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3546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docx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流程

附件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的普查对象、内容、方法、成果和工作程序以及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国家和地方林业主管部门组织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及普查数据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T14072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和方法

GB/T16620林木育种及种子管理术语

3总则

3.1普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3.1.1普查对象

普查对象为行政区域内所有的林木种质资源,包括:

a)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

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采种林、遗传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种质资源保存林(圃)、种子库等专门场所保存的种质资源。

b)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

原始林、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内处于野生状态的种质资源。

c)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

在造林工程、城乡绿化、庭院绿化、经济林果园等栽培利用的种质资源。

d)古树名木。

3.1.2普查内容

a)查清区域内乔木、灌木、竹类和藤本等林业植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记录分布地点的群落类型及生长环境。

b)调查树种种内的变异类型、来源、经济性状、抗逆性、保存状况等。

3.1.3普查方法

采用资料查阅、知情人访谈、踏查、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单株调查等方法。

3.2成果形式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成果主要包括: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林木种质资源名录、影像、凭证标本,林木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系统,调查过程中收集和编制的各类文字技术资料及图件档案等。

3.3普查工作程序

普查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a)普查准备:

明确普查目的目标,制定普查计划和实施方案,准备所需的技术资料、仪器工具、物资等,培训技术人员。

b)外业调查:

对行政区域内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古树名木等分别开展外业调查、登记。

c)内业整理:

普查数据的整理、录入,标本鉴定、图件绘编。

d)成果总结:

编制普查成果报告,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e)审核验收,存档。

4普查准备

4.1制定实施方案

制定具体的普查计划和实施方案,包括调查时间、范围、进度安排、经费安排等。

4.2组织准备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成立普查领导小组、专家组,以县(市、区)为单位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

4.3资料准备

4.3.1基本资料

广泛搜集调查区域林木种质资源的相关资料:

a)森林资源清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林相图以及林业区划等相关资料。

b)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林木良种基地、林木采种基地、植物园、树木园、品种园、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各类苗圃基地的档案资料,历次林木良种公告,选优、优树收集、引种驯化以及各类子代测定林、种源实验材料、建园(场)材料等技术档案。

c)树木志、植物志、植物图鉴、植物检索表、地方志、植物名录、植物资源、森林资源和古树名木等资料。

4.3.2其他资料

气候、地理、土壤和社会经济等资料。

4.4调查用具准备

4.4.1仪器、设备及工具

包括数码相机、电脑、数据采集仪、围尺、钢卷(围)尺、皮尺、土壤刀、测高器、GPS仪、望远镜、生长锥等必要工具。

4.4.2图表和文具

调查表格、调查用图、记录用纸、笔、包等文具。

4.4.3标本、样品采集器械

采集袋、标本夹、枝剪、高枝剪、手锯、放大镜、吸水纸、台纸、透明纸、浸制试剂、硅胶、采集标签和鉴定标签等。

4.4.4辅助用品及其他

野外常用药品、野外防护装备、通讯设备、安全用具等。

4.5技术培训

开始调查前,组织调查人员学习有关文件、技术规程、树木识别和分类、安全等有关知识和技术要求,通过短期培训及试点,掌握外业、内业的工作程序与方法等。

5调查

5.1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对收集保存在专门场所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登记。

5.1.1资料查询

通过查阅历史技术档案资料,掌握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定植等信息。

5.1.2调查登记

现场核查各类林木种质资源的名称、来源、特征特性、保存场所、资源现状等信息,拍摄照片,填写表1。

照片拍摄要求:

拍摄生境、群体、植株以及叶、花、果实等能反映种质资源特征的照片,照片像素不低于800万,采用jpg格式存贮,并记录照片原始编号(下同)。

5.2野生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调查野生树种及其种质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境、生长情况等。

调查目的树种的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

5.2.1资料查询

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该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基础信息,了解树种分布及整体概况。

5.2.2知情人访谈

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询问调查区域内的特异林分和单株,确定重点调查线路和重点调查区域。

