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3709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docx

321选择性注意策略

第四节:

内部加工策略(上)

一、选择性注意策略

㈠选择性注意策略及其种类

选择性注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

简言之,选择性注意策略是指保证注意指向于有关重要学习材料的策略。

选择性注意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

它像一个守门卫士,严格地过滤、筛选着进入大脑的信息,保证大脑能有效地编码、贮存、加工信息。

能否正确使用选择性注意策略是衡量学生是否会学习的标志之一。

选择性注意策略在信息保持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能否预期重要信息并对重要信息保持高度的警觉是判断学习者是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有关研究表明,优秀学生对可能要被测验的内容往往能进行预期,给予较多的注意。

研究发现,会学习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对教材中预期要问到的部分,会用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眼睛在这些部分停留的时间也较久,而对其余的部分则不然。

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也表明,他们不被庞杂的信息、枝节问题、次要概念所迷惑,能够区分重要性、熟悉程度不同的材料;即使是首次接触的新材料,也能迅速识别并专注于材料的重要部分、陌生部分和具有实质关系部分。

爱因斯坦也曾在自述中谈到:

“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我不久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遂知识的东西,而把其它许多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可见,善于选择吸收重要信息是会学习的重要表现。

此外,能否注意反馈,尤其是出了错误的时候,注意反馈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能否对有关学习内容给予选择性注意,保持一定的觉醒状态是学习者能否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

只有当学习者将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所学材料,才可能对该材料进行更充分的信息加工。

同时,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的学习材料通常是复杂多样的,而学习者接受信息是有限的,因此学习者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材料给予特殊的注意。

学生的选择性注意策略从内容上分为简单策略和结构性策略,前者是将注意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后者指集中注意于大、小标题、各段的主题句或者导言性、总结性段落。

选择性注意策略从形式上分为分隔式策略和抽样式策略,分隔式策略指将学习材料分成较小的部分,先只注意一部分,掌握后再注意另外的部分。

抽样式策略指按不同的抽样方式(含随机抽样、任意抽样、系统抽样、记忆指向的抽样)改变注意点的策略。

桑狄克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形式的抽样策略中,学习快的人明显地趋向于选用系统抽样(有计划地先注意某一部分,然后再注意另一部分),而学习慢的人则趋向于随机抽样。

显然,学习快的人更善于注意有关的或未学过的部分,学习慢的人采用随机抽样,可能使注意又回到已学过的或已掌握的内容上,使学习无主次之分,平均分配心智资源,甚至做重复劳动,因此造成学习内容少、学习速度慢、学习效率差。

对学习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不仅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年龄的差异。

一般地说,小学生还不善于区分重要性不同的概念,因此,还不能正确地运用选择性注意策略。

而中学生则能识别重要概念,恰当运用选择性注意策略,从而促进高效学习。

㈡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因素

正确运用选择性注意策略,首先要搞清哪类信息容易引起注意,而哪类信息不容易引起注意,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注意指向集中于应注意的内容这些问题。

要搞清这些问题就需要探讨制约选择性注意的因素。

制约选择性注意的因素主要有:

⒈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即预期实现的学习者的认识和行为上的变化。

学习目标起着定向和标准作用,制约着选择性注意。

通常目标不同,选择的信息内容、方法就会有差异。

如果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识记,那么,学生就会把注意集中在需要识记的内容与采取什么样的识记方法上;如果我们的学习目标是理解,那么学生就要把注意更多地指向对概念内涵的把握和外延的揭示上;如果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应用,那么,学生就要把注意更多地指向概念间的关系与规则上。

⒉问题的类型与问题的位置

心理学家通过在阅读材料中附加一些问题,以问题类型的变换与问题置入的位置不同来考察学生的注意策略及其对学习的影响。

关于问题类别的研究发现,若问题涉及材料的基本结构,学习者注意材料的主要内容;若问题涉及材料的性质,学习者则注意材料中的细节。

对问题的位置研究表明,问题若出现在阅读之前,将促使学习者的注意集中于与问题有关的内容,有助于有意学习;问题若出现在阅读之后,则有利于学生的偶然学习。

前一项研究成果,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得到证实。

例如,在学习《祝福》这篇课文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要掌握本文的倒叙的写法的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对小说的结构方面的信息格外注意。

心理学家作了这样一项实验,把研究对象中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组。

甲组,问题位于阅读之前;乙组,问题位于阅读后;丙组,无问题(单纯阅读组)。

阅读之后进行两种测验。

一种测验测量未提问的材料,所测得的结果代表偶然学习;另一种测验测量提问过的材料,所得结果代表有意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意义学习方面,有问题的两组被试比单纯阅读组好,而问题在前组又胜于问题在后组。

