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2135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 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docx

宏观经济学第二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

第二篇古典理论:

长期中的经济

第三章国民收入:

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3.1什么决定了产品与服务的总生产?

一个经济的产品与服务的产出——GDP——取决于:

(1)它的投入数量,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数量;

(2)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能力,这种能力用生产函数来表示。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

用于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投入。

最重要的两种为资本(人们使用的一套工具)和劳动(人们用于工作的时间)。

本章假定K和L都是固定的且得到充分利用。

2.生产函数:

Y=F(K,L)

反映了把资本和劳动变为产出的可利用技术

(1)规模报酬不变:

所有生产要素增加相同的百分比引起产出增加同样的百分比。

3.产品与服务的供给

由于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共同决定了所供给的产品与服务的数量,故是不变的

3.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给生产要素

基于价格调整使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这一古典思想和每一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这一较近代的思想。

这种理论被称为新古典分配理论。

1.要素价格

供给给生产要素的报酬数量。

只有两种要素的经济中,指的是工人所赚到的工资和资本所有者收取的租金。

2.竞争性企业面临的决策

竞争型企业:

对市场价格没有什么影响。

投入和产出的价格都视为由市场决定

(1)利润=收益-成本=收益-资本成本-劳动成本=P×Y-R×K-W×L=PF(K,L)-RK-WL

R:

租赁价格

3.企业的要素需求

(1)劳动的边际产量:

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多雇佣一单位劳动所得到的额外产量

大多数生产函数具有边际产量递减的性质

(2)从劳动的边际产量到劳动需求

Δ利润=Δ收益-Δ成本=P×MPL-W

故MPL=W/P即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3)资本的边际产量和资本需求

同理得MPK=R/P即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

4.国民收入的划分(即生产要素市场如何分配经济的总收入)

(1)经济利润=Y-MPL×L-MPK×K

Y=MPL×L-MPK×K-经济利润

欧拉定理:

如果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F(K,L)=MPL×L-MPK×K,即规模报酬不变、利润最大化、竞争性意味着经济利润为零。

(2)会计利润=经济利润+MPK×K

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利润”大部分应该是资本收益

总结:

每一种生产要素都被支付了其边际产量,这些生产要素报酬耗尽了总产出。

总产出被划分为资本报酬和劳动报酬,两种要素的报酬取决于他们的边际生产率。

5.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1)即要素份额不变

F(K,L)=AKαL1-α

则有资本收入=MPK×K=α×Y;劳动收入=MPL×L=(1-α)×Y

α是产出中资本的份额,(1-α)是产出中劳动的份额;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比率固定为(1-α)/α;要素份额只取决于参数α,而不取决于资本量、劳动量、用参数A衡量的技术状况。

(2)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

(3)平均劳动生产率=Y/L,平均资本生产率=Y/K;

(4)若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与其平均生产率成比例

3.3什么决定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GDP=C+I+G+NX

只考虑封闭经济时,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Y=C+I+G

1.消费

(1)可支配收入=Y-T

(2)消费函数:

C=C(Y-T)

(3)边际消费倾向MPC,即消费函数的斜率

2.投资I

(1)投资品的需求取决于利率(利率衡量了为投资而融资的资金成本)

(2)名义利率:

投资者为借入资金支付的利率

实际利率:

校正通货膨胀效应后的利率

(3)投资函数:

I=I(r)

3.政府购买G

(1)政府支出包括联邦政府购买枪支、导弹以及政府雇员的服务;穷人的福利和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的支付,即对家庭的转移支付

(2)转移支付属于政府支出,但不属于政府购买,不包括在G中。

但转移支付对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有间接影响,它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则T的定义可以修改为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可支配收入Y-T既包括税收的负效应,又包括转移支付的正效应

(3)政府有平衡的预算:

G=T;预算赤字:

G>T;预算盈余:

G

(4)本章将政府购买和税收视为外生变量,即固定的

3.4什么使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

利率是实现供给和需求均衡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价格

(右上角带#表示为固定变量)

1.Y#=C(Y#-T#)+I(r)+G#,这个方程的含义为:

产品的供给等于其需求,需求是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和

2.r是唯一尚未决定的变量,通过r的调整确保产品的需求等于供给。

利率越高,投资越低,产品与服务的需求C+I+G越低。

均衡利率下产品与服务的需求等于供给

3.金融市场的均衡:

可贷资金的供给和需求

4.国民储蓄(储蓄):

I=Y-C-G

(1)私人储蓄=Y-T-C;

(2)公共储蓄=T-G;

储蓄:

S=(Y-T-C)+(T-G)=Y-C-G=I

说明:

金融市场流入的流量(私人与公共储蓄)必定与金融市场流出的流量(投资)平衡

(3)易得S#=I(r)

利率将进行调整,直到企业想要投资的量等于家庭想要储蓄的量为止。

5.储蓄的变动:

财政政策的效应

(1)政府购买增加

总产量固定,可支配收入不变,故投资等量减少

政府购买的增加引起利率上升和投资减少——挤出效应

可以理解为:

政府购买增加——通过借贷——减少公共储蓄——减少国民储蓄——可用于投资的可贷资金减少——可用于投资的可贷投资供给左移——初始利率处,可贷资金的需求大于供给——均衡利率上升到投资曲线与新储蓄曲线的交点。

(2)税收减少(与政府购买的增加相似,通过影响消费来起作用)

减税挤出投资并提高利率

消费增加使国民储蓄S等量减少

6.投资需求的变动

投资需求可能增加的原因:

a.技术创新(导致投资需求增加);b政府通过税法鼓励或抑制投资

(1)当消费与储蓄固定不变

(2)当消费以及储蓄取决于利率

消费的减少为投资释放了资源

 

第四章货币与通货膨胀

4.1什么是货币

货币:

是很容易地用于交易的资本存量

1.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三种职能:

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交换媒介

(1)价值储藏手段。

货币是一种把购买力从现在转换到未来的一种方式。

(2)计价单位。

货币提供了可以标记价格和记录债务的单位。

(资源是根据相对价格配置的)货币是衡量经济交易的标尺。

(3)交换媒介。

货币是我们用以购买产品与服务的东西

资产的流动性:

一种资产可以转变为交换媒介和用于交换其他东西——产品和服务——的容易程度

货币使间接交换成为可能,否则只能依赖于需求的双向一致性

2.货币的类型

(1)法定货币。

由政府的规定或法令确定为货币的

(2)商品货币。

如金子。

金本位制:

把黄金作为货币的经济。

3.法定货币的演变

人们愿意接受黄金这样的商品货币是因为它有内在价值

演变过程:

(1)政府可以铸造成色与重量可知的金币

(2)黄金券——可以兑换为一定黄金的纸钞。

最终不会有人携带黄金,而这些以黄金为后盾的政府钞票就变成货币本位。

(3)每一个人在交换中都继续接受纸币,这些纸币就有了价值并发挥货币的作用。

商品货币体系演变成法定货币体系。

每个人都认为法定货币有价值,因为他们预期到其他每一个人也都认为法定货币有价值。

4.如何控制货币量

货币供给:

一个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

(1)商品经济中,货币供给就是商品数量;法定货币经济中,政府控制货币供给。

(2)货币政策:

政府对货币供给的控制

(3)货币政策委托给中央银行,美国的中央银行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联储(Fed)

(4)美联储控制货币供给的主要方法是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

5.如何衡量货币量

(1)货币量:

是用于交易的资产存量的总量。

(2)通货:

未偿清的纸币与硬币之和

(3)活期存款:

人们在自己支票账户上持有的资金

衡量货币量时,应该讲活期存款加到通货中

(4)货币衡量指标:

(a)C(M0):

通货(现金)

(b)M1:

通货加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和其它支票性存款

(c)M2:

M1加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余额、储蓄存款(包括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以及小额定期存款

4.2货币数量论

1.交易与数量方程

数量方程: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交易量;即M×V=P×T

T:

一年中用产品或服务交换的次数

P:

一次典型交易的价格——交易的美元数量

PT:

一年中交换的美元数量

M:

货币量

V:

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在一个给定的时期一张美元钞票转手的次数

例如:

假定某一年中以每块0.5美元的价格出售了60块面包。

经济中货币量是10美元。

V=PT/M=0.5×60/10=3

2.从交易到收入

因为交易次数难以衡量,故将其替换为总产出Y

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价格×产出,即M×V=P×Y

Y:

实际GDP

P:

GDP平减指数

PY:

名义GDP

V:

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

3.货币需求函数和数量方程

(1)M/P:

实际货币余额——衡量货币存量的购买力

(2)货币需求函数:

表明人们希望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数量的决定因素

(M/P)d=kY,告诉我们对每一美元的收入,人们想持有的货币。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与实际收入成比例。

(3)假设实际货币余额等于供给M/P

继而M/P=kY;MV=PY,其中V=1/k。

说明了k与V的反比关系(对每一美元人们想持有的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即转手次数)

4.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假设

货币数量论

(由5.的分析,货币数量论说明,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能够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

