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191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7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docx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doc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研究报告

 

深圳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一、关于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理解

(一)主要概念

在传统区域经济学与地理经济学中,通常从区位中心的角度定义经济中心城市。

区域经济学与地理经济学中一般认为经济中心城市是城镇网络系统的核心,是城市经济区的中心,在一定区域的经济活动中起着枢纽的作用。

随着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地理上的区位中心已经不再是经济中心城市的决定条件。

现代的经济中心城市通常是从城市经济功能的角度定义,一般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承担区域金融、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等多种功能,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具有强大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

现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内涵主要包括:

①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国际或区际的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国家和区域经济有相当的支撑力和影响力;②集中了较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外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或国家级经济与政治组织,是国家或区域资本集散中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国家或区域性经济活动;③具有很高的经济开放度,通行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通讯、信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业等)发达,具有方便快捷的高速市际和市内交通系统;④国际性、区域性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和劳动力集散中心,新思想、新技术、新体制的创新基地。

⑤众多的人口、面积巨大,有一个大城市群作为依托;⑥除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中介组织和相当的资产存量、要素流量和内外贸易额;⑦有现代化的公用事业和较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二)经济中心城市的功能

1、聚集与扩散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中心城市凭借各种优势,吸引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等生产要素向该城市聚集,成为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高级生产要素的中心,从而产生规模聚集效益;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使得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产业等逐步向周边地区扩散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因此,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具有金融中心、经济事务控制决策中心、信息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的功能与特征。

2、服务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表现为城市能高效有序地为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便捷的服务,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信息、中介咨询、会务展示、文化娱乐等服务,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愈高,愈能增强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此外经济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会更有力地带动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法律、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的更好发展,形成关联度高、辐射力强的市场服务体系,持续地为各类市场交易提供方便、高效的服务。

3、创新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因为具有一批优越的科技人才和高科技研究中心机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比一般城市具有更强的综合创造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创新能量,能够不断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更新观念并提出新的经营理念或新的经济思想,能够探索和尝试新制度、新机制,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中心城市创新功能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支撑作用、带动作用、传承作用与示范作用,是创新体系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4、调控功能

经济中心城市所建立的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城市管理体制及其优化的城市管理运行程序,对减少市场交易中间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实现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高效化,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更高水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

凭借优良的体制环境,经济中心城市汇集一大批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国内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总部,可以进一步强化企业投资决策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进行产业配置和重组,强化对生产基地的控制和调度,发挥企业在更大范围内组织生产、供给和营销活动的功能,成为地理上的“控制枢纽”。

(三)经济中心城市的特征

1、经济集中度高,市场影响范围广

经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大,产业集聚程度高,整体经济实力雄厚。

其GDP和人均GDP、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人均财政实力等反映经济质量、城市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指标均高于一般城市的平均水平,是经济经济中心城市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发挥其巨大经济作用的基础。

经济中心城市的产品市场广阔,能够覆盖较大范围的市场。

2、产业层次高级化

经济中心城市的高级化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城市的三次产业中三产比重较大,而且在产业层次上占据明显优势,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性大的产业格局,对产业链的控制能力和产业升级能力强。

经济中心城市在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中处于引领性、主导性地位,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龙头作用。

3、企业总部集聚

经济中心城市除了集聚跨国公司总部外,还要有庞大的企业集团和各类中介组织,是国家或区域的资本集散中心,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和影响国家或区域性经济活动,提供发达的生产性服务(特别是通讯、信息、科技、咨询、商业、市政公用业等)与方便、快捷、高效的市场运行服务。

4、科研能力强,人口素质高

经济中心城市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聚集地,是人才,技术,科研等聚集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高水平研究型的高等院校,而且有先进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与先进的科研设备。

不仅是科技资源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的高地,而且是科技创新的辐射源和推进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

5、具有制度及文化的开放性

经济中心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其全方位的开放性,在经济往来的高度开放性之外,制度及文化的开放性是其重要的软实力要素,是经济中心城市形成和发展不可忽视的方面。

制度的开放性是制度创新的基础和保证,创新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机制、体制和法律体系。

在城市及区域内部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对外为经济中心城市创造更多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竞争,带领经济区充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

经济中心城市是各种文化的汇集之地,开放的城市文化使多种文化在此能够相互碰撞、交流与融合,易于产生新思想、新技术、新理念,使经济中心城市成为创新中心,有利于保持经济中心产业的先进性和经济的高效性。

6、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经济中心城市通常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经济中心城市通过大力兴建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对外交通设施使其成为区域的交通运输中心,人流、物流中心,成为经济区联结国内外市场的中转站和桥头堡。

