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548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docx

热力学实验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套管列管

化工传热方式、传热系数测量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2.通过对管程内部插有螺旋线圈的空气—水蒸气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3.通过变换列管换热器换热面积实验测取数据计算总传热系数k,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4.认识套管换热器(光滑、强化)、列管换热器的结构及操作方法,测定并比较不同换热器的性能。

二、实验内容:

1.测定5-6组不同流速下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2.测定5-6组不同流速下强化套管换热器的对流传热系数

3.测定5-6组不同流速下空气全流通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

4.测定5-6组不同流速下空气半流通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

三、实验原理:

1.普通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测定及准数关联式的确定:

(1)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

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通过实验来测定。

(1)

(2)

式中:

—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

Qi—管内传热速率,W;

Si—管内换热面积,m2;

—壁面与主流体间的温度差,℃。

平均温度差由下式确定:

(3)

式中:

t1—冷流体的入口温度,℃;

t2—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tw—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w来表示,由于管外使用蒸汽,所以tw近似等于热流体的平均温度。

管内换热面积:

(4)

式中:

di—内管管内径,m;

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由热量衡算式:

(5)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6)

式中:

Vi—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h;

cPi—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kg·℃);

ρi—冷流体的密度,kg/m3。

cPi和ρi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

t1,t2,tw,Vi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2.强化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及强化比的测定:

强化传热技术,可以使初设计的传热面积减小,从而减小换热器的体积和重量,提高了现有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达到强化传热的目的。

同时换热器能够在较低温差下工作,减少了换热器工作阻力,以减少动力消耗,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强化传热的方法有多种,本实验装置采用了螺旋线圈的方式进行强化传热的。

螺旋线圈的结构图如图1所示,螺旋线圈由直径3mm以下的钢丝按一定节距绕成。

将金属螺旋线圈插入并固定在管内,即可构成一种强化传热管。

在近壁区域,流体一面由于螺旋线圈的作用而发生旋转,一面还周期性地受到线圈的螺旋金属丝的扰动,因而可以使传热强化。

由于绕制线圈的金属丝直径很细,流体旋流强度也较弱,所以阻力较小,有利于节省能源。

螺旋线圈是以线圈节距H与管内径d的比值以及管壁粗糙度(

)为主要技术参数,且长径比是影响传热效果和阻力系数的重要因素。

3.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的计算:

总传热系数k是评价换热器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对换热器进行传热计算的依据。

对于已有的换热器,可以通过测定有关数据,如设备尺寸、流体的流量和温度等,通过传热速率方程式计算k值。

传热速率方程式是换热器传热计算的基本关系。

该方程式中,冷、热流体温度差△T是传热过程的推动力,它随着传热过程冷热流体的温度变化而改变。

传热速率方程式

(9)

热量衡算式

(10)

总传热系数

(11)

(12)

式中:

Q--热量(W);

So--传热面积(m2);

△Tm--冷热流体的平均温差(℃);

Ko---总传热系数(W/(m2·℃));

CP--比热容(J/(kg·℃));

W--空气质量流量(kg/s);

T1--空气进口温度(℃);

T2--空气出口温差(℃)。

列管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式中:

d0--列管换热器直径(m);

Lo--列管长度(m);

N--列管根数。

四、实验装置的基本情况:

1.实验装置流程示意图:

图2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

1-列管换热器空气进口阀;2-套管换热器空气进口阀;4-压差传感器;6-空气旁路调节阀;7-旋涡气泵;8-储水罐9-排水阀;10-液位计;11蒸汽发生器;12-散热器;13-套管换热器;14-套管换热器蒸汽进口阀;15-列管换热器;16-列管换热器蒸汽进口阀;17-玻璃观察段;18-不凝气放气阀;P1-压差传感器;

 

图2化工传热综合实验装置面板示意图

2.实验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表1实验装置结构参数

套管换热器实验内管直径(mm)

Φ22×1

测量段(紫铜内管、列管内管)长度L(m)

1.20

强化传热内插物

(螺旋线圈)尺寸

丝径h(mm)

1

节距H(mm)

40

套管换热器实验外管直径(mm)

Φ57×3.5

列管换热器实验内管直径(mm),根数

Φ19×1.5,n=6

列管换热器实验外管直径(mm)

