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825747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docx

高考常见古代文学常识集锦

高三古代文学常识积累

Ⅰ例题

【例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答案】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例题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在本文指的是丈夫的父母。

C.“国家”在古代有国家和帝王别称两个意思,在本文中是前一种。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答案】C从文章来看,此处的“国家”应是帝王别称,指皇上。

2015年高考模拟题文学常识归纳

1.(15’沈阳一监)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

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

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D.“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梏。

【解析】D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桎。

2.(15’贵阳监测)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解析】D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3.(15’唐山一模)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解析】A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

Ⅱ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年龄称谓】

1.襁褓:

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

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

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

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

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

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

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

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

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

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

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

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

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

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古代主要节日】

元日:

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人日:

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

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社日:

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寒食:

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清明:

四月初,扫墓、祭祀。

端午:

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七夕:

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中元:

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中秋:

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重阳:

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冬至:

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腊日:

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除夕:

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古代纪年法(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

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

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2)年号纪年: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

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

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

文学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Ⅲ课内涉及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的范围相当广泛,天文地理、科举官职、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都包含其中。

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对解释字句和理解内容很有帮助。

现就中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古文化常识,作简要说明并归纳整理。

姓名称谓

1.谦称:

主要用家、舍、愚、贱、敝、鄙、小等自谦,如“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

帝王自称朕、孤、寡人,臣子称臣、仆、下官,女子称妾,如“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烛之武退秦师》)。

2.敬称:

主要有称对方的字、号、斋名、谥号、庙号,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

称对方的官名、爵名,如“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

用令、尊、贤、贵、高、玉、大等敬辞表尊敬,如“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隙”(《触龙说赵太后》)。

其他朋友尊长称公、卿、君、大人、夫子、足下、子、媪、执事等,如“今急而求子”(《烛之武退秦师》),“夫子哂之”(《侍坐》)。

3.贱称:

主要有竖子、小子、黔首等,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小子无所谓”(《孔雀东南飞》),“以愚黔首”(《过秦论》)。

4.特称:

“从”表叔伯关系,“先”表已逝的尊长。

如“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官职科举

1.官职:

表授职的有拜、除、授、补,表升职的有迁、擢、升、陟,表降职的有黜、谪、贬、罢、左迁,表调动的调、徙、改、转、放、出、移,表到任的有就任、下车、视事,表主政的有知、用事,表离任的有乞骸骨、致仕等。

如“拜臣郎中”“过蒙拔擢”(《陈情表》)、“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予出官二年”(《琵琶行》)、“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2.科举:

表征辟荐举制的词有征、举、辟、召、察、荐等,如“察臣孝廉”(《陈情表》)。

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者分别称生员(俗称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如“举臣秀才”(《陈情表》)。

其他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称“童子”“童生”,如“操童子业”(《促织》),落榜称下第,如“应举下第”(《柳毅传》)。

3.学校:

古代学校有地方学校“庠”“序”,如“谨庠序之教”(《齐桓晋文之事》);有最高学府“雍”“太学”(也称“国子监”),如“援例入于北雍”(《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学校的教育人员有司业、博士等,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地理方位

1.地区行政:

如“中国”指中原地区,“江表”“江东”“江左”指长江以南地区,“关中”“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九州”“八荒”“四海”泛指中国,“郡”“路”“县”表行政区划。

如“莅中国而抚四夷”(《齐桓晋文之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烽火扬州路”(《京口北固亭怀古》)。

2.山川关隘:

如“江河”专指长江黄河,“山东”指崤山以东,“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3.方位:

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淮左名都”(《扬州慢》)。

天地四方称“六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宗法礼俗

1.宗法

(1)庙堂:

太庙指天子的祖庙,如“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伶官传序》)。

历代帝王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庙”作为王朝的代称,如“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过秦论》)。

在庙堂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如“以一少牢告庙”(《伶官传序》)。

(2)排行: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如“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祭十二郎文》)。

(3)伦常:

尊敬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礼俗

(1)冠礼:

古代男子在20岁时,把头发结起来,举行加冠仪式,叫“结发”“弱冠”“加冠”,表示成年,如“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冠者五六人”(《侍坐》)。

