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单元.docx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单元.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3单元
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3、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4、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教学重、难点:
1、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
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
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
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
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
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
2、提问:
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
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
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
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
后天呢?
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四、课后作业
1、写出你知道的天气现象?
2、一般天气预报包括哪些内容?
第2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
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重、难点:
1、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2、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3、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学生活动:
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要求:
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也可以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
4、思考:
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
5、提问:
哪一种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
哪一种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5、讨论:
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
二、课后作业
我会填。
1、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
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第3课温度和气温
教学目标: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2、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3、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2、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
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
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
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
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
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
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
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
(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3)。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3)下午2时
第4课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1、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2、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3、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2、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
你们觉得风是什么?
能听到,看到风吗?
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
简单练习。
小结: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
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
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
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
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三、课后作业。
1、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红旗招展的时候,你估计可能刮的是(3)级风。
四、课后总结。
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3、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
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
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
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
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
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
三、课后作业。
1.降雨的多少要用(雨量器)测量,衡量降雨的多少要收集(24)小时的雨水。
2、模拟降雨,说说你是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后记:
第6课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2、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
问:
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
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
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
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
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
(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
(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
(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
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
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1、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重点、难点:
1、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
(1)统计云量的小组:
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
哪种天气最多?
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
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
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
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
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
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知道溶解就是在水中化开,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判别盐粒、食用油是否容易溶解在水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和水有关的问题。
老师先来做一个实验,你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结束后要能把实验过程说出来。
先来进行小组分工:
1号同学负责协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号、3号同学负责收发实验材料及操作;
4号同学负责记录。
现在介绍一下实验用品:
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塑料管、材料盒;材料盒中装有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奶粉;小木棒、大瓶盖、抹布供选用。
下面请你们认真观察实验过程:
1、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烧杯。
2、提问:
用眼睛观察,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液体?
(无色透明)
3、把一小勺高锰酸钾倒入烧杯的清水中。
4、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
5、板书课题“溶解”
6、把实验用过的高锰酸钾倒入另一只水槽中,用清水把用过的杯子冲洗干净。
7、再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洗净的烧杯中,然后放入花生观察。
8、提问:
花生溶解在水中了吗?
为什么?
9、我的实验做完了,谁能把刚才的实验过程说一说?
10、小结归纳实验步骤。
二、探究
1、检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1)、猜测:
你们认为盐能溶解在水中,那么白糖、红糖能溶解在水中吗?
(2)、出示实验表格幻灯片
讲解:
请同学们看实验表格,像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花生、奶粉等都叫做物质。
这些物质是否容易溶解在水中呢?
在猜想这一栏相应的物质后面画“V”,然后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栏部分。
(3)、要求:
取固体用勺,取液体用塑料管,每次只取一点,且用后擦干净。
实验完毕,物品放回原处,填写想一想的内容。
(4)、学生实验。
(5)、汇报、交流。
形式:
哪组先完成,把结果贴在黑板上,其它组如果有不同的结果可以上来修改。
(6)、小结、归纳。
通过今天的实验研究,你们知道了什么?
板书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三、拓展
1、你们认为空气容易溶解在水中吗你能想办法说明你的想法吗?
2、人们能用这些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做什么呢?
3、你在这节课的实验中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还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吗?
四、布置作业
你认为面粉和茶叶容易溶解在水中吗?
五、收实验表格,整理实验用品。
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一些实验的常规知识。
2、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将面粉、沙、食盐、高锰酸钾的水溶液进行对比。
4、知道那些物质能够溶解,那些物质不能溶解?
5、科学概念:
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食盐、沙、面粉和高锰酸钾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描述高锰酸钾、食盐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
装水烧杯4个,空烧杯1个,高锰酸钾1小份,小药勺2个,面粉、沙、食盐各1份,玻璃棒各1根,盛水烧杯1个,
教师准备:
装水烧杯4个量杯1个玻璃棒4个勺子4个面面粉、沙、食盐各1份高锰酸钾1小份盛水烧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
三杯不同物质与水的混合物分别是什么?
(出示课前准备的一杯沙和水的混合物、一杯面粉和水的混合物、一杯食盐溶液)让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是否有沉淀,能否看见颗粒……)。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
“你怎么猜出是食盐的呢?
它溶解了吗?
它是怎样溶解的呢?
”
2、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简单的认识了物质的溶解,那么我们带着刚才一系列的问题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板书: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二、科学观察园地。
1、讲解、观察高锰酸钾。
(1)拿出高锰酸钾问学生:
这是什么?
你们知道吗?
(2)介绍高锰酸钾。
这是一种化学药品,叫做高锰酸钾,人们常用它来消毒和防腐。
那么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它呢?
(3)学生观察、并描述。
它是紫色的,小颗粒状的。
因为高锰酸钾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的化学药品,所以在取用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以防伤了皮肤。
注意一定要向这样用药匙来取用(教师演示取高锰酸钾的正确方法)。
2、实验①。
(1)猜测:
把紫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的呢?
