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数学说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112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数学说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五下数学说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五下数学说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五下数学说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五下数学说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下数学说课.docx

《五下数学说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数学说课.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下数学说课.docx

五下数学说课

《复式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单式统计图及复式折线统计图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折线图补充完整。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预测;

3、通过学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归纳复式统计图的特点。

2:

了解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

3:

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帮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我国地大物博,很多城市由于南北差异,气候、降水等天气状况都不一样。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统计图。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置学习悬念,用认知矛盾凸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1、从统计表上获取信息师:

(出示统计图)从这个统计图中你都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信息

2、绘制折线统计图(单式)师:

如果想分别表示出两个城市每月的平均降水量,及变化情况,该选择哪种统计方式呢?

你能尝试绘制出来吗?

(学生在空白表格内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观察单式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青岛市月份降水量最高,月份将水量最低;2.昆明市月份降水量最高,月份将水量最低;

3.青岛、昆明两城市几月份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4、汇报结果

5、谈体会与感受激发对新知的探求欲望师:

刚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呢?

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

(四人小组讨论)

汇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6、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7、教师出示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进行修改

8、启发思考:

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

为什么?

9、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第75页的说一说

10、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读取根多的信息。

师:

从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四人小组讨论汇报)

三、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折线图的优势

我们制作折线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组讨论,汇报。

由此可以看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多少,还便于分析和比较。

紧接着出示两个小练习

1、某商场一季度冰箱、取暖器情况统计图。

学生从冬天取暖器卖得较多,并且随着气温的增高,销量逐渐减少。

可以分析出哪一种直条表示冰箱台数,哪一种直条表示取暖器台数。

2、教育书店二月份图书销售情况统计图、没有涂色。

临近开学,儿童读物销量明显增多,突出统计的书店经营的导向作用。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四、经历制作过程,渗透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

提问:

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

2.讨论:

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

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教师巡视。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P75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

2、《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个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知识基础。

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

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仅在单元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也有重要影响。

要注意加强整数商不变规律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3、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类推及动手实践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过程与方法目标:

是学生经历观察、操作、讨论中,以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完善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4、教材重点:

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难点:

自主探究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说教学理念:

2、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猜想、验证、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我将创设情境,动手体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操作——发现法”、“观察、归纳”法进行探究。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创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妈妈给三个儿子分蛋糕的故事。

妈妈分别给三个儿子分得苹果的1/2、2/4、4/8,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

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分得公平吗。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

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动手体验,形象感知。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以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一概念为基础的。

因此我让学生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代替苹果分别折出1/2、2/4、4/8,并用彩色笔涂上颜色。

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再请学生交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使1/2=2/4=4/8这个结论让学生自己“做出来”,而不是老师讲出来。

这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的教学理念。

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改变学生原有的一个整数对应一个大小的习惯性思维,初步体会到分数“形变值不变”的独特之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深入探究,得出规律。

这一节环节我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既然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那这三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之间藏着什么秘密呢?

你们能找出它们分子分母各自按照什么规律变化吗?

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观察:

从左往右得出什么规律,反过来从右往左又得出什么规律。

然后请学生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有了这些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再总结出规律。

最后学生们会概括得出: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老师板书)预计学生不会把相同的数中的0除外,因此我会问同时乘和除以0也可以吗?

让学生思考并得出0不能作为分母不能作为除数,所以0要除外,最后让学生重新完整的叙述一遍,老师揭示课题。

最后提出问题,我们刚才是借助图联系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性质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呢?

启发学生用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迁移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新知,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探究学习的又一个基本特征。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练习题。

首先是题型变化丰富。

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

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练习难度的层次性。

数学题目经常出现有些学生吃不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

为此,除了基本的练习题外,我还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

分数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几?

难度的加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等都有了明显提高,真正把培优补差工作落到了实处。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课件出示)

本节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74、75页的统计。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制作方法以及对这种统计图的分析预测。

教材在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1)合并。

为了方便比较青岛市、昆明市两个城市各月的降水量,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幅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区别。

让学生比较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引入和克服教学重难点。

(3)读图。

通过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升降的分析,对数据进行合理的预测,这也是课标的要求。

3.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学习,不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是今后学习更多其他统计图的重要基础。

4.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教材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课件出示)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5.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课件出示)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进行简单的制作,学会看图回答有关问题。

6.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

(课件出示)

对统计图反映的信息进行准确地分析、比较和判断。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

(课件出示)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比较发现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

(课件出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比较法、合作交流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想象、讨论、迁移等一系列过程中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程序:

以下是我的教学设计。

(课件出示)

1.第一个环节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

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出示一张我国各省市的行政区域图,然后我在图上指出,青岛市在山东省,昆明市在云南省,它们之间的直线距离有2080千米。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情况。

然后分别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分别说出青岛市和昆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多,哪个月降水量最少,引起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学生根据以前学习的经验,应该很快就能找到相应的数据。

我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

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2.第二个环节是:

设置疑问,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古人也曾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为3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个步骤: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放到一起,再提出疑问:

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由于强调了很快,让学生感受到观察这两幅图很快回答这两个问题的确很困难,使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想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利用更好的方法,把两幅图合并成一幅图,那么合并成的统计图应该叫什么统计图呢?

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统计图就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

接着,我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条折线,并回答以下3个问题:

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在第2个问题中,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很快看出的?

