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31723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1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

《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用题复习教案.docx

应用题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简单应用题

一、复习内容:

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方法。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选择适当方法熟练地解答简单应用题,为解答复习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复习过程:

引入课题。

简单应用题是一切应用题的基础,无论多么复杂的应用题都要通过一步一步的计算来解答,也就是都可以看作是若干个简单应用题组成的。

所以我们复习应用题的第—节课就是复习简单应用题。

出示课题“复习简单应用题”。

(一)、简单应用题的含义

1、什么样的应用题称为简单应用题?

(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概括)

(只含有一组基本数量关系,只用加、减、乘、除法一步运算来解的称为简单应用题。

2.教学例l。

出示例1:

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91人。

这个厂的男工和女工一共有多少人?

这道题是不是简单应用题?

为什么?

可应用哪一种运算意义来解答?

(提问后,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根据上面例题中的两个条件,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编成“求差”、“求几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儿”的简单应用题吗?

(学生口头编题并说出算式;教师板书。

问题算式

(1)这个厂的男工比女工多多少人?

364—91=

(2)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

364÷91=

(3)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

91÷364=

练习题:

一堆小麦108吨,分给6辆汽车运,平均每辆运多少吨?

(让学生口头解答,并讲出这是一道怎样类型应用题。

(二)、简单应用题的类型

1、练习。

应用例1的内容给下面的应用题补上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分数简单应用题.给应用题补充完整后,要求全班解答,然后讲评.

(1)、某工厂有男工364人,女工有多少人?

(2)、某工厂有女工91人,,男工有多少人?

(三)、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

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下表中每组数量的意义,并写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说出它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述,并根据每一道基本关系式编出三种不同的应用题。

(1)收入-支出=结余

收入-结余=支出支出+结余=收入

(2)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3)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总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4)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5)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时间=工效工作总量÷工效=时间

(6)本金×利率×时间=利息

利息÷利率÷时间=本金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小结:

牢固拿握应用题的结构和基本数量关系,熟悉四则运算的基本应用情况才能熟练解答简单应用题。

(四)、巩固练习

1、同学们植树,每人植树6棵,5名同学共植树多少棵?

2、一辆汽车6小时行352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五)、课内外作业

1、学校建校舍计划投资45万元,实际投资40万元。

实际投资节约了百分之几?

2.学校五月份计划用电480度,实际少用60度。

实际用电节省百分之几?

3、新光小学书画班有75人,舞蹈班有48人,书画班人数是舞蹈班的百分之几?

4、一件衣服打八折出售卖100元,实际90元卖出.实际几折卖出?

 

第二课时:

复习复合应用题

一、复习内容:

一般复合应用题。

二、复习目的: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熟练地用分析法解答一般复合应用题。

三、复习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了简单应用题,为复习一般复合应用题打好基础。

现在我们来复习一般复合应用题。

板书课题:

“复习复合应用题”。

(一)、一般复合应用题

1、复合应用题的含义.

(1)什么样的应用题称为复合应用题?

(先由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概括。

(含有几组数量关系,要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来解的称为复合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谁来说一说解答应用题的几个步骤:

教师按学生回答,板书解题步骤,并说明要点。

(1)、审题,理解题意。

(明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它是解题的基础.)

(2)、分析数量关系。

(运用已掌握的常见数量关系,结合题目条件和问题加以分析。

它是解题的关键。

(3)、列式计算.(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它是解题的重点。

(4)、验算。

(是解题正确的保证)

(5)、作答。

(是解题完整的必须)

3、练习例2。

[让学生在课本中练习,然后指名学生讲出例2中的

(1)、

(2)、(3)的分析思路.]

例2:

(1)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

实际每小时走

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2)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实际每小时走了

4.5千米,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3)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3小时走完11.25千米。

实际2.5小时走完原定路程,实际比原计划平均每小时多走多少千米?

4、从上面的三个分析图不难看出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请同学口述比较三道应用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教师可根据学生口述,列成下表比较。

验算:

以例2(3)为例。

①可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先求出2.5小时多走的路程。

0。

75×2.5=1.875(千米)

②再求原计划速度走2.5小时所行的路程。

3。

75×2。

5=9.375(千米)

把①、②两项相加应该等于行军训练的总路程,若与总路程11.25千米相同,说明上面例2(3)的解答正确.

1.875十9。

375=11.25(千米)

小结:

以上是用分析法的解题思路进行,它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思考,找出解答问题所要具备的两个必要条件。

再判断这两个条件是否已知,如一个条件已知,另一个条件未知,应把这个未知条件当作问题再推下去,直至两个条件都是已知就可列式了,验算一般不宜用倒推来验算;而应把已求得的得数当作已知数,从另一条思路进行计算来验证,这样才能确保正确性。

(二)、巩固练习

1、出示课件练习题。

(让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巡视辅差。

(三)、课内外作业

1、学生夏令营组织行军训练,原计划每小时走3.75千米,3小时走完,实际每小时走4.3千米,实际多少小时走完?