假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

MV#=PY,说明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货币量决定了经济的产出的美元(名义)价值(PY)

5.货币、价格和通货膨胀

(1)解释什么决定经济的价格总体水平

Y:

由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决定

PY:

由货币供给M决定

P:

产出的名义价值PY与产出水平Y的比率

换言之:

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实际GDP,货币量决定名义GDP(M=PY/V#),GDP平减指数是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

(2)通货膨胀率:

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动π=ΔP/P

M的百分比变动+V的百分比变动=P的百分比变动+Y的百分比变动

(a)货币量的百分比变动由中央银行控制

(b)货币流通速度的百分比变动反应货币需求的移动,我们假设V#,ΔV%=0

(c)价格水平的百分比变动是通货膨胀率

(d)产出水平的百分比变动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增长和技术水平,我们把ΔY%视为给定。

(e):

(a)—(d)说明了,货币供给的增长决定了通货膨胀率

4.3货币铸造税:

从发行货币得到的利益

(1)政府可以用三种方式为其支出融资:

税收、出售政府债券向公众借款、发行货币

(2)货币铸造税:

通过发行货币筹集的收入

就像征收一种通货膨胀税,通货膨胀就像是对持有货币征的税。

(3)在经历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里,货币铸造税常常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确实,发行货币为支出融资的这种需要是恶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4.4通货膨胀与利率

1.两种利率:

实际利率r与名义利率i

r=i-π

2.费雪效应(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1)费雪方程:

i=r+π,说明名义利率可以由两个原因变动:

实际利率变动和通货膨胀率变动

(2)第三章说明了实际利率的调整使储蓄与投资平衡

(3)货币数量论说明了:

货币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4)货币数量论和费雪方程共同说明了货币增长如何影响名义利率

(5)费雪效应:

货币增长率提高1%——通货膨胀率上升1%——名义利率上升1%

3.两种实际利率:

事前的与事后的

Eπ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1)事前实际利率:

预期的实际利率i-Eπ

(2)事后实际利率:

实现的实际利率i-π

(3)由于名义利率不能对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做出调整,只能对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费雪效应可以更准确的写为:

i=r+Eπ

(4)事前的实际利率由产品与服务市场的均衡决定,故名义利率i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率Eπ的变动而变动

4.5名义利率与货币需求

1.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是i,即r-(-Eπ)=r+Eπ=i。

货币的需求量取决于持有货币的价格。

因此,货币的实际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和名义利率(M/P)d=L(i,Y)

收入越高,名义利率越低,则货币需求量越大

2.未来货币与现期价格

(1)M/P=(M/P)d=L(i,Y)=L(r+Eπ,Y)

说明,实际货币余额的水平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率

上述函数中名义利率的存在,提供了另一条货币供给影响价格水平的因素。

(2)货币数量论(MV=PY)认为,今天的货币供给M决定今天的价格水平P,这在名义利率i和产出水品Y不变的前提下是成立的,此时价格水平与货币供给成比例变动(根据

(1)的方程)。

但名义利率不恒定,它取决于预期通货膨胀,继而取决于货币供给的增长

(3)这说明了,价格水平不仅取决于今天的货币供给,还取决于预期的未来货币供给

宣布增加货币供给——预期通货膨胀上升——名义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而供给不变)——价格水平更高

结论:

价格水平取决于现期的货币供给和预期的未来货币供给的加权平均值。

4.6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1.外行观点和古典理论的反应

经济福利取决于相对价格,而不取决于价格总体水平。

2.预期的通货膨胀成本

(1)通货膨胀税

鞋底成本:

减少货币持有量带来的不方便——较高的通货膨胀导致较高的名义利率,继而导致较低的实际货币余额

(2)菜单成本:

高通货膨胀使企业更频繁的改变他们的标价

(3)面临菜单成本的企业不会频繁改变他们的标价,因而,通货膨胀率越高,相对价格变动越大。

导致资源配置在微观上的无效率

(4)税法的结果

(5)生活在一个价格水平变动的世界中的不方便。

人们需要进行通货膨胀校正

3.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的成本

在个体中任意再分配财富

(1)债务人与债权人

(2)损害了靠固定养老生活的人

高通货膨胀是多变的通货膨胀。

平均通货膨胀高的国家往往各年的通货膨胀率变化也很大

4.通货膨胀的一个益处

一定程度的(温和的)通货膨胀可能使劳动市场更好的运作——通过通货膨胀削减实际工资

4.7恶性通货膨胀

1.恶性通货膨胀的成本

鞋底成本很严重、菜单成本更大了、相对价格不能正常的反应真实的稀缺性、扭曲了税收系统、

最终会导致非官方货币代替官方货币

2.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由于货币供给过度增长

恶性通货膨胀——税收的滞后性,实际税收减少——更加依赖货币铸造税

即便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但恶性通货膨胀的结束往往是财政现象(政府决定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减少对货币铸造税的以来,从而缓解通货膨胀)。

