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导学案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导学案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导学案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导学案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论文之信息技术条件下运用导学案提高学习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走入新课程,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普遍运用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
教师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丰富的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在教学中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也为班主任管理工作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新课程理念:
我校自2012年10月开始实施新课改以来,在山西太谷二中、山东昌乐二中、河北威县人才中学、江苏洋思和河南永威中学、河北衡水中学等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的基础上,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提出了适合自己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四步教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当堂坚持以学定教;二是坚持教与学的统一;三是坚持教为学服务。
这是四步教学法最为根本的思想和实质。
其核心是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享受学习。
思想性体现在:
第一,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第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包括强调的要着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通透的灵魂;第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要聚焦到学生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上,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要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的教学研究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活动教学论认为:
“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着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与外显活动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掌握学习模式是布鲁姆在群体教学个别化研究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掌握学习模式”由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群体教学、形成性评价、矫正学习和形成性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这些环节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地给教师与学生提供反馈,使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为后面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认识结构。
在美国的大、中、小学主要有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这些理论和模式都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过程的科学性。
这些理论和模式都突出了传统教育所忽视的情感作用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与学案导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这正是本课题“学科导学案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2、国内相关的教学研究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由浙江金华一中教师1997年秋首次在全国首次提出来的,目前全国进行“学案”教学的地区很多,其中进行学案导学的学校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有平江县第一中学、银川二中等等。
目前有关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案的构建原理、设计原则及组成部分,或是探讨“学案导学”的特征、涵义,或学对案导学应用的作简略论述,或是缺乏完整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体系框架的深入研究,或是把学案当成教案,机械地按学案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缺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或是把“学案”编写成为典型例题的习题集等。
怎样使导学案具有科学性,怎样探索出和我校“四步教学法”相适应的导学案资源,这些现实问题及解决方案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三)理论依据
1、尝试教学理论
为本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在:
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
尝试教学理论有其鲜明的特征,这可归纳成两句话,即“先试后导”、“先练后讲”。
一个完整的尝试教学过程包括以下6个步骤:
尝试准备→尝试问题→尝试指导→尝试练习→尝试评价→再次尝试。
根据尝试教学理论的实质和“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套基本操作模式,其教学程序分成7步进行:
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2、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舍去了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一途径,那无论是怎样先进的教学模式,都将是失败的。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研究价值
1、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缺乏自主探究性、思维拓展性、主动创造性和灵活处理性的一个规范式的程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它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或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舍去了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途径,那无论是怎样先进的教学模式,都将是失败的。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活泼、让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
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质的变化。
2、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采用高效课堂模式“四步教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当堂训练”,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
这是四步教学法最为根本的思想和实质。
“四步教学法”的思想性体现在:
第一,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的学习、享受学习;第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包括强调要着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通透的灵魂;第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要聚焦到学生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上,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要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
“四步教学法”的主线是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活动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对于学生而言,开展探究活动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第一,激发学习的兴趣;第二,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三,丰富学习的体验;第四,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五,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第六,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教学强调教师要在新课程教学中获得专业发展。
教师除了钻研教材,还必须收集整理许多相关的资源和信息,制作导学案来开发教材,这一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教师对这些课外资源的查询、归类、整理、添补、改造等都体现自身的价值观、教育观、文化观、审美观以及语言喜好取向。
在这一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学习、吸收、改造、创新等,对教师个人语文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教师要想获得专业提升,也必须从资源开发建设中获取营养。
(五)课题关键词界定
1、“四步教学法”
“四步教学法”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指导下,以“三个坚持”为内容的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构成:
自主学习(10分钟):
精设学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5分钟):
交流互动,合作探究;拓展延伸(10分钟):
释难解疑,总结反思;当堂训练(10分钟):
针对训练,矫正落实
2、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编制的学习方案。
3、信息技术
