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339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心理过程包括(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27)

2.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他于(1903)年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

(P12)

3.学习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P44)

4.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目标划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与(评价)。

(P42)

5.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授的经验内容的不同把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P44)

6.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

(P46)

7.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又被称为(发现理论)。

(P47)

8.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P47)

9.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榜样有三种形式,即(活的榜样)、(符号榜样)和(诫例性榜样)。

(P51)

10.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子过程。

(P52)

11.知识可以分为(程序性)和(陈述性)两类。

(P66)

12.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网络)和(图式)来表征。

(P68)程序性知识主要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来表征。

(P75)

13.运动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P91)

14.官能像人的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来加强的。

这是(求预官能)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P100)

15.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移,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的成分(共同要素)。

这是(正)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P102)

16.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够概括出两个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即主体所获得的经验的类化。

这是(经验泛化说)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P103)

17.迁移发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中共同关系的“顿悟”。

这是(关系转换说)迁移理论的主要观点。

(P104)

18.“水下击靶”实验是(经验类化说)迁移理论的经典实验。

(P103)

19.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提出了创造过程四阶段论,即(准备阶段)、(孕化阶段)、(明朗阶段)和(证实阶段)。

(P121)

20.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是:

(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操作序列性)和(认知操作性)。

(P123)

21.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P125)

22.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

(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P132)

23.问题、问题意识有两个基本的来源:

(好奇心)和(怀疑精神)。

(P147)

24.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P153)

25..奥苏伯尔在《学校学习》中提出的动机类型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分别是:

(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P156)

26..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阿特金森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P163)

27.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是最能调动(力求成功者)的积极性的。

(P163)

28.韦纳将成败归因理论从三个维度划分为: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同时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P165)

29.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

即(强化)和(期待)。

(P168)

30.班杜拉将期待分为两种:

(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P168)

31.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种心理成分所构成。

(P185)

32.(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P191)

33.弗里德曼等人认为,社会助长作用的出现时因为群体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增加了人们行为的(内驱力)。

(P202)

34.心理学家认为从众有两个基本的因素:

(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

(P203)

35.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简单聚合型)、(一般型)和(成熟性)三种类型。

(P204)

36.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的。

(P219)

37.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区分为两级水平,即(他律)和(自律)。

这两种水平是根据两个参照点划分的。

这两个参照点是(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

(P221)

38.(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让儿童对两难问题做出判断。

(P224)

39.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事件因素)和(自身因素)几个方面。

(P265)

40.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有:

(保密原则)、(信赖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时间限定原则)。

(P273)

41.教师的威信大致包含(思想威信)、(学识威信)、(品德威信)和(情感威信)四个方面的内容。

(P314)

42.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适应阶段)、(分化定型阶段)、(突破阶段)和(成熟阶段)。

(P316)

二、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P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学科。

2.学生学习(P39)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

3.意义学习(P47)就是将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4.观察学习(P51)所谓的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5.陈述性知识(P66)也叫描述性知识,其提取线索是意识的,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6.程序性知识(P66)也叫操作性知识,是指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具体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7.策略性知识(P80)又叫学习策略,或者简称策略。

策略性知识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

是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

8.运动技能(P88)运动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9.高原期(P94)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10.学习迁移(P96)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11.共同要素说(P103)

12..问题解决(P118)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3.创造力(P120)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14.目标递归策略(P133)就是从问题的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出发,首先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总目标分成若干子目标

15.定势(P135)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16.功能固着(P136)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17.学习动机(P153)是移动、推动和引起活动。

现代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18.自我效能感(P168)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语。

19.自我意识(P185)是人的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20.自我教育(P191)是指个体(群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21.社会助长(P201)是指个体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2.社会惰化(P202)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3.群体极化(P202)是指群体成员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4.从众(P203)是指人们在群体压力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25.品德(P218)品德亦称道德品质,它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的特征或倾向。

26.心理健康(P251)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

27.教学设计(P281)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课程、内容等)和怎么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的设计。

28.最近发展区(P286)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29.提供教学支架(P286)是指通过提供教学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0.教学评价(P294)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三、单项选择题