5.2.3林木种类调查

采用线路调查为主,必要时可结合优良林分标准地调查,查清树种种类、数量和分布。

a)踏查

根据现有资料和了解的情况,确定当地需要调查的树种,利用森林资源分布图和行政区划图,按一定的线路,了解资源分布区树种种类、林分起源、结构、林龄、生长情况、地形地势、立地条件等。

b)线路调查

线路调查应在踏查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图或卫星图片进行设计,根据自然条件的复杂程度和植物群落的类型确定线路密度。

调查线路的长度和宽度应符合林分抽样的规定。

在山区坡面地段,从谷底向山脊垂直于等高线设置;在河谷地段,沿河岸由下游向上游设置;在丘陵和平原地区,按南北向或东西向平行、均匀布设1条或多条调查线路。

沿踏查线路记录观察到的不同树种,填写表2。

对于不能准确识别的树种需要采集枝、叶、花、果等器官,压制成标本以便鉴定,填写表3。

c)标准地调查

对树种种类多、分布面积较大的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根据树种种类、分布范围、地形地貌等情况设置标准地进行调查。

标准地不宜设在林缘,不能跨越河流、道路。

标准地面积400~600m2,正方形或长方形。

标准地调查内容包括树种名称、分布、数量等。

填写表2、表4。

5.2.4优良林分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优良林分调查,同时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

a)优良林分的确定

根据以下原则确定优良林分:

1)目的树种集中分布、处于中龄和近熟阶段的林分。

2)地形平缓、交通方便、分布相对集中,面积宜在0.3hm2以上,以便于管理、保护和今后的种实采集。

3)宜选同龄林或相差2个龄级以内的异龄林,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0.6。

4)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他经济性状明显优良,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

b)优良林分的调查

1)标准地设置

在确定的优良林分内,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标准地。

标准地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标准地调查面积应占候选林分总面积的2%,标准地面积不小于400m2。

2)每木调查

在标准地内实测每木胸径,调查标准地对角线上的林木树高、冠幅,目测树干通直度、结实情况。

同时调查林分面积、地形、树种起源、林龄及郁闭度等,调查结束拍摄照片保存,填写表1、表4。

5.2.5优良单株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开展优良单株选择与调查,同时确定调查的目的树种,并根据目的树种制定选优指标。

a)优良单株的确定

1)林内选优:

在确定的优良林分中选择或者在种源清楚且表现优良的林分中选择。

2)散生木选优:

散生木因找不到对比树,选择时多以形质指标为主,同时考虑并比较其年生长量,确定是否入选。

散生木候选优树应该是实生起源的成年植株,还应注意其周围的立地条件和栽培措施,其土壤条件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选优方法:

参考附录C,采用优势木对比法、小样地法、丰产树比较法以及优良性状入选法等方法。

b)优良单株调查

调查优良单株的树高、胸径、冠幅、重要经济性状、特异性状等,拍摄照片、采集标本,填写表1、表5。

5.3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调查栽培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等。

调查目的树种的优良林分和优良单株。

5.3.1资料查询

查询已有的技术档案和文献资料,掌握该区域内栽培林木种质资源基础信息,了解栽培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及利用情况。

5.3.2知情人访谈

通过会议方式,召集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熟悉情况的村民代表进行座谈,了解询问栽培特异林分和单株。

5.3.3调查登记

在资料查询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查,登记栽培树种种质资源类型、数量及分布,填写表1。

5.3.4优良林分调查

见5.2.4。

5.3.5优良单株调查

见5.2.5。

5.4古树群、古树名木调查登记

查询登记古树群和古树名木的现有资料,进行实地核查和补充调查,填写表1、表6或表7。

6内业整理

6.1外业调查表整理

核对外业工作调查的内容、范围及各类调查表,补充遗漏调查内容,对外业调查表进行统计、汇总并整理成册。

6.2影像整理

对拍摄的影像进行归类,并备份。

核对影像资料的编号、种质名称与外业调查表相一致。

6.3凭证标本鉴定与整理

整理制作标本,组织鉴定并妥善保存。

6.4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根据统一编制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信息管理系统》录入数据。

