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369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docx

最新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考试复习题汇总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综合练习(模拟试题)

1.影响粘着磨损的因素为:

摩擦表面的状态和摩擦表面材料的成分和金相组织。

2.设备诊断技术尽管很多,但基本上离不开:

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分析处理、状况的识别,诊断,预测,决策三个环节。

3.金属扣合技术方法可分为:

强固扣合法、强密扣合法、优级扣合法、热扣合法。

4.数控设备电气现场维修的一般方法是:

常规检查、静态检查、动态检查。

5.机床试验的内容主要有:

空运转试验、机床负荷试验、机床工作精度试验。

6.在对数控机床根据诊断程序进行故障诊断时,诊断程序一般分为:

启动诊断、在线诊断和离线诊断三套程序。

7.振动信号的分析方法,可按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幅域分析、时域分析、频域分析三个环节。

8.按修理内容、修理技术要求和修理工作量大小分类,设备预防性计划修理可分为:

大修、项修和小修。

9.机床电气设备维护对象主要有:

电动机、电器和控制线路。

10.振动监测周期可分为:

定期检测、随机检验、长期连续监测三类。

11.常用铸铁件补焊的方法有气焊、电弧焊、钎焊。

12.数控机床的故障,按其发生部位,基本可分为4大部分:

机床本体上的电气部分、伺服放大及位置检测部分、计算机部分、交流主轴控制部分。

13.根据零件摩擦表面的破坏程度,粘着磨损可分为5类,它们是:

轻微磨损、涂抹、擦伤、撕脱和咬死。

14.影响微动磨损的主要因素为:

振幅、载荷、温度、润滑和材质性能。

15.常见的化学腐蚀形式有:

大气腐蚀、土壤腐蚀、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和在熔融盐中的腐蚀。

16.通常用于描述机械振动响应的三个参数是:

(振幅)、(频率)、(相位)。

17.滚动轴承的振动信号分析故障诊断方法可分为:

(简易诊断法)、(精密诊断法)。

18.失效的机械零件大部分都可以修复的,尤其是磨损失效的零件,可采用(堆焊)、(热喷涂和喷焊)、(电刷镀)等表面技术。

19.摩擦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二者均发生于(材料表面)。

20.通过事前测试或监控可以预测的故障属于(渐发故障)。

21.通过事前测试或监控不能预测的故障属于(突发故障)。

22.振动监测中,将设备正常运转时所测得的值定为初始值,然后对同一部位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的方法,实测值与初始值相比的倍数叫(相对标准)。

23.当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反映了设备的绝缘情况,当绝缘受潮、表面赃污或有局部缺陷是,绝缘电阻会(显著降低)。

24.下列那种电器不能用于短路保护。

(高压负荷开关)高压断路器、熔断器、自动空气开关

25.在进行机械设备装配时,在机构中设置一个专门的零件,这个零件可以按照装配精度的要求进行选择和换置,并以不同的厚度作为不同的补偿量,使封闭环的实际误差得到相应的补偿。

这种装配方法称为(固定调整法)。

26.磨损是一种(微观和动态)的过程。

27.两个接触表面由于受相对低振幅振荡运动而产生的磨损叫做(微动磨损)。

28.下列噪声识别方法中,(近场测量法)通常用于机器噪声源和主要发声部位的一般识别或用作精确测定前的粗定位。

29.利用扣合件热胀后冷缩的力量扣紧零件的裂纹或断裂的方法称为(热扣合法)。

30.考核电力变压器绝缘强度最有效的方法是(工频交流耐压实验)。

31.在数控设备电气中,如果位置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的信号反向,会造成什么结果。

(飞车现象)

32.磨料磨损的机理是磨料颗粒的(机械)作用。

33.在摩擦过程中,金属同时与周围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引起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剥落,这种现象称为(腐蚀磨损)。

34.当变压器发生下列哪种故障时,首先应将变压器两侧的断路器断开。

(变压器着火)

简述题

1.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及诊断技术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答:

1)保证机器运行状态在设计的范围内,

2)随时报告运行状态的变化情况和恶化趋势

3)提供机器状态的准确描述

4)故障报警

2.铸铁零件补焊的特点是什么?

答:

1)焊缝出易产生白口组织,它脆而硬难以切削加工

2)由于许多铸铁零件的结构复杂,刚性大,补焊时容易产生大的焊接应力,在零件的薄弱部位就容易长生裂纹

3.电气设备的绝缘性预防性试验包括哪些内容?