高级别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位于沿海港口、对外联系便捷的交通枢纽位置区域上,经济中心城市凭借具有的优越区位条件,成为了区域经济活动的聚集点和经济交流的枢纽。

7、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较好的人居生态环境

城市内部由地铁与地面交通和轻轨铁路组成高效立体网络化的交通体系以及先进的通讯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了各种要素的高速运转。

此外供水、供电、环保设施的齐备,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同步,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具有优美的城市景观、良好的商务环境及其舒适的人居环境。

(四)经济中心城市的分类

1、根据经济中心城市辐射和影响力所涉及的空间地域大小分类

(1)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对全球经济发展起控制、决策、协调和服务作用的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

(2)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对某些区域经济发展起控制、决策、协调和服务作用的大城市,如法兰克福、香港、新加坡等;

(3)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

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对国家经济发展起控制、决策、协调和服务作用的大城市,如首尔、迪拜、墨西哥城、赫尔辛基、米兰等。

2、根据经济中心的功能分类

(1)综合型经济中心城市。

这类经济中心城市集制造业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为一体,经济功能齐备。

典型代表是东京、首尔等;

(2)商务型经济中心城市。

这类经济中心城市主要以金融、商贸、现代服务业为主。

典型代表是纽约、香港、迪拜等;

(3)生产制造型经济中心城市。

这类经济中心城市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典型的代表是斯图加特、底特律等;

(4)科技创新型经济中心城市。

这类经济中心城市产业以高科技产业为主。

典型的代表是旧金山、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班加罗尔等。

二、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条件与国际经验

(一)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1、经济区位条件

无论是世界级经济中心城市,还是区域性、国家级经济中心城市,都成长于其所在国家、所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18世纪后期,伴随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伦敦迅速成长为整个英国、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19世纪,在法国、德国完成了工业化革命后,欧洲又出现了巴黎、柏林这两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美国在独立以后,建立起了一套比欧洲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经济快速发展,也就在此时,美国东北部开始出现波士顿、纽约、费城等经济中心城市。

在伊利运河开通后,打通了纽约到五大湖地区的通航水道,纽约经济腹地得到大范围扩展,凭借于此,纽约迅速迈向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二战之后,日本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制度,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在此过程中,日本东京逐渐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最终走向了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而洛杉矶、大阪、中国香港、新加坡、首尔的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则要归功于环太平洋经济带的崛起。

由此可见,经济中心城市的崛起与该市是否处于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有关。

经济中心城市基本上伴随主要经济体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并成为经济增长级而成长。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作用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城市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

作为发展中的经济中心城市必须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人均GDP生产总值要高于全国或者全区域平均水平;跨国公司作为支配全球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总部多位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在经济空间和城市群的分工与专业化中处于较高的地位,产业结构高级化,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此外,经济中心城市必然同时是教育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医疗保健中心和旅游会展中心。

因此,一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是能否成为经济中心的决定条件。

3、四通八达的联系网络

四通八达的对外联系网络是形成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条件,也是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

在美国进入工业化之后,纽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不过是普通的贸易港口之一,经济地位甚至不如费城、波士顿等城市。

原因是阿巴拉契亚山脉阻隔了美国东海岸与中部平原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

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通,加上纽约率先使用汽船,大大方便了纽约与五大湖之间的联系。

同时,纽约的铁路建设也不断增加,到了1850年,纽约州的铁路里程数已经高居各州之首。

纽约也从此迅速成长为全美最为重要的经贸中心,继而成为了世界经济中心。

无独有偶,奥地利首都,也是经济中心,维也纳为了巩固其全国经贸中心的地位,不断完善交通枢纽网络。

维也纳港口是多瑙河流域的物流中心,也是欧洲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奥地利的铁路网络总长为1.1万公里,运货量可达到平均每位居民10.5吨,在欧洲奥地利联邦铁路排名第一;维也纳三个小时飞行圈涵盖了基本所有欧洲国家,不用半个小时便可抵达欧洲各大商业城市;维也纳市内设有综合业务数字(ISDN)及流动通讯网络,提供顶级的全球商业通讯设备。

这些便利的交通联系网络有利的保障了维也纳在奥地利的经济中心地位。

(二)经济中心城市建设的国际经验

1、选择先进产业体系,培育高级生产要素

先进产业体系是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是支撑先进产业体系的重要保证。

凤凰城地处美国西部内陆的塞尔瓦特河谷的一片沙漠之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过去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小城镇发展成为拥有众多财富500强大公司的高科技工业中心,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美国经济最为活跃、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也是美国依托高科技产业实现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典范,被誉为“沙漠上的凤凰”。

凤凰城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像其他城市一样先要经历传统工业化阶段,它跨越了传统重工业阶段,直接从农业经济直接进入了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阶段,并继续向新经济阶段演进。