2、某工厂有煤160吨,原来每天烧1.5吨,烧了20天后,由于改进了锅炉,每天只烧1.3吨。

剩下的煤还可以烧多少天?

 

第三课时:

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学法指导】

 1、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是在“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它的特征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

最后所求的想等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解答这类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总数量”和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

 2、计算方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铺垫练习

一、填空

1、平均数=(        )÷(        );路程=(        )○(          )

 2、小明语数英三科的总分是288分,那么三科的平均分是(      ). 

3、买两本书和三支钢笔,共用去10.40元,已知每本书2。

80元,每支钢笔(     )元。

 

二、判断 

1、平年平均每个月是30天.„„„„„„„„„„„„„„„„„„„„(    ) 

2、小熊一家一天摘果子90千克,小熊一家每人摘果子30千克。

„„„„„(    ) 

三、选择 

1、求平均数一般是用(     )计算。

 

   A、加       B、减       C、乘           D、除 

2、小红平均每天看电视60分钟,那么小红一周共看了( )小时的电视。

    A、42     B、420   C、5    D7

3、一辆汽车一次可运白灰5。

5吨,用同样的汽车12辆8次可以运白灰多少吨?

  

4、8只青蛙半小时大约能够吃176条害虫,那么,每只青蛙每小时大约能够吃多少条害虫?

   

5、3台拖拉机4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典型例题分析

1、某钢铁厂前3天平均每天每天炼钢851吨,后四天共炼铁3600吨.求这一周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2、某班有50名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有2名学生因病缺考,这时全班平均成绩是95分.后来这这两名学生补考,分别得98分和92分。

这个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3、 一个工人计划做302个零件,做了16小时后,还剩下14个零件没有做,这个工人平均每小时做多少个零件?

     

 

基本技能训练 

1、 张强期末语文、数学考试平均分是96.5分,英语得了92分,张强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分是多少分?

     

2、 某修路队要修一条长3770米的公路,开始每天修580米,两天后,每天比原来多修290米,修完这条路共用多少天?

 

3、 五年级同学参加植树造林活动,一班42人,平均每人植树5棵;二班45人,平均每人植树6棵。

五年级平均每人植树约多少棵?

     

4、刘梅读一本书,前8天共读248页,剩下的准备9天读完,这本书有590页,后9天平均每天必须读多少页?

5、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50,甲数是48,丙数是乙数的2倍,求乙数是多少?

    

6、李军期末语文、政治、数学三科的平均分是87分,如果加上英语和自然,五科的平均分是89分,其中英语比自然少12分,那么英语和自然各是多少分?

    

7、小红和小军的年龄和是42岁,小军和小东的年龄和是36岁,小红和小东的年龄和是48岁,它们三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

 

第四课时:

归总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归总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

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

求什么?

(求这条路长多少米?

)为什么?

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

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就要先求出什么?

(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

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

(1)出示例题:

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

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

要求什么问题?

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

(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

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

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

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最好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

为什么?

  [看图分析:

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10=120(米)

  几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

12×10÷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

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

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

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

”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

这条路长多少米?

12×10=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

120÷6=20(米).

  综合算式:

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

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

怎样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题型练习:

(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2)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

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3)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

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第五课时:

归一问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加强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教学重点:

能熟练的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难点:

能熟练的解决归一问题。

教学过程:

【含义】在一组已知的对应两中,隐藏着一个固定不变的“单一量",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

复习内容:

1、学生能通过复习,会解决平均数应用题。

2、通过复习,能熟练解决“归一问题"的应用题。

3、能正确熟练的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归总问题"。

复习重难点:

学生能正确熟练的解决“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归总问题"。

应用题。

自主学习:

(1)某钢铁厂前3天平均每天炼钢851吨,后四天共炼铁3600吨.求这一周平均每天炼钢多少吨?

 

(2)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3)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

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

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想一想:

自己是怎样做的?

怎样想的?

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做法,并总结一下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巩固练习:

(1)某班有50名学生,期末数学考试有2名学生因病缺考,这时全班平均成绩是95分。

后来这这两名学生补考,分别得98分和92分。

这个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天耕地多少公顷?

(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4)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

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5)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第六课时:

和差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和差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合作探究,掌握和差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我们在小学中学习了和差问题,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和差问题吗?

二、典型例题

例1:

小宁和小芳的年龄和是28岁,小宁比小芳大2岁,小芳今年几岁?

小宁今年几岁?