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
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高效课堂模式“四步教学法”的研究。
2、围绕“四步教学法”编制导学案的研究。
3、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研究。
4、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专项课题为载体,引导教师开展导学案教研,发表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将相关成果结集出版。
(二)研究对象和实施教师
1、研究对象
我们确定高二(19)班、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教学有效性研究。
2、实施教师
课题主持人许书军为主抓教学的副校长,研究教师冯长青、孟志国为培优班教师。
他们均为我校青年骨干教师,有着一定的研究经验。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针对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升和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理性的认识。
行动研究法具体策略为:
进入下一轮研究
问题——计划——行动(实践)——观察(检测)——反思
2、调查研究法:
对目前中学课程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采用问卷式、访谈式和数据采集式等方法适时向学生了解课题实施效果,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研究方法。
3、个案研究法:
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导学案的使用情况,讨论导学案的实际运用,找出科学方法,并形成文稿,再次返回课堂,纠正课堂出现的问题。
4、逻辑归纳法:
在实践过程中,分阶段总结探讨导学案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模式。
(四)研究内容
1、“四步教学法”与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关系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转变教学方式的背景分析;
(2)“四步教学法”模式及其特点;(3)“四步教学法”构成;(4)“四步教学法”具体流程及操作。
2、运用导学案提升教学效率。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导学案及其编制要求;
(2)学案导学的效用;(3)高中导学案编制成册。
3、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信息技术及其特征;
(2)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对教学的极大促进;(3)信息技术在高中课堂中的运用
4、围绕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组织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案导学、课例研究等专题,开展教学模式新探究,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校和老师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形成系列论文集、导学案系列集
三、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时代的呼唤、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低下以及教育理念的转变促使教学改革
1、时代的呼唤
21世纪国际竞争是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
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从上世纪末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了使我们的教育能不断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把脉时代发展潮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了。
在这样的大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勇于实践,在拼闯中走出一条高中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来。
2、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低下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缺乏自主探究性、思维拓展性、主动创造性和灵活处理性的一个规范式的程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它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或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吸取的知识营养多来自于课本和有限的一些资料。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3、新课程下高中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以学生发展为本,集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凡事都要循序渐进。
一些老师在还没有完全把握新课程的特点的时候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新颖性,结果学生没有改变,仍然是老师拨一拨,转一转,只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学生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接受,对其中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某些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
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点教师回应“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
“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
足见在一些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总希望学生是自己手中的木偶,在自己实现安排好的空间里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验预定目标。
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
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这样的课只是在作表面文章。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
关注我们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吧。
我们应该真正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二)“四步教学法”与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四步教学法”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核心理念指导下,以“三个坚持”为内容的教学方法。
一是坚持以学定教;二是坚持教与学的统一;三是坚持教为学服务。
这是四步教学法最为根本的思想和实质。
思想性体现在:
第一,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并享受学习;第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整体发展,要着力激发学生的活力,培养学生通透的灵魂;第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要聚焦到学生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上,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要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
“四步教学法”构成:
自主学习(10分钟):
精设学案,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15分钟):
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10分钟):
释难解疑,总结反思
当堂训练(10分钟):
针对训练,矫正落实
操作流程如图一:
具体操作如下:
1、自主学习(10分钟):
精设学案,自主探究
本环节属于课堂前延部分,给予学生大约10分钟的自主学习时间,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首先,教师需要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在熟悉学情、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编写学案。
编写学案时注意四点:
(1)设计“真问题”贯穿始终,既启发学生思考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安排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活动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仅为搞形式而无谓浪费课堂时间,降低课堂效率。
(3)针对重难点、考点、易错易混点等精选习题并体现层次性,这样既达到训练落实的效果又贯彻了素质教育。
(4)学案上要设计疑难问题展示卡,有助于老师在批阅学案时集中学生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这样使备课、讲课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并敢于放手给学生利用学案结合课本自主预习探究的机会。
蔡元培先生说过:
“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学”中充分暴露思维、暴露问题,提高老师上课的针对性。
老师如果怕学生出问题而不让学生“自学”,就会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思维惰性,学到的知识也是假知识、死知识。
学习的效率自然也高不了。
再次,学生应该利用自主学习时间,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结合学案自主探究新课知识,完成自主探究相关问题,并把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如实填在展示卡上。
2、合作交流(15分钟):
交流互动,合作探究
本环节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主要有两步:
首先,学生交流展示自主探究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成果,相互评析去粗取精,并作简洁评价同时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正确的观点。
其次,合作探究,释难解疑。
