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可编辑.docx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可编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可编辑.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可编辑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
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
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课文结构严谨。
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
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研读主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首先让学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孩子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九课。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改写的。
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胜利。
在事实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诸葛亮的才能,并自叹不如。
课文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广阔的胸怀。
这堂课,我在课型设计上进行大胆的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叫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若学生不会回答,师在点拨一下。
学生在读读、说说、议议、写写中不知不觉理解了课文,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说。
整个教学设计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了解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胜利并不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这课的主要目的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弄懂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用意是什么,而诸葛亮之所以乐意接受这一任务的原因又是什么,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周瑜又为什么自叹不如,从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真正搞清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三个步骤,其中,我较为满意的是第三个步骤,这个步骤我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边看边思考:
诸葛亮有胆有识体现在哪里?
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讨论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有的同学说周瑜假借议军事、公事,要诸葛亮答应在十天赶造十万支箭?
2、有的同学说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分明是要加害诸葛亮?
3、有的同学说我计算过了十万支箭十天就要造完,一天就要造一万支,这是不可能的等等。
同学们各抒己见,都说明自己的看法,从中明白周瑜的用心是要加害诸葛亮。
更精彩的是当属创意表达,实现“文本”的拓展延伸。
启发谈话,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有的同学说:
“鲁肃会感到很害怕。
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有的同学说:
“鲁肃会大吃一惊:
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我又说: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
第二,“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说并没有说完。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的话写出来吗?
”(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有的同学这样写: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看了同学们的杰作,我脱口而出:
“你们真棒,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
”
第三,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
为什么而“笑”?
生:
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已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
师: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
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
生:
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
生:
诸葛亮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
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
生:
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
__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公开课,这是赴天津学习上的第一节课: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
一节课下来,心情比较复杂,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
虽然整堂课都比较顺,都能按教学环节进行,重点能突出,教学目标也顺利地完成了,学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也有几处亮点。
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课堂生成的东西比较少,课堂的气氛也不够活跃,感觉是我引着学生按着我的思路、按着我的预设走,好像我变成了主人,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只是起着“导”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学任务。
可我却没能和学生在课堂上碰撞出火花,仅仅是走过场而已。
这堂课,我主要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方面?
”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都能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这让我感到了我们的学生和津南的学生的明显不同,通常我们的学生能根据老师的问题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即使能说也是简单的几句,这的孩子就不一样,每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已经习惯性地把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了,这和老师的长时间训练有关,平时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孩子对所学的知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不仅如此,这的老师对每个学年段的训练重点都非常熟悉,在教学中都能把课程标准的训练重点落到实处,就像我听导师的常态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就以训练学生概括__的主要内容,把握__的脉络为主,第二课时就深入地分析课文,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我主要抓住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来引导学生理解,抓住“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
“诸葛亮会笑谁?
”。
然后通过重点词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鲁肃的忠厚老实、周瑜的嫉贤忌能。
在引导的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可是我觉得自己少了点激情,没有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营造出来,如果气氛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总之,一堂课下来,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今后课堂上应改进的地方还有许多,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在教学课文《草船借剑》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非常感兴趣,就顺势利导:
我们来进行课本剧表演,好吗?
好!
大家一致同意。
于是,我们决定选取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作为剧本。
在看完了精彩的表演之后,他们余兴未尽。
于是,我请同学们再回头读读课本,体会体会人物的内心。
这时,有个同学提问了:
老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了,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你这个问题提的真好!
我连忙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大胆质疑,是啊,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只是__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__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
这位同学点了点头。
那好,我们接下来就根据刚才同学们的生动表演,以及你对课文的理解来把文中的提示语补充进去,好吗?
下面是一个同学们的发言片段。
生:
我给第一句加上故意,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
(读)
生:
我认为用明知故问更好(读周瑜明知故问:
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
生:
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
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
分明想陷害他。
生:
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面可以加上高兴。
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一定会非常高兴。
生:
我用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
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在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
本案例中,我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课本剧,凭借生活体验来感悟周瑜的面似和善却暗藏杀机,诸葛亮的料事如神成竹在胸。
从上例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阅读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的讲解远远代替不了学生的阅读实践,一旦学生有了个性化思维,个性化体验,必然会产生精彩独到的感悟、理解。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临近尾声,在分析总结人物个特征时,我提问:
同学们,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还有的说喜欢黄盖的忠诚、爱国……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当我要结束这个问题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
“我喜欢课文中的周瑜”,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学们也惊讶地望着他。
说实话,这篇课文我都教了好几遍了,每次都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可从来没有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与众不同的思维,作为教师,我应尽责任对他的创新思维加以呵护,想到此,我没有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接着说:
周瑜年少英才、武艺超群,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因为诸葛亮的才干超过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的,这也是一种进取精神,忌嫉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竞争,没有忌嫉,你就会自我满足,就会停止不前、他又例举了一个他曾经忌嫉过的一个同学的例子,他说正因为有忌嫉心的“激励”,才使他超过了这个同学,多么有理有据的发言呀,我立即对他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学们也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说真的,对于学生的这种逆向思维,我平时是很少见的,尤其没想到的是这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竟有这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见,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呀!