以树种为单位,统计每个树种种质资源的分布点、分布总面积、株(份)数、优良林分的数量和面积、优树的数量等内容。

6.5图件编绘

以省为单位建立林木种质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按照调查对象绘制分布示意图,包括优良林分、种子园、母树林、采种林、采穗圃、保存圃、保存林、植物园、树木园等的位置图。

根据需要,按树种绘制种质资源分布图,标注该树种不同类型种质资源的位置。

根据附录A的要求撰写普查报告,报告名称《×××(省、市、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报告》。

重点分析本地的林木种质资源多样性,突出体现地区优势和特色。

对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利用潜力进行客观和综合评价。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编写树种名录和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7.2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

按照《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的要求构建地方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库或信息管理系统,并与《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对接。

a)管理与文书资料:

文件、会议纪要、实施方案、培训照片、管理规章制度、技术经济责任合同等。

b)外业调查资料:

调查簿、调查记录、外业登记表、凭证标本等。

c)图件资料:

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图、照片、影像。

d)上述材料、图片和文字的电子文档。

e)各级管理部门要求的其他成果材料。

质量监督管理实行4级管理制度,即调查单位自查、市级检查、省级核查、国家级抽查。

8.1检查监督

8.1.1自查

调查组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需对清查、样地测设等调查图、外业记录资料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现场核查。

8.1.2监督检查

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质量核查组,对调查工作进行质量检查。

市级林业主管部门质量检查要覆盖调查工作的全过程。

国家林业局相关部门应对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进行必要的质量抽查。

调查组应对各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8.1.3检查数量

a)市级检查不少于各区县调查总量(乡、镇行政区域)的10%。

b)省级核查:

省质量核查组对辖区内各市、区、县组织核查,核查数量不少于该地区调查总量的5%。

c)国家级抽查:

国家质量核查组对各省的清查结果进行抽查,抽查数量不少于该省调查总量的3%。

8.1.4检查内容

a)调查因子正确率检查

1)定量调查因子:

各项定量调查因子,包括经纬度、坡度、海拔、树龄、树高、胸(地)径、冠幅、树种分布面积等,测量误差要求小于5%。

误差允许范围之内者,以调查值为准;反之,则以检(抽)查值为准。

2)定性调查因子:

各项定性调查因子定性正确,填写无误;调查技术路线的制定是否正确,制定的技术方案是否符合要求。

b)资料内业检查

调查表格是否齐全,项目填写是否符合要求,计算是否准确。

文字资料有无错、漏。

图、表、文字资料是否一致。

是否随意改动外业调查的基本数据和文字资料。

8.1.5技术要求与工作质量评定

清查工作质量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级。

工作质量评定的标准如下表所示:

质量等级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种质鉴定正确率

≥95%

90%~95%

<90%

调查因子正确率

≥95%

90%~95%

<90%

种质信息漏登率

<5%

5%~10%

>10%

3项评定标准中,若有一项指标属于不合格,质量等级即判定为不合格;如3项均达到合格以上,则按最低的一项标准评定。

8.2检查结果的处理

对外业调查(包括实测与记载)达不到调查要求的,应重新调查。

数据录入不合格,应重新录入。

9验收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成果以会议形式进行验收,验收专家组人员不少于7人,会议验收前将验收材料送专家组人员审查。

验收程序主要包括调查单位汇报调查成果情况,质量监督检查人员发表质量检查书面意见,专家组成员各自发表审查意见,验收小组形成统一意见确定评价等次,验收小组组长宣读验收意见。

验收结果评价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3个等次。

10其他

各地根据调查区域和调查对象的实际需要,对外业调查表的记录内容进行适当增减和调整。

 

表1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

编号

(1):

(2)

县(市、区)(3)

调查地点(4)

调查者(5)

填表人(6)

调查日期(7)

种质名称(8)

种名(9)

种拉丁名(10)

属中文名(11)

属拉丁名(12)

科中文名(13)

科拉丁名(14)

树种类别(15)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我国特有树种□国外引进树种□其他树种

生活型(16)

○乔木○灌木○竹类

○藤本○其他

常绿性(17)

○常绿○落叶○半常绿

资源类别(18)

○收集保存种质资源

○野生种质资源

○栽培种质资源

○古树名木

场所(19)

