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最新教学设计.docx
《兰亭集序最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亭集序最新教学设计.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亭集序最新教学设计
篇一:
《兰亭集序》—新课改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一、导入
孔子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
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
二、文体简介
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
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
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
[明确]1、山水游记类散文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
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过渡]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作者及作品简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文学家。
字逸少。
官至右军参军,世称王右军。
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
少时曾学卫铄,自以为学得不差。
后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锺繇等名家书法,又在洛阳看到蔡邕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及。
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
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新的境界。
他的行草书最能体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
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
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
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
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
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
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
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
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
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
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
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
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
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
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
他曾感叹说:
“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
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
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
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
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
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
“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
”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
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
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
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
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
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
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四、结合注释疏解字、词、句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会面
【古今异义】
1、列坐其次
古义:
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
列坐其次。
今义:
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
这些文章今:
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
胸怀抱负。
今:
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
把?
?
作为。
今义:
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
①表凭借,用来。
②?
?
的原因。
如:
所以兴怀。
今义:
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
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
低头抬头
7、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
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
物品的种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
死生亦大矣大事
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
?
看作相等
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环绕)②一觞一咏(喝酒)
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
?
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
?
纵展使?
?
奔驰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
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
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
【一词多义】
(一)临
1、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面对,引申为“阅读”。
2、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引申为“迎”。
3、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二)一
(1)一起。
例:
若合一契
(2)一样。
例:
其致一也
(3)看作一样。
例: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一边?
?
一边?
?
。
例:
一觞一咏
(三)次
1、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3、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
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ī)年之后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
⑴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②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
③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
④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
⑵定语后置:
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
五、文本研读
1、通读作品,把握情感
【过渡】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记游山水是要抒发内心的情感,那么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
请学生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明确】“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即: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齐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
【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
环境幽美之乐(美景)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聚会活动之乐(乐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视听享受之乐(赏心)
【背诵指导】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事由(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
右)、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信可乐也。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结】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我们在仰观俯察的时候,也是游目骋怀的时候,我们是超脱的空灵的美妙的,我们观察,最后落实的是娱乐,表现的是热爱现世生活,是在自然美的感召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这便是所谓山水诗的兴起了。
这种娱乐式的交流,正开始于魏晋时的文人,从他们的开始,自然已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而是可娱可乐,可歌可咏的了。
【过渡】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
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
3、这种痛是痛苦、痛心还是痛惜?
先来看看作者为什么而痛(作者痛的原因)
【明确】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
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静:
谈玄悟道);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躁:
归隐山林)。
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
“当其欣于所遇?
?
感慨系之矣。
”
4、【讨论】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
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5、【关键句】“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后归结于消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过渡】人生最大的福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生命,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6、“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言下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
【明确】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
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
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过渡】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说的: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
【明确】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过渡】那么作者的情感又如何由“痛”而“悲”了呢?
齐读课文第四段。
篇二:
《兰亭集序》最新实用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解读第一部分“乐”的原因。
2.讨论领悟作者情感由“乐”转“悲”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1年央视春晚,歌手周杰伦演唱了方文山的古文新歌《兰亭序》。
其歌词曲风,极
富中国古典文化特色和韵味,令人沉醉,那么他灵感的根源,就来自于王羲之这一篇文学与书法艺术名篇《兰亭集序》。
二、单元介绍:
通过预习我们大家已经了解,本单元学习的是山水游记类散文,我们大家要清楚一点,这类文章不仅仅是对山水自然风光的客观描绘,还包含着一些抒情和说理的成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景物的描述中,作者都表达了个人的感慨和志趣。
那么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古代游记类散文,就要善于从写景中找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里来,这样的话呢我们就找到了学习这一单元古代散文的钥匙。
三、作者介绍:
说到王羲之,大家马上会想到他是一个什么人?
对,书法家,书圣。
那么大家知道兰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书,是历代书法家必摹之帖。
东晋时人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就是说像游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健。
。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兰亭集序不但是王羲之书法的登峰造极之作,更是古代散文的名作。
四、文体:
序,有以下几个作用:
1.介绍了做诗的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
2.交代了成书的经过——作为这部书的序,放在开头的位置。
五、兰亭集序与其他序文的不同
之处:
本文由宴会活动,谈到了生死观,又谈到了人生的意义。
六、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
开头交代了这篇文章写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及人物。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请大家思考第一段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关键字。
抓住了“乐”字,我们就抓住了第一部分的中心,那么我们大家要思考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作者“乐”从何来?
我们知道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里面告诉我们人生
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正因为以上四美俱全所以作者说“信可乐也”,才有了这样快乐的心境。
六、【学生讨论:
】第二部分:
作者有了转为痛的原因有哪些?
对人生,又有哪些积极的意义?
原因:
时光流逝,老之将至,时过境迁,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
?
意义:
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悲叹,并没有一定导致消极的结果,反而,在作者看清了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之后,更加珍惜光阴,做出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来。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篇三:
20《兰亭集序》教案(最新)
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
(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
(一)、
(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后任右军将军,世称其为“王右军”。
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和他比拟,故有“书圣”之称。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有诗文集十卷。
现存有辑本《王右军集》。
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二、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于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的叫“序”,附于卷末的叫“跋”。
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
序言,有作者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当然说到“序”,还不又有不提一下另外一种“序”,是“赠序”,属于临别赠言的性质,往往写作者和对方的友谊、关系,对方的某些特点,对于对方的期望和关心等。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写的序言,应该说是一种自作序,文中叙事、写景,并有感而发,兼有记叙、描写、议论的特点。
三、朗读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会稽(kuàijī)修楔(xì)流觞(shāng)
激湍(tuān)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四、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
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
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
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五、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
(一)中的
(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
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
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
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
“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
“……兰亭……”
目的:
“修禊事也”
(2)人物:
“群贤……少长……”
(3)环境:
“此地有……,又有……”,
(4)活动:
“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
“……信可乐也。
”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
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
”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讨论:
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
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
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
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学生发言后,明确:
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
讲析:
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
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
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
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
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
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
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
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
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
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文章情感虽以悲字作结,但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