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336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 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docx

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

2018高考历史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09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易错练兵)

 

1.“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

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

”作者批评洋务派(  )

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

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

D.以军事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

【答案】B

2.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

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

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

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D项错误。

3.谭嗣同《仁学》: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  )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

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

【答案】A

【解析】“共举一民为君”“而民择君也”“则且必可共废之”等反映出谭嗣同主张社会契约,故A项正确;材料中谭嗣同主张保留君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个人的分析力、判断力,与理性判断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社会契约,主权在民的思想,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4.孙中山说:

“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

”“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答案】D

5.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

A.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

B.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

C.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

D.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

千万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数据,两个高峰分别集中在1896~1899年和1903~1910年,根据所学知识,两个时间段正好对应着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故A项正确;洋务企业兴盛于19世纪60~90年代,与数据中的时间点不符,故B项错误;对于对外贸易顺差值,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贸易顺差应该不会出现数据中的急剧下降的现象,故C项错误;对外赔款的数额属1901年签定的《辛丑条约》最多,与数据不符,故D项错误。

6.1915年,陈独秀认识到:

“要救中国,先要从思想革命开始,否则政治革命就只能是走形式,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却换上另一个独裁者就是例证。

”这反映出(  )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B.陈独秀全盘否定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D.新文化运动从反对尊孔复古逆流开始

【答案】C

7.“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的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了(  )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

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题干体现了当时的女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但不能推断出女学生的思想变化是由于学校广泛开展了女权运动,故A项错误;维新启蒙思想主要涉及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的现象,同时出现了“抗婚”、“逃婚”等现象,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故C项正确;在材料中强调的是学生对封建礼教的抵制,不是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正是觉得‘神圣’的要求太高,很难企及,结果就硬撑门面,就伪装为善……而‘虚伪’恰恰是对人性破坏最烈、腐蚀最大的毒剂。

”在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

A.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B.夸大了对人性的赞美

C.颠覆了国人的道德观D.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伪道德”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揭露了旧文化的缺失,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对人性的赞美,未提到对国人道德观的颠覆,也未提到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故B、C、D三项错误。

9.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

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

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

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答案】A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

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良方

C.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D.中共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众多思想在中国宣传,表明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11.1919年1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倡导“整理国故”运动。

“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材料表明胡适(  )

A.违背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

B.认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

C.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D.抵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C

12.1911年春,毛泽东阅读《新民丛报》时写下了这样一段批语:

今日之中国,应像英日等国一样,“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法令由君主制订,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

这表明,毛泽东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  )

A.资产阶级君主立宪B.人民民主专政

C.资产阶级民主共和D.封建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毛泽东提出“宪法为人民所制订,君主为人民所推戴”,当时主张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故A项正确;毛泽东主张保留君主制,与人民民主专政不符合,也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不符合,故B、C项错误;毛泽东提出实行宪政,“而不应像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一样,因此不是封建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13.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写道:

“相当一部分学者在洋务运动期间也经历了思想的转轨,比如康有为,以及他在万木草堂中培养出来的弟子们。

广东这一小撮士人这个时候思想上已经很先进了。

”“这一小撮士人”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  )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比洋务派更加爱国

C.主张从制度上变革D.摒弃了儒学的束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康有为”等内容可知,“这一小撮士人”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与洋务派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主张从制度上进行变革,C项正确。

14.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答案】B

15.“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

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答案】D

【解析】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判断该思想变革指的是新文化运动。

鸦片战争后,民主思想就已经传入中国,A项错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符合题意。

16.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

几年后,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

1922年,钱玄同在致友人的信中说:

“前几年那种排斥孔教、排斥旧文学的态度,很应改变。

”钱玄同的思想演变表明(  )

A.新文化运动不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B.近代中国应以儒学复兴推动救亡

C.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

D.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艰难曲折

【答案】D

【解析】近代中国对儒学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背后隐藏的是近代中国探索救亡道路的艰难曲折,故D项正确。

17.孙中山期望中国既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善果”,又避免其“恶果”,消灭贫富悬殊,实现共富、均富,不仅国家富强,而且家给人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安乐园”。

材料反映出孙中山期望的是(  )

A.实现平等主义B.实现大同主义

C.实现民生主义D.实现社会主义

【答案】C

18.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后来,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

