C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

C项有误,本文语言兼具雅致与通俗,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的语句非常雅致;“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的语句趋于口语化,通俗易懂。

故选C。

四、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选文,完成下列问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光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钴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文,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

闻先生的书桌,凌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的道一声:

“秩序不在我的范围内。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粮食;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为它打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13.下列对第①②段的文字理解正确的项是()

A.这两段文字之所以单独成段,是因为它是闻一多先生在不同场合说的话。

B.第②句比第①句多了“也不一定”,说明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语言准确。

C.这两段引用闻一多的话开头,直接点题,开门见山。

D.这两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人家”的品质。

14.第③段中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其中的原因是()

A.闻一多先生是学者和诗人。

B.闻一多先生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C.“望闻问切”已经到了“望”的初级阶段。

D.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答案】

13.C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

A.这两段文字之所以单独成段,是为了照应下文,选段第⑤段总结了上文对闻一多写出《唐诗杂论》的叙述,照应了第①段的“做了再说”,选段第⑥段写闻一多先生写成《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照应第②段的“做了也不一定说”。

选项表述错误;

B.第②句比第①句多了“也不一定”,是为了说明闻一多先生毫不张扬、谦虚淡泊的品质。

选项表述错误;

C.这两段文字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在结构上起到了开门见山,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

选项表述正确;

D.这两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为了突出闻一多先生的品质。

选项表述错误;

故选C。

14.B

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信息的提取。

根据选段第③段“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光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可知,此时“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的原因是“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故选B。

五、阅读《说和做》选段,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

“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

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

“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

你们站出来!

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5.文段写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所做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16.对第三段“小声说”“声音越来越大”所表达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他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因不满于反动派的统治,只在昆明青年中宣传民主。

B.后来他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动员革命,争取民主反对独裁。

C.面对敌人的卑鄙行径,闻一多越讲气愤,慷慨激昂,声调自然也也越来越高。

D.从小声到大声,实际上是闻一多从学者到战士的转化,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17.“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该句中“终于”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18.“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一句应怎样理解?

【答案】

15.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

考查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和概括。

阅读选文,找到表示闻一多言行的句子,从中提炼概括。

结合“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些语句可提炼概括出事件。

语言要简洁。

16.C

考查对重点词句的理解。

阅读全文,结合语境分析。

C项表述错误。

结合“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可知,开始时闻一多仅仅作为一名进步知识分子不满反动派的統治,后来逐渐成为一名民主战士,从小声到大声,突出了演说范围的扩大,也反映了他思想的转变过程。

故选C。

17.不能去掉,“终于”表明这个结果是他预料之中的,更能表现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突出了他的言行一致。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某词能否去掉并说明原因,答题模式:

①一般要解释该词的含义;②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

“终于”指到底,最终,表示所意料的或所期望的事情最终发生。

有时候也反喻不希望的事情最终发生。

“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用在这里指闻一多早就预料到了为了革命要牺牲生命的结果,表明闻一多先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表现了他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突出了他的言行一致。

18.指走上革命的道路就义无反顾,毫不畏惧,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视死如归的精神。

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结合此题结合具体语境和全文的主旨、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个句子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前脚跨出大门”是指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是指退回来。

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决心以李公朴先生为榜样,誓死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英雄气概,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革命精神。

六、阅读《说和做》,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

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

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

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

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

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的路径。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

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