(2)出示实验要求。
●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高锰酸钾。
●仔细观察高锰酸钾刚进水中的状态,做好表格第一格的记录。
●再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水,观察,做好表格第二格的记录。
●继续观察水和高锰酸钾混合物静止时的变化,做好表格第三的记录。
●请小组长带领组员仔细阅读本提示,做好人员分工(观察员、记录员、汇报员),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3)学生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开始。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3、指导小结。
说说高锰酸钾溶液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汇报,相机板书:
看不见颗粒没有沉淀分布均匀过滤不能分离
4、展开想象。
根据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
三、科学操作站。
比较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不同状态。
实验②。
1、学生讨论实验注意事项。
在实验前,请个小组讨论本次实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小组讨论、汇报。
根据分组实验一的实验要求,指导学生讨论实验二的要求,使学生切实参与到实验中来,
2、出示实验记录单,指导填写。
(见课本)
3、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请学生上台,展台出示记录表,对照记录表说说实验结果。
四、收获交流台。
1、思考:
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了,我们能观察和区别了吗?
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2、指导小结:
溶解是指物质_____地分散在水中,____(会或不会)自行沉降,且____(能或不能)用____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3、谈话: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溶解的概念。
齐读一遍。
这个概念是怎么得来的?
4、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见过什么物质也能溶解到水中的?
(白糖、红糖、味精、鸡精、咖啡、板蓝根冲剂、感冒冲剂等)。
5、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后记:
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探究主题
1、同学们,老师往这杯清水中加一勺高锰酸钾会发生什么现象?
搅拌一下会怎样?
2、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高锰酸钾溶解了?
(也就是说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看不见的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并且没有沉淀物,高锰酸钾就在水中溶解了。
)
3、像食盐、糖等固体可以在水中溶解,那么液体呢?
如果我们把液体也倒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今天,我们一起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出示课题。
)
二、活动一
探究胶水和洗发液倒入水中的现象,积累经验。
1、(取出胶水和洗发液)这是什么?
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结果。
3、汇报。
教师板书:
实验方法 预测
胶 水和水 上浮
洗发液和水 下沉
4、学生分成三步实验,验证猜测。
(1)倒出一勺的胶水或洗发液倒入装有水的玻璃杯里,仔细观察它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
当杯子静静地放着时,胶水或洗发液是怎样扩散的,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单上。
(2)记录好之后,再用小棒轻轻地搅拌一下,你又会看到胶水或洗发液产生什么变化,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单上。
(3)最后用小棒充分地搅拌,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了吗?
溶解过程
胶水
洗发液
怎样进入水中
在水中是飘浮还是下沉
在水中怎样扩散
小棒轻轻地搅拌一下,产生了什么变化
小棒充分搅拌后,是否溶解
5、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
要求:
学生必须得说清楚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使表述更加准确。
问:
食盐和高锰酸钾都能在水中溶解,相对而言,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与它们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点?
6、得出结论:
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都溶解了。
三、活动二
精选材料,深化学生的思维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其他几种液体,分别是醋、食用油和染成红色的酒精。
(取出装有液体的瓶子一一介绍)那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思考,汇报。
教师板书:
实验方法 预测实验结果
胶 水和水 上浮先下沉,慢慢地溶解
洗发液和水 下沉先下沉,慢慢地溶解
醋和水上浮下沉变红溶解
酒精和水上浮溶解
食用油和水上浮下沉不溶解
3、学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测。
大家可以取出装有酒精、食用油和醋的小瓶子,把这些液体分别慢慢地倒入装有水的试管里,观察它们分别是怎样进入水中的,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记录好之后,再用小棒充分搅拌,观察它们在水中溶解了吗?
溶解过程
醋
酒精
食用油
怎样进入水中
在水中怎样扩散
小棒充分搅拌后,是否溶解
4、汇报,交流。
(1)问:
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和胶水或洗发液在水中溶解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重点讨论:
食用油在水中溶解了吗?
思考:
与醋和酒精的溶解情况相比,食用油在水中有什么特点?
5、得出结论:
醋和酒精在水中溶解了,而食用油在水中没有溶解。
四、拓展延伸,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1、许多同学都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搅拌,油都不能在水中溶解,那油可以在其它什么液体中溶解呢?
2、教师也来做一个实验,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液体(是洗涤剂),充分振荡后,问:
你看到了什么?
你知道我刚才加了什么吗?
(告诉学生加入的液体是洗涤剂)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教师简单加以解释。
)
3、大家回去亲自研究一下,看看结果是不是真的这样,还可以查一查相关的资料解释原因。
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知道一些气体也能溶解度于水中。
3、培养学生实验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4、使学生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知道一些气体也能溶解度于水中。
2、使学生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小组观察实验用:
玻璃杯、筷子、食盐、小苏打、汽水、开瓶器和注射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
那么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变个问题。
二、探索活动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