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3136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docx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

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全文

第一章急性肾炎综合征

[概述]

急性肾炎综合征〔acutenephriticsyndrome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共同的临床特点表现为:

急性发作的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以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炎综合征可见于各种肾小球疾病,主要包括:

1.感染性疾病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其中以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最为

典型。

此外,偶见于其它细菌或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霉菌、原虫及寄生虫等引起的相关性肾炎。

2.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IgA肾病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膜增生性肾炎以及新月

体性肾炎的起病时或病程的某个阶段。

3.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肾炎以及部分小血管炎和冷球蛋白血症等全身系统性疾病的肾脏受累。

临床上初步确定患者为急性肾炎综合征后,需要进一步明确其病因。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急性肾炎综合征与急性肾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常特指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仅是一组临床症候群,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但其共同的临床表现是:

急性起病,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血尿〔约30%可为肉眼血尿,呈轻度到中度的蛋白尿〔部分病人可达肾病范围的蛋白尿,可有管型尿〔红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80%的病人有水肿和高血压,可以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和氮质血症,严重时可因水钠潴留而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

[诊断要点]

1.典型的临床表现急性发作的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以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

2.鉴别诊断应注意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的患者需要进一步明确其病因。

表1-1列出了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的常见肾小球疾病及其鉴别要点。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除了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外,尤其要结合鉴别诊断进行相关化验〔参见表1-1,如一过性低补体血症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提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血清抗GBM抗体阳性提示为抗GBM病;ANCA阳性支持系统性小血管炎;ANA阳性应考虑SLE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B超检查:

多数表现为双肾增大或正常大小。

4.肾活检病理学检查除了大多数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经对症支持治疗可缓解和恢复以外,其他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的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治疗方案上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当临床过程不符合典型的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时应及时进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

应依照引起急性肾炎综合征的各种原发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因进行治疗〔参见各个章节。

第二章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概述]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指在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基础上短期内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骤下降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病理改变特征为肾小球内新月体形成又名新月体性肾炎。

我国目前采用的新月体性肾炎的诊断标准为肾穿刺标本中50%以上的肾小球有大新月体〔新月体占肾小囊面积50%以上形成。

本病病情危重、预后差,一般要求及时、乃至急诊肾活检以力争早期诊断。

如能早期明确诊断并根据各种不同的病因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急进性肾炎〔rapidlyprogressiveglomerulonephritis,RPGN可以是原发性,也可

以继发于其他肾小球疾病。

除ANCA相关小血管炎和Goodpasture综合征以外,其他疾病如IgA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过敏性紫癜等基础上均可发生新月体肾炎。

根据肾脏免疫病理检查,RPGN分为三种类型:

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型〔I型、

免疫复合物型〔II型和少免疫沉积型〔III型。

目前研究证实,除免疫复合物型新月体性肾炎以外,原发性RPGN中多数患者外周血中

存在可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自身抗体。

我国资料显示RPGN中约40%的患者血清ANCA阳性,

约10%-20%为血清抗GBM抗体阳性。

因此,在开展肾活检之前。

检测上述自身抗体往往可以

做到更为早期的诊断。

[临床表现]

1.急性发病,血尿、蛋白尿、浮肿和高血压。

部分病人可发生肉眼血尿、尿沉渣可见红细胞管型。

部分患者蛋白尿可达到肾病综合征范围。

2.急性肾损伤部分患者短期内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多急剧恶化,部分患者可进

展至尿毒症而依赖透析。

3.多脏器受累ANCA相关小血管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可表现为多脏器受累,Goodpasture综合征可发生肺出血。

4.其他原发病的表现其他疾病如IgA肾病可有感染相关血尿和血清IgA水平升高;过敏性紫癜可有皮肤紫癜、关节痛和腹痛。

[诊断要点]

1.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多为急性起病,在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的基础上短期

内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骤下降。

2.肾脏病理应尽快施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肾穿刺标本中50%以上的肾小球有大新

月体形成。

3.鉴别诊断临床上部分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也可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应注意鉴别。

如血栓性微血管病、急性间质性肾炎和严重的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

后者的治疗方案与新月体性肾炎存在较大差异。

4.辅助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尿、蛋白尿,血肌酐进行性升高;可有与肾损害程度不平行

