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2337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docx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

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环节与要求

课例研究与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不同,其有明确的研究规范,在推进过程中,要细化课例研究规范的各个环节,科学严谨地进行研究。

  

(一)在实践教学中选取研究主题

  每学年开学初,以教研组为单位,分析梳理学科教学实践中的遇到问题和困惑,形成课例的若干研究主题,按照研究主题,明确每个主题的研究主持人,选择相应的课例,落实课例的上课教师和集体备课的核心小组,进行教学设计。

  

(二)选择和开发课堂教学观察量表

  每次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前,召开课前会议,根据研究需要,选择或设计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分工。

教研组要根据学科特点开发研究课堂教学观察量表,并不断进行修改完善。

  (三)教学流程的观察与记录

  对于课例的教学流程要做到有分工地进行课堂教学全过程的观察与记录,有条件的尽可能做到有全面教学录像记录,认真组织观察,填写好观察量表。

  (四)科学理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分析评价

  课堂教学观察结束,要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统计分析,及时召开课后分析会议,对被观察的课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评价,上课者要认真进行课后说课,尽可能全面地说出教学流程和自我反思。

每一位参与研究的教师课后分析必须有主题、有理念、有根据对教学流程的作客观分析、谈自己的反思和启示,主持人要进行认真仔细的收集记录。

  (五)强化行为跟进

  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及形成的对策方案,要坚持行为跟进,进行持续研究和观察,以实现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每一堂课既是研究的起点,又是研究的终点”的理念,重视在平时教学中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观察和反思,拓展研究信息收集渠道,丰富研究信息来源。

  (六)定期形成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持人要及时整理提炼研究结果,包括教学的效果,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反思,结果的启示,以及由此引出的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撰写出课例研究报告。

  总上所述,课例研究的基本步骤为:

  选取主题;

  设计教案;

  教学观课;

  集体反思;

  总结分享。

 

课例研究的相关概念

1、课堂研究、课例研究、案例研究

三者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或环境,是教学现象发生与教学规律呈现的领域,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它是教育学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

课堂研究是一种学科(领域)研究,主体主要是专业研究工作者。

专业研究工作者研究课堂,目的在于从理论上阐释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现象,从多学科的角度去说明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形成和发展教学理论。

为了提高和增强教学理论的生命力、亲和力、解释力、指导力,专业研究工作者必须确立“实践第一”的理念,以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田野”,到实际的课堂中从事研究,从课堂教学实践中归纳、建构理论。

发展理论是专业研究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中小学教师也研究课堂,但其目的却不是指向新理论的生成和新规律的发现,而是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课堂是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常见、最为细小的细胞,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课程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就只能算是形式上的点缀。

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

课例显然是课堂的具体化和特殊化,如果说,课堂研究是理论研究,重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那么课例研究则是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怎么做”。

教学案例则又是教学课例的特殊化,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全景实录,真实、具体、完整,课例是案例的来源,案例的搜集和开发必须来源于课例,来源于课堂教学的真实生活,但是案例又是对课例的加工和提炼,它源于课堂教学生活但同时又高于课堂教学生活,相对而言,课例研究重在于课本身的改进和提高,而案例研究则重在于案例的搜集和开发。

从课堂到课例到案例,这是校本研究实践的基本环节。

2.     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课例

从研究成果表达形式来说,三者的关系可简单概括为“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和设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设计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是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

教学设计内含着创新和研究因素,按照老传统或照搬他人经验,也就无所谓设计了。

教学实录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展开、文字或录相再现。

教学实录不同教学设计,在于教学活动不是教学设计的翻版,教学设计是静态的,教学活动是动态的;教学设计是预设性的,教学活动则具有生成性。

教学课例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方案”,教学实录是“做法”,教学反思则是“评价”,它包括任课教师自己的反思,专家的点评,同伴的建议。

常见的教学课例研究报告的体例一般包括:

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回答“我是怎样设计这堂课的”);二是如实描述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回答“这堂课实际上是怎样展开的”),包括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师生是如何互动的,描述应点面结合,给人以整体感,同时又要突出重点;三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讨论(回答“这堂课上得如何”),重点说明课堂教学的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有何差异,哪些地方超出了预期的范围,超出的部分是否具有教育意义;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找出令人感到兴奋和激动、沮丧和困惑的地方,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诊断、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

对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反思与总结,既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提出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的辩护。

3.说课、听课、评课

说课、听课、评课是课例研究的三种基本活动形式。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口头阐述自己课堂教学方案,并与听者共同研讨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的教学研究过程。