○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采种林

○试验林○植物园○树木园○保存林(圃)○种子库○其他

资源类型(20)

□群体(种源、林分)□家系□个体(优树、无性系)

□地方品种□选育品种□育种材料□其他

主要特性(21)

□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高效□其他

主要用途(22)

□材用□食用□药用□防护□观赏□其他

生长习性(23)

开花结实特性(24)

具体用途(25)

观测地点(26)

特征特性(27)

更新方式(28)

□有性繁殖(种子繁殖、胎生繁殖)□无性繁殖(根繁、分蘖繁殖等)

原产地海拔(29)

原产地经度(30)

原产地纬度(31)

原产地年均温(32)

原产地降雨量(33)

原产地土壤特性(34)

保存地海拔(35)

保存地经度度(36)

保存地纬度(37)

保存地年均温(38)

保存地降雨量(39)

保存地土壤特性(40)

结实和产穗情况(41)

所处场所的面积或库容(42)

所属单位(43)

种植日期(44)

繁殖材料类型(45)

○植株○种子○营养器官(穗条、块根、根穗、根鞭等)

○花粉○培养物(组培材料)○其他

保存方式(46)

○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未保存

图像编号(47)

表1填写说明

(一)适用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规定的4种类型种质资源,均应填写表1《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登记表》。

对于已经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可以根据现有档案数据并现场核查确认后填写。

(二)表格各项填写说明

(1)编号:

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或由系统生成资源编号。

(2)省份:

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县(市):

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调查地点:

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如XXX乡XXX村,XXX良种基地,XXX林场等。

(5)调查者:

填写调查队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XX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I组。

(6)填表人:

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7)调查日期:

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8)种质名称:

每份林木种质资源的中文名称,示例:

杉木融水种源、毛白杨001无性系、金枝槐等。

(9)种中文名:

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种名或亚种名。

统一选用《中国树木志》及其所采用郑万均分类系统和哈钦松分类系统的种名(下同)。

示例:

油松。

(10)种拉丁名:

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示例:

Pinustabuliformis,外业阶段可不填。

(11)属中文名:

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属名。

示例:

松属。

(12)属拉丁名:

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属名。

示例:

Pinus,外业阶段可不填。

(13)科中文名:

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中文科名。

示例:

松科。

(14)科拉丁名:

种质资源在植物分类学上的拉丁文科名。

示例:

Pinaceae,外业阶段可不填。

(15)树种类别:

根据树种属性选填,打“√”表示,可多选。

(16)保存场所:

收集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根据保存场所选填,其他类资源不填。

打“√”表示,单选。

(17)生活型:

选择乔木、灌木、竹类、藤木、其他填写,打“√”,单选。

(18)常绿性:

选择常绿、落叶、半常绿填写,打“√”,单选。

(19)资源类别:

分为收集保存种质资源,野生种质资源,栽培种质资源,古树名木,按实际情况选填,打“√”,单选。

(20)资源类型:

分为群体(种源、林分)、家系、个体(优树)、地方品种、选育品种(指经过审定或认定的良种,新品种)、育种材料(指未经审定的可作为育种原始材料使用和储备的种质资源,包括优良林分、优树、半同胞家系、全同胞家系、杂交后代、无性系等),其他按实际情况选填,打“√”,可多选。

(21)主要特性: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抗虫、抗逆、高效、其他填写,打“√”,可多选。

(22)主要用途:

选择材用、食用、药用、防护、观赏、其他填写,打“√”,可多选。

(23)生长习性:

描述林木在长期自然选择中表现的生长、适应或喜好。

如落叶乔木、直立生长、喜光、耐盐碱、喜水肥、耐干旱等。

(24)开花结实特性:

林木种质资源开花和结实周期,如,11~13年始花期,结实大小年周期2~3年等。

(25)具体用途:

林木种质资源的具体用途和价值。

如:

生态防护树种、纸浆材、种子可榨取工业用油、园林绿化等。

(26)观测地点:

林木种质资源形态、特征特性观测的地点。

(27)特征特性:

林木种质资源可识别或独特性的形态、特性,如叶截形、树体塔形、结实量大等。

(28)更新方式:

