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8122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15.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docx

新人民版必修2历史同步讲义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的传说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区域:

早在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

(2)农作物: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3)传说:

神农氏殖嘉谷,创制耒耜,教民耕作。

(4)史证:

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的农耕实践。

2.农业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

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影响: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表现

刀耕火种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

人们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

铁犁

牛耕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

①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

②出现播种工具耧车

③东汉,某些地方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

唐代

出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

2.意义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3.局限

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制度演变

(1)商周时期:

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周王所有。

(2)封建社会:

①主要土地制度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

②在北魏至唐前期,曾实行均田制,最终遭到破坏。

2.土地兼并现象

(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

(2)表现:

贵族、官僚及豪强占有大量土地,土地高度集中。

(3)影响: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4)解决途径:

①地主阶级:

开明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

②农民阶级:

提出“平均”的要求,包含平均地权的内容。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赋税

(1)目的:

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

(2)标准:

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率和数额有所不同,秦始皇时代曾经征收“泰半之赋”。

(3)形式:

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杂税以及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

(4)结果:

赋税征收使农民承受着沉重的负担,赋税成为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

(1)定义: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内容:

修建大型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工程等公共工程,也包括为满足统治者奢侈消费需要而组织的宫室工程、陵墓工程等。

(3)影响:

①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

②历代各种繁重的杂役,常常令农民无法忍受。

3.对古代赋税和徭役的认识

(1)沉重的赋税往往使农民破产失去土地;过度征发的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

(2)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水利事业的发展

(1)远古:

大禹平息洪水危害,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

(2)战国:

都江堰工程和郑国渠工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3)汉代:

关中地区灌溉渠道规划合理,农民创造了“井渠”;王景成功治黄河等。

2.历史文献

(1)早期史书把《河渠书》《沟洫志》列为专篇。

(2)地方史志大多将当地水源、河流、湖泊及其治理和利用的情况详加记载。

3.灌溉工具的进步

(1)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2)在长江流域,还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3)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地利用水力为动力,将灌溉用水提升到高田。

(4)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风力水车。

1.在中国古代的信仰中,“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但“社稷”为何被用作国家的代称?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2.下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传统步犁定型,并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出古代农民的境遇并不好。

农民是古代财政、赋税、兵役、徭役的主要提供者,同时受封建国家及地主阶级的双重剥削。

主题一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研史料]

材料一 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若种荞麦、稗、黍之类,则只撒种于地,用竹帚扫匀,听其自生自实。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

材料二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易·系辞下》

材料三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四 《吕氏春秋》: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1)材料一反映了哪种耕作方式?

这一耕作方式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2)炎帝神农氏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每年海峡两岸都有隆重的祭祀活动。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神农氏。

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铁制农具的应用引起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4)据材料四分析,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

(1)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问题:

生产方式极端落后,地力下降较快。

(2)原因:

创制耒耜,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说明:

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3)铁犁牛耕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推动了我国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

(4)根据农时,适时耕作;沤制肥料;麦麻轮作。

[析重点]

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1)农具不断改进: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没有犁壁,不能翻土作垄;西汉发明耦犁,后又出现犁壁;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既简便又轻巧,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

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两熟制再到一年三熟制,提高了复种指数,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5)重视农业灌溉:

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日益完善。

[对点练]

1.如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

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盛行集体劳作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排除A项;汉代铁犁牛耕已经推广到全国,排除C项;汉代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排除D项。

图片反映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体现了我国古代农民注重精耕细作,故选B项。

主题二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研史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

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

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

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

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

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

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

(2)上述哪则材料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

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提示:

(1)生活方式: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

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封闭性;分散性。

(2)材料二。

主要观点:

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析重点]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2)因素:

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②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

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④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

[对点练]

2.有学者指出:

“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该学者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A.具有稳定性 B.具有脆弱性

C.具有顽强的再生性D.生产工具简陋

解析:

选C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小农经济需要的生产资料简单,与稳定性无关,A项错误;脆弱性主要是在抵御天灾人祸时的反应,与材料侧重点不符,B项错误;生产工具简陋只是再生产的前提之一,不是材料的主要意图,D项错误;生产工具简单,需要的劳动力少,只要与土地结合就可以再次生产,具有顽强的再生性,故C项正确。

考点一

古代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

命题角度:

1.古代中国耕作技术的进步。

2.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耕作模式。

[析典题]

例1 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题思路] 掌握两幅图片中耕作方式的演变是答题的关键。

[答案] B

[练题组]

1.“杈耙扫帚扬场锨,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工具齐全D.家庭经营

解析:

选B 从材料信息看,古代家具齐全,由此反映出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2.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A.《诗经》描述“千耦其耘”

B.《汉书·食货志》记载“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C.白居易《朱陈村》描述“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D.《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

解析:

选B “千耦其耘”反映的是奴隶集体耕种,A项错误;“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C项错误;“农无田者,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授田者,名为雇工”体现的是封建社会的租佃关系,D项错误。

“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疏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说明注重农作物的栽培和牲畜的饲养,是典型的精耕细作的表现,故B项正确。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命题角度:

1.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2.中国古代的土地经营方式和土地兼并。

[析典题]

例2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

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选项

分析

结论

A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伴随土地私有,土地所有制可以进行转让、买卖,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

×

B

土地兼并发展导致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租佃经营方式盛行,从而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衰退”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C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社会分化严重

×

D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同时也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致使封建政府出现严重统治危机

×

[答案] B

[练题组]

3.如图所示,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下列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

A.公田归贵族所有,私田归庶民所有

B.公田的生产采用庶民集体耕作方式

C.要求先种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田

D.公田中的所有收获物都归贵族所有

解析:

选A 从本质上讲,私田实际上也归奴隶主所有,A项错误,符合题意。

公田采用集体耕作,完成后耕作私田,且公田收获物归奴隶主,私田收获归奴隶支配,B、C、D三项正确。

4.南宋士大夫袁采在其家训《袁氏世训》中强调:

“人有田园山地,界至不可不分明。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代(  )

A.政府重视对土地兼并的抑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C.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D.租佃关系占据主导地位

解析:

选B 本题可用排除法。

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问题,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土地买卖或租佃,C、D两项错误。

由“界至不可不分明”可知强调土地所有权,B项正确。

———————————————[课堂归纳]——————————————————

[网络构建]

[关键必背]

(1)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

(2)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秦国“以牛田”,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耦犁,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犁耕的成熟。

(3)春秋战国时代,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4)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5)都江堰、郑国渠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