在偶然学习方面,问题在后组优于问题在前组。

⒊刺激物的特点

⑴刺激物的强度。

在一定的感觉阈限内,强烈的刺激易引起注意。

任何强烈的刺激都会引起人的注意,如强光、巨响、浓烈的气味、鲜艳的色彩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注意。

不过长时间的刺激往往会导致适应,因此刺激物的相对强度在注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在喧嚣的工地上,即使很大的声音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寂静夜晚的轻声细语也易引起他人的注意。

⑵刺激物的新异性。

异乎寻常的刺激物往往引起好奇心,首先受到关注。

无论是绝对的新异性或是相对新异性的刺激物都易引起选择注意。

例如,老师突然改换了发型,出现在课堂上,肯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⑶刺激物的对比性。

某些刺激物本身无独特、新颖之处,但它偏离了它的周围环境或人的习惯知觉,形成对比,凸现出来,使人感到新颖、独特,吸引人的注意。

如深受儿童喜爱的卡通片,就是采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特征。

研究表明,除了形状、大小、强度、颜色、位置等有差异的刺激物易引起人注意外,增加刺激物的复杂性或模糊性也能引起人注意。

例如,孩子群中站一位大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许多断续短促的声音中一个长音,都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⑷刺激物的变化。

变化的刺激物比静止的刺激物更能引起注意。

例如不断闪烁的霓虹灯,教师讲课声音的抑扬顿挫或突然停止都会吸引注意。

此外,期待、具有相应的知识经验、良好的情绪状态都可能导致人的选择性注意。

㈢选择性注意的培养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因此如果我们能培养或吸引学生良好的选择性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有效的提高。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⒈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能力。

选择重要信息的前提是判断重要信息。

例如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具体内容“修水渠”或“修路”、“分苹果”或“分梨子”,具体数字是“8”还是“5”等无关紧要,与解题无实质关系的内容可以弃之不管,而应用题中已知条件的关系(即数量关系)及要求的问题才是必须把握的重要信息。

⒉教给学生专注于重要信息的策略。

这些策略主要有:

⑴画线或标着重号。

在重要文字下面画线或标着重号,让学生辨明重要信息,并给予标志,以增强对重要信息的敏感性,集中注意于重要信息,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应教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记号来标明不同性质的重要文字,如使用不同颜色标记:

先用铅笔在画出的重要文字下找出更重要的文字,最后用红笔画出少数量最重要的文字。

也可用眉批、脚注的方式,标明画出的重要文字之间的关系。

⑵写摘录、摘要和列标题、小标题。

摘录是摘抄学习材料中的原句,摘要则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标题和小标题是全部学习材料或每段材料的中心内容的概括。

研究表明,无论是写摘录、摘要,还是加标题或小标题,都能使注意专注于主要信息上,都能提高学习效果。

但鉴于摘录、摘要及加标题要求的认识的水平不同,因此可从训练摘录入手,逐步过渡到写摘要,加标题。

⑶作笔记。

研究表明,维持注意于学习任务上的时间长短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而作笔记是控制、维持选择性注意的有效途径。

要记下学习的内容必须专注于所学内容上。

同时,为了跟上教学进度,不可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记下所有的信息,因此作笔记不仅有助于维持选择性注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加工信息,辨别重要信息及用自己的话概述学习信息的能力。

⑷督促学生关注出错的反馈信息,并要求找出错误原因,以加深印象,避免再错。

⒊以学习目标导向,引导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

首先,应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

开始阶段可由教师确立目标、告知目标,使学生树立目标意识,能优先选择与目标有关的信息。

第二,学习目标必须清楚、明了,不产生歧义,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第三,学习目标必须具体、难易适度、易观察,便于测量与评价。

第四,建立学习目标体系。

学习目标体系可由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问题目标等不同层次目标组成。

这种既包括长远目标,又包括近期目标的目标系列比单一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也更利于对信息的选择。

第五,引导学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树立目标,自觉地以目标指导自己的学习,并能根据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目标,调整学习的进程,及至调整对信息的选取。

⒋以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对重要信息的注意。

对学习的重、难点内容,教师可通过前置问题的设计,激发学习者的注意。

同时,也可通过问题类型的变化,引导学习者注意的转换。

教师若能采取诸种有效的外部手段来控制,引发学生的注意,将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⒌巧妙运用刺激物的特点,吸引选择性注意。

如在学生喧闹时,教师讲课声戛然而止;或夸大事物的特征或加大刺激物与背景的对比,突出差异;或给教学内容增加一点模糊性、复杂性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识记策略