1. 强调尊重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与人的差异的学派(理论)是(C )。

(P13)

A. 联结派 B. 认知派 C. 人本主义 D. 信息加工心理学

2. 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的学派(理论)是(D)。

(P13)

A. 联结派 B. 认知派 C. 人本主义 D. 信息加工心理学

3.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的学派(理论)是(A )。

(P12)

A. 联结派 B. 认知派 C. 人本主义 D. 信息加工心理学

4. 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的学派(理论)是(B )。

(P13)

A. 联结派 B. 认知派 C. 人本主义 D. 信息加工心理学

5. 有目的地观察被试者的外部表现,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的方法,叫做( D)。

(P21)

A.调查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观察法

6. 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某种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叫做( D)。

(P22)

A.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量法 D.实验法

7.在特定的实验室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来进行的研究方法叫做(A)。

(P22)

A.实验室实验法B.自然实验法C.观察法 D.测量法

8. 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研究者适当地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从而引起和记录被试者的某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做(B )。

 (P22)

 A.观察法 B.自然实验法 C.实验室实验法 D.测量法

9. 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的方法叫做(B)(P23)

A.问卷法 B.测量法 C.个案法 D.观察法

10. 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叫做( A)(P23)

A.个案法 B.访谈法C.观察法 D.测量法

11. 通过被试者对已拟定的问题的回答,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叫做( A)。

(P23)

 A.问卷法 B.测量法 C.个案法 D.观察法

12.( B)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P168)

A. 教学效能感 B. 自我效能感 C.自我控制感 D.自我统一感

13. 按照迁移的性质可以分为( )。

(P98)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 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 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14. 按照迁移发生的水平可以分为( )。

(P97)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 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 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15. 按照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分为( )。

(P98)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 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 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16. 按照迁移的内容可以分为( ).(P97)

A.正迁移与负迁移 B. 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 C. 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D. 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

17.( )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P98)

A.正迁移(积极迁移)B. 负迁移(消极迁移)C. 横向迁移(水平迁移)D. 纵向迁移(垂直迁移)

18.( )是指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P98)

A.正迁移(积极迁移)B. 负迁移(消极迁移)C. 横向迁移(水平迁移)D. 纵向迁移(垂直迁移)

19.( )是指处于同一抽象概括层次的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P97)

A.正迁移(积极迁移)B. 负迁移(消极迁移)C. 横向迁移(水平迁移)D. 纵向迁移(垂直迁移)

20.( )是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P97)

A.正迁移(积极迁移)B. 负迁移(消极迁移)C. 横向迁移(水平迁移)D. 纵向迁移(垂直迁移)

21.( )是指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如"举一反三"。

(P98)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特殊迁移(特殊成分的迁移) D. 普遍迁移(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22.( )是指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发生的影响,即后继学习引起先前学习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的变化。

(P98)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特殊迁移(特殊成分的迁移) D. 普遍迁移(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23.( )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P97)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特殊迁移(特殊成分的迁移) D. 普遍迁移(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24.( )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

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化,运用到具体的事例中去。

(P97)

A. 顺向迁移 B. 逆向迁移 C. 特殊迁移(特殊成分的迁移) D. 普遍迁移(非特殊成分的迁移)

25.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 )。

(P185)

A. 心理自我 B. 现实自我 C. 投射自我 D. 自我调控 

26. 社会助长作用的原因是群体的背景增加了人们的( )。

(P202)

A. 内驱力 B. 凝聚力 C. 内心力 D. 吸引力

27. 在简单活动中,社会助长作用产生的原因在于( )。

(P202)

A. 群体的存在唤起了活动对象的竞争与评价意识 B. 群体的存在唤起了活动对象的恐惧感 

C. 群体的存在唤起了活动对象的功名意识 D. 群体的存在唤起了活动对象的成就意识 

28. 心理过程包括( )。

(P27)

A. 认识过程、情绪过程与行为过程B. 知觉过程、情绪过程与行为过程

C. 感觉过程、知觉过程与意志过程D. 认识过程、情绪过程与意志过程

29.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

(P22)