Φ89×3.5

孔板流量计孔流系数及孔径

c0=0.65、d0=0.017m

旋涡气泵

XGB─12型

五、实验操作步骤:

1.实验前的准备及检查工作:

(1)向储水罐8中加入蒸馏水至液位计上端处。

(2)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6是否全开(应全开)。

(3)检查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的畅通(至少有一个换热器的蒸汽进口阀门全开)。

(4)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

2.光滑套管实验 

(1)准备工作完毕后,打开蒸汽进口阀门14和套管换热器排气阀18,启动仪表面板加热开关,对蒸汽发生器内液体进行加热。

当所做套管换热器内管壁温升到接近100℃并保持5分钟不变时,关闭套管换热器排气阀18,打开阀门2,全开旁路阀6,启动风机开关。

(2)风机启动后,利用用旁路调节阀6来调节流量,调好某一流量后稳定5分钟后,分别记录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及壁面温度。

(3)改变流量测量下组数据。

一般从小流量到最大流量之间,要测量5~6组数据。

3.强化实验:

全部打开空气旁路阀6,停风机。

把强化丝装进套管换热器内并安装好。

实验方法同步骤2。

4.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1)列管换热器冷流体全流通实验,打开蒸汽进口阀门16和列管换热器排气阀18,当蒸汽出口温度接近100℃并保持5分钟不变时,关闭列管换热器排气阀18,打开阀门1,全开旁路阀6,启动风机,用旁路调节阀6来调节流量,调好某一流量后稳定3-5分钟后,分别记录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及蒸汽的进出口温度。

(2)列管换热器冷流体半流通实验,用准备好的丝堵堵上一半面积的内管,打开蒸汽进口阀门16,当蒸汽出口温度接近100度并保持5分钟不变时,打开阀门1,全开旁路阀6,启动风机,利用旁路调节阀6来调节流量,调好某一流量后稳定3-5分钟后,分别记录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及蒸汽的进出口温度。

5.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加热电源、风机和总电源。

一切复原。

六、实验注意事项:

1.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

2.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

即在开启加热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阀门之一必须全开。

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阀门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

3.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

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

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支路阀。

4.调节流量后,应至少稳定5-8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

5.实验中保持上升蒸汽量的稳定,不应改变加热电压。

七、实验数据记录及数据处理过程(举例说明)

1.光滑管及强化实验数据计算。

空气孔板流量计压差

=0.87kPa,壁面温度tw=99.4℃

进口温度t1=15.8℃,出口温度t2=82.9℃

传热管内径di(mm)及流通断面积F(m2):

di=20.0(mm)=0.0200(m);

F=π(di2)/4=3.142×(0.0200)2/4=0.0003142(m2)

传热管有效长度L(m)及传热面积si(m2)L=1.200(m)

si=πLdi=3.14×1.200×0.0200=0.075394(m2).

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平均物性常数的确定

先算出测量段上空气的定性温度

(℃)为简化计算,取t值为空气进口温度t1(℃)及出口温度t2(℃)的平均值:

=49.35(℃)

据此查得: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密度ρ=1.11(kg/m3);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比热Cp=1005(J/kg·k);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导热系数λ=0.0282(W/m·k);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粘度μ=0.0000195(

);

传热管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普兰特准数的0.4次方为:

Pr0.4=0.6960.4=0.865

空气流过测量段上平均体积

(m3/h)的计算:

孔板流量计体积流量:

=0.65×3.14×0.0172×3600/4×

=20.03(m3/h)

传热管内平均体积流量

:

=22.36(m3/h)

平均流速

:

=19.77(m/s)

冷热流体间的平均温度差Δtm(℃)的计算:

测得tw=99.4(℃)

(℃)

其他项计算:

传热速率(W)

(W)

(W/m2·℃)

传热准数

测量段上空气的平均流速:

(m/s)

雷诺准数

=2.41×104

-Re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

中的系数。

A=0.0284,、m=0.7163。

重复步骤以上计算步骤,处理强化管的实验数据。

作图回归得到准数关联式

中的系数。

2.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的测定数据计算

空气孔板流量计压差为1.21kPa

空气进口温度14.3℃;空气出口温度77.3℃

蒸汽进口温度101.0℃蒸汽出口温度100.8℃。

换热器内换热面积:

d=0.0.19mL=1.2m管程数n=6根

S=3.14

0.019

1.2

6=0.4295(m2)

