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9040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9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docx

江苏高二小高考历史复习

历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不同学派从本阶层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西周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对)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这就确立了权力、财产继承的唯一性,从而确保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导致家族凝聚力增强,这是宗法制作用的体现;世袭制主要指的是权力和社会地位在家族内传承的方式

3.从战国商鞅变法开始,抑商政策一直被历朝历代沿用,但是在汉文帝时,却允许民间经营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并由此产生了实力雄厚的大商人,这主要与汉初面临凋敝的经济形势有关,但是到汉武帝时期,又重新把这些行业收归官府经营,这说明了惠商政策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的管理地方;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2.分封制和郡国并行制主要突出了地方权力,郡县制强化了中央集权,行省制下,地方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控制

3.分封制:

姓氏起源;宗法制:

权力继承问题;礼乐制:

规范登记秩序

4.秦朝郡县制是在春秋战国分裂局面结束后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5.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的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刘邦认为秦朝短暂而亡是由于郡县制的推行,故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

6.分封制不是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也并未打破自然地理界限;郡县制就是按照自然界限来划分的;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军事控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的察举制(重德行)如:

孝廉、茂才、贤良方正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重门第),导致官吏的选拔权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

九品中正制:

门第,弊端:

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

2.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开始实施的

科举制创立后的作用,一是消灭了贵族、寒门阶级的差距,二是民众不需要劝导,都积极努力学习,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打破了贵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隋唐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方式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吏的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促进了唐诗的兴盛(对)相权一分为三,彼此互相牵制和监督

3.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它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三公九卿制——秦朝

宋代“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政,各不相知”的变革,反映出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对)

御史大夫: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丞相: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唐朝三省: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4.盘镇割据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三省六部制度在唐初已经开始实施

5.元朝的行省制度人为划分行省界限,从而防止地方势力割据膨胀,以达到有效控制地方的目的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多,于是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他处理政务,但很少参与决策;跪受笔录是军机处的职责

2.内阁制是在明初废除宰相制度后实施的

3.古代中国长期实行的是君主政体,但不能说完全是君主专制,即君主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意志行使。

唐朝门下省具有审核政令的权力,审核不通过,可以驳回,重新决策,这就限制了军权

“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B.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C.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D.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2.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南京条约》是近代史上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当时统治者是道光帝,且后来列强还提出了修订该条约的要求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才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从而形成了使馆区;甲午战争并未攻陷北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对抗西方列强,为了破事列强屈服,义和团攻打北京的使馆区

2.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

1895年,《马关条约》(非《辛丑条约》)的签订,割台湾给日本,从而导致台湾军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运动

《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

‘公车上书“可知事件说的是”维新变法“而变法的原因之一是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同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甲午战后,日本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4.英军割占香港岛是1841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是1860年,八国联军进攻天津是1900年;太平天国运动起于1851年,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国都后进行北伐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侵华日军的罪行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了局部侵华战争,逐渐发展为全面侵华战争(以1937七七事变为标志)

2.“兄弟同心,共御外辱”指的是:

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日军在战场上采用了细菌冲击战,而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是“七三一部队”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领导人洪仁轩,他是较早提出要在中国发簪资本主义方案的人

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中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消灭私有制,这违背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私有本性,体现其自身局限性

3.太平天国运动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企图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在政治上要“铲除鞑虏”,即推翻清政府建立“天国”;辛亥革命是要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的目标是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而不是推翻清政府

辛亥革命

1.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

2.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防止他专制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的主力是工人,不是学生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巴黎和会,提出了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主张,但是被大会拒绝,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这体现了西方列强完全拒绝了中国的主权要求

2.中共一大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遵义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八七会议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3.北伐战争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主旨

北伐战争是1926年开始的;南昌起义是在1927年;井冈山会师在1928年

3.1935年1月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是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而遵义位于贵州省

4.长征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936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区别于:

南昌起义的打响在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在1935年,渡江战役成功在1949年

中央红军长征由初期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这主要是因为长征初期继续沿用博古、李德等的“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导致红军损失惨重,后来结束了这一错误是在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重新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主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到1935年10月,与陕北红军会师,标志着红一方面军长征结束;八路军的百团大战主要是在华北地区进行

