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2362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9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docx

《电法勘探》实习指导书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

210305学制:

四年本科学时:

10学时

§1.1仪器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方法

一、DDC-2B型电子自动补偿仪

(一)DDC-2B型电子自动补偿仪原理及面板结构

DDC-2A型电子自动补偿仪是利用电流负反馈原理(图1.1.1)。

从理论上可以证明,当仪器放大倍数足够大时,由于反馈电阻RF的作用,造成很强的电流负反馈,以至于在输入回路形成一个与待测电位差ΔUMN大小十分接近,而方向相反的补偿电位差ΔUF,并且ΔUF随ΔUMN变化而变化,自动跟踪补偿,因此当精确地测定反馈电阻上的电流,并将电流表的微安数按相应的毫伏数刻度,则可直接测量ΔUMN。

另外,通过“测量选择”开关,将供电电流在标准电阻上的电位差观测出来,可测得供电电流。

 

图1.1.1电子自动补偿仪原理图

DDC-2B自动补偿仪是由输入装置、直流放大器、补偿电路和电源组成,仪器的输入装置包括AB和MN输入端、测量选择开关、供电开关、标准电阻、零点调节器和极化补偿器。

零点调节器用于补偿由于温度、湿度等影响引起仪器的零点位移,调节时仪器的输入端必须短路。

极化补偿器用于补偿测量电极之间的极差或自然电位差的干扰,通过调节“粗”、“中”、“细”补偿电位器即可输出±500mV范围内的电位差。

直流放大器采用直流负反馈调制式直流放大线路。

补偿电路由放大器的输出变压器、量程100μA的电流表及反馈电阻构成,并通过采用不同阻值的反馈电阻以扩大仪器测程。

仪器供电开关最大控制功率为4A×500V。

DDC-2B补偿仪的面板结构如图1.1.2,各部分功能介绍如下。

图1.1.2电子自动补偿仪面板

1.“AB”、“MN”插孔:

用于连接供电和测量线路。

2.“ΔV-IAB”测量开关:

开关置“ΔV”时,放大器输入端接MN线路,测量ΔVMN;开关置“IAB”时,放大器输入端接0.1Ω标准电阻,测量“IAB”。

3.“AB-断”供电控制开关:

控制仪器本身电源的通断,并用来检查电源电压是否满足要求。

置“断”时,仪器本身电源切断,电流表两端短路;置“开”时,仪器本身电源接通,电流表串接于放大器输出回路,用作指示器;置“E1”、“E2”时检查仪器内部电源电压。

4.测程开关:

仪器设有七个电位差测程:

1、3、10、30、100、300、1000mV,而相应的电流测程为10、30、100、300、1000、3000mA。

5.“M+--”开关:

改变MN电位差极性的换向开关。

6.“极化补偿-断”开关:

控制极化补偿电源的通断。

7.极化补偿“粗”、“中”、“细”调节旋钮:

可分别在±500mV、±18mV、±1.6mV范围内补偿极化电位差。

8.“零点调节”旋钮:

用以调节放大器的零点位移。

9.指示表:

表盘满刻度按100和30格刻度,测量时指示电流或电位差值。

(二)DDC-2B自动补偿仪操作方法

1.仪器电源检查:

将电源开关顺序转到“E1”、“E2”时,电表指针分别超过绿线,表明仪器电源电压满足要求。

2.仪器零点调节:

仪器电源检查正常后,将开关打开,MN短路,测量选择开关置ΔV,在1mV测程上,仔细调节零调电位器,使电表指针指零,在仪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零点调节器位置不变,无须每次测量前重新检查仪器零点。

注意零调时,极化补偿开关应置“断”的位置。

3.按要求连接好供电和测量线路。

4.电位差测量方法:

测量选择开关置“ΔV”,测程开关置于1000mV档,打开极化补偿开关,缓慢调节极化补偿旋钮,使电表指零,然后由大测程逐步换到所需要的测程上,调节各极化补偿旋钮,使指针归零,即完成极化补偿。

再将测程开关置于较大测程,按下供电开关,电表指针偏转的刻度指示ΔVMN(mV),若指针偏转未超过表盘满度的1/3,应减小测程重新供电,再行读数;若供电后指针反偏,改变换向开关,重新极化补偿后进行。

5.供电电流测量方法:

测量选择开关置“IAB”,选择适当测程并接通供电开关,则电表指示的电位差ΔV扩大10倍即为IAB值(mA)。

6.测量完毕后,关断所有电源开关,测程开关置1000mV档。

二、DWD-ⅡA型微机电测仪

(一)DWD-ⅡA型微机电测仪简单原理及面板结构

DWD-ⅡA型微机电测仪是用微处理机控制智能式电法仪器测量参数有自然电位差ΔVsp、总场电位差ΔV、供电电流IAB、二次电位差ΔV2、电阻率ρ、极化率η、半衰时St及综合参数Z=St×0.75η,其结构框图如图1.1.3。

本仪器使用80C39单片机完成整机的自动控制与数据处理。

 

图1.1.3DWD-ⅡA型微机电测仪结构框图

仪器的输入转换开关受计算机“ΔV/I”控制信号控制(信号为0时测ΔVMN;为1时测IAB)。

而“调零”控制信号控制输入短路开关,当信号为1时仪器输入端短路,进行放大器零点检查;反之进入测量状态。

仪器的放大电路部分由4级运算放大器组成,输入级采用前3级构成差动放大器,并将MN端的输入信号与D/A转换器送来的极化补偿信号进行比较以进行极化补偿,第四级运放是增益受计算机控制的程控放大器。

该仪器极化补偿原理是供电之前测出M、N之间的极差和自然电位值,然后进行A/D转换,由计算机算出其大小,再经过D/A转换、D/A反相及D/A衰减后输出补偿信号至输入级进行极化补偿。

仪器通过自动供电控制电路控制高压回路中V-MOS开关管的通断以实现供电。

另外,仪器还设有压制工频干扰的陷波器,及各种接口电路以完成整机的协调工作。

DWD-Ⅱ型微机电测仪面板结构如图1.1.4,各部分功能介绍如下。

图1.1.4微机电测仪面板

1.延时拨盘:

控制AB供电时间。

拨盘数为1~9,对应的供电时间分别为5、8、10、15、20、30、40、60、120S。

当供电前延时拨盘置“0”时,断电后不测二次电位差。

2.次数拨盘:

决定供电次数多少。

拨盘数为1~9对应的供电次数分别为2、4、6、8、10、12、14、16、18次。

次数拨盘置“0”时,进行单向供电,其它均为双向供电。

3.装置拨盘:

为AB/2极距代码。

应根据AB/2、MN/2极距设置拨盘数,其对应关系略。

计算机在测量过程结束后,根据装置拨盘数计算出装置系数和视电阻率值。

4.四组接线柱:

AB、MN接线柱;高压电源接线柱接供电电源;同步接线柱则用于控制配套的DJF-1型激电发送机,实现自动供电。

5.IAB/RAB按钮开关,未按该开关,监视AB回路供电,按下此开关,测AB回路接地电阻,但供电时不能按此开关。

6.高压反向开关:

改变AB供电极性开关,其中间位置为AB回路开路。

注意只能在断电时拨动此开关。

7.复位按钮:

计算机初始化,测量前必须按复位按钮。

8.启动按钮:

启动计算机工作的按钮开关。

9.电源开关:

仪器工作电源开关。

10.供电指示表头及液晶显示器:

监视AB供电和测量AB接地电阻,表头指示值为0、2、4、6、8、10对应的RAB分别为0、600Ω、1.2KΩ、2.5KΩ、5KΩ、10KΩ。

液晶显示器用于观测场值的显示。

(二)DWD-ⅡA型微机电测仪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

包括仪器内部电源的设置和检查,拨盘置某数以及RAB的测量。

2.打开电源开关,按复位按钮使计算机初始化,同时液晶显示器显示电池电压(应大于8.5V)。

3.高压反向开关应置于“+”或“-”位置,按启动开关,显示“1111”代码,仪器进入测量程序,同时进行极化补偿。

4.极化补偿结束后,显示自然电位值;约1秒后,仪器自动供电进行放大器增益调整,表头偏转,液晶显示器显示“000”;调整结束后,仪器自动断电,显示“1212”。

5.显示“1212”后,拨动反向开关换向,并按启动开关,AB回路进行正式测量的第一次供电,显示“001”,同时自动观测ΔVMN、IAB,然后断电。

6.仪器断电后自动转入二次电位差测量,二次电位差共测七块面积,并由此计算出η1~η7,测量结束后,显示“1212”,可进行下一轮反向供电。

当供电前将延时拨盘置“0”时,断电后,不测二次电位差,亦不计算极化率和半衰时,只计算视电阻率。

7.显示“1212”后,拨动反向开关按启动开关,AB进行第二次供电,显示“002”。

8.依次循环,显示“1212”,将反相开关反相,按启动开关进行下一轮供电,直至达到设定的供电次数后,显示“1999”,表示测量结束。

9.显示“1999”后,按启动开关读取测量结果。

每按一次显示一个参数,依次是:

总场电位差ΔVMN→供电电流IAB→电阻率ρ→001(极化率序号)→η1→...→007η7→半衰时St→综合参数Z。

如果接着按启动按钮,则从头重复显示。

这种手动换向工作方式最高工作电压400V,最大电流2A。

三、DWJ-1型微机激电仪

(一)简单原理及面板结构

DWJ-1型微机激电仪是微机控制的直流激电仪。

测量参数为:

总场ΔV、自然电位差ΔVsp、视极化率ηs、其中ηs可进行一块面积或多块面积的测量。

其结构框图如图1.1.5。

 

 

图1.1.5DWJ-1型微机激电仪结构框图

仪器的微机部分(计算机、A/D及D/A转换、数码显示、接口电路)及电路部分(输入短路开关、输入级、滤波级、程控放大、衰减和反相等)与DWD-Ⅱ型微机电测仪大致相同。

仪器设有多路转换开关,使得A/D部分即可接入基准信号(2.4V和0V)进行校准,也可将放大部分送来的被测模拟信号送入A/D部分转换为数字量后送入计算机。

拨盘的功能与DWD-Ⅱ稍有不同,DWJ-1激电仪设四个拨盘:

“延迟时间拨盘”—控制仪器在断电后开始测量的延迟时间,其范围为100~1000ms(拨盘数1~0);“积分时间拨盘”—控制仪器在测量二次电位差中的积分时间,其范围为100~1000ms(拨盘数1~0);“次数拨盘”—决定测量周期的次数,其范围为1~10次(拨盘数1~0);“周期拨盘”—通知计算机供电时间为1s、2s、4s、8s(周期分别为4s、8s、16s、32s)。

仪器可在短导线和外控两种方式下工作。

DWJ-1型微机激电仪由微机控制自动实现自然电位差ΔVsp、ΔV及ηs值测定。

ΔVsp的测量是通过测量正向和反向供电后断电末尾0.5s内的ΔV2残余值,将这两值相加并除以2得到,ΔVsp由微机记忆,通过D/A转换和反相后,自动进行极化补偿。

对ΔV值和ΔV2的测量,首先通过直接放大,然后进行A/D转换,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计数(其实质与积分测量相同),ΔV积分时间为0.1s,ΔV2的积分时间为100~1000ms,分十挡可选,而后计算机再根据ΔV和ΔV2计算ηs值。

由于使用微机,仪器内直流放大器的放大倍数、ΔVsp的测定及补偿、ηs值计算、所测的ηs值超差与否的判断及取舍、仪器的自检等均由微机控制完成。

DWJ-1型微机激电仪面板见图1.1.6,各部分功能介绍如下。

图1.1.6微机激电仪面板

1.总电源开关:

开关接通时,仪器中除微机外的工作电源均接通。

2.微机电源开关:

此开关接通时,微机接上5V工作电源。

(改装后的仪器将两个开关合并)。

3.液晶显示器:

显示测量结果、电池电压及错误类型的编号。

4.复位按钮:

按此按钮,计算机执行自检程序、仪器自检,若自检正常,显示电池电压(应大于8.5V)。

若自检不正常,则显示“E×××”错误。

5.启动按钮:

按启动按钮,计算机执行测量程序。

6.拨盘及MN插孔:

参数设置及待测信号输入。

(二)DWJ-1微机激电仪的操作方法

1.装好电池后,接通两个电源开关,按“复位”按钮,仪器自检,若一切正常,则显示电池电压。

2.拨盘置数。

3.将连接MN电极的插头插入MN插孔。

4.按下启动开关,仪器首先显示ΔVsp,而后显示各周期未经处理的ηsi值,当达到设定的观测次数后,自动停止测量并转入数据处理,微机把超差(与平均值相差10%以上)的ηsi舍去,对剩下的ηsi求平均值,ΔV的处理是求算术平均值,经过处理之后的ηs值与ΔV值在液晶显示器上交替显示。