答:

1)绝缘电阻和吸收比测量

2)介质损耗的测量

3)直流耐压和泄漏电流的测量

4)交流工频耐压试验

4.什么是表面强化技术?

有哪些表面强化技术?

答:

表面强化技术是指采用某种工艺手段使零件表面获得与基体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能不同的一种技术,它可可以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节约稀有、昂贵材料,对各种高新技术发胀具有重要作用。

有表面机械强化(滚压强化、内挤压、喷丸),表面热处理强化,表面化学处理强化,电火花强化,激光表面处理,电子束表面处理

论述题

1.什么是机械设备的修理装配?

装配的一般工艺原则是什么?

答:

机械设备的修理装配就是把经过修复的零件、更换的新件和继续使用的零件等全部合格的零件,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一定的顺序装配起来,并达到规定的精度和使用性能要求的整个工艺过程。

装配的一般工艺原则:

装配时的顺序应与拆卸的顺序相反,装配时要根据零、部件的的结构特点,采用合适的工具或设备,严格仔细按顺序装配,注意零、部件之间的配合要求。

(1)过渡配合和过盈配合零件装配时,如滚动轴承的内圈或外圈与轴或基座装配时,必须采用专门工具和工艺措施进行,需要时进行加热加压装配

(2)摩擦副装配前,接触表面可涂上适量的润滑油,以利于装配和减少表面摩擦(3)油封件的装配要使用工具压入,装配前对配合表面要仔细检查和清洁,不能有毛刺,装配后密封件不得覆盖润滑油、水和空气的通道,密封部位不得有渗漏(4)有平衡要求的选装零件如飞轮、磨床主轴等,装配前要按要求进行静平衡或动平衡试验,合格后才能装配。

(5)装配完毕,必须要个仔细的检查和清理,防止又遗漏或错装的零件,确认没问题后使设备手动或低速运行

2.当变压器着火时,应如何处理?

答:

变压器着火是一种严重的故障。

首先应变压器两侧的断路器断开,若因故不能断开时,应立即手动拉开断路器,并拉开隔离开关,有强制送风的风扇也应该停止。

然后用消防设备灭火,灭火应采用不导电的灭火器(如二氧化磷、四绿化磷、3211、干粉等)和黄砂。

带电灭火时,严禁使用导电的灭火剂(如喷射水流、泡沫灭火器等),以防发生触电危险。

如果油在变压器盖上燃烧,由于储油柜油压作用而流油,应从故障变压器的一个油门把油面放低一些,最好向变压器外壳胶水浇水,使油冷却。

当变压器铁壳爆炸时,必须迅速放出全部变压器油,引入到贮油坑或封闭沟内。

3.如何区分机器的转子的不平衡故障和不对中故障?

1)造成机器转子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

是材质不匀、制造安装误差、孔位置有缺陷、孔的内径偏心、偏磨损、杂质沉积、转子零部件脱落、腐蚀等。

这些原因引起转子中心惯性主轴往往会偏离其旋转轴线,造成转子不平衡。

2)造成机器转子不对中的主要原因是:

主要是安装误差。

在安装时应保证良好的对中,即连接的转子中心线为一条连续的直线,并且轴承标高应能适应转子轴心曲线运转的要求,否则转子轴线会产生不对中。

《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复习汇总

第一章机械零件失效的模式及其机理

1.磨损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简述每一种磨损产生的机理。

磨损形式主要有:

粘着磨损、磨料磨损、疲劳磨损、腐蚀磨损和微动磨损。

粘着磨损产生的机理:

两个金属零件表面的接触,实际上是微凸体之间的接触,实际接触面积很小,仅为理论接触面积的1/100~1/1000。

所以在载荷不大时,单位面积的接触应力也很大。

如果当这一接触应力大到足以使微凸体发生塑性变形,并且接触处很干净,那么两个零件的金属面将直接接触而产生粘着。

而当摩擦表面发生相对滑动时,粘着点在切应力作用下变形以至断裂,造成接触表面的损伤破坏。

如果粘着点的粘着力足够大,超过摩擦接触点两材料之一的强度,则材料会从该表面上被扯下,使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通常这种材料的转移是由较软的表面迁移到较硬的表面上。

在载荷相和对运动作用下,两接触表面重复产生粘着—剪断—再粘着的循环过程,使摩擦表面温度显著升高,油膜破坏,严重时表层金属局部软化或熔化,接触点产生进一步粘着。

因此,在金属的摩擦中,粘着磨损是剧烈的,常常会导致摩擦副灾难性破坏。

磨料磨损产生的机理:

有4种假说:

1)微量切削说:

即磨料磨损主要是由于磨料颗粒沿摩擦表面进行微量切削而引起的,微量切削大多数呈螺旋状或环状,与金属切削加工的切削形状类似。

2)疲劳破坏说:

即磨料磨损主要是磨料使金属表面层受到交变应力和变形,使材料表面疲劳破坏,并呈颗粒状态从表层脱落下来。

3)压痕破坏说:

即塑性较大的材料,因磨料在载荷的作用下压入材料表面而产生压痕,并从表层上挤出剥落物。

4)断裂说:

即磨料压入和擦划金属表面时,压痕处的金属要产生变形,磨料压入深度达到临界值时,伴随压入而产生的拉伸应力足以产生裂纹。

在擦划过程中产生的裂纹有两种主要类型:

一种是垂直于表面的中间裂纹,另一种是从压痕底部向表面扩展的横向裂纹。

当横向裂纹相交或扩展到表面时,便发生材料呈微粒状脱落,形成磨屑的现象。

疲劳磨损产生的机理:

有两种假说。

1)滚动接触疲劳磨损说:

在滚动接触过程中,材料表层受到周期性载荷作用,引起塑性变形、表面硬化,最后在表面出现初始裂纹,并沿与滚动方向呈小于450的倾角方向由表向里扩展。

表面上的润滑油由于毛细管的吸附作用而进入裂纹内表面,当)滚动体接触到裂口处时将把裂口封住,使裂纹两侧内壁承受很大的挤压作用,加速裂纹向内扩展。

在载荷的继续作用下,形成麻点状剥落,在表面上留下痘斑状凹坑,深度在0.2㎜以下。

2)滚滑接触疲劳磨损说:

根据弹性力学,两滚动接触物体在距离表面下0.786b(b为平面接触区的半宽度)切应力最大。

该处塑性变形最剧烈,在周期性载荷作用下的反复变形使材料局部弱化,并在该处首先出现裂纹,在滑动摩擦力引起的切应力和法向载荷引起的切应力叠加作用下,使最大切应力从0.786b处向表面移动,形成滚滑疲劳磨损,剥落层深度一般为0.2~0.4㎜。

腐蚀磨损产生的机理:

分为氧化磨损和特殊介质下的腐蚀磨损。

氧化磨损产生的机理:

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大多数金属表面都被氧化膜覆盖着。

若在摩擦过程中,氧化膜被磨掉,摩擦表面与氧化介质反映速度很快,立即又形成新的氧化膜,然后又被磨掉。

特殊介质下的腐蚀磨损产生的机理:

它是摩擦副金属材料与酸、碱、盐等介质作用生成的各种化合物,在摩擦过程中不断被除去的磨损过程,其机理与氧化磨损产生的机理相似,但磨损速率较高。

微动磨损产生的机理:

由于微动磨损集中在局部范围内,同时两摩擦表面永远不脱离接触,磨损产物不易往外排除,磨屑在摩擦面起着磨料的作用。

又因摩擦表面之间的压力使表面凸起部分粘着,粘着处被外界小振幅引起的摆动所剪切,剪切处表面又被氧化,故兼有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的作用。

因此,微动磨损是一种兼有磨料磨损、粘着磨损和氧化磨损的复合磨损形式。

2.金属零件腐蚀损伤的形式有哪几种?

如何防止和减轻机械设备中零件的腐蚀?

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2类。

1)正确选材

根据环境介质和使用条件,选择合适的耐腐蚀材料,如含有镍、铬、铝、硅、钛等元素的合金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尼龙、塑料、陶瓷等材料。

2)合理设计

在设计结构时,应尽量使整个部位的所有条件均匀一致,做到结构合理、外形简化、表面粗糙度合适。

3)覆盖保护层

在金属表面上覆盖一层不同的材料,改变表面结构,使金属与介质隔离开来,以防止腐蚀。

常用的覆盖材料有金属或合金、非金属保护层和化学保护层等。

4)电化学保护

电化学保护包括阴极保护法和阳极保护法。

阴极保护法,主要是在被保护金属表面通以阴极直流电流,消除或减少被保护金属表面的腐蚀电池作用。

阳极保护法,主要是在被保护金属表面通以阳极直流电流,使其金属表面生成钝化膜,从而增大了腐蚀过程的阻力。

此外,可用一个比零件材料的化学性能更活泼的金属铆接到零件上,形成一个腐蚀电池,零件作为阴极,不会发生腐蚀。

5)添加缓蚀剂

按化学性质,缓蚀剂有无机和有机两种。

如重铬酸钾、硝酸钠、亚硫酸钠等无机类,能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使金属与介质隔开;胺盐、琼脂、动物胶、生物碱等有机化合物,能吸附在金属表面上,使金属溶解和还原反应都受到抑制,从而减轻金属腐蚀。