的贫血;ANCA相关小血管炎患者多有明显的血沉快和CRP强阳性。

〔2血清自身抗体:

血清抗GBM抗体阳性提示为抗GBM病;ANCA阳性支持系统性小血

管炎;ANA阳性应考虑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3B超:

双肾增大或正常大小。

[治疗方案及原则]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的治疗方案取决于是否为新月体性肾炎及其肾脏病理类型。

1.明确病因后根据病理类型确定治疗方案,详见相关章节。

2.支持对症治疗。

3.肾功能严重受累者可给予透析疗法。

第三章慢性肾炎综合征

[概述]

慢性肾炎综合征〔chronicnephriticsyndrome是指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

要临床表现可呈多样化,其诊断不完全依赖于病史的长短。

我国以IgA肾病最多见。

各种继

发性肾脏病以及遗传性肾病也可表现为慢性肾炎综合征。

慢性肾炎综合征持续数年,甚至数

十年后,肾功能逐渐恶化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血压增高、贫血等,最终发展至慢性

肾衰竭。

病变进展速度个体差异很大,病理类型是决定肾功能进展快慢的重要因素〔如系膜

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进展较快,膜性肾病进展较慢,血压控制不好及持续大量蛋白尿者,

肾功能恶化较快,但也与是否重视保护肾脏及治疗是否恰当有关。

慢性肾炎综合征主要原因

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因此,本文主要介绍慢性肾炎。

[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男性为主。

起病方式和临床表现多样。

多数

起病隐袭、缓慢,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水肿为其基本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

减退,病情迁延、反复,渐进性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1.临床起病特点

〔1隐匿起病:

有的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偶有轻度浮肿,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多通过体检发现此病。

〔2慢性起病:

患者可有乏力、疲倦、腰痛、纳差;眼睑和〔或下肢水肿,伴有不

同程度的血尿或蛋白尿,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肾病性大量蛋白尿。

也有病人以高血压为突出表

现,伴有肾功能正常或不同程度受损〔内生肌酐清除率下降或轻度氮质血症。

〔3急性起病:

部分患者因劳累、感染、血压增高、水与电解质紊乱使病情呈急性发作,或用肾毒性药物后病情急骤恶化,经及时去除诱因和适当治疗后病情可一定程度缓解。

2.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实验室检查有尿检异常,尿蛋白常在1~3g/d,尿沉渣镜检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可见管型。

B型超声波检查早期肾脏大小正常,晚期可出现双侧对称性缩小,肾皮质变薄。

3.肾脏病理

慢性肾炎肾活检可表现为各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病理检查对于指导治疗和估计预

后具有重要价值。

我国的常见慢性肾炎的类型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肾病和非

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及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

肾炎等。

病变后期,均可转化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不同类型病理变化本身的特点可部分消失。

[诊断要点]

慢性肾炎的诊断并不完全依赖病史的长短,多数慢性肾炎其病理类型决定其起病即为慢性病程。

一般而言,凡有尿检异常〔血尿、蛋白尿、管型尿、水肿及高血压病史,病程迁延,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肾活检病理检查可确诊并有利于指导治疗。

慢性肾炎个体间差异较大,临床表现多样,易造成误诊。

特别应注意某一表现突出者,

如高血压突出者而易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增生性肾炎〔如IgA肾病等感染后急性发作者易误诊为急性肾炎,应予以鉴别。

同时注意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

1.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临床上轻型慢性肾炎应与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相鉴别,后者无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

但某些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可以转化为慢性肾炎。

鉴别有困难者可以进行肾活检。

2.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有前驱感染并以急性发作起病的慢性肾炎需与此病相鉴别。

与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不同之处在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多在短期内〔数日病情急骤恶化,血清C3一般无动态变化;此外,二者的转归不同,急性肾小球肾炎1~2月多可自愈。

3.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慢性肾炎血压明显增高者需与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即良性肾小动脉性硬化症鉴别,后者多有高血压家族史,先有较长期高血压,其后再出现肾损害,远曲小管功能损伤〔如尿浓缩功能减退、夜尿增多多较肾小球功能损伤早,尿改变轻微〔微量至轻度蛋白尿,可有镜下血尿及管型,常有高血压的其他靶器官〔心、脑、视网膜并发症。