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性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凤凰城为了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迅速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紧紧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依托优良的自然条件、宽松的经济政策以及充裕的劳动力资源等各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制造业,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

为了培育适合先进产业体系发展要求的高级生产要素,凤凰城政府与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西部校区合作,建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科技园,吸引众多著名企业入园,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同时发展以培养凤凰城发展迫切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如,生物科技、航空技术、高技术制造业、软件以及现代金融与商务等)为主的社区学院。

同时凤凰城政府,还特别注重营造招商引资的软硬环境,做好产业规划,从如何为主导产业配套服务入手,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制定一系列经济扶持政策,花大力气优化商务服务环境,帮助企业茁壮成长;倾力打造经商和居住的城市环境,不断吸引大额投资和各方面的人才。

2、鼓励创新,重视中小企业

创新是维持经济中心城市地位的重要保障。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城市环境问题的不断突出,东京制造业纷纷外迁到国外或是横滨一带。

但东京的主导工业部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面对日元升值、日益激烈的竞争和顾客的严格要求,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曾经是政府主要外迁的对象,但是由于中小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全国制造业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尤其是以大田区为中心的东京南部的产业综合体已经成为日本机械产业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科技创新核心。

总部设在东京的跨国公司为了实施全球生产、资本的有效控制,就要求服务业不断创新,生产新的服务种类和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以满足控制不断延伸和扩宽的全球产业链的需求。

创新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发展活力,满足了跨国公司的服务需求,巩固了东京的经济中心地位。

3、坚持开放战略

开放战略以高度集聚和快速扩散为特点,以一个公平和规范的市场为基础,为一个经济中心城市奠定了影响和控制一个国家、区域乃至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权威能力。

伦敦从来就不是一个英国传统意义上的保守地区,从建城伊始,伦敦就实施开放战略,不久它就成为了英格兰的商业中心,并逐渐发展成为国际经济中心。

20世纪60年代,在新的形势下,伦敦全面实施了以引进国际总部为主的开放性战略,使进驻伦敦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组织能直接面对政府和资本市场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快速做出发展与投资的战略决策并且加以快速实施。

这一战略使伦敦拥有了占全球20%的外资银行总部,总数达500家左右,欧洲500强企业中100多家企业总部,整个欧洲21%的金融管理人才,集聚25000万亿英镑的全球资产。

20世纪80年代初,又按照现代科技要求,集中在伦敦东部的码头开发区新建了办公区,新增了2000多家公司和6万多白领就业人员。

进入21世纪,伦敦继续针对创意产业实施开放战略,有利保证了伦敦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意产业发展基地和全球创意中心。

开放的战略为伦敦融合世界、借力全球提供了保障,使得伦敦的新技术与新市场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各个产业不仅先进而且环节高级,有利的保障了伦敦国际经济中心的地位。

4、政府的支持与管理

政府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活动主体,它不仅通过政府购买影响资源配置,而且通过宏观调控和国家发展战略引导资源配置。

在世界各国经济中心的形成过程中,很多国家都利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家发展战略,促进经济中心城市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

如新加坡从吸引外资,改造本国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创建了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成为亚洲美元市场的交易中心。

为了促进经济中心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各国政府除了各项经济政策的扶持外,还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如伦敦在1964年成立大伦敦委员会以协调大伦敦都市内32个自治市的规划和社会事务,在1986年废除大伦敦委员会后,中央政府直接接管了大伦敦的部分事务,另外一部分事务则由若干自治市政府间的联合组织进行管理。

三、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基本研判

(一)未来中国将呈现多经济中心的发展格局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主要经济城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明显的首位城市。

主要表现在中国目前缺乏一个能够引领、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城市。

以经济总量为例,目前中国GDP总量最大的上海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GDP总量比重还很低,2009年上海GDP总量仅占全国GDP总量的4.4%。

相反,中国其他一些城市,比如,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之间的GDP总量差距并不大。

并且,一些新兴城市(如深圳、苏州、泉州、佛山等)的迅速发展,以及一些传统城市(如天津、重庆、武汉、沈阳等)的再度崛起,使得中国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因此,我们判断:

发展中的中国未来将持续处于多经济中心城市并存的状态,而且还会继续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

在多经济中心并存的格局下,深圳就有凸显自身地位的机会。

(二)中国经济中心城市崛起的过程一定是跟它所在的都市圈共同崛起的过程

上海的崛起跟长三角的崛起分不开,长三角的发展为上海发挥它的四大中心功能提供了强劲的服务需求;香港、广州、深圳的作为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发展同样是跟珠三角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北京、天津、重庆等等,也是这种格局。

这一点从国家最近几年批复的区域发展规划可见一斑。

2009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复了10余个区域经济规划,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等。

