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4069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 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 春新教材.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17虎门销烟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春新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认读本课“销、沸、盐、缴、毁、彻、咆、哮、欺、侮”等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历、史、值

2.、宽、阔、搭、官、斤、沉”等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3.情感目标:

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销烟的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能想象画面。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17课虎门销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销、沸、盐、缴、毁、彻、咆、哮、欺、侮”等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历、史、值、宽、阔、搭、官、斤、沉”等9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具准备:

虎门销烟资料、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影片倒入,激发兴趣。

1.(课前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我们观看了《鸦片战争》,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

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谈论。

2.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说你的理由。

(自由发言,说出理由,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3.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1838年他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并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禁烟。

12月,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次年3月到广州查禁鸦片,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近两万箱,在虎门当众销毁。

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

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

10月林则徐被革职,不久被发配x疆,垦辟农田。

1849年因病返籍。

1850年受任钦差大臣,往广西镇压农民起义,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尊严,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1839年6月3日的一件事情。

教师板书:

虎门销烟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

1.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本课的生词,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生字:

“销、沸、盐、缴、毁、彻、咆、哮、欺、侮”

指名读、齐读。

教师正音。

(2)出示词语。

销烟沸腾盐巴收缴销毁响彻咆哮欺侮

指名读词。

(3)理解词语“水泄不通”的意思。

生:

水泄不通:

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好像连水都不能泄出。

(4)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书写指导。

课件出示生字:

“历、史、值、宽、阔、搭、官、斤、沉”

生:

“宽”下面是“见”不是“贝”。

生:

“值、搭、沉”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偏旁都是在左边,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

生:

“史”撇捺要舒展。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

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

(2)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1839年6月,林则徐在虎门滩监督销毁了近两万箱鸦片。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学生默读后思考、交流:

第一段:

(1)写了虎门销烟的时间;

第二段:

(2-5)虎门销烟的经过;

第三段:

(6)交待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为加点字去掉不正确的读音。

销烟(xiāoqiāo)沸腾(fēifèi)盐巴(yánxián)收缴(jiāojiǎo)烧毁(huǐhiǔ)彻底(chècè)咆哮(páobáo)欺侮(wǔrǔ)

二、看拼音,写词语。

lìshǐzhídékuānkuòdāqǐ

guānyuányījīnchénzhòng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激动—()沉重—()欺侮—()

装点—()水泄不通—()

四、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一个写一句话。

()()林立()()轰鸣嚣()()焰

水泄()()()千()万群情()()

参考答案:

一、xiāofèiyánjiǎohuǐchèpáowǔ

二、历史值得宽阔搭起官员一斤沉重

三、兴奋繁重侮辱装扮人山人海

四、彩旗林立礼炮轰鸣嚣张气焰水泄不通成千上万群青沸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课前准备:

虎门销烟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播放录象(鸦片的危害)

想一想:

看了这段录象你有什么想说的?

提示: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容忍鸦片?

(或提示:

看了录象,我想说。

生:

看了录像,我想说“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我们不能容忍鸦片”。

2.小结

鸦片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毒性很大,上瘾就不易戒除。

外国侵略者把鸦片贩卖到中国来,这不仅侵蚀着我们中国百姓健壮的身体,使他们无精打采,意志萎靡,做工种地的丧失劳动力,当兵的失去战斗力,还使我们中国的白银、黄金源源不断地流向侵略者。

因此,我们国家的实力越来越弱,从而成为外国侵略者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但是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林则徐在政府支持下,突破重重压力,到虎门销烟来了。

3.指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悟销烟。

1.思考:

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虎门销烟是怎样的事件?

生:

值得纪念、壮举。

2.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必要时与同桌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相应的段落学习。

3.读第1和第6自然段:

感悟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壮举”的意思。

三、品读感悟,感受销烟。

(一)精读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师范读(课件出示相关画面),你觉得哪些人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文武官员、外国商人。

(2)读着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观看的人多而广,体现出场面的壮观。

)教师板书:

人多而广

(3)哪个词体现了人多?