若ηs数据很离散,所有数据均超差,这时微机保留所有的数据并求其平均值,并在ηs显示结果前加一个“E”号,电位差和ηs显示结果后面分别加“mV”和“M”以示区别。

5.工作结束后,先关断微机电源,后关断总电源。

在仪器操作过程中,有时会碰到测量无法进行,仪器出现错误显示的情况。

仪器出现错误显示,有可能是仪器出了毛病,但也有可能是操作者技术上的原因。

这时,可根据仪器所显示的错误编号进行判断。

如果是操作者本身的技术错误,操作者就可进行排除,下面这几个错误提示供操作者参考:

错误号

错误原因

处理办法

E006

拨盘置错,T延+T积+0.5s>T供

重新拨盘

E007

输入信号>3.58V,超过仪器测量范围

降低供电电压或减小MN

E008

自然电位>512mV,亦有可能是MN开路

检查MN回路

E009

输入信号<1.5mV,亦有可能是MN短路

检查MN回路

§1.2野外工作方法

一、装置形式、电极距及电极排列方向的选择

1.电剖面法装置和电极距的选择

在电剖面法中常用的装置有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和中间梯度装置等。

选择装置的电极距应遵循的总原则是:

1一般要考虑被探测对象顶部埋深。

②覆盖层的电阻率。

探测低阻覆盖层下的地质体要选用较大的供电极距。

③表土电性的不均匀程度。

大小选择的比例合适时,可降低表土电性不均匀的影响。

④为了获得探测对象的多种信息,可选用多组电极距观测。

⑤为了工作方便,

通常取点距的整数倍。

⑥选择电极距应在已知地质剖面上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

(1)联合剖面装置

装置形式为两个对称的三极(AMN和MNB)装置所组成,测量电极MN和无穷远电极C是共用的。

如图(1.2.1)所示。

在寻找良导的陡倾薄脉时,供电极距

应选为

=L+l(L,l分别为脉状

体的走向长度和下延长度之半);当欲分辨相临地质体时,应使

不大于地质体间距的二分之一;

①在进行地质填图或追索异常时,一般要求:

图(1.2.1)

至少应为被探测地质体顶部埋深的三倍即

②当探测对象的规模与埋深不清楚或变化范围较大时,应尽可能设计多种电极距进行观测,其极距变换比值不小于2为宜。

③“无穷远”电极一般应垂直测线方向布设,要求它与最近测线的距离为不小于

的5倍;当需要沿测线或斜交测线方向布设“无穷远”电极时,一般应超过

的10倍。

联剖装置K的计算公式为:

联合剖面法通常用于寻找良导脉状地质体的位置及产状。

其优点是异常幅度大,分辨能力强,如交点明显;缺点是效率低,地形影响大,一般在详查阶段中使用。

(2)对称四极剖面装置

装置形式为AMNB沿测线对称O点分布如图(1.2.2)所示:

图1.2.2该装置供电极距主要根据工区基岩顶板(或探测对象顶部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层的平均厚度H来确定,供电电极距

至少应为探测对象顶部埋深的4~6倍;测量电极距

应不小于探测对象顶部埋深,但也不宜超过

/3。

对称四极装置K的计算公式为:

对称四极剖面法通常用于了解基岩起伏,不同岩性接触面和古河道等。

基特点是曲线形态简单、易识别、异常幅度小,受表土不均匀和地形影响小、效率高。

图1.2.2

(3)中间梯度装置

中间梯度装置如图(1.2.3)所示。

属四极不对称装置。

供电电极AB固定,测量电极MN在AB中间的1/3或1/2范围内逐点移动测量,且可以一线供电多线测量,但最远的测线与供电线之间的距离不允许超过AB/6。

①AB极距的选择,最好通过已知点上的电测深试验结果来确定。

通常AB=(70~80)H(覆盖层厚度)。

对于激发极化法,取视极化率

达到最大值所相应的AB距离的3倍,做为最小电极距。

②测量电极距

2当须移动装置来完成整条测线的观测时,在相邻装置的接合部位应有2~3个重复观测点。

中间梯度法装置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对于主剖面:

对于旁剖面:

图(1.2.3)

D为旁剖面离主剖面的垂直距离。

当D=0时,便得到主剖面的K计算公式。

应注意:

AB中间点K值最大,中间点两边K值对称地减小。

中间梯度法由于AB电极中间部位电场较均匀,对于直立高阻岩脉,产状平缓的低阻矿体的视电阻率和视极化率异常较为明显。

鉴于该方法每敷设一次供电电极,可以同时沿几条相邻剖面进行测量,工作效率高,常用于面积性普查。

由于供电电极距大,要求供电电源功率较大,供电装置较笨重。

2.电测深法电极距系列及电极排列方向的确定

在电测深中常用的装置为对称四极装置。

由于电测深装置的测量结果是表示在模数为6.25厘米的双对数坐标低上,为使各电极距在取对数后间隔均匀,分布大约为1厘米,相邻两极距的比值通常选择为1.5。

最小极距(AB/2)应小于第一层的厚度,并至少用二、三个极距来测得该层的电阻率,以保证出现左支渐近线,在选择最大的AB/2极距时,必须使被研究的标准层清晰地表现在测深曲线上。

例如:

对于高阻层,近

的尾支渐近线上至少应有三个点。

通常测量电极距与相应供电电极距的比值关系为

电极排列方向一般应沿着岩层的走向布置,并适当考虑通行,接地和施工方便。

在同一侧区的电测深点的电极排列方向应大体相同,并和剖面方向一致,当地形坡度大时,应尽可能使电极排列方向与地形等高线平行。

电测深装置主要用于研究地电断面垂向的变化情况,确定水平(或小于

)地层的埋藏深度和产状,研究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及基岩起伏情况。

二、野外作业准备

(一)、仪器设备的检查与维护

1.发送机、接收机、发电机在工作前应系统检测其各项技术指标,在驻地试运行,确保安全、稳定可靠地工作。

2.用于实习的导线,特别是旧导线要认真检查有无破损点或断点。

发现破损点应用高压绝缘胶布或黑胶布逐层紧密缠绕好,力求所缠绝缘层平整、光滑,不要成为“肿瘤”。

3.对棒状铁、铜制电极要进行除锈处理,使电极表面光亮,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

4.在激发极化法中,使用的不极化电极极差应小于2mv,内阻小于1000

并将不极化电极放在盛有

溶液的容器中,电极并联起来以备使用。

(二)、健全劳动组织,明确工作职责

1.组长:

组长协助教师落实每天的实习安排,对组员进行具体分工,准备出工需用的仪器设备,外业完成后,负责检查仪器是否齐全。

2.操作员:

负责组织野外作业,并负责仪器安全。

指挥布站、跑极,核实点位和野外观测。

当确保质量后,可决定收工,通知切断电源,跑极员收线,现场审查记录,签名以示负责。

3.记录员:

核实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的位置,记录点号。

回报并记录观测数据,对跑极员反映的有用地形、接地和地质情况记于备注栏中。

及时计算测量参数并绘制草图。

协助操作员与跑极员的联络。

向操作员建议回程检查观测点,回到基地,对记录进行100%的复算。

4.跑极员:

负责收、放导线和布极。

及时报告测点位置、地形、地质等情况。

当准确布极困难,或接地电阻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规范要求移动电极位置,并报告测站。

