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1244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docx

数学来源于生活案例

1数学教程,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学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交流、思考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的学声感受到数学其实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

课堂体现“活动化”,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例如:

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预先准备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展示用这些图形拼出的图案给学生欣赏。

利用课室现有的东西,让学生观察那些物体的面象什么图形。

最后把预先准备好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图形去拼图。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2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是绝对是高于生活结合数学问题本身。

联系生活实际,要恰当,要合适,不可生编硬造,牵强附会,否则只能是贻笑大方,100字符还不够?

那就来两句,高考是指挥棒,让高考到生活中去,学习自然就下去了

 

3我从两个方面对如何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生活来进行阐述。

一、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

1、了解生活现状,定位数学问题

经调查发现:

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这些常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老师想当然地认为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的“理论”,但这却是学生长期经验加智力活动的产品,是他们“心中的科学”。

对于不少内容,灌输式的教学实际上只是利用教师的权威以及考试的权威强加给学生,虽然我们可以暂时领先。

但这样的胜利不仅很快会成为过眼云烟,而且会为它付出的代价,不是学生心灵上对科学的排斥甚至厌恶,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失。

科学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的理解是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的,因为它们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起点和贯穿始终的最活跃的因素。

学习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他人的观点以及观察实验结果之间直接互动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可能通过认知冲突体会到个人理解的局限和科学理论的优越所在,为前者向后者的转化铺平道路。

否则,岁月很快会冲刷掉学生心中被硬贴上去的东西,留下的只有他们自己的“科学”。

例如新教材中,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例题中安排了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的应用问题,难易适中,示范性强。

特别是每章习题都增加了“思考运用”,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又如:

我县2008年末汽车保有量为30万辆,预计此后每年报废上一年末汽车保有量的6%,并且每年新增汽车数量相同。

为保护城市环境,要求我县汽车保有量不超过60万辆,那么每年新增汽车不应超过多少辆?

本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战略。

这就要求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把课本内容引出课堂,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而不是永远照搬课本上的陈旧的甚至与现实生活不相符合的例子。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乡下,生活现状、学科基础,课堂教学中都必须充分了解。

像有些学生初中时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游水平,有些甚至是班级的后进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课堂教学速度和选取的例题尽量考虑我们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充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

2、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疑引思,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例如、我们班田径队的同学小强,在教练指导下进行3000米跑的训练,训练计划要求是:

(1)起跑后,匀加速,10秒后达到每秒5米的速度,然后匀速跑到2分;

(2)开始均匀减速,到5分时已减到每秒4米,再保持匀速跑4分时间;

(3)在1分之内,逐渐加速达到每秒5米的速度,保持匀速往下跑;

(4)最后200米,均匀加速冲刺,使撞线时的速度达到每秒8米。

请按照上面的要求,解决下面的问题。

(1)画出小刚跑步的时间与速度的函数图象。

(2)写出小刚进行长跑训练时,跑步速度关于时间的函数。

(3)按照上边的要求,计算跑完3000米的所用时间。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取本班同学作背景,使学生切身感知了知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初步认识,自身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积极的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解释、探究。

3、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贴近生活去教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去充分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用两根细绳分别固定在一张桌子四条腿的对角上并拉直,如果这两条细绳相交,说明四条腿的底端在同一平面。

”“观察自己的教室,说出观察到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再例如,“手机话费问题:

一种收费方式是月最低消费10元,每分钟0.2元,另一种收费方式是无最低消费,每分钟0.3元,哪一种更适合你?

学生们各抒己见,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播,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经历从发现数学问题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验证了所得结论。

在亲自参与的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比较,又发散了思维,从而进一步感悟了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堂好课绝不应该孤立于生活之外,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

杜威早就提出:

“教育即生活!

”陶行知也宣称:

“生活即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因此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很多学生只能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到现实生活中,几乎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

要改变这一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数学教师应着力体现“课堂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下面,我从两个方面对如何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以及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现实生活来进行阐述。

一、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

1、了解生活现状,定位数学问题

经调查发现:

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脑袋来到我们的科学课堂,对于不少问题,他们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这些常常与科学理论相悖、同时也往往被我们老师想当然地认为不屑一顾或不堪一击的“理论”,但这却是学生长期经验加智力活动的产品,是他们“心中的科学”。

对于不少内容,灌输式的教学实际上只是利用教师的权威以及考试的权威强加给学生,虽然我们可以暂时领先。

但这样的胜利不仅很快会成为过眼云烟,而且会为它付出的代价,不是学生心灵上对科学的排斥甚至厌恶,就是科学精神的缺失。

科学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的理解是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的,因为它们是学习过程的基本起点和贯穿始终的最活跃的因素。

学习活动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他人的观点以及观察实验结果之间直接互动的过程,经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可能通过认知冲突体会到个人理解的局限和科学理论的优越所在,为前者向后者的转化铺平道路。

否则,岁月很快会冲刷掉学生心中被硬贴上去的东西,留下的只有他们自己的“科学”。

例如新教材中,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例题中安排了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的应用问题,难易适中,示范性强。

特别是每章习题都增加了“思考运用”,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让学生随时随地都感到数学就在我身边。

又如:

我县2008年末汽车保有量为30万辆,预计此后每年报废上一年末汽车保有量的6%,并且每年新增汽车数量相同。

为保护城市环境,要求我县汽车保有量不超过60万辆,那么每年新增汽车不应超过多少辆?

