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习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880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学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治学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治学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治学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治学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学习笔记.docx

《政治学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学习笔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学习笔记.docx

政治学习笔记

教师政治学习——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精神

  1、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所承担的重任是培养和造就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的事业。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好坏“简直可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因此,教师必须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去熏陶、教育、培养学生产生爱国主义之情,树立报国之志,付诸报国之行,伟大导师列宁说: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

”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是我们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

  我国著名科学家童第周在30年代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学习研究胚胎学,当时中国国家地位很低,其它国家的每个学生都不把童第周这个中国学生放在眼里。

童第周和一个学习经济学的俄国青年皮诺住在一个房间里。

一天他做实验回来,皮诺摇晃着脑袋讥笑他说:

“哈哈,我一看到你,就想在你的国家,东亚病夫……哈哈……东亚病夫……”童第周听了,压不住满腔怒火,像头怒吼的雄师,走到皮诺面前,大声地斥责他:

“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

”“你听着,从今天起,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我和你一起去学胚胎学,比比看咱们谁先取得学位。

”皮诺张口结舌,一句话都答不出来。

童第周憋着一般劲,在日记中写下他的诺言:

“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后来他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抛弃了国外的优越生活,冲破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把自己的全部才智都贡献给祖国和人民。

  2、奉献精神。

  奉献精神,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服务精神,牺牲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是教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反映。

教师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坚守自己的岗位,不为金钱所动,不被权势所屈,甘为人梯,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无怨无悔地传授给学生。

千万不要把教书育人和商人出售商品必须获得利润等同。

  3、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它凝聚着教师的多种精神,“爱岗”就要有务实精神,“敬业”就要有奉献精神。

作为教师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对学生倾注全部心血,甚至对个人利益做出重大牺牲,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责任感,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既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树立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血汗浇灌桃李爱岗敬业精神。

4、开拓创新精神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教育教学的艰巨性,不仅要求教师追求新知,不断进取,而且还要有创新精神,开拓精神和革新精神,即开拓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即为求真知,说真话,付真行,育真人,站在科学与教育事业的前列,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及其规律,善于实践和追求真理,走前人未走过的路。

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

敢于冲破影响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观念的束缚、不满足于当个“教书匠”,要“有魄力讲科学,敢开拓、勤实践、把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陶)教师的职业是传播真理,培育真人的职业,教师自身必须具有执著地追求真理,诚挚地热爱真理,勇敢地捍卫真理,不懈地传播真理的精神。

要象陶行知他说的那样“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创造出值得自己骄傲的事业。

  5、廉洁自律精神

  教师必须坚持清正廉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做到严格自律,不做违背党和国家利益的事,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坚决按教育政策办事,真正做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愧为人师,努力担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之大任。

廉洁自律精神就是要“以人为镜”,“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

这样才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才能有决心矫正、缺点和失误,才能不愧为人师。

  总之,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就是教师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旗帜,正是由于有了教师的爱国主义精神,才使得爱国主义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大,使中华民族成为伟大的民族。

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

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认真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荣辱观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

 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谈自己的四点认识: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当前,因为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

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

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现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教育的渗透会让思想认识更深刻,对行动的落实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育课程上得到落实呢?

举一个小例子:

一位初一年级的学生曾经问我:

“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

”,我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

四、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

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评价都不应该只是试卷的考试分数。

不同的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程得到良性的发展。

 最后,给家长提一点希望:

荣辱观的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

曾经一位教师对我说,一位学生对教育他的老师说:

你明年还想签合同吗?

不想干了你就说话。

也许这个案例太典型,但它却折射出我们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反映出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家长对德育课程表现出不屑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影响到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

事实证明,家长的这种做法只能对孩子的健康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希望家长在为孩子创造更好物质条件的同时,要加强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总之,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也许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在各级领导和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家长的支持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师德修养师德风范

1、一个忠诚: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对于教师,教书育人是职业,更是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用江总书记的话,“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讲的就是一种忠诚事业的奉献精神。

教育家韦力说教师要有“四颗心”――事业心、责任心、自尊心、上进心。

2、两个服从:

服从大局、服从领导

教育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大局与小局,全局与个人,总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作为系统中的一员,服从大局,接受组织调遣是应有的品质。

否则,既影响了大局工作,又损害了自身形象。

具体到一所学校,服从大局就是服从领导的正确领导。

一个学校是一个集体,一个集体必须服从一个首领。

一般说来,领导是站在全局考虑问题的,工作又十分辛苦,虽然工作中总会难免存在疏漏、差错、失误、不尽人意的地方,管理艺术也良莠不齐,但主观上大多力求尽心、科学、公正。

因此,作为下属,有向领导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权利,更有服从领导,令行禁止,顾全大局,维护集体利益。

不给领导添麻烦的应尽义务和道德职责!