(2)婚礼:

女子出嫁叫适、归、于归,女子回娘家省亲叫“归宁”,如“吾妻来归”“吾妻归宁”(《项脊轩志》)。

(3)丧礼:

丧礼中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称“期”,穿九个月或五个月孝服的人称“功”,一般指关系较近的亲属,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

(4)宾礼:

九宾,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宾相接引宾客上殿。

如“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面礼称“质(贽)”,如“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5)尊卑:

车座上以左为尊,如“公子从车骑,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朝堂和官位上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次之西向,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历法天文

1.纪年:

有干支纪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王公年次纪年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列传》)。

2.纪日:

有干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石钟山记》);特定称谓纪日法,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赋》)、“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3.纪时:

有十二时段纪时,即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如“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十二地支纪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如“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毅传》);更鼓纪时,如“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记》)。

4.分野:

古人用天上二十八星宿的方位来划分地面区域,某个星宿对着某个地面,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1.孩提:

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

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

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

十岁以下。

  5.豆蔻:

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

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

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

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

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

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

男子五十岁。

  12.花甲:

六十岁。

  13.古稀:

七十岁。

  14.耄耋:

八十岁。

  15.鲐背之年:

九十岁。

  16.期颐:

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官职变化

  1.关于任职授官的:

  ①任:

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

授官,任命。

“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③除:

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

“拜亮为丞相。

  ⑤征:

征召(特指君召臣)。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⑥辟:

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⑦荐: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彧荐嘉。

  ⑧举:

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⑨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

  ⑩提:

提拔。

“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拔:

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

  封:

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赠:

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

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

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2.关于提升职务的:

  ①擢、升、拔擢:

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擢为后将军。

  ②进:

用于较高职务。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③起复:

恢复原职务。

“蒙皇上隆恩起复委用,正竭力图报之时,岂可因私枉法。

  ④超迁、超擢:

越级破格提升。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3.关于调动职务的:

  ①转、移、调、徙:

一般的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尉。

”“徙齐王信为楚王。

  ②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方进转为博士。

数年,迁朔方刺史。

  ③出:

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④陟:

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⑤补:

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

  4.关于兼职的:

  ①领:

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

“(范晔)服终,领新蔡太守。

  ②摄:

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羊舌鲋摄司马。

  ③权:

临时代职。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

  ④假:

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

代理官职。

“太祖行备武将军。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⑥署:

有“代理,暂任”的意思,指代理无本官的职务。

“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⑦护:

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之意。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5.关于降级免职的:

  ①罢、免、解、黜、夺:

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免官削爵。

  ②放:

委任委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

“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③贬、谪:

因过失而降级。

“贬连州刺史。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④革、褫:

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褫爵。

  ⑤左迁:

降级使用,贬官。

“心犹恨之,遂左迁毓。

  ⑥开缺:

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⑦致仕:

带职退休。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

到,去。

  2.劝:

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

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

教育感化。

5.按、案:

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

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

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

检举,揭发。

  9.白:

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

进谗言,说坏话。

  11.害:

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

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

指斥,指责,驳斥。

  14.让:

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

偏袒,伙同,包庇。

  16.矫:

假托,假传。

  17.质:

作人质;抵押。

  18.次:

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

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

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

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

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

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

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

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

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

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

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

军事首脑。

  (8)郎中:

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

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

宫廷侍卫。

  (11)校尉:

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

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

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

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

唐代谏官。

  (16)总督:

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

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

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19)太守:

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

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

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

  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

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

  知: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

  拜:

授予官职。

如: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

  选:

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

“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

任命,授职。

如:

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

  授:

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

“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

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

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

  封:

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

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

  察:

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

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

  仕:

做官。

如:

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仕宦:

做官,任官职。

如: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

  仕进:

进身为官。

如:

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

免去,解除官职。

如:

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

废掉官职。

如: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

  免:

罢免。

如:

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

  夺:

削除。

如: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

升官。

如:

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

在原官上提拔。

如:

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

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

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

一般指提升。

如: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

  陟:

进用。

如:

陟罚臧否,不宜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