(水泄不通)教师板书:

水泄不通

(4)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人多、人广传达给大家?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5)你还感受到什么?

(仪式隆重、人群兴奋,也体现出场面的壮观。

)教师板书:

仪式隆重

(6)哪些词体现了仪式隆重?

(彩旗林立、礼炮轰鸣)教师板书:

彩旗林立

(7)过渡: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人们很兴奋?

2.深入学习第3自然段:

(1)在销烟的过程中,不知你们发现没有,有一群人,他们不仅是虎门销烟的观看者,更是参与者。

他们是谁?

(课件出示民工销烟图)

(2)他们是怎样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的?

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

(3)老师觉得民工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

能交换位置吗?

(体会用词的准确和此时人们对鸦片的憎恨之情)教师板书:

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4)自读描写民工销烟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

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民工是怎样销烟的。

(5)教师引读。

(师:

“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这样的销烟方法多么简易、独特,多么有效啊!

(6)(课件播放销烟过程)看,民工们正在销毁这些害人的鸦片呢!

(7)齐读第3自然段。

3.在生成中引导,引导中深入。

(1)你还能想到其他的办法来销烟吗?

生:

用火烧、直接投入大海……

(2)你觉得这些办法好吗?

再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如果这样快的销毁了,就不能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了。

就是要他们看见自己的鸦片一点点销毁而心痛。

让他们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而且,这也表明我们的决心。

4.以读代讲第4、5自然段。

(1)引读,读出人们兴奋的心情。

(2)过渡:

是呀,被鸦片害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中国群众是那样兴奋。

(3)引导学生质疑:

再看看这些观看的人,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那些文武官员有的可能高兴,但有的一定很担心。

外国商人是贩卖鸦片的,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看呢?

(4)哪些词语体现了这次销的数量多?

生:

持续23天、200多万斤。

(5)这些外国商人会怎样想?

(6)过渡:

是呀,林则徐明知道外国商人会恨他入骨,为什么还要请他们来观看销烟呢?

四、再品课文,体会意义。

1.再讲读课文6自然段,认识并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根据学生的回答,切入第6自然段的学习。

(1)齐读,交流体会。

(2)林则徐这样做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

(他这样做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让我们深情地将第6自然段朗读一遍。

教师板书:

意义深远:

不可欺侮

2.课堂小结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也给了那些醉生梦死、意志薄弱的“烟”鬼一记响亮的耳光,鸦片的罪恶实在是太大了!

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2.可令人心痛的是,时隔一百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许多人在造毒、贩毒、吸毒,请看图片。

(课件逐一映示禁毒宣传图片,给学生以教育。

3.总结:

毒品就像洪水猛兽,摧残着人的身体,腐蚀着人的精神,全世界的人们应该联合起来,齐心协力铲除毒品,还世界一份幸福和安宁,让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课件出示时间,学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故事复述讲给同学、爸爸、妈妈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多音字组词。

zhòng()dàn()

重担

chóng()dān()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难闻的(  )  咆哮的(  )  害人的(  )

  嚣张的(  )  宽阔的(  )  古老的(  )

三、选词填空。

   持续  继续  陆续

1.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了教室。

2.我军(持续)战斗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

3.他休息片刻,又(继续)思考起来。

四、关联词语我会选。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就……

不是……而是……不仅……而且……

1.你们()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会自投罗网。

2.他()聪明,()学习部刻苦。

3.从她眼里表现出来的,()愤怒,()悲哀。

4.()知识的海洋是漫无边际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5.这一壮举,()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参考答案:

一、重量重叠担子担当

二、气味大海鸦片气焰海滩虎门

三、1.陆续2.持续3.继续

四、1.如果……就……2.虽然……但是……3.不是……而是……4.因为……所以……5.不仅……而且……

板书设计:

人多而广:

水泄不通 

仪式隆重:

彩旗林立

《虎门销烟》(壮举)

销毁数量多:

23天200多万斤

意义深远:

不可欺侮

【教学反思】

1.开课播放录象向学生介绍了鸦片的危害,让学生明白鸦片对中国国民国力的毒害。

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然后从整体入手,说说你认为的虎门销烟是件怎样的事件?

