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32038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docx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平衡实验》精选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平衡实验?

  活动意图:

  本活动是从蒙氏工作中红棒的延伸——红棒十字架引出的。

蒙台梭利教具目标单一的特点,使孩子们获得的经验是严谨有序的。

利用这一契机来开展科学活动。

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了什么是平衡。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重量,探究平衡方法。

  2、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开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

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根本规那么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到达平衡。

  活动重难点:

  使红蓝棒“3〞到达平衡的条件:

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稳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

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

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

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

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

我们来试试看啊。

(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

不平衡!

那怎样使红蓝棒“3〞到达平衡?

  幼儿:

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

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

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

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

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

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

你没看见那边沉啊?

肯定得少放。

  教师:

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那么和记录时的考前须知。

  教师:

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到达平衡呢?

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

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

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

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

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

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

刚刚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那么大家都同意吗?

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

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

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

“行了。

〞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根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

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

“怎么回事?

〞于是又拿一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

幼儿②说:

“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

〞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

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

教师:

“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

〞幼儿⑧:

“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

〞幼儿④:

“不是多一块。

〞教师:

“到底多几块?

〞幼儿③:

“就是多一块。

〞幼儿④说:

“不对。

〞教师:

“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

〞幼儿③:

“忘了记录了。

〞教师:

“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

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

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和你们最开始猜测的一样吗?

  幼儿:

和我猜测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

我猜测对了。

  教师:

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

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

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

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

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活动反思:

  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

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

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缺乏之处: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拟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

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到达平衡。

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小百科:

实验,指的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之一。

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的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而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规律。

  活动目标:

  1、尝试改变两端积木的重量,探究红蓝棒平衡的方法。

  2、根据验证结果,发现操作规律,培养科学的`精神和态度。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红蓝棒“3〞四根、红蓝棒“1〞四根、记录纸、铅笔、橡皮、大记录板、黑色水笔、积木。

  2、经验准备:

进行三次活动:

第一次活动引导幼儿在搭建红棒十字架中,初步感受平衡的概念;第二次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改变支点使红蓝棒保持平衡;第三次活动引导幼儿感知在平衡的红蓝棒“4〞两端要添加同样块数的积木才能让红蓝棒保持平衡。

通过i次试验,幼儿掌握了试验的根本规那么和记录的初步方法。

  此次活动让幼儿探索如何改变红蓝棒“3〞两侧的重量,让红蓝棒到达平衡。

  重点、难点:

  使红蓝棒“3〞到达平衡的条件:

短的一边的积木数要多于长的一边。

  活动过程:

  1、回忆并稳固上次实验结果与经验。

  教师:

上次我们做的平衡实验得到什么结果了呢?

  幼儿:

在红蓝棒“4〞的两边,要放一样的积木才能平衡。

  老师出示红蓝棒“4〞,一个小朋友往两边各放两块积木,红蓝棒平衡。

  2、介绍本次实验。

  教师:

今天我们换一根红蓝棒3,我们要将支点放在红蓝棒“3〞的“2〞和“3〞之间,你们猜猜会怎么样?

(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放的位置)

  幼儿:

那肯定不平衡。

  教师:

我们来试试看啊。

(把红蓝棒“3〞摆在支点上)呀!

不平衡!

那怎样使红蓝棒“3〞到达平衡?

  幼儿:

要在短的那边多放积木。

  幼儿:

要在长的那边多放。

  幼儿:

应该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吧?

  教师:

为什么你认为是在短的那边多放呢?

  幼儿:

那我就不知道了。

  幼儿:

我觉得是要在长的那边多放,因为那边长。

  幼儿:

你没看见那边沉啊?

肯定得少放。

  教师:

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呀?

  3、介绍实验规那么和记录时的考前须知。

  教师:

到底怎么才能让这个不平衡的红蓝棒到达平衡呢?

我们做试验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幼儿:

积木的两边要对齐。

  教师:

你是说积木的边要和红蓝棒的边对齐吗?