4.8结论:

古典二分法

(1)实际变量:

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如数量和相对价格

(1)名义变量:

用货币表示的变量,如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以及一个人收取的货币工资。

(3)古典二分法:

名义变量和实际变量在理论上的分离

(4)货币中性:

货币对实际变量无关性

 

第五章开放的经济

国家间产品与服务的流动总是与等价的为自办积累融资的资金流动相匹配

5.1资本和产品的国际流动

1.净出口(贸易余额)的作用

(1)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最普遍形式:

Y=C+I+G+NX,(NX=X-IM)

(2)净出口=产出-国内支出,即NX=Y-(C+I+G),说明在开放经济中,国内支出无需等于产品与服务的产出

2.国际资本流动和贸易余额

(1)Y-C-G=I+NX,S=I+NX,NX=S-I,即净出口等于储蓄-投资,净出口即贸易余额。

(2)S-I:

资本净流出(国外净投资),反映了国际间为资本积累融资的资金流动。

可以理解为用于兑换外国通货的美元供给。

(3)资本净流出总是等于贸易余额

(4)贸易盈余:

S-I>0,NX>0,我们是净债权人

贸易赤字:

S-I<0,NX<0,我们是净债务人

贸易平衡:

S-I=NX=0,进口值等于出口值

(5)无论外国人购买债券还是国内资产,都拥有一部分国内资本存量

3.产品与资本的国际流动:

一个例子

比尔盖茨把一套系统以5000日元卖给了日本人。

他如何处理这5000日元

(1)塞在床垫里。

相当于把一部分储蓄配置到了日本经济,而不是美国的一笔投资,故美国储蓄大于投资,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上升

(2)买进日本股票。

美国储蓄还是流到了国外,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上升

日本恰与上述两种情况相反,减少了储蓄,因而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下降。

(3)购买日本制造的产品。

美国进口上升,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都没变。

(4)在银行里把5000日元兑换成美元。

则取决于银行如何处理这笔钱。

5.2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

1.资本的流动性与世界利率

世界储蓄与世界投资的均衡决定了世界利率,即决定了小国利率。

2.为什么假定小型开放经济

3.模型

4.NX=(Y-C-G)-I=Y#-C(Y#-T)-G-I(r*)=S#-I(r*)买进日本股票。

美国储蓄还是流到了国外,净出口和资本净流出上升

贸易余额是由在世界利率水平时的储蓄和投资之间的差额决定的

4.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

(1)国内的财政政策

(a)政府增加购买——G增加——S=Y-C-G减少——世界利率不变,投资不变——储蓄降至投资以下,一些投资需通过国外借钱来融资——NX=S-I,S下降,则NX下降,出现贸易赤字

(b)税收减少——T减少——可支配收入Y-T增加——刺激消费——减少国民储蓄S=Y-C-G——同(a)

(2)国外的财政政策

外国(非小国)财政扩张时(如政府购买增加),会影响世界储蓄

(3)投资需求的移动(原因可能是政府提供投资税收抵免而改变税法,鼓励投资)

(4)评价经济政策

增加投资或减少储蓄的政策会造成贸易赤字,减少投资会增加储蓄会造成贸易盈余。

贸易赤字可能是低储蓄的反应

(a)封闭经济中,低储蓄导致低投资(封闭经济中的储蓄和投资永远相等)和未来较少的资本存量

(b)开放经济中,低储蓄导致贸易赤字以及外债增加,而外债必须偿还

这两种情况下,现期的高消费都导致未来的低消费,子孙后代承担低国民储蓄的负担。

(c)贸易赤字并不总是代表经济弊病

5.3汇率

1.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1)名义汇率e:

两个国家通货的相对价格

汇率上升——美元升值、货币坚挺;汇率下降——美元贬值、货币疲软。

(2)实际汇率ε(又称贸易条件):

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我们能按什么比率用一国的产品交换另一国的产品。

(3)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国内产品的价格/国外产品的价格

即:

实际汇率=名义汇率×价格水平比

ε=e×(P/P*)

(4)结论:

如果实际汇率高,外国产品就相对便宜,本国产品就相对贵,反之亦然。

2.实际汇率和贸易余额

(1)实际汇率低——净出口需求量高

(2)实际汇率高——净出口需求量低

(3)将这种关系写为NX=NX(ε)