5.“全面进攻”是指1947年6月底,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山,这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渡江战役主要是为了消灭长江以南地区的敌人(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6.中共八大的奋斗目标是实现从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家转变

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8.中共开始战略反攻的标志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两大特点:

一是经营参政,二是不是用选举的方式产生,政治协商制度主要是为了吸引党外优秀分子参政提供平台;村民自治制度突出了村民在自治过程中的作用,不属于精英参政

1949年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2.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公有制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普选基础上举行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1982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5.1998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4年宪法颁布,取代了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

1.1997年1月香港回归,标志着我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的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从而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统一是国家的主流,也是大势所趋;两岸的实力不对等,大陆的实力远远超过台湾,实力不是统一的障碍

4.1992年,海协会、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就是“九二共识”

5.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共识,实现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推动了两岸的和平发展

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日内瓦会议(1954年)目的:

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万隆会议(1955年印尼)成果:

万隆精神(“求同存异”)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2.我国在外交政策上始终坚持非集团、不结盟基本原理(错)新中国初期,我国与苏联结盟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日内瓦是1954年召开的;“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在1955年提出的

4.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包围和封锁,因此,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在国际上不至于处于孤立地位,同时也是为国民经济恢复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我国政府决定决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

1.1971年尼克松同意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并委派基辛格秘密访华,从民间和政治层面打破了中美之间的长期隔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

1.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这是我国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表现。

6.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时期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构,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伯里克利实行“陶片放逐发”,五百人议事会、十将军委员会产生,是各部落抽签组成,而十将军委员会是每年从20个部落中各选1名将军组成,而不是抽签选取产生

2.陶片放逐法是伯利斯提尼改革成果

克里斯提尼改革用财产等级制打破以往的血缘政治,标志着雅典国家的形成(错)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了十个地区部落,打破了血缘为纽带的部落,由此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财产等级制是梭伦改革的措施

成立十将军委员会是为了打破贵族垄断地位;建立十个地区部落,按照地区来划分部落,就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有利于打破氏族贵族的特权垄断地位

3.“金权政治”的意思是权力大小与财富密切相关,这主要是因为卢梭改革,把社会等级划分与财产多少挂钩,实行财产等级制

罗马法

1.万民法:

调节了罗马帝国内部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巩固帝国统一,维护统一

万民法不仅适用于外国公民,也适用于罗马农民,体现出适用范围的扩大,这有助于调节本邦人与外邦人的矛盾,从而维护罗马帝国统治

2.罗马帝国涉及及规范和调整贸易的法律是:

万民法;《民法大全》

3.罗马法为近代西方奠定了法律基础,而不是政治基础

4.《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由于习惯法内容和量刑的不确定性,从而为法官偏袒贵族提供了可能,这引发了罗马公民的不满,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最终贵族妥协,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明确以文字的形式把法律表述出来,从而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7.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1.议会革命: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人口分布状况,随着工业资本王义的发展,新兴工业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并且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这就要求议会进行改革,满足工业资产阶级更多参与政权的愿望

2.最终确立了英国的世界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中后期;触发了英荷之间的三次战争是在17世纪中期

3.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通过三次战争打败“海上马车夫”荷兰,从而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错)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打败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按照英国代议制运行机制,一个英国公民想要成为首相,必须要领导本政党在议会下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且得到国王的形式任命,因此,民众的支持和人口是关键

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1.依据联邦宪法规定,美国各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不得高于联邦政府,美国权力机构是相互制衡的

2.美国最高法院拥有最高的司法裁判权和司法解释权,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

3.美国废除邦联制,采用联邦制,在赋予中央政府必要权力的基础上,实现地方的自主性

4.按照美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这是美国1787年宪法做出的规定

5.共和制度有助于打破专制独裁,美国国家元首不再世袭,由选民选举产生,有固定任期,并受到联邦法院和国会制约,这就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1.德国的首相是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权利法案》颁布时英国没有首相,美国和法国都没有首相和皇帝之说

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之一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掌握立法权。

德意志帝国议会中联邦议会掌握实权但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因此,德意志帝国的立法权实际上掌握在德国皇帝的手中

3.法德矛盾缓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

8.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革命

1.1871年3月28日,巴黎人民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成立

2.《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948年,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一系列发明成就涌现,推动了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这是工业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