4.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等,依据相应疾病的全身系统表现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自身抗体阳性及其他免疫学异常,一般不难鉴别。

5.遗传性肾炎〔Alport综合征常为青少年〔多在10岁之前起病,患者有阳性家族史〔多为性连锁显性遗传,同时有眼〔球型晶状体等、耳〔神经性耳聋、肾〔血尿,轻、中度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异常。

[治疗方案及原则]

慢性肾炎早期应该针对其病理类型给予相应的治疗,抑制免疫介导炎症、抑制细胞增殖、减轻肾脏硬化。

并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以及防治合并症为主要目的。

可采用下列综合治疗措施:

1.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以防止肾功能减退或使已经受损的肾功能有所改善,防止心血管合并症,并改善远期预后。

〔1治疗原则:

①力争达到目标值:

如尿蛋白

②降压不能过低过快,保持降压平稳。

③一种药物小剂量开始调整,必要时联合用药,直至血压控制满意。

④优选具有肾保护作用、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降压药物。

〔2治疗方法:

①非药物治疗:

限制饮食钠的摄入,伴高血压患者应限钠〔<3g/d,钠入量控制在80~100mmol,降压药物应该在限制钠饮食的基础上进行;调整饮食蛋白质与含钾食物的摄入;戒烟、限制饮酒;减肥;适当锻炼等。

②药物治疗:

常用的降压药物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长效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

由于ACEI与ARB除具有降低血压作用外,还有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肾保护作用,应优选。

使用ACEI与ARB类药物应该定期检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

部分病人首次应用ACEI与ARB两周左右出现血肌酐升高,需要检查有无危险因素,如果未超过基础水平的30%,仍然可以继续应用。

有双侧肾动脉狭窄者禁用。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ACEI与ARB要慎重,尤其注意防止高血钾。

少数患者应用ACEI有持续性干咳的不良反应,可以换用ARB类。

2.减少尿蛋白并延缓肾功能的减退:

蛋白尿与肾脏功能减退密切相关,因此应该严格控制。

ACEI与ARB具有降低尿蛋白作用,其用药剂量常需要高于其降压所需剂量。

但应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3.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

低蛋白与低磷饮食可以减轻肾小球高压、高灌注与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根据肾功能的状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保证进食优质蛋白质〔动物蛋白为主。

在进食低蛋白饮食时,应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所需要的热量,防止负氮平衡。

限制蛋白入量后同样可以达到低磷饮食的作用。

4.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

感染、低血容量、脱水、劳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及应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有马兜铃酸中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造影剂等,均可能损伤肾,应避免使用或者慎用。

5.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

由于慢性肾炎是包括多种疾病在内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病理类型及其程度、临床表现和肾功能等差异较大,故是否应用应根据病因及病理类型确定。

6.其他:

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他汀类降脂药、中医中药也可以使用。

第四章肾病综合征

[概述]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syndrome,NS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表现,由多种病因引起,其对治疗的反应和预后差异甚大。

临床上不能仅满足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必须对其作出病因、病理、并发症乃至完整诊断,以提高肾病综合征治疗的缓解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有多种,以微小病变肾病、肾小球局灶节段硬化、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等几种类型最为常见。

肾病综合征的分类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之诊断主要依靠排除继发性NS。

继发性NS的病因常见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肾淀粉样变性、药物、肿瘤等。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前可有职业病史、有毒有害物接触史、服用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等情况;可继发于呼吸道、皮肤的感染、病毒性肝炎、肿瘤、糖尿病、系统性疾病等,起病可急骤也可隐匿,患者可有乏力、恶心、腰酸、食欲下降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除水肿、蛋白尿外,临床还可表现为血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

其主要症状为水肿,特点是水肿首先出现于皮下组织较疏松部位,如眼睑、颜面等处,然后出现于下肢〔常从踝部开始,多为指压凹陷性水肿,严重的可发展至全身,引起胸水、腹水、心包积液。

水肿与体位有明显的关系,如出现一侧下肢与体位无关的固定性水肿时应怀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但也有部分患者可水肿不明显。

2.实验室检查

典型的肾病综合征实验室检查表现为:

⑴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⑵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⑶高脂血症。

此外,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可增多,可见管型,肾功能正常或受损〔GFR下降,可伴免疫指标〔抗核抗体、抗双链DNA、ANCA、免疫球蛋白等、肿瘤指标〔CEA、AFP、PSA等、病毒指标〔HBV、HCV、HIV等、骨髓穿刺活检异常。

肾穿刺活检可明确病理分型。

3.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

〔1感染:

肾病综合征患者由于存在营养不良、免疫状态异常、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感染的机会增加。

感染部位多发生在呼吸道、泌尿系统和消化道。

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球菌、溶血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呼吸道感染:

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

其他如结核杆菌、病毒〔疱疹病毒等、真菌的感染机会也明显增加。

在严重肾病综合征伴大量腹水时,易在腹水的基础上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bacterialperitonitis,

SBP。

〔2血栓栓塞:

血栓栓塞是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甚至严重致死性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上以肾静脉和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部分可呈典型肺梗死表现。

大多数肾静脉血栓的患者表现为亚临床型。

膜性肾病中肾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可达50%以上,其次为膜增生性肾炎。

〔3急性肾衰竭:

急性肾衰竭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并发症。

可发生在肾病综合征的不

同阶段,但以疾病初期和肾病未获缓解时的发生率为最高。

合并急性肾衰的原因主要有①严重血容量不足所致的肾前性氮质血症;②缺血、感染或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③感染、药物及过敏所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④高凝所致的急性肾静脉血栓形成。

⑤肾间质水肿。

对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者应积极寻找原因,及早给予对因治疗,肾功能大多可恢复正常。

〔4代谢紊乱:

肾病综合征患者存在明显的低白蛋白血症,蛋白代谢呈负平衡。

长期

低白蛋白血症可造成患者营养不良、贫血、机体抵抗力下降、生长发育迟缓、甲状腺素水平低下、钙磷代谢紊乱、维生素D缺乏等。

[诊断要点]

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3.5g/d

2.低白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

3.高度水肿

4.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明显增高

前两项是诊断肾病综合征的必要条件,后两项为次要条件。

临床上只要满足上述2项必要条件,肾病综合征的诊断即成立。

对肾病综合征患者应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指导临床治疗。

肾病综合征可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如考虑为继发性应积极寻找病因,在排除继发性NS,如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肾淀粉样变等之后才能诊断为原发性NS。

肾病综合征并非独立疾病,在肾活检基础上完善病理类型的诊断尤为重要。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分为:

〔1微小病变型〔MCD:

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脂肪变性,故又被称为"类脂性肾病"。

免疫荧光阴性,电镜下特征性表现为弥漫性足突融合,肾小球内一般无电子致密物沉积。

〔2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

光镜可见肾小球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伴系膜基质增多,而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基底膜正常。

按免疫荧光结果可分为IgA肾病〔单纯IgA

或以IgA沉积为主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以IgG或IgM沉积为主。

〔3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

其病理特征为局灶损害。

病变以系膜基质增多、血浆蛋白沉积、球囊粘连、玻璃样变性为特征,伴或不伴球性硬化。

电镜可见弥漫性足细胞足突消失,免疫荧光呈现IgM和C3沉积。

〔4膜性肾病〔MN:

以局限于肾小球基膜的免疫复合物沿肾小球基底膜外侧〔上皮下沉积,刺激基底膜增殖,致使"钉突"形成、基底膜弥漫增厚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5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

其共同特点为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及系膜基质扩张,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为其典型特征性病理改变。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是指部分患者表现为对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

激素依赖是指激素治疗有效,激素减量或停药后2周内复发。

激素抵抗是指使用足量泼尼松〔龙1mg/或甲泼尼龙0.8mg/,8~12周无效,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的判断时间应延长为16周。

[治疗方案及原则]

1.病因治疗

有继发性原因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基础疾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

包括手术或化疗治疗肿瘤;停用相关药物;进行积极有效的抗肝炎病毒治疗;治疗感染性疾病;有效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对症支持治疗

〔1一般治疗

①休息:

肾病综合征患者应适当注意休息,有严重浮肿及低白蛋白血症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

病情稳定者应适当活动,以防止血栓形成。

②饮食:

在肾病综合征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时蛋白质的摄入量为1.2-1.5g/

在严重水肿或高血压时,应限制钠盐及水的摄入量,一般摄入钠为2~3g/d。

少油、低胆固醇饮食。

〔2利尿消肿:

对于浮肿明显,限钠限水后仍不能消肿者可适当选用利尿剂。

①噻嗪类利尿剂:

主要作用于远曲小管,通过抑制氯和钠在髓袢升支粗段及远端小管前段的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

常用的有氢氯噻嗪,剂量一般为50~100mg/d,分次口服。

使用时需注意低钠和低钾的发生。

②襻利尿剂:

主要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抑制钠、钾和氯的重吸收。

利尿作用快速而强大。

常用的有呋塞米,20~100mg/d,分次口服。

其他袢利尿剂如托拉塞米,利尿作用较强而持久,尿钾、钙的排出作用较呋塞米弱。

使用时注意低钠、低钾和低氯的发生。

③潴钾利尿剂:

主要作用于远端小管后段,抑制钠和氯的重吸收,但有潴钾作用,潴钾利尿剂单独使用利尿效果欠佳,与噻嗪类利尿剂合用能增强利尿效果,并减少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常用的有螺内酯,20~40mg,每日2~3次口服。

使用时注意高血钾的发生,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④补充白蛋白:

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间隙中的水分回吸收到血管内而发挥利尿作用。

补充白蛋白的适应症为肾病综合征严重水肿、明显低白蛋白血症,使用利尿剂不能达到利尿消肿效果时。

补充白蛋白可以减轻水肿等症状,但对病程没有明显的影响。

NS治疗不应过度补充白蛋白而应强调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3降压治疗

肾病综合征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降压的靶目标应低于130/80mmHg,虽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蛋白尿、延缓肾衰进展、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等,但在肾病综合征严重水肿时,存在肾血流量相对不足时,应避免使用,以免引起肾前性急性肾衰。

在肾病综合征部分缓解或稳定后开始应用,并可根据病情剂量翻倍,降低蛋白尿。

〔4糖皮质激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的最基本药物仍为糖皮质激素。

激素使用的原则为①起始剂量要足。

成人泼尼松1mg/,最大剂量不超过60-80mg/d;儿童可用至2mg/,最大剂量不超过80mg/d。

足量治疗维持4~12周,视病理类型而定。

目前一般不主张膜性肾病采用足量激素治疗,而采用半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

②肾病综合征缓解后逐渐递减药物。

③激素治疗的总疗程一般在6~12个月,对于常复发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激素减至0.5mg/或接近肾病综合征复发的剂量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然后再逐渐减量。

激素剂量在10mg左右时,副作用较大剂量时明显减少。

目前常用的激素是泼尼松,在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选用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口服。

糖皮质激素治疗NS时要注意个体化,应尽可能采用每天一次顿服。

长程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如高血糖、高血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消化道溃疡、感染等,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5免疫抑制治疗

对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或激素有反指征患者可考虑在激素基础上加用或单用免疫抑制剂治疗。

但要密切注意药物的毒副反应。

①烷化剂:

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是临床应用最多的烷化剂。

CTX的一般剂量为2mg/,口服2~3个月;或每次0.5-0.75g/m2,静脉滴注,每月一次。

病情稳定后减量,累积剂量一般不超过10-12g。

CTX的主要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性腺抑制、脱发、出血性膀胱炎、感染加重及消化道反应。

使用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和肝功能。

②环孢素A〔cyclosporinA,CsA:

是神经钙调酶抑制剂,可通过选择性抑制T辅助细胞及细胞毒效应而起作用。

起始剂量为3~5mg/,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一个月内起效。

起效后逐渐减量,维持剂量≥6个月。

血药浓度应维持在谷浓度100~200ng/ml,峰浓度800ng/ml左右。

环孢素A的副作用主要为齿龈增生、多毛、肝、肾毒性等。

肾功能不全及小管间质病变严重的患者慎用。

③其他:

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mofetil,MMF、他克莫司〔Tacrolimus,FK506等用于治疗激素抵抗和激素依赖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有一定疗效。

主要抑制T、B淋巴细胞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