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28954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docx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

赤壁市“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

“十二五”期五年,是我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两型社会、建设湖北经济强市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两型”交通,实现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交通发展的基础上,现初步拟定赤壁市“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交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交通部门围绕“构筑大框架、建设主枢纽、形成城市圈、港站主枢纽”作为建设重点,到“十一五”末,境内国省干线公路、省际、县际出口路、断头路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公路服务水平明显提高;长江码头初步实现装卸集运自动化,泊位相对专业化,内河航道得到疏浚,初步建成了两个中心、一批乡镇客运站形成两个区域的枢纽,实现县际运输快捷化,长途运输网络化,短途运输便捷化,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期间提出来的奋斗目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

我市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投资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以建设高等级公路、拓宽出口路、改善农村公路、提高路网运载能力为重点,十一五以来,共向上争取资金6亿多元,改造一级公路35.06公里,改造国省干线公路122公里,建设省际出口路、断头路120公里,建设通乡油路108公里,新建通村公路1244公里,渡改桥项目300延米,完成通达工程16公里;新建中桥2座,小桥4座,改造加固大中小桥5座;建成1个货运站,1个超限检测站,改建2个公路管理站,5个乡镇等级客运站,135个行政村候车亭(招呼站),完成17处乡镇渡口达标改造和陆水河二桥货运码头维修改造,建成赤壁长江1000吨级货运码头。

投资3.92亿元的节堤航电枢纽工程正在建设之中。

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4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76公里,100%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全市基本形成“三主一大”(高速公路主骨架、国省道主干线、市镇主通道、农村大路网)的内畅外联、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以长江为依托、内河为基础的干支相联、通江达海的水路网,以准一级客运站为中心,农村客运站点为依托的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运输网。

2、交通运输实现快速发展。

“十一五”以来,全市拥有客运线路86条,营运客车300余辆,营运货车2600辆,出租车320辆,客运周转量29000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5846万吨公里。

运输结构不断优化、运输能力明显提高,新型舒适运输工具发展迅猛,达到人便于行的客运发展目标,在发展国省干线运输的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客运,全市所有乡镇全部通客运班车,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8%,我市的道路运输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得到了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门类齐全的运输市场体系。

3、交通行业管理进一步深化。

“十一五”以来,先后完成了汽车修配厂、交通水泥厂的改制、水监体制改革、通行费所的人事制度改革及撤站分流和交通幼儿园的改革,正在实施的税费制度改革,真正实现了精干主业、剥离辅业为目标,成为交通发展史上综合改革效果最明显的五年。

4、交通规费征收因国家政策原因交通六费停止征收、水上规费保留。

“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各项交通规费11368万元。

2009年元月1日零时,国家取消交通六费,保留水上规费征收。

截止2008年12月底止,征稽局完成4200万元,运管完成1200万元,水上规费900万元,通行费2250万元。

5、养护管理能力不断加强。

“十一五”以来,我市加大了公路养护投入,全市列养公路超过600公里,公路干支线好路率达到85%,新建2个机械化道班,机械化道班总数达到4个。

6、队伍建设硕果累累。

“十一五”以来,交通系统以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为目的,以人事制度改革、交通体制改革为重点,抓班子、带队伍,抓服务、树形象,交通事业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行业文明不断提高。

交通局连续几届获省级文明单位,2008年获省委、省政府“抗雪救灾先进集体”,获咸宁市“最佳文明窗口”;2007、2008年获赤壁市“红旗单位”,局属10家企事业单位也先后进入各级“先进单位”的行列,覆盖面达90%,交通职工先后有18人获国家交通部和省交通厅表彰,96人次被评为省、地、市先进工作者,一批先进典型的树立为赤壁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精神动力。

二、“十一五”交通发展的成绩和经验

经过“十一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的瓶颈状况得到了改善,形成了“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表现最为明显的是超常规、超常态建设赤壁一级公路,努力营造合力发展的良好氛围。

同时,走创新之路,按照“开放发展、创新发展、融资发展、服务发展”的理念,首个借鉴BOT模式运作,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的节堤航电枢纽工程正在实施。

在废旧沥青再生利用、招商引资、安全管理、路政治超管理、“六型”文明示范窗口建设等多方面,大力推进创新建设、创新管理、创新发展,收到实效。

交通发展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拼搏、无私奉献;得益于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同志和交通系统的老干部、老专家悉心指导和关心帮助。

三、“十一五”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无论是数量上还是通达深度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交通建设的发展仍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长远发展来看,交通的现状还不能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公路发展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不均衡发展态势。

“十一五”以来,国省干线得到进一步加强,通村公路建设空前发展,但县乡公路建设相对偏低。

2、交通发展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国家税费改革后,其债务补偿政策不明,交通建设招商引资和筹融资的压力巨大。