体积流量:

式中:

c0=0.65d0=0.017m查表得密度ρ=1.227kg/m3

VT1=

=23.58(m3/h)

校正后得;

=26.16(m3/h)

在tm下查表得密度ρ=1.12kg/m3CP=1005J/kg·k

所以

=0.0081(kg/h)

根据热量衡算式:

=0.0081

1005

(77.3-14.3)

=515.29(W)

△t1=T1-t2=101.0-77.3=86.7(℃)

△t2=T2-t1=100.8-14.3=23.5(℃)

△Tm==

=48.51(℃)

由传热速率方程式知:

总传热系数

=

=24.73(W/(m2·℃))

表2实验装置数据记录及整理表(光滑管换热器)

No.

1

2

3

4

5

6

空气流量压差(kPa)

1.97

2.65

3.35

3.99

4.69

4.99

空气入口温度t1(℃)

19.4

19.8

21.6

24.4

26.9

29

ρt1(kg/m3)

1.21

1.21

1.20

1.19

1.18

1.18

空气出口温度t2(℃)

58.2

57.6

57.5

58.6

59.7

60.8

tw(℃)

99.4

99.3

99.3

99.3

99.3

99.3

tm(℃)

38.80

38.70

39.55

41.50

43.30

44.90

ρtm(kg/m3)

1.14

1.14

1.14

1.13

1.13

1.12

λtm×102(W/m·k)

2.74

2.74

2.74

2.76

2.77

2.78

Cptm(J/kg·k)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1005

μtm×10-5(Pa·s)

1.91

1.91

1.91

1.92

1.93

1.93

t2-t1(℃)

38.80

37.80

35.90

34.20

32.80

31.80

△tm(℃)

60.60

60.60

59.75

57.80

56.00

54.40

Vt1(m3/h)

30.30

35.16

39.63

43.42

47.25

48.88

Vtm(m3/h)

32.31

37.43

42.04

45.92

49.83

51.45

u(m/s)

28.56

33.09

37.18

40.60

44.06

45.50

qc(W)

400

452

481

497

515

513

(W/m2·℃)

88

99

107

114

122

125

Re

34290

39746

44445

48032

51617

52841

Nu

64

72

78

83

88

90

Nu/(Pr0.4)

74

84

90

96

102

104

表3实验装置数据记录及整理表(强化管换热器)

No.

1

2

3

4

5

空气流量压差(kPa)

0.87

1.33

1.72

2.17

2.24

空气入口温度t1(℃)

15.8

16.9

21.1

27.6

30.7

ρt1(kg/m3)

1.22

1.22

1.20

1.18

1.17

空气出口温度t2(℃)

82.9

81.8

81.7

82.5

83.1

tw(℃)

99.4

99.3

99.2

99.3

99.2

tm(℃)

49.35

49.35

51.40

55.05

56.90

ρtm(kg/m3)

1.11

1.11

1.10

1.09

1.08

λtm×102(W/m·k)

2.82

2.82

2.83

2.86

2.87

Cptm(J/kg·k)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μtm×10-5(Pa·s)

1.95

1.95

1.96

1.98

1.99

t2-t1(℃)

67.10

64.90

60.60

54.90

52.40

△tm(℃)

50.05

49.95

47.80

44.25

42.30

Vt1(m3/h)

20.03

24.81

28.38

32.17

32.83

Vtm(m3/h)

22.36

27.58

31.30

35.11

35.66

u(m/s)

19.77

24.39

27.68

31.04

31.53

qc(W)

464

554

584

587

567

(W/m2·℃)

123

147

162

176

178

Re

22413

27649

31027

34116

34308

Nu

87

105

114

123

124

Nu/(Pr0.4)

101

121

132

142

143

表4列管换热器全流通数据记录表:

序号

空气流量压差ΔP

空气进口温度t1

空气出口温度t2

蒸汽进口温度T1

蒸汽出口温度T2

体积流量Vt1

换热器体积流量Vm

质量流量

空气进出口温差

传热量Q

对流传热系数Ko

(KPa)

(℃)

(℃)

(℃)

(Kpa)

(m3/h)

(m3/h)

(Kg/s)