而引导到“壮举”,以此为中心点,找出相关的段落来学习体会。

2.抓住文本,落实文字的训练。

读通课文,抓住关键词、段来走进文本。

指导朗读。

让学生真真切切回到当时的历史年代。

3.回顾是为了更好的展望。

了解历史是责任和义务,那么做好现在和以后更是大有必要。

所以最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说一说的环节“回忆过去,看看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018)期末专题

课内阅读专项训练

一、阅读《燕子》片段,回答问题。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毛毛细雨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

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1.文中“赶集”的意思是()

A人们到集市上买买东西。

B各种花草争相开放的景象。

2.词语美容师。

()的嫩叶()的花()的春天

3.文中画“——”的句子把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做人来写,写出了___________的景象。

4.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从赶来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一)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本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泊:

东吴:

万里船:

_________

3.古诗前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景象?

()

A.春天。

B.夏天。

(二)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怜:

幽草:

春潮: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三袋麦子》片段,回答问题。

最后,土地爷爷又来到小猴家。

谈起去年那袋麦子,小猴拉着老人的手,神秘地说:

“请跟我来。

土地爷爷跟着小猴到里屋一看,呀,麦囤里堆得满满的!

小猴说:

“我把麦子种下了地,这都是我的收获。

您带一些回家吧!

”土地爷爷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

“你真聪明!

真能干!

1.“神秘”是什么意思?

从小猴神秘的表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土地爷爷为什么夸小猴聪明、能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土地爷爷也给了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

简要说明你这样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小伞兵”和“小刺猬”》片段,回答问题。

小伞兵有个好朋友,就是隔壁苍耳妈妈的孩子——小苍耳。

小苍耳身体小小的,像个枣核,全身长满尖尖的刺。

小伞兵亲热地叫他们“小刺猬”。

一阵秋风吹来,小伞兵头上的白绒毛被风吹得飘呀飘的,白绒球一下子散开了,一个个小伞兵就像真的伞兵那样,在空中涨着降落伞飞翔。

他们快乐地喊道:

“小刺猬,瞧,风伯伯带我们旅行了!

再见,再见!

好朋友走了,小刺猬真羡慕呀!

他们也想旅行,可是他们没有小伞,没法跟着风伯伯走。

1天,一只小鹿从苍耳妈妈身边擦过,一下子,许多小刺猬被挂在小鹿的毛上。

就这样小刺猬也快快乐乐地跟着小鹿旅行了。

1.照样子写一写。

一个个____________________快快乐乐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伞兵”指的是_____________,“小刺猬”指的是_____________。

3.“小伞兵”的外形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来说一说“小伞兵”和“小刺猬”分别是怎样旅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苹果里的五角星》片段,回答问题。

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

我见过许多人切苹果,他们对切苹果都不生疏,总是循规蹈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们一切两半,却从未见过还有另一种切法,更没想到苹果里还隐藏着“五角星”!

  第一次这样切苹果的,也许是出于无意,也许是出于好奇。

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

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那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

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词语的意思。

(1)魅力:

(2)循规蹈矩:

2.人们通常切苹果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男孩切苹果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3.“鲜为人知的图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小男孩横切苹果后所带来的有趣发现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剪枝的学问》片段,回答问题。

春天到了,桃花开了,王大伯的桃园红云片片。

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的蜜蜂,它们欢天喜地地在花间飞舞。

我和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着,嬉戏着。

看着满树的桃花,我盼望着这朵朵桃花能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

  暑假里,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

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

还真有道理呢!

1.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

2.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样?

从哪里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到这些桃子的我心情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黄山奇松》片段,回答问题。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我能把词语补充完整。

姿态()()饱经()()郁郁()()()()不舍

2.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给画横线的句子加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长城和运河》片段,回答问题。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__________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__________,西到__________,

  __________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