学生可能说是通过比较各个月中,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近,哪两个点的距离最远。

在第3个问题中,根据我的预设,学生可能获得的信息有:

这两个城市都是6、7、8月的降水量比较多,还可能比较某个月中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多少,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比青岛市的幅度大……学生也有可能有新的生成,这正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训练点,也是提高学生读懂统计图中所包含信息的好机会,这样,我结合学生的生成,再进一步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第二个步骤:

比较。

让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我让学生对课本74、75页中的三幅图进行比较,小组讨论:

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

使学生在比较中得出,相同点有:

(板书)它们都有标题、单位、制图日期、制图内容。

不同点有: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变了、增加了图例(板书)、折线有两条。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

不但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还能方便地对图中的两个量进行分析和比较。

第三个步骤:

经历制作过程。

日常生活中手工绘制统计图表的需要越来越少。

新课标从实际出发,降低了对学生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要求,只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格线的图中画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这样既突出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使学生更加关注统计的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统计方法。

因此,我先出示画好的格线,并启发学生思考:

是先把表示两个城市平均气温所有的数据点都描出来以后再连线好,还是先把其中一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再把第二个城市平均气温的数据点描出来连线好?

为什么?

再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题的变化、日期的填写、图例的位置及表示不同城市的线型:

一条用实线,一条用虚线,也可用不同颜色的线来表示。

至此,新授部分告一段落。

3.第三个环节是:

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首先让学生完成课本76页练习十三的第一题。

主要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并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练习时,先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再说一说制图的正确步骤,我用多媒体演示,并提醒学生注意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对应的折线各用什么表示,还要写上数据和制图日期,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怎样写就不混淆了?

最后让学生看图回答题中的问题,这里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温差”的含义,另外,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看统计图”,我就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看统计图?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直观、形象的优越性

接着出示课本75页的“练一练”,在学生弄清图意后,小组讨论、汇报以下问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你能预测一下我国13岁小学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吗?

培养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大胆预测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最后,我让学生将自己的身高和我国同龄小学生的平均身高比一比,将统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生活中的统计还有很多。

商场里面也要对商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以便及时调整销售计划。

请看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通过这个练习,一方面增强学生读图、分析、比较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经理的角色,对下个月的彩电购进进行筛选、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欣赏一组折线统计图,将课堂内容向课外延伸,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复式折线图的欲望。

4.最后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按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

1、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出示2名同学踢毽子的测试成绩表格。

(统计表)

同桌每人选一个绘制折线统计图。

2、校对反馈,教师补充制图过程中遗漏和注意的问题。

(这一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为复式折线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

1、第一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一环节让学生感知是为了方便比较两人的成绩,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画在同一个图上,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感受出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其带来的好处。

2、认识图例。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分成了这样的几个步骤完成。

1、让学生感知图例的必要性,没有图例我们就不能清楚的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每一条折线所表示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常用的图例有几种。

3、使学生知道图例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3、第二次尝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其实是本堂课新授的知识点,我这一环节的安排意图有2点。

1、是要求学生能正确、规范的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2、是可以照顾班里后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公开课老师也会照顾到我。

4、读图和揭题。

能根据折线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测。

这一过程中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如果我把数据去掉了,你是看什么得出来的?

(我的想法是,用数据来分析、推测将会出现的情况,我觉得仍旧停留的数据上,没有正真体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

二、巩固练习

1、

六、第23~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枚数第几届

国家

23

24

25

26

27

28

29

中国

15

5

16

16

28

32

美国

83

36

37

44

39

35

(1)猜测奥运会中国和美国金牌的奖牌数。

(2)制作奥运会中国金牌的奖牌获得情况复式折线统计图来推断猜测是否合理。

(这一环节的安排1、是检验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

2是让学生巩固、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推测。

2、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运用。

(机动)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悟到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明白生活中有数学问题,数学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反思

统计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已先于数学课程将统计推到学生的面前。

新的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就应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从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判断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做到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

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数学依赖于生活,并从生活中抽象和升华。

让学生学习大众的数学,学习生活的数学,这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书中例题只提供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和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上去很单调,枯燥无味。

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

我是这样处理的,以学生感兴趣的踢毽子比赛引入并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证明这样处理真正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设置学习悬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古人也曾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可见,“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疑”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原动力,“疑”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

例题教学时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小强、大熊两个同学每天的训练成绩,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再提出悬念:

应选派谁去比赛,这个问题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找到答案。

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我适时点拨:

“对比着看较烦,有没有好方法让我们一下子就看清楚呢?

”学生们先沉思了一下,紧接着都叫着举起了手,他们知道怎么办了?

课堂一下子就进入高潮,学生说的各种修改意见真的既合理有全面。

我真的体会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

(三)正确分析,大胆预测,培养学生统计意识。

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做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

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

如“再一次经历制作过程”时,让学生根据图上信息进行大胆预测:

我国第29届奥运会将获得多少枚金牌?

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说课设计

让“现代”与“传统”和谐依存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0--81页例1和试一试,以及相关练习。

(二)教材简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掌握了通分和约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重要的组成,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从解决实际实际问题入手,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初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再通过“试一试”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类推到减法,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本课教学内容编排起现了“体验——迁移——总结”的教学线索。

由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常是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计算,这一过程体现转化的数学思想。

因此,我们教学时不只着眼于计算规则的教学,还应该在计算规则教学中看到策略教学。

同时我们也看到,苏教版这一部分知识编排时,前后知识点的衔接跨度比较大,学生遗忘比较多。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