如果说,备课是教师个体独立进行的一种静态的教学研究行为,那么说课则是教师集体共同开展的一种动态的教学研究活动,从这个角度上说,说课是集体备课的一种特殊形式。

对于备课而言,说课是一种教学改进和优化活动;对于上课而言,说课是一种更为缜密的科学准备活动。

说课一般包括:

①说课标、说教材(说自己对课标、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的定位和界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等);②说教法、说学法(说自己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途径,特别是如何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等);③说程序、说结构(说自己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

听课,是教师同行或专家领导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观摩、观察、调研。

听课,对上课教师而言,是展现自己教学观念、教学个性、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教学智慧的平台;对听课教师而言,是学习、借鉴同行教师经验和教训的机会。

作为教学研究的一种形式,听课,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看”,所以不少专家建议把听课改为“观课”,其重点包括:

看看学生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高不高)、交往状态(学生彼此的交往、互动如何)、思维状态(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怎样)、生成状态(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成效大不大);看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否?

情境创设恰当否?

气氛调节如何?

问题处理合适否?

教师的观念先进否?

文化素养高否?

实际上,听课是一种很专业化的脑力劳动,不仅需要听、看,还需要记、思。

听课者应根据听课的目的和要求,有所侧重地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

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业务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

评课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作为校本教研的活动形式,评课要致力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措施,课例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背景问题,高水平、针对性强的问题是评课的关键,是搭建教师讨论与反思的平台。

从发展性评价理念来看,评课要致力于建立评价双方互相信任的双向的、互动的、相长的关系,评课一方要以平等、友好的姿态与被评价者沟通、交流,积极肯定被评教师的优点和长处,认真地指出缺点和不足,并帮助他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被评教师要主动参与到评课活动中来,以开放的心态与评价者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认真听取大家意见,使评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的专业活动。

我们应该怎样来做课例研究呢?

1、课例呈现的形式是多样的

上世纪70年代,流行优秀教师教学实录,目的是想让大家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

80年代前期,又开始流行教案集,将有经验教师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

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流行一篇课文或一个章节的内容有几个设计(教学思路)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经验的人拿出来给没有经验的人来用。

和以前相比,现在讲的课例研究,与原来的教案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它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实践,它是教师自己在做中学习提高的过程。

但正如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科学家的研究是有层次的一样,教师做课例研究也是分层次的,可以是个人反思的载体,可以是理论研究的素材,也可以是他人学习的范例。

由此出发,教师所做的课例研究其呈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课堂实录式的,全程描述一堂课,从中反映教师设计和实施的脉络;也可以是一事一议式的,是对一堂课的某些关键点的描述,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的讨论。

2、课例研究应着眼于提升教师集体的实践智慧

教学方面的改进是一件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教师集体协调一致相互评论,实践反思是条件,在这种条件下,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取得进步。

课例提供了教师集体观课,课后相互评论,反馈教学,共同改进教学的平台。

试想,当老师们以“课例”为载体,表达课程实施中困惑与成功,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等时,借此引发更多的教师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反思、探讨与教育教学实践有关的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的实践智慧,那该是一个多美妙的过程啊。

这才是课例研究所真正追求的。

3、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

课例是开展校本教研的有效载体,课例研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教师的课例研究是需要准备的,这种准备既是来源于专业上的(理论的和经验的),也是来自于行为的。

“如果一个水手不知道自己正驶向哪个港湾,那么就没有什么风会对他有利”(塞尼卡)。

教育理论的首要功能可能不在于直接为教师的课例研究提供技术、增加教育知识,它的重要用处在于让教师在研究时有一种教育思考和专业自觉,获得一种研究的方向感。

教学是种实践,要向经验学习。

用心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运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由成功的、失败的种种体验而积累的教学经验,对改善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其他教师具有启发和引领作用。

“相观而善谓之摩,教师同伴之间先进经验和行为的相互引领,也是教师课例研究时的一个重要方面。

除此之外,教师的课例研究还需要行为上的准备,比如说听一堂课、开一堂课,在技术方面的准备等等。

 

 

 

如何开展主题课例研究

一、什么是课例?

 课例研究,简言之,就是基于“课”(以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其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变课堂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所以课例研究是一种实践研究,重在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二、课例研究的过程

 

(一)共同确定关注的教研主题

课例研究主题的产生

 主要来自实践领域里感到困惑的问题。

在教研活动之始,每一位老师都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切实、具体的反思:

在近一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自己碰到了哪些问题?

有哪些困惑?

这些问题和困惑为什么百思而不得其解?