A. 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 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 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 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0.( )被誉为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

(P12)

A. 冯特 B. 洛克 C. 笛卡儿 D. 桑代克

31. 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 P47)

A.讲授法 B. 发现法 C. 掌握学习法 D. 头脑风暴法

32.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可以分为( )。

(P45)

A. 自然强化和人为强化 B. 正强化(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消极强化)

C. 外部强化和内部强化 D. 强化和惩罚

33. 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 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称之为( )。

(P307)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成见效应 D. 定型效应

34. 根据韦纳的三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

(P165)

A. 能力 B. 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 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 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35. 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 )。

(P203)

A. 服从 B. 从众 C. 模仿 D. 暗示

36.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 )。

(P302)

A. 社会助长 B. 社会惰化 C. 社会进步 D. 社会退步

37. 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原因是( )。

(P153)

A. 需要 B. 动机 C. 兴趣 D. 信念

38. 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 )。

(P201)

A. 正式群体 B. 非正式群体 C. 参照群体 D. 实属群众

四、多项选择题

1. 心理过程包括( )。

 (P27)

A. 意志过程 B. 行为过程 C. 认识过程 D. 情感过程

2.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 )。

 (P29)

A. 认知 B. 能力 C. 气质 D. 性格

3. 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 )。

(P17)

A. 客观性原则 B.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 发展性原则 D. 教育性原则

4. 实验法可分为( )。

(P22)

A. 实验室实验法 B. 情景实验法 C. 参与实验法 D. 自然实验法

5. 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点有( )。

(P6)

A. 教育任务不同 B. 教育对象不同 C. 社会职能不同 D. 地位作用不同和培养方式不同

6. 解决问题的早期思维方式主要有两种,即( )法。

(P128)

A.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 B. 加涅的信息加工 C. 苛勒的顿悟 D. 孔子的启发 

7. 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 )。

(P135)

A. 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B. 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 C. 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D. 缺乏灵活性 

8. 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 )。

A. 需要 B. 兴趣 C. 动机 D. 能力

9. 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 )。

(P28)

A. 需要 B. 气质 C. 性格 D. 能力 

10. 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的特点是( )。

(P63)

A.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B.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C.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D. 学习的自主性降低

11. 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 )。

(P44)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联结律

12. 教师的威信大致包括( )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P314)

A. 思想威信B. 学识威信C. 品德威信D. 情感威信

13. 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

(P162)

A. 奖学金 B. 对成绩的认可 C. 表扬 D. 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五、简答题与论述题

1. 简述心理过程及其关系。

(P27-28)

答:

人的心理过程从性能和功能来说可分为三个方面。

1.认知过程。

2.情绪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关系:

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并不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从而形成了个体统一的心理过程。

一方面,认知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如果没有对事物的认知,也就无从谈及对事物产生某种态度,确定某种目标,正所谓“知之深”,才“爱之切”。

另一方面,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给人的认知过程提供精神的支持和行为的动力。

2.简述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P12)

答:

3.简述冯忠良教授的学习内容分类。

(P44)

答: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

4.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

(P44)

答:

1、准备律。

2、练习律。

3、效果律。

5.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P48)

答:

1、学生学习心向,即愿意学习的准备性。

2、材料的逻辑性。

3、适当的原有观念。

6.简述观察学习的过程。

(P52)

答: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运动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7.简述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P63)

答:

1、学习具有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

2、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

3、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4、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8.简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概念和表征方式。

(P66-76)

答:

 

9.简述常用的复述策略。

(P81-82)

答: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

10.简述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培养。

(P93-95)

答: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P110)

答:

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与策略

4、定势的作用。

12.论述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

(P112)

答: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13.简述奥苏泊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模式。

(P129)

答:

1、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2、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3、填补空隙过程。

 

14.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P134-139)

答: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15.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P144)

答: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智商水平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高智力只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反之,高创造性却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因它本身已体现高水平的智力。

16.论述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P147-151)

答: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2、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

3、运用创造思维规律

开发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