本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战略。

这就要求师生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材料,及时了解社会热点问题,把课本内容引出课堂,把生活实践引入课堂,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而不是永远照搬课本上的陈旧的甚至与现实生活不相符合的例子。

我们的学生大多来自乡下,生活现状、学科基础,课堂教学中都必须充分了解。

像有些学生初中时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游水平,有些甚至是班级的后进生。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课堂教学速度和选取的例题尽量考虑我们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充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

2、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疑引思,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例如、我们班田径队的同学小强,在教练指导下进行3000米跑的训练,训练计划要求是:

(1)起跑后,匀加速,10秒后达到每秒5米的速度,然后匀速跑到2分;

(2)开始均匀减速,到5分时已减到每秒4米,再保持匀速跑4分时间;

(3)在1分之内,逐渐加速达到每秒5米的速度,保持匀速往下跑;

(4)最后200米,均匀加速冲刺,使撞线时的速度达到每秒8米。

请按照上面的要求,解决下面的问题。

(1)画出小刚跑步的时间与速度的函数图象。

(2)写出小刚进行长跑训练时,跑步速度关于时间的函数。

(3)按照上边的要求,计算跑完3000米的所用时间。

托尔斯泰说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选取本班同学作背景,使学生切身感知了知识,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生活经验减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顺利的获得了初步认识,自身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数学知识虽然单调枯燥,但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积极的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解释、探究。

3、创设生活情境,感悟数学问题。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导入,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贴近生活去教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数学学习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喜怒哀乐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有趣、现实的情境,并以别开生面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去充分讨论、合作交流、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用两根细绳分别固定在一张桌子四条腿的对角上并拉直,如果这两条细绳相交,说明四条腿的底端在同一平面。

”“观察自己的教室,说出观察到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再例如,“手机话费问题:

一种收费方式是月最低消费10元,每分钟0.2元,另一种收费方式是无最低消费,每分钟0.3元,哪一种更适合你?

学生们各抒己见,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并能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辅以适当的点播,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经历从发现数学问题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验证了所得结论。

在亲自参与的实践中,学生既学会了如何比较,又发散了思维,从而进一步感悟了数学。

二、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即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去建立自己的理解和意义。

众所周知,数学是应用的科学,如果脱离实践经验,不指导应用于生产生活,那便是枯燥无味的算学。

1、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感受数学应用价值。

新课程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

所以,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

房屋建筑成本由土地使用权取得费和材料工程费两部分组成。

设我校今年的土地使用权取得费为1000元/m2;材料工程费在建造第一层时为400元/m2,以后每增加一层费用增加40元/m2,请你帮助设计学校科技楼的层数,使每层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平均成本最省。

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真正做到人人有话讲,人人有收获,人人得发展。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也为学生长大后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

2、拓展问题情境时空,探索数学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拓展问题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

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例如:

邮寄35g的外埠平信时,须付给邮局多少钱?

这是几乎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经过学生调查:

在国内投寄外埠平信,每封信不超过20g付邮资80分,超过20g而不超过40g付邮资160分,依此类推,建立平信应付邮资(单位:

分)的函数关系,并画出图象。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邮寄35g的外埠平信时,应付160分的邮资。

学生亲身体会了数学在身边“现实生活”问题中的应用,因此渴望获得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又如:

刑侦人员在案发现场发现一对裸脚印,量得每个脚印长26.5cm,则能否根据量得的脚印长,估计案发嫌疑人的身高?

一般来说,一个人脚越长,他的身高就越高。

现对10名成年人的脚长x与身高y进行测量,得如下数据(单位:

cm)

X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y

141

146

154

160

169

176

181

188

197

203

作出散点图后,发现散点图在一条直线附近。

经计算得到一些数据:

那么由案发现场发现的脚印长,就可以估计出案发嫌疑人的身高。

此时,学生就会感觉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可以应用到刑侦、破案当中,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示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3、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应用价值。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例如:

要求学生到本地银行收集我县有关教育储蓄的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1)依教育储蓄的方式,每月存50元,连续存3年,到期(3年)或6年时一次可支取本息共多少元?

(2)依教育储蓄的方式,每月存a元,连续存3年,到期(3年)或6年时一次可支取本息共多少元?