6)改变环境条件

将环境中的腐蚀介质去除,以减少其腐蚀作用。

如采用通风、除湿、去除二氧化硫气体等。

对常用的金属材料来说,把相对湿度控制在临界湿度(50%—70%)以下,可显著减缓大气腐蚀。

在酸洗车间和电解车间里,合理设计地面坡度和排水沟,做好地面防腐蚀隔离层,来防止酸液渗透地面而使其凸起,以免损坏贮槽及机械基础。

3.对于机械设备中零件的变形,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控制?

应从设计、加工、修理和使用4个方面进行控制。

在设计方面:

不仅要考虑零件的强度,还要重视零件的刚度和制造、装配、使用、拆卸、修理等问题。

在设计中应注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减少制造时的内应力和变形。

在加工方面:

在加工中,要采取一系列工艺措施来防止和减少变形。

对毛坯要进行时效以消除其残余内应力;对高精度零件,在精加工过程中必须安排人工时效;在制定零件机械加工工艺中,均要在工序、工步安排上、工艺装备和操作上采取减小变形的工艺措施;在加工和修理中,要减少基准的转换,保留加工基准留给修理时使用,减少维修加工中因基准不一而造成的误差。

注意预留加工余量、调整加工尺寸和预加变形,这对于经过热处理的零件来说非常必要。

也可以预加应力或控制应力的产生和变化,使最终变形量符合要求,达到减少变形的目的。

在修理方法:

在修理中,应制定出与变形有关的标准和修理规范;设计简单可靠、好用的专用量具和工夹具;推广新的修复技术,如刷镀、粘接等,用来代替传统的焊接,尽量减少零件在修理中产生的应力和变形。

在使用方法:

加强设备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超负荷运行,避免局部超载或过热,加强机械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4.机械零件常见的断裂形式可分为哪几类?

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哪些方法来减轻断裂的发生?

答:

延性断裂、脆性断裂、疲劳断裂、环境断裂(应力腐蚀断裂、氢脆断裂、高温蠕变断裂、腐蚀疲劳断裂、冷脆断裂)

第二章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

1.设备振动状态的判别常用哪几类标准?

各种判别标准如何配合使用?

一般分为绝对判断标准、相对判断标准、类比判断标准三大类。

绝对判断标准是在规定的检测方法基础上制定的标准,因此必须注意适用的频率范围,并且必须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振动检测。

适用于所有设备的绝对判断标准是不存在的,因此一般都是兼用绝对判断标准、相对判断标准和类比判断标准,这样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

2.衡量噪声大小时,常用哪些物理量?

答:

声音的主要特征为声压、声强、频率、质点振速和声功率,其中声压和声强

3.试比较接触式测温方式和非接触式测温方式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答:

接触式测温特点:

检测元件与测量对象有良好的热接触,测量对象与检测元件接触时,要使前者的温度保持不变,容易测量1000度以下的温度,响应速度较慢;测量热容量小的物体、运动的物体等的温度有困难,受环境的限制,可测量物体任何部位的温度,便于多点集中测量和自动控制,

非接触式测温特点:

检测元件应能正确接受到测量对象发出的辐射,应明确知道测量对象发出的辐射,应明确知道测量对象的有效发射率或重现性,适合于高温测量,响应速度快,不会改变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可测量热容量小的物体,运动的物体等的温度,一般是测量表面温度

4.比较油液铁谱分析技术和光谱分析技术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

P54

5.常规无损检测方法有哪几种?