  幼儿:

对,要不就不准了。

  幼儿:

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要不就不稳了。

  幼儿:

要把“2〞和“3〞的那个线和红蓝棒“1〞那儿对齐。

  教师:

刚刚小朋友们说的这些规那么大家都同意吗?

积木两端要与红蓝棒的两边对齐,支点(红蓝棒“1〞)放在蓝色段内,它右侧的边缘与红蓝棒“3〞的“2〞和“3〞的分界线对齐,而且要放在支点的中间,还要记下真实结果。

  幼儿:

同意。

  4、幼儿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提醒幼儿边实验边记录结果。

  第一组:

幼儿①把三角积木对着2、3之间的线放好,幼儿②歪着头看了看:

“行了。

〞幼儿①拿一块放在长边,幼儿②拿一块放在短边,幼儿①又拿一块放在短边,红蓝棒的短边翘起来了,两边根本平衡了,幼儿②在记录表上记录下结果。

接着幼儿①就在长边放两块积木,幼儿②往右边放两块积木,还是长边低,她们俩说:

“怎么回事?

〞于是又拿一

  块往长边放,长边更低了。

幼儿②说:

“不对,长边太沉了,得往这边放。

〞说着拿起长边的一块积木放在了短边上,红蓝棒平衡了……

  第二组:

幼儿③和④都操作积木,不断地在两边放积木,平衡了再添加积木,没有记录结果。

教师:

“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

〞幼儿⑧:

“短边总是比长边放的多一块。

〞幼儿④:

“不是多一块。

〞教师:

“到底多几块?

〞幼儿③:

“就是多一块。

〞幼儿④说:

“不对。

〞教师:

“你们为什么会记不住了?

〞幼儿③:

“忘了记录了。

〞教师:

“你们发现了一个规律,也挺好的。

不过还是要将结果记录清楚,才能验证你们的发现呀。

  5、分享实验结果,总结规律。

  老师请每一组幼儿把成功的积木的数量填写在大的记录表板子上。

  教师:

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和你们最开始猜测的一样吗?

  幼儿:

和我猜测的一样,长的那边积木少。

我猜测对了。

  教师:

那为什么长的那边积木少呢?

如果我再往长的这边多放会怎么看,本来长的这边就沉下去的,你要是再放,不就更沉?

  教师:

可为什么长的这边会沉下去呢?

  幼儿:

因为这边木头多,就重呗。

  教师: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平衡的方法,谁来说一说?

  幼儿:

红蓝棒短的一边放的积木多,长的一边的积木少,红蓝棒“3〞就平衡了。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这是一个没有采用标准测量工具的平衡活动。

材料来源于蒙氏班幼儿每天都接触的红蓝棒和积木。

虽然不是那么精确,但从幼儿不断的探索和严肃认真的眼神里,我们看到了幼儿敢于实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2、活动中的缺乏:

  经过实际操作发现:

由于支点的受力面积比拟大,积木也不完全等重,所以得出的结论不会完全精确,只能是模糊的描述总结:

红蓝棒短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多,长的一端添加的积木少,才能使红蓝棒“3〞到达平衡。

所以工具的严谨性稍微差了一些。

  主要内容:

  1、活动的生成来源于蒙氏班的教具操作,突破蒙氏教具单一的目标特点,将蒙氏教具固有的操作灵活运用,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红蓝棒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平衡实验〞,使它成为幼儿学习和探究的工具。

幼儿通过实验探索两边各放几块积木,可以使红蓝棒平衡,在操作、记录和经验整合中,他们获得了关于平衡的相关经验。

  2、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应该是严谨的,在这个活动中数据是“块数〞而不是“重量〞,所以回避了“支点〞的干扰。

幼儿获得了如何使杠杆两边平衡的方法,并不是两边要放多少量的经验。

  综合评析:

  活动来源于蒙台梭利班级日常的教具操作,提高了教具的使用价值,活动大胆创新、有实效;其次,活动目标明确具体,在主题活动中围绕关键经验进行探究,层次清晰,开展性较强;再次,活动设计及组织过程表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适宜的指导策略。

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营造了和谐、积极的学习气氛,为幼儿提出了有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了幼儿合作探究、分享经验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