3.实际汇率的决定因素

(1)实际汇率与净出口相关

(2)贸易余额(净出口)=资本净流出=S-I,储蓄由消费函数和财政政策决定,投资由投资函数和世界利率决定

(3)对5—8图的另一种解释:

(S-I)是用于交换外汇和在国外投资的美元供给,NX(ε)是想用美元购买我们的产品的外国人的净美元需求

4.政策如何影响实际汇率

(1)国内的财政政策

储蓄减少——可投资与国外的美元供给减少——美元更值钱了——国内产品相当于国外产品变的昂贵——汇率上升——降低净出口

(2)国外的财政政策

(3)投资需求的移动

5.贸易政策的效应

减少进口

(a)模型说明,保护主义政策只是导致实际汇率上升。

因为国内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国外产品的价格的上升(国外产品换取中国产品十分困难),通过刺激进口和压低出口而减少净出口。

故汇率升值抵消掉了由于贸易限制而直接增加的净出口。

(b)保护主义政策确实改变了贸易量,即等量减少了进口和出口。

(c)虽然这些政策使社会内的某些集团获益了,但整个社会的情况恶化了

6.名义汇率的决定因素

(1)ε=e×(P/P*)

→e=ε×(P*/P)

说明:

名义汇率取决于实际汇率和两国的价格水平

(2)名义汇率e的百分比变动=实际汇率ε的百分比变动+国外价格水平P*的百分比变动(国外通货膨胀率π*)-国内价格水平P的百分比变动(国内通货膨胀率π)

(3)名义汇率e的百分比变动=实际汇率ε的百分比变动+外国与本国通货膨胀率之差π*-π

(4)如果一个国家相对于美国而言通货膨胀率较高,那么随时间推移,一美元能购买的外国通货两将增加

(5)以上分析说明了货币政策如何影响名义汇率

货币供给的高增长——高通货膨胀——通货贬值(即名义汇率e下降)

7.购买力平价的一个特例

(1)一价定律:

同样的产品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点,不能以不同的价格出售。

否则会出现套利者:

在一个市场低价买进,在另一个市场高价卖出。

(2)购买力平价:

如果国际套利是可能的,那么,1美元(或任何一种其它通货)在每个国家都必须有同样的购买力

(3)套利者的迅速行动意味着净出口对实际汇率的微小变动都十分敏感,这种敏感性保证了均衡的实际汇率总是接近于确保购买力平价水平。

(4)购买力平价的启示

(a)由于净出口曲线是平坦的,所以,储蓄或投资的变动并不影响实际或名义汇率。

(b)由于实际汇率是固定的,所以名义汇率的所有变动都产生于价格水平的变动

(5)购买力平价的局限

(a)许多产品不易于交易

(b)可贸易产品并不总是完全替代品

这些原因导致实际汇率实际上确实一直在变动

(6)购买力平价的意义:

虽然购买力平价学说没有完美阐释世界,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实际利率的变动会受限制的理由。

他基本逻辑的合理性在于:

实际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预测的水平越远,个体从事产品的国际套利的激励越大。

虽然不能靠购买力平价消除实际汇率的所有变动,但这种学说确实提供了一个理由让我们预测实际汇率波动往往是很小的或者暂时的。

 

第六章失业

自然失业率:

经济围绕其波动的平均失业率

本章考察自然失业率的决定因素

6.1失去工作、寻找工作、以及自然失业率

L:

劳动力

E:

就业工人人数

U:

失业工人人数

L=E+U

U/L:

失业率

1.假定L是固定的重点在E与U的转换上

s:

离职率,每个月失去或离开自己工作的就业者的比例

f:

入职率,每个月找到工作的失业者的比例。

s和f共同决定了失业率

2.稳定状态:

fU=sE→fU=s(L-U)→f(U/L)=s(1-U/L)→U/L=s/(s+f)→失业率=1/(1+f/s)

说明稳定状态失业率取决于离职率和入职率

3.说明:

任何旨在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必须要么降低离职率,要么提高入职率。

类似的地,任何影响离职率和入职率的政策也会改变自然失业率

4.6.2和6.3解释了失业的两个基本原因:

工作搜寻和工资刚性

6.2失业的基本原因之一:

工作搜寻和摩擦性失业

即,使工人与工作岗位匹配需要花时间

摩擦性失业:

工人找工作需要花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1.摩擦性失业的原因

(1)部门转移:

需求在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的构成变动

由于部门转移总在发生,且工人改变部门需要时间,所以摩擦性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