简述这些方法各应用范围。

常规无损检测方法有:

超声检测、射线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涡流检测等。

超声检测应用的范围:

既可用于锻件、棒材、板材、管材以及焊缝等检测,又可用于厚度、硬度以及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晶粒度等的检测。

射线检测应用的范围:

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材料,检测结果(照相底片)可永久保存。

但从检测结果很难辨别缺陷的深度,要求在被检试件的两面都能操作,对厚的试件暴光时间需要很长。

磁粉检测应用的范围:

适用于检测钢铁材料的裂纹等表面缺陷。

渗透检测应用的范围:

检测一般不受试件材料的种类及其外形轮廓的限制。

涡流检测应用的范围:

适用于由钢铁、有色金属以及石墨等导电材料所制成的试件,而不适用于玻璃、石头和合成树脂等非导电材料的检测。

6.红外测温的基本原理

红外测温的基本原理就是斯忒藩—玻尔滋曼定律。

斯忒藩—玻尔滋曼定律指出:

绝对黑体的全部波长范围的全辐射能与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其数学表达式为:

E0(T)=σT4

对于非黑体,可表示为

E(T)=εσT4

式中E—单位面积辐射的能量,单位为W/m2

σ—斯忒藩—玻尔滋曼常数,σ=5.67×10-8W/(m2·K4)

T—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

ε—比辐射率(非黑体辐射度/黑体辐射度)

ε=1的物体为黑体。

黑体能够在任何温度下全部吸收任何波长的辐射,热辐射能力比其它物体都强。

一般物体不能把投射到它表面的辐射功率全部吸收,发射热辐射的能力也小于黑体,即ε<1。

但一般物体的辐射强度与热力学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所以物体辐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显著地增加。

斯忒藩—玻尔滋曼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强度就越大。

只要知道了物体的温度及其比辐射率,就可算出它所发射的辐射功率;反之,如果测出了物体所发射的辐射强度,就可以算出它的温度,这就是红外测温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机械零件修复技术

1.为了保证焊接质量,碳钢零件补焊时应采取哪些技术措施?

为了保证焊接质量,碳钢零件补焊时应从两方面考虑:

1)低碳钢零件:

低碳钢零件由于可焊性良好,补焊时一般不需要采取特殊的工艺措施;

2)中、高碳钢零件:

中、高碳钢零件由于含碳量的增高,焊接接头处容易产生焊缝内的热裂纹、热影响区内由于冷却速度快而产生低塑性淬硬组织引起的冷裂纹、焊缝根部主要由于氢的渗入而引起的氢致裂纹等。

补焊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焊前预热。

中碳钢零件焊接的预热温度一般约为150~250℃,高碳钢零件焊接的预热温度一般约为250~350℃。

某些在常温下保持奥氏体组织的钢(如,高锰钢)无淬硬情况可不预热。

2选用多层焊。

多层焊的优点是前层焊缝受后层焊缝热循环作用使晶粒细化,改善性能。

3焊后热处理。

可消除焊接部位的残余应力,改善焊接接头的韧性和塑性,同时加强扩散的氢的逸出,减少延迟裂纹的产生。

一般,中、高碳钢焊接后先采取缓冷措施,再进行高温回火,推荐温度为:

600~650℃

4尽可能选用低氢焊条以增强焊缝的抗裂性能。

5加强焊接区的清理工作,彻底清除油、水、锈,以及可能进入焊缝的任何氢的来源。

6设法减少母材溶入焊缝的比例。

2.热喷涂技术与喷焊技术的区别是什么?

由此引起的性能和用途有何区别?

(一)技术区别方面

热喷涂技术:

利用氧乙炔火焰、或者电弧等热源,将喷涂材料(呈粉末状或丝材状)加热到熔融状态,在氧乙炔火焰、或者压缩空气等高速气流推动下,喷涂材料被雾化并被加速喷射到制备好的工件表面上。

喷涂材料呈圆形雾化颗粒喷射到工件表面即受阻变形成为扁平状。

最先喷射到工件表面的颗粒与工件表面的凹凸不平处产生机械咬合,随后喷射来的颗粒打在先前到达工件表面的颗粒上,也同时变形并与先前到达的颗粒相互咬合,形成机械结合。

这样,大量的喷涂材料颗粒在工件表面相互挤嵌堆积,就形成了喷涂层。

喷焊技术:

对预热的自熔性合金粉末喷涂层再加热,使喷涂层颗粒熔化(约1000~1300℃),造渣上浮到涂层表面,生成的硼化物和硅化物弥散在涂层中,使颗粒间和基体表面润湿达到良好粘接,最终,质地致密的金属结晶组织与基体形成约0.05~0.1mm的冶金结合层——喷焊层。

喷焊层与基体结合强度约为400Mpa,它的耐磨、耐腐蚀、抗冲击性能都较好。

(二)性能和用途区别方面

性能方面:

热喷涂技术的特点为:

适用范围广、工艺灵活、喷涂层减磨性能良好、工件受热影响小、生产率高;缺点为:

喷涂层与工件基体结合强度较低,不能承受交变载荷和冲击载荷;工件表面粗糙化处理会降低零件的刚性;涂层质量靠严格实施工艺来保证,涂层质量尚无有效的检测方法;与热喷涂技术产生的喷涂层相比,喷焊技术产生的喷焊层,组织致密,耐磨,耐腐蚀,与基体结合强度高,可承受冲击载荷。

用途方面:

喷焊技术适用于承受冲击载荷、要求表面硬度高、耐磨性好的磨损零件的修复,例如混砂机叶片、破碎机齿板。

挖掘机铲斗齿等;而热喷涂技术适用范围较广:

涂层材料可以是金属、非金属(如,聚乙烯、尼龙等工程塑料,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硅化物等陶瓷材料)以及复合材料,被喷涂工件也可以是金属和非金属材料。

正因为如此,表面具有各种涂层材料,使表面具有各种功能,如耐蚀性、耐磨性、耐高温性等。

3.电刷镀与槽镀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两者有何异同?

槽镀的基本原理:

槽镀是一种电化学沉积过程,其基本原理图如下图。

图中被镀零件为阴极,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金属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连接,阳极与阴极均浸入镀液中。

当在阴极与阳极间施加一定电位时,则在阴极发生如下反应:

从镀液内部扩散到电极和镀液界面的金属离子Mn+从阴极上获得n个电子,被还原成金属M,即

Mn++ne→M

另一方面,在阳极界面上发生金属的溶解,释放n个电子生成金属离子Mn+

M-ne→Mn+

上述电极反应是电镀反应中最基本的反应。

由于电子直接参加化学反应,称为电化学反应。

通过基本原理可以看出,电镀过程是镀液中的金属离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经电极反应还原成金属离子并在阴极上进行金属沉积的过程。

完成金属的电沉积过程必须经过3个步骤:

1)液相传质液相传质是指镀液中的水化金属离子或铬离子从溶液内部向阴极界面迁移,到达阴极的双电层溶液一侧。

液相传质有3种方式,即电迁移、对流和扩散;

2)电化学反应水化金属离子或铬离子通过双电层,并去掉它周围的水化分子或配位体层,从阴极上得到电子生成金属原子;

3)电结晶金属原子沿金属表面扩散到达结晶生长点,以金属原子态排列在晶格内,形成镀层。

以上三步是同时进行的。

电刷镀的基本原理:

电刷镀与槽镀一样,也是一种电化学沉积过程,其基本原理图如下图。

将表面处理好的工件与刷镀电源的负极相连,作为电刷镀的阴极,将镀笔与电源的正极相连,作为电刷镀的阳极。

电镀时,用棉花和针织套包套的镀笔浸满电刷镀液,镀笔以一定的相对运动速度在被镀零件表面上移动,并保持适当的压力。

于是,在镀笔与被镀零件接触的那些部分,电刷镀镀液中的金属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扩散到零件表面,在表面获得电子被还原成金属原子,这些金属原子沉积结晶就形成了刷镀层。

随着镀笔在零件表面不断移动,镀层逐渐增厚,直至达到需要的厚度。

4.简述粘接的基本原理。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

粘接的基本原理有几种公认的理论,它们是:

机械理论、吸附理论、扩散理论、化学键理论、静电理论等5种。

机械理论:

认为被粘物表面都有一定的微观不平度,胶粘剂渗透到这些凹凸不平的沟痕和孔隙中,固化后便形成无数微小的“销钉”,在界面区产生了啮合力。

吸附理论:

认为粘接是在表面上产生类似吸附现象的过程。

胶粘剂中的有机大分子通过链段与分子链的运动逐渐向被粘物表面迁移,极性基团靠近,当距离小于0.5nm时,能够相互吸引,产生分子间力和氢键形成粘接。

扩散理论:

认为分子或链段的热运动(微布朗运动)产生了胶粘剂和被粘物分子之间的相互扩散,由于扩散,胶粘剂和被粘物中间的界面逐渐消失,相互“交织”而牢固地结合。

化学键理论:

认为胶粘剂和被粘物表面产生化学反应而在界面上形成化学键结合,因为化学键比分子间力要大1~2个数量级,所以能获得高强度的牢固粘接。

静电理论:

认为胶粘剂和被粘物之间存在双层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