(℃)

(W)

(W/m2.s)

1

1.21

14.3

77.3

101

100.8

23.58

26.16

0.0081

63.0

515.29

24.73

2

2.33

15.4

76

100.9

100.8

32.76

36.21

0.0113

60.6

686.23

32.54

3

3.47

17.1

75.3

100.9

100.8

40.08

44.10

0.0137

58.2

801.50

38.05

4

4.52

18.9

75.1

100.9

100.8

45.86

50.27

0.0156

56.2

880.15

42.19

5

5.52

21.2

74.8

100.9

100.8

50.84

55.47

0.0171

53.6

923.45

44.81

6

6.55

24

75.2

100.9

100.8

55.60

60.40

0.0186

51.2

955.68

47.66

序号

空气入口密度ρt1

进出口平均温度tm

换热器空气平均密度

Δt2-Δt1

ln(Δt2/Δt1)

Δtm

λtm×100

Cptm

μtm×105

换热面积

u

(kg/m3)

(℃)

(kg/m3)

(℃)

(W/m.s)

(kW/kg.℃)

(Pa.s)

(m2)

(m/s)

1

1.227

45.8

1.120

62.8

1.29

48.51

2.79

1005

1.94

0.4296

4.27

2

1.223

45.7

1.120

60.5

1.23

49.09

2.79

1005

1.94

0.4296

5.92

3

1.218

46.2

1.119

58.1

1.18

49.04

2.79

1005

1.94

0.4296

7.20

4

1.211

47

1.116

56.1

1.16

48.57

2.80

1005

1.94

0.4296

8.21

5

1.204

48

1.113

53.5

1.12

47.98

2.81

1005

1.95

0.4296

9.06

6

1.194

49.6

1.107

51.1

1.09

46.68

2.82

1005

1.96

0.4296

9.87

7

1.185

51.3

1.101

48.8

1.08

45.30

2.83

1005

1.96

0.4296

10.63

表5列管换热器半流通数据记录表

序号

空气流量压差ΔP

空气进口温度t1

空气出口温度t2

蒸汽进口温度T1

蒸汽出口温度T2

体积流量Vt1

换热器体积流量Vm

质量流量

空气进出口温差

传热量Q

对流传热系数Ko

(kPa)

(℃)

(℃)

(℃)

(kpa)

(m3/h)

(m3/h)

(kg/s)

(℃)

(W)

(W/m2.s)

1

1.22

11.6

70.3

101

100.8

23.58

26.0

0.0082

58.7

484.5

41.13

2

2.23

13.2

70.7

101

100.8

31.96

35.2

0.0111

57.5

639.6

55.18

3

3.2

14.8

70.3

101

100.8

38.37

42.1

0.0132

55.5

737.1

63.93

4

4.27

16.8

70.3

101

100.8

44.44

48.5

0.0152

53.5

817.5

71.88

5

5.4

19.6

70.3

101

100.8

50.17

54.5

0.0170

50.7

866.5

77.70

6

6.32

22.7

70.8

101

100.8

54.52

59.0

0.0183

48.1

884.0

81.64

7

7.25

25.3

71.5

101

100.8

58.61

63.1

0.0195

46.2

904.9

86.08

序号

空气入口密度ρt1

进出口平均温度tm

换热器空气平均密度

Δt2-Δt1

ln(Δt2/Δt1)

Δtm

λtm×100

Cptm

μtm×105

换热面积

u

(kg/m3)

(℃)

(kg/m3)

(℃)

(W/m.s)

(kW/kg.℃)

(Pa.s)

(m2)

(m/s)

1

1.236

40.95

1.136

58.5

1.07

54.85

2.75

1005

1.92

0.2148

8.50

2

1.231

41.95

1.133

57.3

1.06

53.97

2.76

1005

1.92

0.2148

11.49

3

1.225

42.55

1.131

55.3

1.03

53.68

2.77

1005

1.92

0.2148

13.74

4

1.219

43.55

1.128

53.3

1.01

52.95

2.77

1005

1.93

0.2148

15.86

5

1.209

44.95

1.123

50.5

0.97

51.92

2.78

1005

1.93

0.2148

17.81

6

1.199

46.75

1.117

47.9

0.95

50.41

2.80

1005

1.94

0.2148

19.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