1. 学生读题,思考。

 

2。

 指定学生画图分析。

 

师:

据图所知:

如果小芳增加2岁 ,年龄和也增加2;即28+2=30岁 ,30岁相当于2个小宁的年龄,因此小宁:

 30 ÷2=15(岁)小芳:

 15—2=13(岁)。

 

 师:

刚才我们把小芳的年龄增加了2岁,那我们能否把小宁地年龄减少2岁呢?

 

 师:

据图所知:

如果小芳减少2岁,年龄和也减少2;即28—2=26岁,26岁相当于2个小芳的年龄,因此,小芳:

 26 ÷2=13(岁);小宁:

 13+2=15(岁)  

师: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解题方法。

 

1)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差,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差应用题.

 2) 解答方法:

  

方法一:

可以假设小数增加到与大数同样多,先求大数再求小数。

  

方法二:

假设大数减少到与小数同样多,先求出小数再求出大数。

 

3) 数量关系: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例2:

 小王、小张共买了20本书,如果小王给小张6本书那么小王就比小张少2本书。

问:

小王、小张各买了多少本书?

 

师:

根据“小王、小张共买了20本书”,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

知道了“和"  

师:

根据“小王给小张6本书那么小王就比小张少2

本书”,请问小王比小张多了多少本?

先看PPT的演示。

 生:

小王比小张多10本。

 

师:

现在请同学们开始根据分析解题. 解:

         6+6-2=10(本)  小王:

(20+10) ÷2=15(本)  小张:

   20-15=5(本)  

答:

小王买书15本,小张买书5本.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2)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3)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4)甲乙两车发车时共有乘客75人,到某站时甲车增加12人,乙车减少17人,此时两车乘客人数恰好相等,两车发车时车上各有乘客多少人?

5、甲、乙两筐香蕉共64千克,从甲筐里取出5千克放到乙筐里去,结果甲筐的香蕉比乙筐的香蕉多2千克.甲、乙两筐原有香蕉各有多少千克?

6、甲乙两船共载客623人,若甲船增加34人,乙船减少57人,这时两船乘客同样多,甲船原有乘客多少人?

 

第七课时:

和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理解和倍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和倍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和倍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问题。

 

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4/5 

(2)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 1/4  

(3)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4)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一半。

二、典型例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6 

1、六

(1)班参加篮球比赛,全场得了42分。

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

提问 :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阅读与理解、重点分析:

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上半场得分×  

=下半场的得分或下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

” 4.解答例题. 

(1)画线段图,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2)对照板演的同学,检查自己的线段图有什么不足。

 

(3)提问:

根据题意,题中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上半场的得分+下半场的得分=比赛的总得分。

 

上半场得分× 1/2 =下半场的得分        下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 

(4)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解:

设上半场得x分                  解:

设下半场得x分 

X+ X=42              2X+X=42     

42÷(2+1)=14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 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总和-较小的数=较大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也可以利用比例的方法进行练习,还可以列方程解答.

三、课堂练习:

 

1、商店有洗衣机和冰箱共40台,洗衣机的台数是冰箱的 2/3 ,洗衣机和冰箱各有多少台?

 

2、李明爸爸妈妈每月的总收入是8000元,妈妈的收入是爸爸的3/5 ,李明爸爸妈妈的月收入分别是多少元?

3、果园里有杏树和桃树共248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4、东西两个仓库共存粮480吨,东库存粮数是西库存粮数的1.4倍,求两库各存粮多少吨?

5、甲乙丙三数之和是170,乙比甲的2倍少4,丙比甲的3倍多6,求三数各是多少?

6、修一条公路,已修的长度是未修的 3/4 ,已修的长度比未修的少50千米,这条路共有多少千米?

 

7、公园里有樟树和柳树共420棵,樟树比柳树少 1/4 ,樟树和柳树各有多少棵?

 

第八课时:

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理解差倍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学会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2、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差倍问题的特点及其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1、已知两个数量的和(或差)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量。

关键找出1倍数量(或说单位1),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差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差倍问题.

【数量关系】  两个数的差÷(几倍-1)=较小的数

较小的数×几倍=较大的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方程或者比例解决问题。

典型例题

1。

一张课桌比一把椅子贵10元,如果椅子的单价是课桌单价的3/5,课桌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2.某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

5,已知女生比男生多5人,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

全班多少人?

1、学生说思路

2、指名汇报

3、集体讲解。

4、小结方法.

 

巩固练习

(1)果园里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而且桃树比杏树多124棵.求杏树、桃树各多少棵?

(2)爸爸比儿子大27岁,今年,爸爸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4倍,求父子二人今年各是多少岁?

(3)商场改革经营管理办法后,本月盈利比上月盈利的2倍还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