伴随着这些区域规划而来的是都市圈的形成,珠三角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都市圈一体化将促使中国形成多经济中心城市并存的格局。

这种背景之下,原来的城市之间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将转变为都市圈之间的竞争,都市圈的竞争力强弱将决定城市的竞争力强弱。

因此,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都市圈作为后盾。

在这种情况,深圳未来的发展就一定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从珠三角一体化的视角,从深港全面合作的视角出发,寻找自己的定位,谋求更大的发展。

(三)中国各个经济中心城市的禀赋资源差异较大,只有坚持错位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目前,国家的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从注重沿海布局,逐渐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格局。

例如,住建部提出“国家级中心城市”城市的概念,并且确定北京市和天津市、上海市、广州市和重庆市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

在区域层面,国家先后确定沈阳、武汉、南京、杭州、苏州、无锡等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单纯从经济功能角度上讲,国家将上海定位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定位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天津为北方经济中心城市。

各个中心城市不管是区位条件、自然禀赋条件,发展阶段、营商成本、市场化程度等等都不尽相同。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很多城市对自己的定位呈现一个趋同化的特点。

例如,不约而同都提出要做金融中心、要做商务中心,最近天津提出要做全球金融区,甚至珠海的横琴也提出要做金融中心。

我们认为,中国未来多经济中心格局,深圳一定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强化既有的创新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优势,并继续走在主要中心城市的前列。

 

四、深圳与全国主要城市近年来相关指标的对比

(一)深圳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下滑的可能性较大

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城市能否成为经济中心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个城市只有经济总量保持一定规模,才能对经济资源发挥集散的配置作用。

为了考察深圳在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地位,首先需要与全国其他经济总量排名靠前且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城市的GDP现状与增长趋势进行对比。

本报告依据2000-2009年10年的数据,应用自回归综合移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方法,对深圳以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苏州、无锡、青岛等10个城市2010-2015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GDP总量进行预测。

预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

2000-2009年全国10个城市的GDP对比图

图2:

2000-2015年10个城市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比图

图3:

2000-2015年10个城市的出口总额对比图

 

图4:

2000-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图

图5:

2010-2015年10个城市的GDP预测对比图

图6:

2000-2015年10个城市的GDP对比图

从2010-2015年的GDP预测结果来看,未来深圳GDP总量还会与北京上海存在一定的差距,与广州GDP总量有拉大差距的趋势。

从预测结果来看,到2015年,苏州、天津、重庆的GDP还不能超过深圳,深圳GDP在未来五年内还可以保持全国第四的位置,这主要是因为:

一是作为拉动深圳GDP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出口在过去几年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二是预测方法本身不能反映短期政策与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

如果考虑到,深圳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加工型企业与加工贸易会大幅减少,必然会影响深圳经济增长的速度。

而天津、重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下,固定资产投资还会继续保持高增长,苏州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大型出口加工型企业的投资与出口带动下,GDP在未来几年也会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因此,深圳GDP总量在未来五年内很有可能被苏州、天津、重庆赶上甚至超过。

2010年上半年的经济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分别以8050亿元和6372亿元的GDP总量稳居全国第一、第二的位置;广州以4886亿元GDP总量逐步拉大与深圳的距离,将深圳甩在后面(2010年上半年深圳实现GDP总量4215亿元);苏州、天津、重庆三座城市分别以4200亿元、4106亿元和3650亿元的GDP总量直逼深圳。

当然,经济总量名次的下降并不意味着经济中心地位的下降,但是深圳在未来几年仍有必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继续保持较大规模的经济总量,从而进一步强化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二)深圳的现代服务业指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中心地位与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前文所述,产业形态的高级化是发挥一个城市经济中心功能的重要保证。

本报告选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来比较目前国内GDP总量最大、增长较快的10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形态,并引用中国社科院的《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竞争力全球排名这项指标,来考察深圳与这十个城市产业结构方面的差距以及所处地位。

图7:

2000-2009年10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比图

表1:

2009年10个城市的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竞争力全球排名

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杭州

天津

青岛

重庆

苏州

无锡

指数

0.643

0.608

0.439

0.392

0.368

0.362

0.345

0.342

0.302

排名

22

29

114

124

130

134

141

142

150

资料来源:

倪鹏飞,《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从2000-2009年全国经济总量最大的10个城市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来看,深圳历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小于北京、上海、广州,说明深圳的产业结构层次落后于这三个城市,而且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从《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的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竞争力全球排名中也能看出,深圳的产业结构竞争力与北京、上海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落后于广州。

因此,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深圳在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北京、上海的差距依然很大,而且落后于广州。

为了能够肩负起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使命,深圳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还需要下大力气,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