然后在教研组会上,大家一起把各自的问题摆出来,进行问题诊断,围绕有效教学,最后找出一个带有共性的、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

主题一定要小、具体、针对性强。

避免出现两个问题:

一是主题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二是学科特点不突出,不利于参与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研究和行为跟进。

例如:

“英语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尝试”或“关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主题,前者过于宽泛,后者既宽泛又没有突出学科特点。

 

(二)围绕主题开展相关理论学习

 所有教师都要围绕研讨主题收集相关的资料(与研讨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老师们对研讨主题的认识或看法,对执教内容的最新解读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

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三种(仅供参考):

 

(1)读书

 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

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专著,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

 

(2)读图

  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

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

 (3)读人

  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行的研究沙龙等活动。

  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提炼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三)围绕主题组织研讨课

  教师选择合适的单元执教来体现对相关专题的探究性教学。

(建议大校以备课组为单位,分三条线搞课例研究,小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研组全体老师参加观、评课)

  (四)课堂观察

   同学科组的教师和其它教师一起进行课堂观察。

   1、全体观课教师都要围绕下述内容观课:

 ①本次课是如何实践本次研讨主题的;

 ②本次课的教学践行了哪些新的课程理念;

 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处理教材的?

是用教材教还是在教教材?

 ⑤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本次课的教学在传承的基础上有哪些发展和创新?

 ⑥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哪些方法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全体观课教师都应作详细的观课记录。

 观课记录应注意:

  ①观课以观为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和思考上;

 ②观课记录一般要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生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

 ③详略得当,对观课内容要有所选择。

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可以简明扼要地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

 ④课后对观课记录要快速进行整理,在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推广或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等,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要求等;

 ⑤围绕观课要点,将自己的观课体会、感受写下来。

 

 要求:

全体观课教师都要写出书面评课意见(各校可自行设计相关表格)。

避免无准备的评课和评课的随意性。

书面评课意见要统一收存建档。

 (五)围绕研讨主题组织现场对话。

 1.引领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

首先,主持人用方向性很强的语言引领主题发言人进行主题发言,然后由执教教师说课。

执教教师应按说课的六项内容(说教学理念、说教学目标、说课标教材、说教情学情、说教学程序、说教学反思)逐一地对自己的课进行解说。

对于说课,执教教师一是要认真准备,二是要认真说课。

这样做一是对自己的课做出科学解释,帮助观课教师更准确地评课,提高评课的质量。

说课,观课教师也可以说,更可以在执教教师说课的过程中插说。

最后是观课教师评课。

评课可以是选派代表评课,也可以是所有观课教师逐一评课,还可以是对话式评课插话式评课。

对于评课,所有参加当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高度重视。

评课的质量往往决定活动的质量。

因此在评课时,要力避这样几种情况发生:

一是远离或游离主题的评课。

评课者无视研讨主题的存在,信口开河的评说一通,不能切中研讨主题。

二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评课。

评课者在观课过程中原本就没有评课发言的思想准备,只是想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在要求发言时就三言两语敷衍了事。

三是按照过去的习惯评课。

评课者或只说课的优点,或只说课的缺点,或轻描淡写地提一点建议,不能按研讨主题的需要评课。

四是重复别人的评课意见。

评课者在评课时没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只是重复一番别人说过的话,或干脆说同意上述老师的意见等。

  2.组织现场对话。

在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的基础上,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现场对话。

现场对话是多向的。

对话的话题可以是研讨的主题,也可以是研讨课中的任意一节课,还可以是主题发言中的某一个观点。

在研讨主题的调控下,对话不完全是主题发言人或研讨课执教者与全体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或是参加活动的专家与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

现场对话是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提升校本教研活动质量的很重要的一环。

  3.专家点评。

专家可以是教研人员,也可以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还可以是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

专家点评不是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提升。

专家评点要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所有材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期得出关于研讨主题的整体的、全面的看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六)连环跟进

 根据改进建议,进行新一轮研究。

 重新上课——观课——议课——反思总结,循环进行,直到满意为止。

 操作流程如下:

选择主题,理论学习→连环跟进式课例研究(集体备课→课堂实施,观课议课→评议提升,形成新案→再次施教,行为跟进→再观再议,继续改进→三次施教,连环跟进)→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课例研究磨课的方式:

 ①滚动焊接式——“滚动”,就是同一教材(课文)经过尝试课、会诊课和欣赏课三种课型的滚动上课研究,使课例不断得以完善,教师认识不断得以深化,这样使课堂教学研究不仅仅推向课的完善,而且也伴随着教学者与合作者的专业成长。

 ②一人同课异构式——就是同一个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却不断改进。

其程序为:

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独立备课、上课→教研组(备课组)听了教师独立课之后,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上课教师形成新的教学方案,第二次上课→上课教师和同伴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明确进步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订完善教学方案,第三次上课。