这一举措有助于(  )

A.国民革命的胜利B.缓和阶级矛盾

C.巩固红色政权D.团结全民族抗战

【答案】C

【解析】土地革命运动在根据地轰轰烈烈开展,使农民获得土地,使共产党获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巩固了红色政权,故C项正确。

19.毛泽东在某文中说道:

“(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

”毛泽东的这一说法(  )

A.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B.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反映了湘南特委的“左”倾错误D.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表明毛泽东维护湘南特委的方针,故A项错误;湘南特委不能代表整个党中央,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一切工厂归工人”可知其“左”倾错误,故C项正确;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未建立,故D项错误。

20.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蒋介石曾说,“我们中国要在20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必须确立三民主义“为中国唯一的思想,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

这一言论可以用来说明蒋介石(  )

A.坚定地捍卫三民主义B.表达争取独立的决心

C.借此树立民众的信心D.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我们中国要在20世纪的世界谋生存,没有第二个适合的主义”和“为中国唯一的思想,再不许有第二个思想来扰乱中国”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蒋介石为专制独裁制造舆论,故D项正确。

21.1957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  )

A.总结“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B.进一步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思想

C.调动社会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说明政治问题才是国家事务的核心

【答案】C

22.1977年,在邓小平的直接干预下,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

邓小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指示:

“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

政治历史清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决心为革命学习,有这几条,就可以了。

总之,招生主要抓两条:

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这一指示的时代意义在于(  )

A.重新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

B.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开展做好了人才准备

C.强调了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D.奠定了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答案】A

【解析】恢复高考是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

针对当时否定知识、偏重政治出身的“左”倾错误,邓小平的指示淡化了政治上的要求,突出了“择优录取”,体现了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

解题关键是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认识“指示”的精神。

答案为A。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前后欧洲人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

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东学西渐”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

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为了争霸,欧洲诸国就必须加强实力;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

在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方面,封建统治者(包括教会)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

——摘编自刘永佶《“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

材料二 实际上,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举为模范文明。

——摘编自张允熠《东学西传、西学东渐和中西融合》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世纪前后至18世纪欧洲出现的“东学西渐”与近代前期中国出现的“西学东渐”现象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和18世纪初欧洲推崇中国文明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并分析这一时期“东学西渐”对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

【答案】

(1)相同:

①都经过了由科技逐渐转向文化、制度的学习过程;②都存在变革势力与保守势力的矛盾与斗争;③都与本国或地区的社会变革过程相结合;④都存在对外国文明的改造与利用。

不同:

①前者主要是内驱力推动下的主动学习,后者主要是在外敌入侵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背景下的被动学习;②欧洲经过对中国文明的学习改造最终完成了自身的社会变革,日益强大;近代前期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学习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特征:

崇尚理性;反对专制和特权,追求民主平等。

影响:

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或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欧洲政治制度(或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

“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贯穿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精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

观点:

中华文化创新精神源远流长。

角度一:

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派站在不同角度提出了新的思想,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体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角度二:

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

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角度三:

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并且有助于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

角度四:

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

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朝鲜、日本等国交流频繁,兼收并蓄,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面对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历程;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华文化自古至今富有创新精神,体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解析】本题如果按文化理念的达变求新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百家争鸣、新文化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如果按制度建构的济世经邦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中华民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如果按技术创新的独具匠心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四大发明、京张铁路、袁隆平等;如果按文明气度的纳新接远来组织答案,史实可以选择唐朝的兼收并蓄、洋务派的学习西方、当代的对外开放等。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经历了“古今之辩”和“中外之争”。

梁启超曾说:

“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

”严复认为:

“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

”王国维认为:

“学问之事本无东西。

”孙中山说:

“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1:

中华文化在近代逐渐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

传统文化核心为儒学,强调伦理纲常,植根于自然经济,主要为封建专制服务。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华文化逐渐增添了民主、自由、法治、宪政等现代化因素,传统文化中强调尊卑等级和血缘关系的成分逐渐减少。

中华文化走向进步。

示例2:

近代以来,中华文化以自身传统和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交融、结合,呈现兼收并蓄的发展趋势。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从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

先进的知识分子立足于传统,兼采中外,贯通古今,以批判性态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指出其自身局限,用西学中的积极因素来改造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