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
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
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
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
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
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
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
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平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
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
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
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
“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
”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
“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草船借箭>>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故事内容很简单,浅显易懂,而且有不少学生在之前都多少了解这个故事.但是作为教材出现,就要求通过读文、学文去感受人物的形象。
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要求通过某些重点词句来体会他的神机妙算,而这整篇文也是围绕”神机妙算”来展开的。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设计了大概的思路,后经过全体语文老师的指导、帮助,以及借鉴李雪松老师的一些教学方法,顺利地完成了两个课时的教学。
回想起来,有闪光点,也有遗憾的地方。
亮点:
1、层次清楚,条理清晰,目标明确。
第一节课导入、检测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解决“为什么借”这个问题;第二课时学习“怎样借”以及“借的结果”,体会并总结主要人物的形象,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质疑课题。
学生们自己围绕题目提问,说说自己想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哪些问题,就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学文。
一个题目往往是一篇__内容的浓缩,我经常引导学生抓题目中的关键字。
《草船借箭》很明显就是一个“借”字,抓到这个字后,学生们就很容易提出”为什么借”、“怎样借”。
。
。
。
。
一系列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学文,目的性更强,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
3、实物岩石。
在感知“雾大”时,我悄悄地在黑板上写个字,然后用白色粉笔涂抹,这样学生就一下明白“雾大”的好处---模糊视线。
以及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要调过来,我在黑板上画出长江的流向,用小船实物演示,孩子们一下就知道是为了要顺风顺水。
不足之处:
老师的讲多过于学生的读,多过于让学生自己去领悟。
这也是我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
有时感到上课很累,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讲,而学生就一直在被动地听,其实我是怕学生理解不了,想让他们听得更明白些,这是我教学上的一个误区。
其实错了,就像这两节课,学生基本没有朗读过全文,一共也就有三次左右的默读。
而剩下的时间就成了我的舞台,表面看起来上得很好,但这两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对课文了解了,还得了什么收获呢?
答案是没有,我忽视了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问题其实不用我讲,就通过学生自己读文,就能够找到答案,这样找到的答案他们印象会更深刻。
这个问题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并改正的。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
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才智。
我这节课上的主要资料是诸葛亮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这一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求知欲望比平时旺盛,好奇心和进取性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我觉得主要亮点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挖掘__的资料,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是他们学习语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课堂中,我抓住__中每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来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和运用本事。
例如这节课中,对谁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这样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这样的句式,还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样的资料,我都挖掘出来,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资料,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构成,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教师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
抓住课文的资料设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
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
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
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的心境,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
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资料的注意。
如复习借箭准备的环节,我出示了一只“草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根据“草船”说说借箭的准备工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本事。
又如教到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一句时,我画出简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船摆一摆,学生的兴趣都很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也更高。
存在不足:
一、教学资料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懂天文,识人心,晓地利,有胆略,会计谋。
要让我们班的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概括出这些原因,是相当难的。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资料,上课时我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懂天气、识曹操、晓地利、有勇气”几点更加具体,更加表面的原因。
课后一推敲,觉得原因具体了,学生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变窄了,并且和前后文资料有点“脱节”。
如识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识周瑜,识鲁肃。
从这点来说,“识曹操”作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够,但作为一种“概括”显然有所欠缺。
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那么,他的“神”表此刻哪里?
“妙”又体此刻何方呢?
能够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
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能够说__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
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后果点到即止。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
研究到学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去寻找原因,而忽略了“结果”。
比如当诸葛亮的船只逼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
而没有追问:
擂鼓呐喊的结果会怎样呢?
就转到另一个问题去了,虽然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这个结果。
总之,这节课有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后去改善。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一、教学效果
1.准确把握课堂目标。
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诸葛亮,让他十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从容向周瑜立下了军令状,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引出“造”箭结果: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在读中通过重点词语切入全文的教学重点。
我通过“神机妙算”一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法,一步步深入了解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过程,令学生清晰地认识了人物特点,使学生领会了“神机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义,并感受到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准确、精练地用词。
在课堂上,我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以学生的阅读分析为主,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激发学生亲近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成功之处
自主合作探究见真知。
课堂中我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研读第2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在学生汇报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通过细细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形象跃然纸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主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抛给学生后,让学生去找,小组合作去琢磨,然后带着他们体会,教给他们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学生读不出、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滔滔不绝让我们见识到了学生们知识面之广、思维能力之强。
三、不足之处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
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写了周瑜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