老师首先要根据学情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提出合作探究问题(来源一是学生疑难问题展示卡出现比较集中并比较典型的问题,二是老师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问题);其次,各小组分工明确进行讨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学生相互质疑问难、辩驳解疑过程中提高学生辨析能力,同时在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同学的观点来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观点,达到“兵教兵”的效果。
老师在该过程巡视检查,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了解学生的思维,找准问题所在。
最后,各小组把本组达成的一致意见交流共享,小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辩论。
3、拓展延伸(10分钟):
释难解疑,总结反思
本环节是在交流环节结束后,老师要做准确、客观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出现的疑难、重难点精讲点拨,对知识、能力、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使学生实现对本堂课知识的升华。
之后,给学生几分钟让其在知识、方法、能力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构建知识树,感悟自己本堂课的收获。
学生之间对自己的知识树及收获进行交流。
4、当堂训练(10分钟):
针对训练,矫正落实
本环节让学生限时完成学案设计的针对性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完成后,老师展示答案,小组成员互批,错点当堂反馈。
老师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讲评点拨,及时矫正,甚至可以对易错点进行变式训练达到巩固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三)导学案与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编制的学习方案。
是集教案、学案、笔记、达标测评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目前国内有关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案的构建原理、设计原则及组成部分,或探讨“学案导学”的特征、涵义,或对学案导学的应用作简略论述,或把学案当成教案,机械地按学案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把“学案”编写成为典型例题的习题集等。
大都缺乏对完整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体系框架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严重阻碍了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涅灭了“学案导学”的真正内涵,使之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负担。
但在我校,要求教师真正围绕“四步教学法”编制利于学生学习和能力提高的导学案。
在“自主学习”环节,要求教师经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编制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问题一般涉及到教学的目标和自学指导,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关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于价值观等各方面;在“合作交流”环节,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比如必须精通教材,融会贯通,深刻理解课堂学习目标,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方法、情感,了解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等来编制学案。
它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以问题为主要形式,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展示。
在“拓展延伸”环节,要求教师精选讲授内容,拓展延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拔高知识,提炼方法,并进行知识总结,形成知识体系;在“当堂训练”环节,要求教师选编一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习题,以“紧扣教材、当堂完成作业”为目标来编制习题,并让学生在实练中总结经验教训。
(如图二)
“导学案”的运用对于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新课改的的精神指导下,导学案以教师的教与学为研究对象,定位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由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堂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成“重思考、重交流、重展示,堂堂满堂彩”的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学模式。
它摒弃了传统备课模式中的形式主义,追求的是实际效果。
避免了传统备课无效而繁琐的项目及要求,避免了抄袭现成教案,应付检查,造成备课与学情严重脱节的状况。
它将“集体备课”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统一。
一份好的“导学案”,教学思路既是统一的又是多元的,既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又有个人施展的空间。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把握教材,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教材、发现问题、合作探索解决),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并最大限度地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教与学的创新。
通过“导学案”科学有效的导学、导思、导议、导练、导评,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为学生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创设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加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活动,有利于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养成,也有利于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四)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吸取的知识营养多来自于课本和一些有限的资料。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如果舍去了通过信息技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一途径,那无论是怎样先进的教学模式,都将是失败的。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研究成果与影响
本课题自从开展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学校领导的具体领导下,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集思广益,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大胆推开导学案的普及运用,效果良好。
(三)研究分析
(1)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资源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阅读量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阅读资源开发指导意见,结合语文本身特点,我们课题重视阅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增强语文知识的积累。
而在这种语文积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Ⅰ是语言材料的积累——读本开发的作用。
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真正学好语文这门学科。
而一般情况下语言材料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肯定是以一定的文本为载体的。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Ⅱ是语言典范的积累——诵本开发的作用。
诵本收录古今中外精彩的语篇章等。
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语汇、深刻的思想、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积累语言典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
Ⅲ是语言规律的积累——学本的有效利用。
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
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
而学生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反复多次的感性接触进行的,这就势必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读、写来达到这一目的。
由此可见,语文的积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以大量的阅读材料为依托,通过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所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阅读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确实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信息技术环境阅读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针对不同阅读材料所构成地不同阅读课型,我们研究了针对性的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这些模式具有一套操作的系统要求和基本程序,使得教学模式可以被传授和学习、被示范和模仿,使模式的运用成为一种技术、技能和技巧,而实验教师登讲台就有了进行教学的“常远见武器”,获得预期的实验效果。
教师在运用这些“基本套路”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条件或情境灵活调整,形成适合教学实际的“变式”。
教学模式示范引导功能的发挥,对于实验教师尽快展开实验教学、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正常教学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