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272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

《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政治上册 371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docx

八年级政治上册371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案苏教版

3.7.1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教学重点:

承担责任的代价和不承担责任的后果

教学难点:

任何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

教学过程:

集体智慧

个性设计

教学反思

一、预习展示

【案例分析】2010年12月5日晚11时30分左右,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邮政局长谷青阳酒后驾驶单位公车在洛宁县涧口乡政府所在地以北新安虎线路段逆向行驶,连续撞倒正在赶路的七名青少年中的5人,当场撞死3人,另2人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思考: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起车祸?

学生讨论:

由于司机酒后驾驶造成了这起车祸;违章驾驶…

过渡: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行为与后果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

课堂导入

【名言赏析】:

结合这个案例,我们一起来看书本P76页,萨特的名言:

“人从他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师:

这句名言再次为我们证实了:

行为和后果是有密切的联系的,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正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板书:

一、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1.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三、师生互动学新课

[合作探究]

师:

接下来开始我们的探究旅程。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6海因茨的的故事,并根据要求进行分析。

试分析偷药的结果:

偷药:

不偷药:

活动一:

唇枪舌战

.就“偷药”和“不偷药”展开辩论(P77对话)

主张“偷药”:

主张“不偷药”:

师:

那难道就没有办法使海因茨既能救妻子,又不需要偷药吗?

生:

(回答略)

师:

其实,面对如此复杂的道德情形,人们的行为不只是“偷药”与“不偷药”的选择,评价的标准也不只是简单的对与错。

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有的行为是有意识进行的,有的行为则可能是无意识中做出的;有的行为的动机是善良的,有的行为的动机是丑恶的。

从行为的性质来看,有些行为是合法的,而有些行为则是违法的。

而这些作为的行为会产生相应得一些后果。

板书:

(1)作为的行为产生后果

师:

那之前我们海因茨陷在偷与不偷的两难境地里,我们有同学就说了:

有行为就一定有结果,那我没有行为就不会有结果,也就不会犯错了。

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并说说你的理由?

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我请同学回答。

生:

A:

同意,因为有行为才会有结果,才能对结果负责…

B:

不同意,因为有可能因为自己什么都不做而导致严重后果…

师:

结合刚才的学习和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得出,其实,有时不作为也会产生后果。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为”和“不作为”的内涵。

在法律上,人的行为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

作为,就是做法律鼓励做的和要求做的,即“当为而为”。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而未完成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

实质就是应当履行义务而不履行。

这时不作为的行为也可能产生后果。

板书:

(2)不作为的行为也产生后果

[走进生活]

活动二:

反思生活

师:

请同学们列举几个生活中“不作为”的例子,并分析后果?

(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来,请同学上台来讲)

生:

医生见死不救、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警察接警不出、父母遗弃子女、子女虐待老人、“拾金而昧”等不履行义务的现象;再比如我们同学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等。

师:

(小结)不管是作为还是不作为,都会产生后果。

可能是预期的效果,也可能出乎人的意料;有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也有可能不会直接表现出来;有可能后果会随着行为的发生而发生,也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后产生。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选择行为时,要首先考虑可能带来的后果。

师: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我们知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仅行为是多样而复杂的,行为导致的后果也是多样而复杂的。

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

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

板书:

2.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

首先我们来看个人的行为与后果

板书:

(1)个人的行为产生后果

师:

我们应该都听说过小悦悦吧?

请同学读这个事例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4日上午,广东佛山南海区检察院称已批准逮捕小悦悦碾压案嫌疑人。

师:

听了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试想,如果第一个发现小悦悦的路人能够及时地呼救,争取抢救时间,结果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生:

有可能小悦悦能够坚强地活下来。

师:

正是因为司机的不负责任、路人的冷漠自私,麻木无情,一个年幼的生命离我们而去。

因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

活动三:

分组讨论

假如你走在路上发现一位老奶奶摔倒在路上,你会怎么做?

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经济建设,从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导致了人们道德意识滑坡,自私冷漠。

因此中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以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公民素质。

活动四:

明辨是非

师:

在我们身边经常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请同学们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

①上学路上,时间紧急,前面绿灯换红灯,只有闯红灯。

②上课前,突然发现自己没带思想品德课本,在课前悄悄拿走邻桌的课本。

③课间,王明与刘心在楼道内追逐打闹,你推我搡。

④体育活动课上,李达和赵平因小事争吵,李达出手打伤赵平。

生:

学生:

闯红灯的后果是违反交通规则,还有可能出事故…

学生:

拿走邻桌课本有可能会被推倒,伤害到自己或别人…

学生:

互相追逐打闹有可能会被推倒,伤害到自己或别人…

学生:

两个人都受伤,伤害同学感情,受到老师批评…

师:

以上的这些行为都导致了不良后果,所以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那你能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因为先思后行带来的好结果的事例吗?

生:

有一次,同学喊我一起去网吧玩,我没有去,因为考虑到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网吧,结果我的同学收到了老师和家长的批评。

师:

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

有行为就会有后果,某种后果一定是由某些行为引起的。

有的行为会产生一个后果,而有些行为则会产生多个后果,其实是连锁的后果。

有的后果是由一个行为造成的,而有的后果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

师:

(过渡)个人的行为带来一定后果,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也会带来一定的后果。

板书:

(2)集体、国家的行为也会产生后果

我国建国以来,由于违背自然规律滥砍滥伐的行为,带来了伤害人民利益的严重后果。

如沙尘暴、洪涝灾害等。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采取的科学举措带来的后果是: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共享繁荣成果。

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工程。

师:

学习了本课,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收获呢?

生:

(回答略)

小结:

人的行为带来一定后果,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行为也会带来一定的后果。

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国家在做出某一个决定时,一定要考虑后果,要选择正义的事,选择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选择对自己有利而又不会损害他人的事。

四、当堂检测,定位辅导

(一)单项选择:

1、在法律上规定人的行为有()

A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B合法行为和不合法行为

C作为行为和不作为行为D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2、下列不属于不作为行为的是()

A警察出发违章司机B初二同学小民虽然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不理想

C因病人无钱医治,医院只好放弃救治D人类任意排污,造成环境恶化

(二)判断正误

()1.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做出一定的行为。

()2.每个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3.作为的行为都会产生一定的后果,而不作为的行为则不产生后果

()4.所有的行为都会产生我们预期的后果

()5.某个行为只会产生一个后果,而有的后果可能由一个行为造成,也可能是由多个行为造成的

(三)材料分析

中国一些游客到海外存在着“三宗罪”:

一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二是不守秩序不排队;三是不良的卫生习惯。

此行为导致国外一些高级酒店把中国游客列为不受欢迎的人。

(1)你能说明这些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吗?

(2)这则材料告诉我们:

板书设计:

第7课行为与后果

一、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1.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后果

(1)作为的行为产生后果

(2)不作为的行为也产生后果

2.行为与后果具有一致性

(1)个人的行为产生后果

(2)集体、国家的行为也会产生后果

宿豫区关庙中心学校(初中部)教学设计活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背诵默写诗歌。

难点: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

个性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

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

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

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

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

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

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

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

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

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

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三、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

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

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

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

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

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

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

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作业

布置

完成补充习题及课课练

板书

设计

板书设计

1\《春望》杜甫

破深触景伤怀

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2\《泊秦淮》杜牧

笼寒迷蒙悲凉

夜泊环境

商女犹唱议论针砭时弊

抒心中不满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现实

爱国

梦境

4\《过零丁洋》文天祥

首联生活经历

颔联国家个人

颈联忧虑不安

尾联高尚情操

备课评价:

年级主任(签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