(3)依教育储蓄的方式,每月存50元,连续存3年,到期(3年)时一次可支取本息比同档次的“零存整取”多收益多少元?

(4)欲在3年后一次支取教育储蓄本息合计1万元,每月应存入多少元?

(5)欲在3年后一次支取教育储蓄本息合计a万元,每月应存入多少元?

这是教育储蓄的收益与比较,在收集过程当中,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有用性。

所以说,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

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发现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总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来自生活,回到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和融入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生活内容,积极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间,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活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一个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优先发展,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标题:

作业2

发布者:

高三数学专家(发布时间:

2011-11-1008:

10)

内容:

新教材突出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课程理念,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您的认识。

提交者:

邓树明(提交时间:

2011-11-1008:

10)

答题内容:

生活中的数学美

一、数学美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决定意识。

同样数学的客观存在从根本意义上就决定了数学美的观念与意识的存在。

早在古希腊时代,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已然将数学与美相联系起来。

毕氏在研究音乐乐理的谐音时发现产生各种谐音的弦长长度都成整数比,从而认定了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同时他们还发现了许多自然现象,包括星球运动过程中某些数量关系也满足整数比,于是非常兴奋的认为找到了宇宙间万物的总规律,其本质就是数的严整性与和谐性,因而提出了“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论断。

诚然毕氏学派的论断虽有其主观片面性,但其中的客观真理性更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代著名科学家开普勒就是在继承了毕氏学派的传说之后,用数与和谐的原则,在研究一首古老的乐曲与天体运动关系的同时,发现了著名的天体运动第三定律,体现了数学美思想的现实意义,如此等等。

关于数学美的事例可谓是不胜枚举,这正如亚里士多德在其论著中写道,“善和美是不能和数学分离开来的。

”虽然说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讲,数学美让我们更难于理解和体认,但数学也正是以其独特的“符号与概念的简洁、几何图形与数学排列的对称、形与数的统一、数学思想与逻辑思维的深刻以及黄金比例和数量关系的和谐”等诸多美的形式,时刻为我们打造着一个完美的世界。

二、数学美的特征

1.高度的抽象性与直觉的合理性的统一

正如狄拉克所言:

“数学是处理任何种类抽象概念的工具”,是一门系统性强,抽象程度高的学科,我们之所以说它抽象性高,是因为数学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不断追求最简单、最深层次的宇宙根本的同时,总能给人们留下难以捉摸的印象,有时甚至超出人类感官所能达到的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用我们的直觉思维来接近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或许我们大家都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

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当时,若想知道一头大象的重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然而聪明的曹冲却在石块与大象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制衡点,从而得知了大象的重量。

由此可见,数学的抽象性与我们的直觉思维并不是相悖离的,在我们的直觉思维中,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载体给那些抽象的理论一个有力的回证。

2.逻辑的严谨性与形式的宜人性的统一

数学不仅是一门抽象程度高的学科,同时它还是一门以逻辑严谨而著称的学科,我们之所以说它逻辑严谨,是因为在数学推理演绎过程中,绝不允许存在外延模糊或内涵不定的概念,绝不允许出现似是而非的命题。

鉴于此,也有许多人把数学形象的称之为是一门“冷而严肃”的学科,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隔裂了数学与美之间的联系呢?

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作为数学重要特征之一的逻辑严谨性,不仅没有隔裂数学与美之间的联系,相反它更反映出了数学体系间一种和谐的美。

众所周知,数学家们常把等式e+1=0奉为最优美的公式,原因就是它不仅涵盖了数学中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五个数(0、1、i、π、e),更重要的是它在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之间架起了一座绝妙的天桥。

诚然,数学以其严谨的逻辑形式向世人打造出了一个“冰美人”的形态,但只要我们弄清了它的逻辑结构,把握住了它思想的来龙去脉,我们就会体味到这“冰”的真谛。

三、数学的审美能力和美感给我们学习数学带来的启示

数学作为一门系统性强、抽象程度高、逻辑推理严谨、能力要求综合的学科,历来被学生认为是一门难学的课程,因之难学,又使不少学生望而生畏,甚至产生了苦恼和厌学的情绪,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法则又难以改变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培养数学的审美能力和美感更显示出了它独道的意义。

1.培养数学审美能力和美感,有利于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

伟大的思想家培根曾经告诫过我们说,“知识总是从兴趣开始,就像光总是从火开始一样”,而历来的数学教育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教与学”的过程上,老师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客观上讲这种只追求表面的、显而易见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不足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明确提出了“美学价值乃是学习的最佳刺激”的精辟论断,而事实也充分证明美学观念的导入恰恰顺应了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它不仅打破了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教学思想,更在“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开创出了“异质化”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更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体味到了数学的力量。

2.培养数学的审美能力与美感,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