如此循环,上课教师反思整个过程并写成教学课例。

这种“磨课”方式对培养年轻教师,迅速提高他们分析教材、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技能和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效果十分显著。

 ③同课异构互促式——是指同一课,教研组(或备课组)里的教师有不同构想、不同方法,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其流程为:

教研组(或备课组)商定出相同的教学(教研)主题(内容)→由两个以上的教师分别备课、上课→教师集体听课、议课。

实施这一模式可以使教师间互相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教研组活动记录关于此项工作的内容,要求有:

 课例研究的计划(主题、目标、确定研讨课教师、次数、时间)。

 围绕主题的理论学习资料。

 过程性资料:

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或录像、说课资料、参加研讨活动教师的听课记录、研讨过程记录、反思等;

 总的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的总结

 四、课例报告的格式

 标题:

用研究的主题作大题目

 学校和教师姓名

 正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从两个层面写:

 1、理论层面、课标层面

2、本校、本人教学实践层面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个人——备课组——教研组——片区,这几个层次去写

包括理论学习培训、个人学习、主题课例研究

 三、关键事件讨论

围绕研究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

(一)

跟进研修、围绕研究主题的课堂教学片段

(二)

注重教学片断间的比较

四、评析与反思

围绕主题结合实录有理论支持的找出优缺点及改进方向和措施。

怎样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一、提出课例研究的背景

    课例研究的提出是普教科研回归本原的一个举措。

提倡教师的研究回归本原,就是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

即教师的研究以行动研究为首选,以课堂为研究的主要场所,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以指导教育实践获取策略知识、促进专业成长为首要目标。

 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

课程改革必须有教师的跟进;课程的理念必须让教师内化,才会转化为实际行为;课程改革中的教师不应只是“教书匠”,而应是自觉的研究者。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取向

 通过文献检索和实践经验总结,课例研究的校本培训是解决由理论到实践的一条有效途径。

课例研究把先进的理念通过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指导、对话,通过专家、骨干教师等高一层次的研究人员的引领,通过教师个人在反复讨论中做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实现设定的目标。

 课例研究重视积累,重视增加教师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师的反思能力,强调面对教学共同分享,其意义十分明显。

 三、课例研究的基本操作

 1、选题。

与任何一项研究一样,课例研究也要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2、选课。

有了研究主题,接着是选课。

 3、设计。

要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如何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我对这节课的理解设计教学?

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实施。

把设计变成课堂教学的过程。

并仔细观察分析其效果。

 课后反思。

通过对课的分析,形成什么反思文本?

 反思的结果是对后续研究的导引。

教师再选择一节课,通过再设计、实施、课后讨论与反思达到新行为阶段,从而实现行为跟进。

 四、课例研究成果表述

 研究主题。

完成一项课例研究后,会留下很多素材。

研究者要对素材进行取舍。

取舍的依据首先是主题的突现。

一个课例研究会不可避免地涉及“这节课怎样上才好”,但这不是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课。

 研究过程的展示。

在叙述课例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依据的是行动研究的要义,采用叙事研究,从研究材料中得出研究结论,而不是脱离材料,空发议论。

 反思。

反思是课例研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缺乏反思的课例,不是完整的课例,甚至算不上课例,只是教学实录而已。

 把教学实录转写成课例,不仅有主题、选材的问题,还有文章结构安排,语言表述等。

 开展课例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的理论学习。

课例研究的基础是教师自觉的实践反思,而实践反思又往往依赖于理性精神、批判精神。

附表:

课例研究与教学研究(公开课)的区别

 

课例研究

教学研究(公开课)

 

 

区别

有研究的主题

主题不明确;或泛化

严格意义上的选课

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写教案

着眼于研究的探讨

着眼于评课的讨论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

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

强调行为跟进

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教研组长在课例研究中怎样介入

近些年来,以课例为载体的研究成了校本教研的热点。

从我区的实践效果来看,这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对落实课改新理念、新要求、新内容、新方法,确实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明显产生了直接的实际效益。

但我们也看到,不少教师对于教研组内的“组织学习”、对于其中的人际交流等共同体良性运作的规范或规则,认识不足,也缺乏能力和经验的储备,这就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或困惑尚不能得到真正解决。

教研组的领军人物是教研组长。

教研组长不但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是这一活动的指导者。

在校本教研需要更多专业引领的今天,教研组长的作用尤其不可忽视。

在观课之后的研讨中,如何促使教师群体的良性互动并保持人际交流的高效运作,这往往取决于教研组长的现场介入水平。

 

   一、偏离主题时的介入

    在一些专题研讨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主题游离的现象。

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