包括有性繁殖(种子繁殖、胎生繁殖)、无性繁殖(根繁、分蘖繁殖等),可多选。

(29)原产地海拔:

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30)原产地经度:

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经度,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31)原产地纬度:

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纬度,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32)原产地年均温度:

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年平均温度,通常用当地最近气象台站的近30~50年的年均温度(℃)。

(33)原产地年均降雨量:

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年均降雨量,通常用最近气象台站的30~50年的年均降水量。

(34)原产地土壤特性:

林木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

土壤类型:

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草甸土、漠土等(见附录B)。

土壤质地:

轻壤土、中壤土、沙土、粘土、重壤土。

土壤酸碱度:

pH值或pH值区间。

pH值区间用pHa.0~pHb.0表示。

(35)保存地海拔: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海拔高度,单位为m。

(36)保存地经度: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经度,格式为DDDFF,其中DDD为度,FF为分,东经以正数表示,西经以负数表示。

(37)保存地纬度: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纬度,格式为DDFF,其中DD为度,FF为分,北纬以正数表示,南纬以负数表示。

(38)保存地年均温度: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年平均温度,通常用当地最近气象台站的近30~50年的年均温度(℃)。

(39)保存地年均降雨量: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年均降雨量,通常用最近气象台站的30~50年的年均降水量。

(40)保存地土壤特性: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地的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

(41)结实和产穗情况:

填写种子园、采种林的结实情况,采穗圃资源的产穗情况,其他可不填。

(42)所处场所的面积或库容:

种子库填写库容(m3),其他均填写面积(m2)。

(43)所属单位:

林木种质资源的所有权单位名称。

(44)种植日期:

种植林木种质资源的日期,年月日。

(45)繁殖材料类型:

林木种质资源的繁殖材料类型。

包括:

①植株;②种子;③营养器官(穗条、块根、根穗、根鞭等);④花粉;⑤培养物(组培材料);⑥其他。

根据其具体类型选择,打“√”,单选。

(46)保存方式:

林木种质资源保存的方式。

包括:

原地保存、异地保存、设施保存和未保存等。

根据其具体方式选择一种,打“√”。

(47)图象编号:

该份资源对应图片的文件名。

表2树种调查记录表

编号

(1):

(2)

县(市、区)(3)

调查地点(4)

调查者(5)

填表人(6)

调查日期(7)

树种编码(8)

树种名称

生活型(乔木、灌木、竹、藤本)(12)

分布方式(集中、片状、散生、零星)(13)

资源数量

标本号(16)

原始照片编号(17)

中文名(9)

俗名(10)

拉丁文(11)

面积(m2)

(14)

株数(15)

 

 

 

 

 

 

 

 

 

 

 

 

 

 

 

 

 

 

 

 

 

 

 

 

 

 

 

 

 

 

 

 

 

 

 

 

 

 

 

 

 

 

 

 

 

 

 

 

 

 

 

 

 

 

 

 

 

 

 

 

 

 

 

 

 

 

 

 

 

 

 

 

 

 

 

 

 

 

 

 

 

 

 

 

 

 

 

 

 

 

表2填写说明

(1)编号:

外业调查阶段由各调查单位自行编号,汇总后由技术组负责统一编号。

(2)省份:

填写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3)县(市):

填写县级行政区域的全称。

(4)调查地点:

填写调查的具体地点,要写清楚小地名,如XXX乡XXX村XXX林场XXX林班等。

(5)调查者:

填写调查队的名称或调查人员,如XX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I组。

(6)填表人:

填写调查填表人员的姓名。

(7)调查日期:

采用年月日格式,例如20160405。

(8)树种编码:

每个树种的流水号,按顺序编号。

(9)中文名:

树种的中文名称,采用树木志中的名称。

(10)俗名:

树种的别名或当地的俗称。

(11)拉丁名:

树种拉丁学名,由属名和种名组成,外业阶段可不填。

(12)生活型:

分为乔木、灌木、竹类、藤本4类,选填。

(13)分布方式:

分为集中、片状、散生、零星4类,选填。

(14)面积:

实测或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