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1806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docx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

《报纸编辑》名词解释汇总

1.报纸: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

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

2.版面主编:

是负责设计、组拼报纸版面的编辑。

其主要职能是设计版面的报道内容与形式;审读、选择、和修改稿件,修改标题,配置版面的内容,设计版面及校对样张。

  

3.编辑:

是协助编辑部主任和版面主编的工作担负一定范围内的稿件编辑任务的人员。

其主要职能是:

审读、初选和修改稿件,制作标题。

  

4.内务编辑:

又称“编务”,是负责编辑内部业务事宜的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是搜集、研究和整理内部情况,汇集和编写各种各样资料,出版内部新闻业务交流刊物,培训通讯员骨干等。

  

5.编辑信息能力:

就是报纸编辑主动的积极的接受信息的能力。

  

6.报纸编辑工作:

是指报纸编辑在报纸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报纸编辑工作的业务范围包括策划、组稿、和组版三部分。

策划指报纸策划和报道策划;编稿指分析与选择修改稿件和制作标题;组版是指配置版的内容和设计报纸版面。

  

7.报纸编辑策划:

就是报纸编辑在新闻采编于报纸出版活动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的工作,是报纸生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做成部分,是对报纸整体及各组成部分的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定位与设计。

  

8.报纸策划:

是报纸编辑策划的一部分,是报纸编辑确定报纸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整体规模和内部结构及其各个局部的一系列工作。

  

9.编辑方针:

是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做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和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10新闻报道策划:

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了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过程中,不断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11.报纸风格特色:

指的是报纸的整体结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和版面形象等所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

是由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读者对象决定的。

  

12.报道效果目标:

是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所掌握的信息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的社会效果的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求达到的目的。

  

13.报道方式:

是将零散的新闻报道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新闻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的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

  

14.报纸水准:

是指报纸的思想水平、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所达到的高度,它具体通过报纸传播内容的深度、广度以及语言文字、版面设计、制版印刷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来表现。

  

15、采编合一:

即编辑部人员在报社时是编辑,出去时是记者,既采又编,采编工作更为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16、编前会:

是指每期报纸出版前,由报社领导人主持,编辑部各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确立和协调版面的会议

  

17、校正:

改正稿件中不正确的内容和写法。

包括对稿件的事实、观点、语法、修辞、逻辑等各方面的差错的校正,目的是要消灭一切错误,使稿件事实准确、观点正确、文字通顺,客观公正、真实生动地反映现实的变动。

  

18、主题:

是新闻标题的核心部分,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枢纽。

主题的字号要大于引题和副题。

  

19、稿群:

是经过编辑处理后成为一个阅读单元的若干稿件的集合,它是编辑工作的成果。

  

20、版面:

是各类稿件在版上编辑布局的综合体,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

  

21、编排思想:

是版面编辑设计版面的指导思想,是版面编辑根据各篇稿件的评价,在版面上适当安排这些稿件的整体构思。

  

22、要闻版:

是报纸若干版面中最重要的一个版面,用以刊登重要的新闻、或评论等。

一般报纸的要闻版就是第一版。

  

23、后生错误:

是原稿件由错误,编辑修改时又改的不正确,以错改错,或者是原稿没错而编辑后来改错了,这种错误叫后生错误。

  

24、副题:

位于主题之后,主题不能完全包括或表述的内容,往往由副题承担。

它主要起补充和解释副题的作用。

  

25、版面空间:

是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是构成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

  

26、组合:

是版面表现稿件之间联系得主要方法,就是将各种有联系得稿件,通过版面的可视图像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视觉对象。

  

27、专栏:

是报社上专门刊登某一种内容的版面,一般都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又相对地独立性,单独进行组合,是由若干具有共性的稿件所组成的集合,在版面中往往自成格局。

  

28、新闻报道策划:

是新闻编辑选择某些报道选题,并为使这些报道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并且在报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的接受反馈,修正原先设计的行为。