3.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的结果要么是实现社会的变革,要么是沉重打击了就得阶级即“同归于尽”,这指出了阶级斗争的客观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在此背景下回到俄国,提出“四月提纲”,要求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二月革命的对象是沙皇政府,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七月事件和十月革命的对象均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政治上取代专制”反应的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的意义

1917年3月3日,这是公元纪年法,按照俄历计算是二月份

俄国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回到国内后,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和过渡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2.“四月革命”提出了要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无产阶级主义革命

3.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也又理性变为现实,从而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打开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错)

9.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北约成立于1979年,马歇尔计划是在1947年提出,华约成立于1955年

2.“冷战”局面下,美苏两国实力均衡,谁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客观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有利于世界和平

3.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并不等于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多极化只是一种发展趋势

4.1962年,苏联开始向古巴运送导弹,准备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但很快被美国发现,变向古巴海域派出大批军舰,战争一触即发,经过对峙和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危机解除,也缓解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5.杜鲁门正式确立了遏制苏联共和共产主义势力的基本外交政策,1947年,他在国会发表咨文,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称之为杜鲁门主义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历史(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农业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技术革命的最突出表现是什么?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怎样的生产经营模式?

(2分)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2.灌钢法,即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加热后再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这是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的技术

鼓风冶铁工具,它出现在汉代

3.生产工具是二牛拉犁,一人扶犁,这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耧车播种工具,是图中的耕田工具;曲辕犁出现在隋唐

4.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规模,从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也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禁止本国私人商船出海贸易并严格限制外国商船进口贸易,这就限制了国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从而阻碍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相交流,海禁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但是却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5.农妇的纺织品不仅供家用,还可以拿到市场交换,由此可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不是完全封闭的,也与市场存在部分联系

6.农业生产注重耕作、除草、治虫等环节,体现的是精耕细作

7.皇帝在春耕时节,亲自去耕种土地,这不仅仅反应其个人行为,更是一种政府导向,反映的是古代封建政府对农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

8.精耕细作强调的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9.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作为封建政府的一项基本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一直被沿用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1.兽面纹扁足鼎是商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西汉手工业发展的表现;铁犁牛耕的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的彩瓷

2.官营手工业以服务皇室需要为宗旨;民营手工业注重市场需求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

1.宋朝以前,县以上的城市在特定位置设市,但有严格的区城限制,与居住区要严格分开。

“市”的时间、空间限制都是宋朝时期

2.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

3.草市是在城郊结合部出现的集市

4.宋代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何变化:

唐代商业活动地点受严格限制(或市坊严格分开)(1分)而宋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分)

5.东汉时期政府对集市的管理有严格的空间限制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时期的民族工业

1.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和开平铁矿是民用工业

2.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由官府创办,但是允许民间资本经营,属于官商合营的民用工业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求富:

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内军械所和福州船政局是军事工业

4.商办企业数量很少,资本力量不足,这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刚诞生时期的特点;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企业,属于官办或官商合办企业

5.军事工业:

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和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等;

民用工业:

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近代工业不仅是指产生于近代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而非手工劳动。

就其性质来说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创办的近代工业,不属于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

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

1.1914开始进口日纱销售量骤降,因为当时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对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特别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引发了中国社会强烈的反日情绪,抵制日货的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1912-1919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是在1927-1936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人民工社会运动是在1958年

2.民主集中制原则指的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与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3.三大改造的实施,逐步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政治制度,保证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

5.“一五”计划时期,中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渐转变为公有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

1.1978年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由此拉开序幕,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始的标志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任然归国家所有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其所有权仍然是集体所有,土地性质没有改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并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错)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2.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股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由粮票到股票的变化,反映的是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

3.10.1984年开始,我国政府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允许私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分配上,实现按劳分配,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4.“白猫”“黑猫”是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两种经济手段的形象比喻,即不要人为吧计划和市场等同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而应该都将其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这与“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一致

5.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标志着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味着社会主义商品体系基本建立在21世纪初期

2.经济特区:

1980年,开辟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分布在广东、福建两省)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设立海南省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连云港、南通(要牢记江苏省的两个)、上海(上海也是沿海开放城市,容易被忽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沿江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

目的: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成效:

浦东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特点: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