在布设高压电源供电时,应确保人畜安全。

服从测站指挥,提高工作效率。

(三)、技术保安

技术保安是完成实习任务的重要保证。

实习中应讲究文明作业,杜绝人身和仪器事故。

1.野外人员应具备安全用电和触电急救的一般常识。

当使用高压电源时,“无穷远”供电电极或中梯装置A、B供电电极附近应设置明显警告标志或派人看守。

2.在测站布置妥当和电极接地完成后,测站应先通知作业人员再开始供电观测。

观测结束时应先通知发电机停车或切断电池箱电源,然后才通知跑极人员收线或转移供电极位置。

在作业人员处理供电线路故障的过程中,测站不得供电,故障处理者也应尽量避免身体触及裸露导线,只有故障排除,作业人员与测站通话联系之后,才允许继续供电观测。

3.野外进行漏电检查必须事先通话联系。

在检查漏电时,作业人员不得触及导线的裸露部分和进行导线的检查连接。

漏电检查完毕,测站告诉作业人员接好线路,等作业人员报告线路连接完毕后,才能供电。

4.遇有雷雨天气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将和测站有关的接线全部去掉,以防雷击。

收工时,关闭仪器的有关电源。

走路、爬山注意仪器设备和人身安全,时该牢记“宁走远,不走险”。

正确使用和爱护通讯设备,严禁用它开玩笑。

三、野外作业技术

(一)、测站布置

1.测站是野外作业中枢。

剖面测量时,测站位置应尽量靠近观测地段的中心,以便控制测区较大的面积。

测深测量的测站尽可能布置在测点附近。

通常选择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通行方便,避风干燥处。

测站应远离高压输电线和变压器,以避免电磁感应与电源漏电影响;测站应采取防潮(如地面上应铺上塑料布其上放好仪器)、防雨、防晒(撑伞)措施;把自测站引出的供电及测量导线绑在牢固的木桩上,以免放线时拖倒仪器及其附件。

当用发电机作电源时,供电站一般由教师负责,学生应协助布站,进行发电机试车以观察空载和负载条件下的运转情况;当用干电池作电源时,应按规定方式接好干电池。

2.检查仪器和控制面板线路连接情况,并检查仪器及通讯设备的电源及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检查通讯设备授话和收听效果。

3.检查仪器、导线及线架是否漏电并记录检查结果

4.核对各电极的点、线号。

5.导线敷设。

电极接地结束后,利用通讯设备与跑极员取得联系,先插好测量线插头,确认测量线完好后,再接好供电线插头.粗略测试供电回路电阻并进行试供电,选择合适的工作电压、电流,匹配好平衡负载。

应指出直流激电须供较大电流,供电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尽可能小,以减少功率消耗。

经逐项检查,凡不能符合技术要求的仪器设备应进行现场处理,直到症状消除合乎规定的技术要求后,方可进行观测

(二)导线敷设

为了防止导线敷设不当而引起电磁耦合,电磁感应或导线漏电,导线敷设应遵从下列规定:

1.供电、测量导线不允许相互交错敷设,应尽可能分列于测线两边,并保持一定距离,对电剖面测量,当M线(或N线)的长度小于1公里时,该间距可为1~5米;大于1公里时,应加大到5~20米;对电测深测量,由于通常采用扩展式电极距系列,故测量导线与供电导线的距离不应是固定的,一般以不小于1/10

为宜;对激发极化法来说,测量导线与供电导线的距离都应比电阻率法更大些,以降低电磁耦合影响。

2.测量导线一般应避免悬空架设,当导线穿越河道、池塘必须架空时,应注意将导线拉紧,以避免读数不稳定。

3.测量导线应尽可能远离高压输电线。

当必须通过时,应使那段测量导线与高压线方向垂直。

4.电线接头处应确保接头牢固和外皮绝缘好。

为避免导线损伤,放线时应边走边放,收线时应边走边绕动线架收线,不许拖曳收放线。

在导线收放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导线有无破损或扭结。

破损处应包扎绝缘;扭结处应放松理顺。

此外,应注意尽量不使导线承受过大拉力,当手感力量忽然增大时,切勿硬拉,应及时查明原因。

导线通过铁路、公路、河道或村庄时,应采取架空、埋土或从道轨下通过等临时性措施,以无碍车、船、人畜通行和避免导线损伤。

(三)电极接地

棒状电极接地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电极应尽量靠近预定接地点标志,垂直地表打入地下,并与地层密实接触,以减小电极的接地电阻。

2.电极入土深度一般应小于电极至MN中点距离长度的1/20,当电极距很小时,也应不超过1/10

3.当单个电极接地不能满足野外作业要求时,应采用多根电极并联成电极组。

(1)电极组任意电极间的距离应大于2倍电极入土深度。

(2)电极组通常应垂直测线打成一排或几排,只有受客观条件限制时,才可以绕接地点环形分布或沿测线排列。

为使装置系数K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电极组中单根电极与预定接地点之间的最大距离d应满足:

①当电极组垂直测线排列时,d应不大于

②当电极组沿测线排列时,d应不大于

③当电极组环形分布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