  

29、绝对性修改:

是一种无条件的修改,主要指稿件在思想内容、基本事实或材料运用、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缺陷进行的修改,它修改的是稿件中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错。

  

30、多样统一规律:

多样统一规律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

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要有变化;统一是指各种变化之间要有一致的方面。

多样统一就是在丰富多彩的变化中保持一致性。

版面各部分的组合总体组合要要符合多样统一的要求是版面美的基本要求。

  

31、编排手段:

是编辑安排版面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构成版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

32、编后:

是编辑人员撰写的小型评论文章。

它附于新闻稿件(包括读者来信等)就其中某一点或某一问题发表意见、看法和感想。

  

33、副刊:

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的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34、引题:

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用于引出主题。

  

35、压缩:

即删掉稿件中的某些部分,使之更加重点突出,结构紧凑,文字精炼。

  

36、版面布局结构:

是版面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内部之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是版面保持整体的依据,也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

  

37、报纸审判:

法院对案件进行判决前,报纸就擅自作出评判。

  

38、电子排版:

是采用计算机和激光拍照等现代设备排印报纸版面的新兴技术。

  

39、通版:

打通报纸同一版面上两个相邻的版而形成的版。

  

40、改写:

就是在原稿的基础上重写。

常见的方法有改写主题、改写角度、改变体裁、改变结构。

  

41、齐列式版面:

全版稿件都采取排列的方式,在标题、图片、线条装饰等的运用上,都采取相同或相似的形式,整个布局结构整齐统一。

  

42、强势:

即版面具有吸引读者注意的特性。

这种特性来自于版面空间的不同区域和不同面积吸引读者注意的程度及编排手段对读者视觉刺激的程度。

  

43、相对性修改:

是一种有条件的修改。

稿件本身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好,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鉴于报纸的某些特定要求如风格特色、时空转移等,对稿件作适当的修改。

这种修改并非是针对错误,而是突出报纸的特点。

  

44、专刊:

报纸上用文章形式,深入阐释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阐发理论见解,介绍各种知识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

  

45、编委会:

由正副总编辑和一些重要编辑部门的负责人组成,是报纸编辑部的最高领导机构。

  

46、原生错误:

指原稿中存在的错误编辑修改时没有发现,这种错误叫原生错误。

  

47、复合式结构标题:

即含有主题和辅题的新闻标题。

  

48、组织:

是指根据稿件之间的联系,将其组织成一组稿件即统一的稿群。

  

50、专页:

以全部或除广告以外的大部分篇幅刊登一组具有共同稿件的版,称为专页,也称为专版。

专页与专栏相似,都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稿件所组成,只是所占的版面的篇幅不同。

  

51、稿件布局结构:

是指版面中各篇稿件之间相互结合的表现形式。

  

52、新闻地理:

介绍与新闻有关的地理知识的资料。

  

53、跳栏:

在版面上文字越过一栏而转入另一栏,是不正确的转接。

  

54、版次:

任何一份报纸都是由多个版组成的少则四个版,多则几十个甚至几百个版,按先后顺序给这些版排出的顺序叫版次。

  

55、报头:

指报纸刊登报名的地方,一般都在第一版的上端,横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左,竖排报纸大多在上端偏右,也有把报头放在上端正中的。

  

56、基本栏:

一张报纸的各个版面及各栏划分是统一的固定的。

这种统一的、固定的宽度相等的栏,称为基本栏。

一般来说,我国的报纸划分为8个基本栏比较合适。

  

57、穿插:

即整体呈多边形的稿件互相镶嵌交错的结合在一起,长处是:

版面曲折生动,富于变化,短处是组版困难,不便阅读。

  

58、大样:

是报纸拼版完成以后打出的样张,是专供检查用的。

  

59、鉴别能力:

指的是报纸编辑迅速准确地判断新闻事实的报道价值的能力。

  

60、发稿计划:

是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篇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的刊出次序与具体时间,确定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

  

61、报道运行机制:

是指为实施报道而临时建立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及其管理制度。

  

62、接近性:

读者由于对报道的对象比较熟悉,或有某些相似点而产生的感情上的接近。

接近性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报道的对象与读者在地理上比较相近。

  

63、变栏:

是以基本栏为基础而变化出来的不同与基本栏的栏

  

64、集中式版面:

是集中突出一个主题的版面。

其特点是用一个版或大半个版的篇幅来报道一个事件或主题。

  

65、新闻性专刊:

是对某一领域的重要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提供背景解释,深入剖析的专刊。

它侧重从事实方面对现实生活所发生的变动提供解释和剖析,不同于新闻版为新闻所作的简洁、迅速的报告。

  

66、类题:

是标题的一种形式,它对于无题来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类题只能是一种类似我们今日报纸中的新闻专栏的标题,并不是为每条新闻所做的题。

它很笼统,不很确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标题。

由16种常见导语探讨新闻稿件的写法

一个有头脑,会思考的记者,写文章的手法必定多种多样,不会以一种模式、一种文章结构去套所有的稿件。

而文章的写法有千万种,任何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只能管中窥豹,以见一斑。

本文更不例外,仅以导语的几种比较常见的写作方式,探讨中国大陆新闻报纸文本(区别于美国新闻文本、香港新闻文本、台湾新闻文本与其他华语传媒新闻文本)模式的写法。

以期抛砖引玉,向各界新闻前辈学习。

  

有一说一式

  引用当事人原话或描写事件场面,再加以说明。

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导语写法。

  用途:

几乎一切社会生活领域。

  例:

“三次,好!

成交!

”拍卖师一声锤响,慕绥新的防弹奔驰被以160万元的价格拍卖。

  又:

“‘社区让我们低保户‘自愿’捐款,可谁敢不捐呢?

’一位残疾人无奈地对记者说。

  又:

“女儿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母亲却用一条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又:

“古人有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历史上确实有许多这样的人,活着时默默无闻,死后一鸣惊人。

  文章写作要点:

切忌用得过多过滥。

  

直击日期式

  以日期为第一陈述对象,后带主语、谓语,直接叙述。

对事件本身不做丝毫重构和渲染。

  用途:

多用于国内政治大事件的描写及评述。

  例:

“2004年9月19日,十六届四中全会同意江泽民辞去中央军委主席职务。

  文章写作要点:

政治性文章属于“雷区”,只宜照引新华社的陈述原文,不宜评论。

至多加一个“有媒体形容”或“观察家认为”、“异史氏曰”;(《南风窗》在这方面可算敢为天下先,但它也似乎有些滥用之嫌。

  在引用中,要注意尽量不使其语言风格全盘操控自己。

更要提防此类党报语言贯穿其他稿件。

  

变形煽情式

  乍一看是直击日期式导语,但外包了文学手法,变成一种半实半虚的叙述加煽情。

  用途:

全民面子工程类文章,如奥运,姚明,刘翔,中国人质事件。

  例:

“2004年6月,来自雅典的奥林匹克圣火再次唤起了人们对于奥运火一般的热情。

  又:

“2004年10月9日,两名中国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绑架。

在接下来的6天里,他们的生死安危一直牵动着国人的心。

  文章写作要点:

这种文章需要写得毫不脸红。

可以使用排比句式,可以让那些热血沸腾,文风酸软,癖好煽情的人来操刀。

但一定要用于没有丝毫争议的单纯话题。

如“希望工程”就不可。

  

活学活用式

  以原文截取一部分,加进自己的叙述中,然后接直击日期式导语。

  用途:

逐渐“破冰”的国内政治生活或曰政治科学话题,如人权,私产等。

  例:

“当‘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写进宪法之后,2004年10月,十届人大对物权法草案再次进行了审议。

  文章写作要点:

此类题材的文章,应多用前瞻性口吻。

要用人文关怀冲淡些许的“官”味,多半要重视发挥人大、政协等“橡皮图章”的作用。

  

最多更少式

  用判断句式,先下一个定义,给某种事物以一个名分地位,再接事实叙述。

句中可使用些夸张的文学笔法。

定义中,“最”多,“更”少,有时也加个“之一”的尾巴。

  用途:

多用于文化、娱乐、生活领域。

  例:

“《猫》,无疑是百老汇舞台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

2003年3月28日的上海,《猫》首次在中国演出时大受欢迎。

  文章写作要点:

谨防夸张过分,不要充溢过多的激情、感叹号或溢美之词,变成一种软文。

那样做的害处是文章看起来很天真或是很媚俗化。

低俗炒作,是娱乐新闻很容易犯的毛病。

文章应从多个角度披露娱乐现象背后的影子、背景、支持物的真相,引发读者反思。

  

刻意炒作式

  从新闻事实提炼出让人感觉意外的本质,需要特别挖掘细节或知识。

一般都是媒体“先入为主”,即先掌握了细节或知识本身,再去刻意地套新闻事实。

往往有特别的效果。

  用途:

特定目的,如媒体的自我炒作或一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性事件。

  例:

“32个版,《北京青年报》对单个人物的纪念特刊还从来没有过如此的‘大手笔’。

  又:

“当北海市浦头县渔民张国强一口咽下这块没见过的贝肉时,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口吃下的竟是10万元人民币!

  文章写作要点:

只要掌握了特定的细节或知识,往里一套即可。

这种写法的实质是:

用知识起到冲击力的作用,可谓“曲径通幽”。

但切记不要起冲击力很强的标题,让人读过标题就知道了内容。

  

民谚开路式

  用时下流行的俗话、俚语开头,引人入胜,彰显媒体的民间扎根意识。

但后面一定要接点评。

  用途:

可以适当开玩笑的公众性问题。

如非典、电荒、盗版等。

  例:

“‘我不让你点烤鸭,你喊:

‘我非点!

我非点!

’结果救护车把你接走了!

’一条手机短信,彰显了人们在非典病魔逼来时的调侃心态。

  文章写作要点:

激愤式、破坏式、色情化民谣不能用,唯一可用的只有调侃式的。

但也要慎用。

有些问题是“不宜接触”的,如河南人妖魔化、维吾尔族小偷、爱滋村等过分敏感和残酷的社会问题。

拿这些问题开玩笑会显得媒体很没有社会责任感。

  

轻重对比式

  用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对比之下让人眼前一亮或是触发深思的细节放在一起做导语。

  用途:

多用于能用两个新闻点产生强烈对比效果的新闻事实。

  例:

“一个花十几元买来的柯达彩色胶卷,逼得市委副书记下跪认错。

  又:

“一场下了几个小时的暴雨,引起了国家总理的关注。

  文章写作要点:

对细节的轻重取舍,是考验记者观察力和文笔功夫的重要途径。

不要为了追求对比效果而硬拉甚至编造不相干的两个新闻点。

  

殿议巷谈式

  用冷静的审视者身份,重新解读某些已被媒体炒得市井皆知的新热名词。

  用途:

已成为公众新闻热点,但争议颇多,不宜炒作和渲染的领域。

如宝马案、G7革命和国家审计署报告等。

  例:

“从2003年6月开始,国家审计署的报告被冠以“风暴”之名。

  文章写作要点:

这类话题往往在事件表面下是难以移动的真相,公众也许都心知肚明。

过度倾向光明和激情的一面,会让文章本身幼稚;而剑走“野”锋,又有愤青李承鹏之疑。

因此,只能竭力中庸。

《新京报》有云:

要汲取党报的理性、负责任精神与都市报的灵活快速优点。

  

公报私仇式

  用讥诮和裁决的口气,对某些失去国家权力庇护、成为众矢之的的人和事物进行解构。

  用途:

那些国家竭力显示自己要与之脱开干系的灰色领域。

如暴力拆迁、医药暴利、土地协议出让等。

  例:

“通过协议出让获得土地,一直是开发商梦寐以求的事情。

但从9月份起,这条路被堵死了,所有开发商都要通过招标‘真刀真枪’拿地了。

  文章写作要点:

千万不要把打击对象误解为落马的贪官。

牢记:

只讥大款,不骂高干。

赵本山的《卖拐》,在地方台播出时,台词“头大脖粗,不是高干,就是伙夫”;到央视播出时被改为“不是大款,就是伙夫”。

这并不是胆怯,而是另有避讳。

对“死老虎”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很容易使一份媒体失去理性形象,成为小报。

  

追溯历史式

  用些煽情的文学语言,透出历史的厚重。

  用途:

多用于历史追溯类、文化艺术生活类文章。

  例:

“对于老沈阳人而言,那家的白肉血肠跟中街的马家烧麦一样,都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

这种记忆是奇香彻骨的。

  文章写作要点:

千万不要拘泥于文物古迹的现在模样,应该尽量关注历史进程中风物的变迁、人脉的兴旺,争取挖掘些让人愕然良久或是回味无穷的历史真相(如果用野史的话应说明),塑造出一个人文关怀的历史群像。

记者的文笔要灵动,选材要广泛,头脑要开阔,切忌死板的资料照抄堆砌。

不要煽情,多用冷静的口吻渲染淡淡的忧思,就像叶广芩的小说。

  历史老人不喜欢吵闹,我们应该懂得他的脾气。

一切喧嚣,一切辉煌,最后都将归于寂静。

  

电影预告式

  用别出心裁的文学语言和排比式的句子架构对某种事物进行特定角度的形容,最后予以说明。

彷佛《银屏导视》中对下周电影的预告。

  用途:

民间生活领域的几乎一切社会话题。

  例:

“一个瘫痪在床自学多种外语的姑娘。

一个几代青年心中的奋斗楷模。

一个鼓舞了十亿人的文化偶像。

这就是她——张海迪。

  文章写作要点:

这种文章的体裁是很广泛的,广泛得已没有什么特别要说。

  

电影场景式

  一开始就用排比的句式交代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甚至天气。

仿佛电影剧本在事先设定场景。

  用途:

本用于需要渲染某种“特别”气氛的稿件,例:

“大年初五。

迎春灯会。

密虹公园彩虹桥。

天空繁星密布。

这些美好的字眼,谁也不会把它们和惨剧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

”随着《南方周末》文本模式的流通,这种写法渐渐用于越来越多的稿件尤其是特稿。

  文章写作要点:

这种写法,似乎记者就在现场实时采访,容易给读者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感觉。

这是其优点。

但使用过分就容易给人以虚假感,不太适用于都市新闻。

深度新闻尚可,但最好也只限于描写一个记者亲眼目睹发生的场景。

  

国人反思式

  用煽情的语言不遗余力地鼓动和号召,看似平等却隐含着一道坚固的玻璃天花板。

有些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和白居易“自问是何人”的意味。

  用途:

都市报的民工题材、三农题材。

  例:

“他们用自己的血汗撑起所有城市的繁荣基础,却遭遇了种种不公平的对待。

他们就是千千万万农民工兄弟。

  文章写作要点:

通过媒体以农民工口吻自诩,为农民工代言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农民工。

无庸讳言,这就是我国的现实国情。

此类文章尽量多煽情,多用前瞻性口吻,尽量不让读者有所察觉。

真相很让人尴尬。

  

以俗代雅式

  用通俗易懂的概念,解释高深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话题。

  用途:

可用于知识性要闻稿件。

  例:

用一年有多少个“蓝天”来衡量城市环境的好坏,对老百姓来说,显然远比公布一大堆只有专家才能看懂的数字更有说服力。

  文章写作要点:

有时候,导语需要承担标题所起不到的作用。

如果标题和导语一脉相承,互相抢“倒金字塔第一层”的地位,抢着让人一目了然的话,更多的就强调了视觉冲击力,难以给读者留下“这是一张负责、科学的主流大报”印象。

对涵盖些知识性的稿件,大可不必“一根肠子通到底”。

导语可以通俗易懂些,但标题最好雅致一点。

  

终审判决式

  用深恶痛绝的口气,一连串各方面的综述,配以比较夸张的形容词,最终一个“这就是”,彻底判定一种事物的高度和性质。

  用途:

需要打击且不用担心舆论反扑的社会负面事物,如传销。

  例:

“利用法律的漏洞,请唐国强这样的明星做铺天盖地的广告,聘请一批没有行医许可的所谓‘专家’,给患者开出成本低廉而售价惊人的中药,这就是北京新兴医院的暴利模式。

  文章写作要点:

这种导语一开始就确定了批评报道的基调,打击力度过狠,脸谱化倾向严重。

优点是简明,高效,省事;缺点是造成僵化,否定事物的变化,对对立双方都会造成心理压力。

慎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手册

(姜军旗)

这是关于采访的小手册。

我们努力让它做到实用,有助于记者完成自己的报道。

但更重要的,它是提出问题,而不是给出所有的答案。

在日常的报道中,快速的节奏如同切分音般把每天分开。

哪一天该完成什么,成为记者心中暗藏的节奏。

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像一场踏错步点的舞蹈,一切全乱了。

而打乱这些节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找不到采访对象,不能高质量地完成采访的工作。

而这决定了一篇报道的品质。

其实,采访就是对人性的测试。

记者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时候,考验的不仅是记者对行业的了解,对产业的观察,也考验记者对人性的洞察力。

人性的优点和缺陷,在一场采访中,就可以暴露无遗。

采访注定是一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结束的战争,而记者要做的就是,打赢它。

一、怎样找到你的采访对象

不断地被拒绝,不断地被延迟,总是找不到愿意说话的人,截稿的日期在一天天地逼近……在日常的报道中,记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这的确令人沮丧,因为新闻不能虚构,而等待又让人痛苦,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愿意说话的人,或者说找到让人不得不说话的理由?

要回答这个问题,记者应该首先问自己,别人为什么要接受我的采访?

其实这是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接受采访?

其二是,他为什么要接受本报或者该记者的采访。

  对于第一个问题,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个公司的CEO可能会想宣传他的公司或者产品,或者想展示他作为商业精英的形象;也可能竞争的需要;还有,当一个事件发生时,记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的重要信息,而这些信息又是对方需要了解的,这个时候,他可能就不得不说。

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被采访对象可能会看重报纸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也可能因为报纸这种影响力和风格让他反而会更谨慎;或者记者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精心的准备,让被采访对象感觉到接受采访是值得的,而在采访完,他的话不会被歪曲或者误解。

  这只是一些可能遇到的情况,最重要的是记者要掌握这个行业的基本情况和利益格局。

下面有一些采访前要做的工作:

1、采访前:

精心准备,事半功倍。

(1)熟悉和研究已(或将)发生事件、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

(2)查阅相关资料和专业知识,掌握采访对象所涉行业基本态势;

(3)判断采访对象的利益格局与可能心态,寻找可能的介入角度和突破口;

(4)有针对性地提出采访请求,或是有针对性地拟订采访提纲;

(5)判断对方回应心态,调整自身姿态,努力促成采访;

(6)商定较适宜的访问时间、地点、方式;

(7)检查有关物质准备情况,提前10分钟赶到约定地点。

 

附:

如遇拒绝,如何尽可能接近采访对象:

(1)判断对象拒绝的原因;

(2)将已有报道或已成影响介绍给对象,或是帮助其分析所处利益格局,呈明“说”的好处;

(3)承诺保护消息源,不透露对方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