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2764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docx

创新方案新课标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大考点六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

1.(2015·重庆文综·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

“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

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解析】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

”可知曾国藩认为农民起义是因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不作为激起民愤所致,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江苏单科·6)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解析】“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说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考点】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解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君主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

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5·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

”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考点】辛亥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1941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2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

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4·浙江卷·16)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解析】本题以清初和民国初期关于发辫的有关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甲图中清初期的“剃发蓄辫”说明清朝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发饰,而乙图中民国初期的“剪辫”说明其与辛亥革命的革命宗旨有关,两幅图充分说明习俗变迁与当时政治密切相关,故本题选择D项。

【答案】B

10.(2014·山东卷·16)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

   A            B

   C            D

【解析】本题以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看,存有史迹的地区肯定包括广州、南京、武汉、上海、北京等。

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11.(2013·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

”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

12.(2013·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

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

《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

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

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答案】A

13.(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选择B项。

【答案】B

14.(2013·海南单科·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

(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

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D。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

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答案】B

15.(2013·上海单科·24)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

A.1861年B.1895年

C.1907年D.1913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图片材料中的关键词“立宪”“议院”等“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反映了20世纪初期,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故选C。

【答案】C

【答案】B

16.(2012·重庆文综卷·15)太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

“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

战其即败。

”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B.陈玉成

C.李秀成D.石达开

【解析】关键信息:

1862、上海、洋鬼。

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李秀成攻上海遭洋枪队。

C项正确。

AB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C

17.(2012·福建文综卷·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D

18.(2012·江苏单科·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  )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答案】D

19.(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解析】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

【答案】A

20.(2011·广东文综·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等入手,可以年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D;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

故选A。

【答案】A

21.(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

“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

A.提倡反清复明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D.激发民族主义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需对“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的事件有一定了解,1279年元军猛攻广东崖山,南宋军队大败,战至最后左丞相陆秀夫对年幼的皇帝赵昺说:

“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

反映了南宋爱国军民坚决抗击元军,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民族主义精神。

近代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都意在激发民族主义,号召人们反对满清政府的统治(“驱逐达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本题选D项。

【答案】D

22.(2011·四川文综·17)图五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A.反满兴汉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D.暴力革命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末“新政”骗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理解为“民智未开”背景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

所谓“民智未开”即应该用专制制度来统治人民。

用时间限定词排除A,用材料中驳斥观点一说可排除B、D。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

23.(2011·江苏单科·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答案】A

24.(2011·上海文综·10)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

A.兴中会B.光复会

C.强学会D.同盟会

【解析】图片信息显示的是《民报》,而《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D。

【答案】D

25.(2011·海南单科·17)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解析】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

所以A符合题意。

【答案】A

26.(2011·海南单科·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解析】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

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

除非政府出了问题,才会转向反对的。

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

故选B。

【答案】B

27.(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0)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

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A项。

【答案】A

20.(2010·山东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解析】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

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

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

(13分)(要求:

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考点】(3)“中体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解析】(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等。

【答案】(3)变迁:

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4分)

2、(2014·北京卷·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

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

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

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8分)

材料二

图(a) 公元1400年前世界主要贸易路线示意图

图(b) 公元1400—1800年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和白银流向示意图

图(c) 公元1900年前后世界主要航海贸易路线和铁路示意图

图(d) 公元2013年五大跨境电子商务

市场对中国商品网购需求预估示意图

(2)阅读图(a)至图(d),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分)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

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