记忆是学习的一种基本要素,正是由于记忆的存在,个体习得的知识、经验才得以延续、积累和运用。

要想让所学知识能够有效记忆,就必须懂得识记策略。

所谓识记策略是指记住学习材料或保持新信息的有效方法。

它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三个方面。

㈠识记策略

⒈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

记忆是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学习都是由记忆开始的。

法国教育学家帕斯卡尔说:

“记忆是一切脑力劳动之必需”。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

“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

法国作家伏尔泰说:

“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发明创造和联想”。

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⑴学习新知识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因为知识有严格的系统性,学习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

“一切后教的知识都是根据先教的知识”。

可见记住先教的知识对继续学习有多么重要。

⑵思维离不开记忆。

面对问题,引起思考,力求加以解决。

可是一旦离开了记忆,思维就无法进行,问题也自然解决不了。

假如在做求证三角形全等的习题时,却把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或定理给忘了,那么,解题的思路就无法进行下去。

宋代学者张载说过:

“不记则思不起”,这话正道出了记忆与思维的关系。

⑶提高学习效率离不开记忆。

记忆是指人对学习过的知识、实践过的事物及体验过的情感在头脑中的贮存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记忆过程的水平与一个人的记忆能力有关。

记忆能力强,就可以在头脑中建起一个“智慧的仓库”。

在这个“仓库”里,贮存着通过学习获得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

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的迅速进行。

有句格言说:

“记忆乃才智之母”。

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才智的学生都有很好的记忆能力。

⒉记忆的规律

记忆是一种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过程。

这好比电脑的输入、储存和输出的过程。

输入的信息能否顺利地提取,储存的编码是很重要的。

编码水平高,提取就容易;反之,提取就困难。

编码是有规则的,人脑记忆也是有规律的。

目前心理学界公认的记忆基本规律有三条:

⑴先快后慢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于1885年经过反复实验,发现遗忘是很有规律的,将其绘成一条曲线(见图3-1),

图3-1艾宾浩斯曲线

从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出,识记过的事物,第一天后被遗忘最多,遗忘率达55.8%,保存量仅为44.2%,一个月以后的保存量为21.9%。

自此以后遗忘的速度变得更慢了。

这条曲线形象表明了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规律。

⑵识记有意义的事物不易忘记。

这是由于有意义的事物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

⑶识记处在中间部分的材料容易忘记。

这是由于中间部分材料的识记受到前后两部分材料的干扰。

⒊影响识记的因素

影响识记的主要因素有:

⑴材料的组织方式。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请你做下面一个实验:

将下面数字读4遍,并努力记住它们:

11840219493196642001

你会发现,虽然重复读了四遍,但你只记住7±2个数字。

心理学称这种记忆为“短时记忆”。

大量研究证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只能记住7±2个“项目”。

请将下面一串数字读二遍。

看是不是容易记住:

①1840②1949③1966④2001

或许你已发现,上面这两串数字是完全相同的,但为什么第二排数字记起来既轻松又迅速,且不易忘记呢?

这是因为,我们所记忆的内容在7±2个“项目”范围之内。

第一串数字我们容易把它们看成是20个缺乏联系的项目,我们只能记住其中的9个数字,大不超过9,最小不少于5。

第二串数字是把几个数字组合成一组,作为一个“项目”,成为一个“组块”,“组块”越大,我们能记住的数目就越多。

看来,记忆与“组块”有很大关系。

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组块”越多,短时记忆能力就越强。

⑵材料的理解程度。

理解就是指把要学习的新知识和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新知识的内在意义。

例如,在记上述第二串数字的过程中,我们把这些数字与自己头脑中关于“年代”的知识结合起来,就“理解”了这一串数字。

事实已证明,“理解”了的知识,记忆效果就好。

试用1分钟时间记下面一排字:

解的方效秘是忆之理高果一记是

试用半分钟时间记下面这一排字:

提高记忆效果的秘方之一是理解

其实这两排字是由完全相同的字组成的,只是排列方式不同。

为什么同样的这些字,只是排列方式不同,就会导致第一排比第二排记起来困难得多呢?