3、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压力巨大。

目前仍然呈现出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慢的态势,仍然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公路运输仍占主导地位,水上运输、铁路运输、航空、管道运输明显滞后。

4、随着税费制度的改革实施,国家对物流产业的政策尚不明朗,加之我市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物流管理服务体制分割,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尚未形成,物流产业发育不够。

5、公路建设的技术等级低,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再加上各种大型载重车辆的损毁,大大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年限。

四、“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背景及依据

根据赤壁市十二五规划构想,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16.6%;财政收入3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60亿元,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亿元,年均增长1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7127元,年均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8733元,年均增长5.8%。

交通建设作为社会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加快交通建设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开拓运输市场、加强城乡交流、发展城镇企业、促进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需要,事关我市经济发展大局。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一系列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积极举措,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的主要措施之一。

武汉城市圈获国务院批准为“两型社会”(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中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交通运输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为抢抓赤壁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历史机遇,推进赤壁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们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建设步伐,又要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合理规划,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作出建设“武汉新港”的重大战略决策,2009年7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新港建设和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通知中将赤壁港区纳入了武汉新港建设范围,加快港区建设,需要大批项目作支撑,推进全市水陆并进,实现全市交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是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时期。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证将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是交通运输结构不断开放、运输质量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交通一体化进程必将加快,公共安全责任重大,安全保障和应急能力亟待提升等等。

都需要对“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五、“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提高我市公路的整体质量、效益,搞好行业管理和运输生产,加快水运发展,加快武汉新港赤壁港区建设步伐,振兴航运,探索发展航空运输,加快支线机场建设,发展立体交通,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坚持“树立大目标,建设大枢纽,推进大改革,新港大发展,构造大和谐”的交通发展思路,五年基本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辐射全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实现赤壁由区位向区域快速递进。

2、规划原则。

(1)坚持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与融入武汉城市圈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相结合;

(2)与当地扶贫开发,山、水、林、田综合治理,小城镇建设及资源利用等相结合;(3)坚持以规划为指导,与综合运输、干线公路、城镇体系等发展规划相结合;(4)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5)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科技进步,注重交通安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发展低碳经济;(6)坚持与省、市主管部门交通发展规划和本市发展规划相结合;(7)坚持与旅游、国土资源利用、水运、物流产业空间等相关规划相结合。

六、“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

(一)公路建设

发展目标:

拓展南北通道,贯通东西走廊,完善公路网主骨架;完善出口路,建设连通路,加密内连外畅的农村公路网;加快公路安保工程建设,优先危桥改造,提高现有公路的安全和畅通能力。

建设重点:

1、新建三座大桥

⑴、赤壁长江公路大桥。

桥梁总长4520米,主桥为斜拉桥,其中主桥长1300米,引桥长3220米,桥宽33.5米。

南岸接线长5.6公里,北岸接线长3.8公里。

⑵、芳世湾大桥。

桥梁总长600米,设计荷载:

公路一级,双向两车道。

⑶、车埠大桥。

桥梁总长300米,设计荷载:

公路一级,双向两车道。

2、“四横四纵”主干线339.9公里

四横:

横一:

京深线改建成一级公路65.6公里

横二:

崇赵线改建成二级公路16.2公里

横三:

赤神线改建成二级公路76.3公里

其中含4条县道:

车赤线19.7公里、蒲八线8.5公里、董黄线7.6公里、西杨线21公里;2条乡道:

车八线7公里、洪泉线4.5公里;

横四:

随羊线改建成二级公路69.3公里。

其中含4条县道:

荆羊线20.2公里、赤崇线2.5公里、官石线3.5公里、温随线7.6公里;2条乡道:

红芳线21.3公里、老伍线14.3公里。

四纵:

纵一:

赤新线改建成二级公路59公里。

其中含1条沿江快速通道:

陆口大桥接线18公里;2条县道:

小垸线5公里、渣枫线27公里;1条乡道:

九铁线9公里。

纵二:

仙崇线改建成一级公路22公里(“十一五”已改建35公里)。

纵三:

武赤线改建成一级公路13.5公里。

纵四:

嘉泉线二级公路路面改造18公里。

3、其它村级公路建设。

改建及新建沥青或水泥路1500公里。

4、农村公路危桥改造。

改造农村公路危桥856.9米/45座。

(二)水运建设

发展目标:

以武汉新港赤壁港区建设为契机,围绕“构建江海直达水运网络,形成港口码头专业化、港口装卸自动化、港口集疏运一体化、行业监管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将赤壁水运建成以长江为依托、内河为基础,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水上交通枢纽。

建设重点:

1、完成陆水河节堤航电枢纽工程,总投资20000万元。

2、航道建设项目2个。

一期节堤至洪庙长江口中14.5公里航道整治工程;二期节堤至陆水大坝31.5公里航道整治工程。

3、港口建设项目10个。

其中赤壁港区建设项目4个,即长江货运码头、散货码头(晨鸣纸业)、通用码头、长江赤壁客运(旅游码头);蒲圻港区建设项目4个,即陆水河1号旅游码头、陆水河2号旅游码头、陆水河3号旅游码头、陆水河散货码头(战略码头);大坝港区建设项目2个,即陆水湖客运码头、陆水湖散货码头。

4、船舶规划:

新增船舶运力5万载重吨。

5、支持保障系统规划建设项目2个。

即陆水湖搜救中心、赤壁市港航海事应急管理系统。

(三)站场建设

发展目标:

以实现基础设施网络化、客运便捷化、货运物流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最优化为目标,到2015年,基本实现赤壁市城区及主要乡镇拥有满足客货流量的现代化客货运输站场,公路客源和货源进站率要达到95%,确保农村外出人口主要集中地拥有客车停靠点。

建设重点:

建设三级客运站3个,即赤壁市城南客运站,即赤壁镇客运站,神山镇客运站;三级货运站4个,即望山货运站、城南货运站、赤壁货运站、汪家堡货运站;五级客运站5个,即荆泉客运站、柳山客运站、茶庵岭客运站、随阳客运站、泉口客运站;农村客运网点建成60个候车棚和100个招呼站。

(四)物流发展

发展目标:

围绕“一园区(赤壁市城区物流园)、二中心(赤壁陆水物流配送中心、武汉新港赤壁港区物流中心)、一平台(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多配点(中心乡镇物流配送点)、成体系(城乡物流配送体系)”为框架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

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按照现代物流的理念,将赤壁打造成立足鄂南、依托武汉、辐射鄂湘赣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建设重点:

1、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赤壁市城区物流园、武汉新港赤壁港区物流中心、赤壁市公铁物流配送中心和中伙镇等13个乡镇物流配送点。

2、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一是建立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二是建立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三是建立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3、打造一至两家新型物流企业。

充分利用联运总公司、汽运总公司、邮政现有运输网络优势,整合资源,采用先进的组织与管理技术和手段,在货物运输业务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综合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培育一至两家初具现代物流特征的本地物流企业。

(五)运输发展

发展目标:

基本建立起“政府规范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律发展”的行业管理体系,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对运输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形成以安全、便捷、畅通、高效为特征的高品质、智能型道路运输网络。

建设重点:

发展客运班线8条(县际以上线路4条,农村线路4条)。

依托通村公路建设,不断延伸旅客运输,开通赤壁至泉洪、柳山、团山、宝塔等4条客运班线,形成覆盖全市各乡镇、各村落的客运网络。

力争开通赤壁至十堰、长沙、西安、成都4条长途班线。

大力发展客运车辆,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新增和更新客运车辆52台。

全面提升运输装备等级和科技含量,使中高级客车普及率达90%以上。

道路旅游运输车辆、道路货物运输车辆引导朝“特、大、厢”方向发展,积极做好集装厢运输起步。

水上运输装备主要对旅游船舶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更新改造船舶,提高总体技术水平,环保和安全运输能力,向高速化、旅游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六)航空运输发展

我市位于武汉和长沙两座省会城市之间,地理环境优越,典型平原微丘地貌,平均海拔220米。

全市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迅猛,培育了一批深受海内外游客好评的旅游精品名牌,2009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增长27.8%。

预计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00万人次。

建设赤壁支线机场将会迅速推动我市及咸宁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牌,促进我市经济腾飞发挥重要作用。

发展目标:

建设一座4C支线机场,航站楼面积5000平方米。

七、“十二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科学编制规划,积极争取计划,加大项目储备力度。

科学编制规划是规划本身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这就要求规划既要考虑现实性,对眼前急需推动的项目进行有效实施,又要具有长远性和前瞻性,对整个区域交通发展作出合理布局、长远规划,发挥指导性作用,争取最大限度地融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推动“两型社会”发展提供交通支撑。

在未来的几年,我们继续加大对交通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计划,增加项目储备,做到重大项目建设接替有序。

2、广泛争取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项目实施的投入力度。

为确保交通专项规划顺利实施,我们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继续贯彻“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对交通建设统一立项,分项设计,分步实施,尽力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并通过上级投资补助、地方政府支持、社会捐资、利用外资等形式,加大损融资力度,为交通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3、完善监督机制,规范行业管理,提高交通建设与管理质量。

交通项目工程的实施,要进一步推行“四制”,即工程项目法人制、工程合同管理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不断完善“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增加质量控制的力度。

同时,不断规范行业管理,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从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财务监督、党风廉政等方面,加强对交通“软环境”的建设,推进交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重视资源节约,注重环境保护,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未来交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要采取集约化的方式利用土地,尽量提高单位土地的使用效率,不搞重复建设,不搞“面子工程”,要将有限的资金等各类资源优先利用到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影响全市经济发展大局的重大工程项目上来,实现交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改善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