实际上这也是一名教师应有的道德理智。

3、三个热爱:

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学生

这是忠诚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先决条件。

古今中外对此论述颇多。

而论述的最多也最一致的是两块内容,一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二是师爱是师德之本。

国家颁布的中小学师德规范,几乎二分之一内容就是在讲这三热爱。

我记得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像父母一样爱学生,那么他将比那种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爱事业、也不爱学生的教师好。

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教师热爱学生,必然强烈地体现在感情上。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

教师如果经常接触学生,善于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便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师生心理上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感知、记忆、理解、思维、想象等认识活动和思想活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爱如果达到了像有些名师说的那样“一旦离开学生,离开班级,离开学校,就产生无聊、空虚和失落感”的程度,那么,爱之深,爱之切矣!

工作起来就有使不完的劲。

有的老师说,我也想去热爱它们,可就是爱不起来。

是的,有时候是有这种无奈,这种困惑。

校园内、班级里、学生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烦恼、气恼、恼火的事,但为了建立感情,做好工作,我们必须挖掘其可爱之处。

人有时候很怪,当你不想去爱的时候,满眼都是不顺眼不顺心,一旦去爱的时候,满眼碧草青青花艳红,可爱之处多多。

那么,如何去挖掘呢?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有办法,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调适。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爱学生,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这叫爱的回报。

教师以爱育爱,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于是出现爱满教室、爱满校园、爱满天下的晕轮效应。

这是一种多么有意义的良性循环!

怪不得有人干脆说,没有爱的人,请你离开校园,你不配做老师!

台湾著名教育家高震东的忠信学校,老师们的座右铭是: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4、四个关系:

家务与工作的关系、份内工作与份外工作的关系、吃亏与便宜的关系、提出意见与尊重人格的关系

当今教师家庭大多双职工,又很少有老人在家料理,家务与工作的矛盾时会发生,但能否妥善处理这对矛盾,与其说是个工作问题,不如说是个师德问题。

许多教师工作很出色,难道他们就没有家务要做,难道他们的家务成了大问题?

关键在于崇高的师德、强烈的责任心。

因为人的弹性和潜力是很大的,在公与私的关系上,一定要有个正确定位。

育人工作群体性与个体性是合一的。

在完成本职性个体性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全校性集体性工作,真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又分工不分家,互帮互助。

当然,强调合作统一,并不否定个性张扬和个体积极性的发挥,这是群体性工作的前提基础;但要真正张扬个性发挥个体工作积极性,其实也绝对离不开充满凝聚力的工作群体。

因而,教师必须辩证地把握份内与份外的界定,寻找集体工作与本职工作的融合点。

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的利益驱动心理愈来愈强烈了,这本无可非议。

但由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任何学校都无法完全做到计件计时付酬,吃亏便宜的事肯定存在,时常发生。

如果形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和风气,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流言蜚语是非多,散散懒懒闲人多,而且,总感到自己吃亏的老师经常处在一种心态不平心情不佳的状态之中,这种人必然影响了工作,又损伤了身心。

所以,我建议,我们做老师的真的需要有一点超脱的东西,要有点阿Q精神,吃亏就是占便宜。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得了得与失关系,才能寻找到心理的平衡点,人生的平衡点。

学校是知识分子聚集之地,民主意识、平等意识与参政能力、议事能力相对较强,有看法要说,有意见要提,这是好事,但不加注意,不分场合,不当方式,那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意见批评,会有意无意地伤害对方,导致好心办坏事。

这里实际上也存在一个修养问题。

所以,批评、指责必须注意场合、注意分寸,以尊重人格为前提,以有利工作为宗旨。

当然,也不能当“好好”先生。

5、五个自觉:

自觉学习、自觉守纪、自觉清廉、自觉共事、自觉创新

亚圣孟子曰:

“人不学不如物”。

经常学习可以明确是非,摆正关系,提高素质,增强后劲。

做老师的更要学习,古人云:

教育者当先受教育。

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每天看看电视报纸,浏览网络信息,经常订阅二、三份教育杂志,每年研读一两本专著等等,十分必要。

有一位全国十佳教师说得好,老师不一定什么都要精,但什么都要学一点,知识面要宽,要不断更新,这不仅有利于教书育人本领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强自身师德的人文底蕴。

特别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的生命周期缩短,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淘汰;知识经济又呼唤素质教育,只有高素质的老师才有可能带出高素质的学生。

教师要提高素质,必须从自觉学习抓起,否则,长此以往,走进课堂必然误人子弟。

这样的教师,何德之有!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学校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是播种文明的地方,没有法纪是不堪设想的。

在倡导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今天,尤其需要老师们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

上班纪律、办公秩序、会议要求、教学规程、考评制度等等是学校最显性也是最为刚性的法纪。

无法无纪何以言工作,自由散漫老师不可能出色完成艰巨的教学任务。

况且,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话来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

一个漠无法纪的老师是无论如何带不出法纪严明的学生,“不正其身,何以正人”?

当然,绝大多数教职工从内心深处讲,也都是不愿生活、工作在一个松松散散的集体之中的。

学校权不大,钱不多,清正廉洁易做到。

但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教师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物利私欲也存在。

因而,特别是有采购的行政、后勤同志和常与家长接触的班主任,要占点小便宜的机会还是有的,要多加注意啊。

师德规范第七条就是廉洁从教。

两袖清风,一身傲气,是千百年来教师的一贯形象。

中华民族既有传统道德中“和为贵”的思想,反映在师德规范中第五条:

团结协作;但又有封建社会传承下来的“文人相轻”的陋习。

所以,我们千万要提防。

一所学校,一个年级组,一个办公室,就是一个家庭,产生了隔阂,大家都不愉快。

和气、和睦、和谐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人际氛围之目标!

具体化一点,就要做到三个不:

不自以为是,不小瞧人,不背后闲言碎语,用魏书生的话说,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要知道,只有在一个团结协作、真诚相待的教师集体中,才会有群星灿烂。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要从为民族复兴作贡献这一师德高度出发,自觉不断地创新。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特别是要通过我们人人在做的学科教育,帮助学生感受新的学习理念,探求新的学习方法,萌发新的学习情趣,发现新的学习问题,构建新的学习模式,获得新的学习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起一种敢于创新求新的思维品质,为其今后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但是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

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一.铸炼师德自律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为人师表”。

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形象的生命更重要”。

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只是:

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

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的培育就没有师德的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这种爱是神圣的。

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

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

通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

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的禁锢中挣脱出来。

与旧的、保守的,甚至是阻力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

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积极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模式。

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实践的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的未来前景。

一个有作为的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的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的素质结构和教师的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的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接受学生的挑战。

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

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

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

明确提出这一规律的《学记》说: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的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的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的。

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

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非常欣慰,认为这是自己的幸事。

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的过错: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非常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在教学中认真接受学生的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的观点。

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

”教师要虚心接受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的正确的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的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生之间存在着“道”的双向交流。

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的教导,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他说:

”子弟教不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

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的教育思想》中的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的论述:

“在解放教育的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须‘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诞生’。

同时,他还必须向受教育者建议:

他应作为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的过失。

子曰: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理论和丰富的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的;教师教育的对象,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可以说这是教师工作的全部。

但是——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

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转化后进生。

先进和后进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的,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的学生组成的班级也同样有后进生。

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的宽容与毅力。

研究并帮助后进生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助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的自尊心。

越得不到重视的学生越会做出一些引人注意的举动,做不出正面的积极的举动就做出一些离经叛道的事。

“爱莫大于心死。

”绝不能用一些激烈的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上进的愿望。

魏书生说过:

“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

孔子在于学生讨论人生理想的过程中,明显是赞同曾皙的——“吾与点耳”,但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另外的三个弟子,只是用比较的方式委婉地得出结论,呼唤学生的思考、鉴别。

“诲人不倦,可以为师矣!

让我们谨记雨果的一段话。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

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

每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

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

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

这些人才毕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