这是因为第一排字的排列本身“意义性”不强,使我们难以把它们和自己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相联系,不能结合成“组块”,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记,结果我们只能生硬地去记每一个字,其容量很有限。

但是第二排字本身有意义,我们很容易把这一排字与头脑中的已有知识相联系,从而理解了这14个字的意义,所以记忆效果好得多。

⑶对材料的联想。

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义性不强的知识。

例如,历史课的年代、人名,地理课的地名,生物课的植物、微生物的名称,化学课的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数学和物理课中的字母符号,外语课的生词等等,都是很难识记的,原因在于它们意义性不强,很难采用理解记忆的方法去学习。

此时,采用联想的办法,人为地给这些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种“意义”,来帮助识记,就可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识记农历24个节气时,可以把它组成有音韵、有节律的口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寒更寒。

将24个节气用音韵组成了四句话,每一句话都包含六个节气,这样就好记了。

⑷材料的形象性。

越是抽象的知识越难识记,越是具体的知识越易识记。

识记抽象知识的有效方法是把抽象知识和具体的直观形象结合起来。

全国特级教师斯霞在教学生学习“灭”这个字时,就在玻璃杯中点上一支蜡烛,然后盖上一块玻璃(代表火字上的一横),火就“灭”了,在教“伞”字时,真的打开一把伞让学生观察,人字头好象是伞布,下面两点和一横就好象是伞骨子,一竖就是伞柄,借助直观形象教学,小学生很快记住了要学的生字。

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有一句名言:

“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学习地理、历史时,多读地图或示意图,有助于记忆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产、事件等。

⒋提高识记效率的方法

古往今来,增强记忆是人们的一个强烈愿望,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增强记忆力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⑴增强紧迫感,集中注意力

同学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考前复习,记忆效果比较好。

这是因为识记目的明确,有一种非记住不可的紧迫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优势中心,外界信息落在优势中心上,记忆的“痕迹”特别深刻,识记的效果也就特别好。

所以我们要端正学习动机,明确记忆的任务时间,要有一个非记住不可的决心,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大脑的各种潜能,提高识记效率。

如果埋怨自己脑子笨,缺乏自信心,漫不经心地学习,是不会记住任何知识的。

⑵理解是增强识记的秘诀

用机械记忆的办法,死记硬背,很难记住,而且忘得快,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记忆倘没有理解的规则,会导致肤浅的知识,而肤浅的知识是不能保持在记忆里的。

”数学公式、物理定律、化学反应,都用枯燥的符号表示,如果生吞活剥地死记硬背,不理解它们的意义,记忆起来非常困难,一时记住了也容易遗忘。

对于这类知识不但要理解它们的意义,而且还要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才能记忆。

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知识,有时即使忘记了某些内容,仍然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把它推导出来。

下面两种识记方法,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识记:

一是要点识记。

面对一大堆材料,一字不差的死记,花的时间多,容易遗忘。

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删繁就简,分清层次,归纳要点。

复习时集中精力把要点记住,从而使记忆量大大减少。

答题时用要点答题,例子根据要点发挥,句子有些出入也没有关系。

二是系统识记。

学习知识靠日积月累,如果不穿针引线把它纳入系统,将是零碎的知识,零碎的知识容易忘却。

所以,一个单元学习后,在理解的基础上,作知识小结,经过对比、分类、归纳,使知识环环相扣,成为井井有条的系统化的知识,并且像一幅幅图画贮存在头脑里。

在学习中,只有把知识系统化了,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真正的记住了。

⑶充分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识记

在识记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看或听,用一种感官接受信息,对大脑的刺激不大,印象不深,识记较难。

如果同时用眼看、用耳听、动嘴念、动手写、动脑想,对同一材料,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种刺激叠加在一起,在大脑的印象就十分深刻。

若把联想、想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认识活动参与思维,记忆就更加牢固。

所以有经验的同学,在识记的时候,总是边看、边听、边读、边想、边写,利用多种感官刺激大脑,加深印象,增强识记。

⑷科学地分配记忆时间

①交替识记不同内容。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大脑活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大脑的记忆是分区的,长时间地记忆相同内容的材料,就会使大脑某一区域负担过重,产生抑制现象,记忆能力下降。

如果记忆某种材料之后,适当变换记忆内容,就在大脑另一区域形成兴奋中心而使原来区域得到休息。

这样,大脑不同区域轮流兴奋、抑制,就可以使大脑的活动长时间维持在较高水平。

所以我们应当文理科交替记忆,背了语文记数学,读了外语记物理……,若在记忆过程中,适当穿插文体活动,记忆效率就更高。

②合理分配识记份量。

如果识记材料数量太多,每次都从头到尾地识记,要花很长时间。

若将材料分成若干小单元,当第一单元记住50%时,再扩大到第二单元,即将第一、第二单元的材料一起识记;当第一、第二单元总体记住50%左右时(此时第一单元已记住70%-80%),再扩大到第三单元;以此类推,循序渐进,识记速度快,效果好。

③充分运用早晚时间识记。

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人的大脑最清醒的时候,它没有先前的学习对大脑的干扰,这时的记忆印象深刻,主要靠记忆的学科,如背语文、读外语一般都安排在这个时候。

晚上或睡觉前,识记效果也不错,因为识记后,马上入睡,不再输入新的信息,没有后面学习内容的干扰,记忆印象清晰,不易遗忘。

有的同学利用这段时间“过电影”,把全天学习的内容记忆一遍,效果很好。

㈡保持策略

信息的保持依赖于识记,也依赖于保持策略。

信息保持的策略主要有:

⒈复述

复述指对学习材料的维持性的言语重复或在选择基础上的保留重复。

例如,按一定顺序重复项目的名称,或重复出某部分重点内容以加强信息加工。

复述是维持注意、保持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

例如,当某人告诉我们一个多位数的电话号码,若不经复述,转眼就会遗忘。

教学是发展复述策略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多方面来发展学生的复述能力:

第一,应经常要求学生复述,培养学生的复述习惯。

第二,通过多种方式发展学生的复述能力。

例如:

①要求复述新内容。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完某个重要定理或某段重要内容后,总是要求学生小声复述几遍,以促进内容的保持。

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主要信息。

③复述思路或思考过程。

第三,对学生的复述要给予引导,不能把复述搞成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应通过复述更好地了解材料之间的意义、连接、关系或使之变得明显,易于从记忆中恢复。

第四,对复述的要求逐步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原内容的重复水平上,应逐步过渡到有选择性的重点复述上。

⒉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即为在刚刚背诵或回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学习内容的保持量随过度学习的增加而增加。

过度学习有个次数多少的问题,过度学习的次数过少,保持效果不理想;但次数过多,其保持量增加的幅度也不再明显。

研究表明,保持效果既好又省时省力的最佳过度学习率为50%。

如刚能背诵一首诗需读6遍,那么过度学习的最佳值就为3遍。

坚持过度学习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

⒊复习

知识的保持离不开复习。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如何复习才有较好的效果呢?

①及时复习。

心理学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

识记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

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据此,学习结束后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

学习后在当天内复习一刻钟往往比一星期后复习一小时的效果更佳。

特别是对外语单词、符号、公式等意义不强的学习材料更需如此。

及时复习犹如加固大厦,待大厦倒塌了再修补则为时晚矣。

②睡前复习。

研究表明遗忘的原因之一是活动的干扰防碍了记忆。

国外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两名大学生识记同样的内容,一个熟记后睡眠,一个熟记后仍进行日常活动。

结果表明后者的遗忘远远高于前者的遗忘。

这是因为后继的日常活动干扰了前行的识记内容,睡眠则无此干扰。

因此,若能在每天睡觉前坚持用一刻钟时间将当天学习的重要内容回顾一下,定能取得满意效果。

此外,清晨复习十来分钟也能取得类似效果,这是因为睡前复习无后继活动干扰,清晨复习则无前行活动干扰。

若能既坚持清晨复习,又保证睡前复习,当然效果更好。

③分散复习。

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及时复习并不能完全解决遗忘问题,还需要不断地定时复习,即一次复习两个小时,不如分为四次,每次复习半小时效果为好。

此外,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多;定时复习的时间间隔可逐步延长。

④试图回忆。

有许多同学复习时习惯于一遍又一遍地读,实际上这是一种少、慢、差、费的复习方式。

研究表明,有效的复习应多以试图回忆方式复习为好,即在阅读材料几遍后,就掩卷而思,尝试背诵,实在回忆不起的地方再重复阅读、尝试背诵。

如此反复循环,直到记牢为止。

且将全部练习时间的80%用来试图回忆,20%用来诵读的效果更佳。

这种方法之所以能提高复习效果,主要是充分调动了思维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反馈;避免了反复阅读,平均使用力量,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

㈢提取策略

提取信息,不仅取决于信息的识记与保持的程度,也依赖于追忆的方法。

追忆的方法主要有:

⒈联想追忆法

联想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的活动。

根据事物间的接近性、相似性、对立性进行的联想。

联想可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利用接近联想,从时间上或空间上与回忆目标相似的事物开始忆起,易找到回忆目标。

根据相似联想,从形态上或性质上与回忆目标相似的事物开始回忆,有利于搜寻到回忆目标。

按照对比联想,从性质上或特点上与回忆目标相反的事物开始搜索,便于发现回忆目标。

凡是不能直接回忆的事物,借助以上联想方式可帮助搜索。

⒉推理促进法

推理促进法就是运用事物间的本质联系,通过推理来找到回忆对象。

⒊再认助忆法

再认助忆法就是利用再认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