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352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docx

银行从业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收益与损失

1.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一个宽泛且常用的术语。

在本书中,风险被定义为未来结果出现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

具体来说,如果某个事件的收益或损失是固定的并已经被事先确定下来,就不存在风险;若该事件的收益或损失存在变化的可能,且这种变化过程事先无法确定,则存在风险。

2.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

正确认识并深入理解风险与收益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对损失可能性的平衡管理,防止过度强调风险损失而制约机构的盈利和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主动承担风险,利用经济资本配置、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等现代风险管理方法,遵循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合理地促进商业银行优势业务的发展,进行科学的业绩评估,并以此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

3.风险与损失的关系

风险与损失有密切联系,根据风险的含义及产业实践,风险虽然通常采用损失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损失规模来计量,但绝不等同于损失本身。

严格来说,损失是一个事后概念,反映的是风险事件发生后所造成的实际结果;而风险却是一个明确的事前概念,反映的是损失发生前的事物发展状态,在风险的定量分析中可以采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计算出损失规模和发生的可能性。

在实践中,通常将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为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灾难性损失三大类。

(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

商业银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其盈利的根本手段。

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从传统上片面追求扩大规模、增加利润的粗放经营模式,向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模式转变;从侧重于对不同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向集中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模式转变。

第三,风险管理能够为商业银行风险定价提供依据,并有效管理金融资产和业务组合。

第四,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价值。

第五,风险管理水平体现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

(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发展

2012-6-1512:

24上传

下载附件(34.59KB)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

2012-6-1512:

25上传

下载附件(60.38KB)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分散

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方法。

“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古老投资格言形象地说明了这一方法。

(二)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UnderlyingAsset)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的风险损失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对冲是管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风险和商品风险非常有效的方法,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办法。

风险转移分为保险转移和非保险转移。

(四)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具有的风险。

简单地说就是:

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

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主要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

风险规避策略的实施成本主要在于风险分析和经济资本配置方面的支出。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指事前(损失发生以前)对风险承担的价格补偿。

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风险合理定价:

定价过低将使自身所承担的风险难以获得足够的补偿;定价过高又会使自身的业务失去竞争力,从而面临业务萎缩并阻碍长期发展。

四、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

(一)资本的概念和作用

通常所说的资本是指会计资本,也就是账面资本,等于金融机构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减去负债后的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优先股等。

资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为商业银行提供融资。

第二,吸收和消化损失。

第三,限制商业银行过度业务扩张和风险承担。

第四,维持市场信心。

第五,为商业银行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提供最根本的驱动力。

(二)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

1.监管资本的概念

监管资本是监管部门规定的商业银行应持有的同其所承担的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是监管当局针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按照统一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计算得出的。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首先,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工具的不同性质,对监管资本的范围作出了界定,监管资本被区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

(1)核心资本又称为一级资本,包括商业银行的权益资本(股本、盈余公积、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和公开储备;

(2)附属资本又称二级资本,包括未公开储备、重估储备、普通贷款储备以及混合性债务工具等。

(3)在计算风险资本要求时,还规定了三级资本。

其次,新协议对三大风险加权资产规定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1)对于信用风险资产,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计算;

(2)对于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算;

(3)对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基本指标法、标准法或高级计量法计算。

2.资本充足率

资本充足率指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定义为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加上12.5倍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资本要求的比率。

新协议规定国际活跃银行的整体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

(三)经济资本及其应用

1.经济资本的概念

经济资本是指商业银行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为了应付对未来一定期限内资产的非预期损失而应该持有的资本金。

经济资本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资本的有偿占用,即占用资本来防范风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2.经济资本配置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

第一,有助于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二,有助于商业银行制定科学的业绩评估体系。

3.RAROC

在经风险调整的业绩评估方法中,目前被广泛接受和普遍使用的是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AdjustedReturnonCapital,RAROC),其计算公式如下:

RAROC=(N1-EL)/UL

其中,Nl为税后净利润,EL为预期损失,UL为非预期损失或经济资本。

七、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

(一)收益的计量

1.绝对收益

对投资成果的直接衡量,反映投资行为得到的增值部分的绝对量。

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绝对收益=P-P。

其中,P为期末的资产价值总额,P。

为期初投入的资金总额。

2.百分比收益率

百分比收益率是当期资产总价值的变化及其现金收益占期初投资额的百分比。

百分比收益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是最常用的评价投资收益的方式,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百分比收益率(R)=(P。

+D-P。

)/P。

×100%

其中,P。

为期初的投资额,P1为期末的资产价值,D为资产持有期间的现金收益。

(二)常用的概率统计知识

2012-6-1512:

25上传

下载附件(116.95KB)

(三)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

根据上述公式可得,当两种资产之间的收益率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即ρ<1)时,该资产组合的整体风险小于各项资产风险的加权之和,揭示了资产组合降低和分散风险的数理原理。

如果资产组合中各资产存在相关性,则风险分散的效果会随着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有所不同。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各资产间的相关系数为正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差;当相关系数为负时,风险分散效果较好。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资产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将贷款分散到不同的行业、区域,通过积极实施风险分散策略,显著降低发生大额风险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达到管理和降低风险、保持收益稳定的目的。

第二章

本章考情分析

本章要求考生掌握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以及风险管理流程这几大知识点。

风险管理组织各部门的主要职责,风险管理流程的四个步骤是考生要着重把握的。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2012-6-1512:

33上传

下载附件(76.08KB)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2012-6-1512:

33上传

下载附件(68.1KB)

(三)商业银行风险文化

1.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含义

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风险管理理念、哲学和价值观,通过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员工风险管理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企业文化。

2.先进的文化理念

(1)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创造资本增值和股东回报的重要手段。

(2)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消除风险,而是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过程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3)风险管理应纳人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之中,并服务于业务发展战略。

(4)应充分了解所有风险,并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不了解或无把握控制风险的业务,应采取审慎态度对待。

3.风险文化的培植

首先,培植风险文化不是阶段性工作,而是商业银行的一项“终身事业”。

其次,商业银行应向全体员工广泛宣讲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知识、规范和标准,大力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等。

最后,商业银行应通过建立管理制度和实施绩效考核,将风险文化融人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

(四)商业银行管理战略

1.商业银行管理战略的含义

在综合分析外部环境、内部管理状况以及同业比较后,提出的一整套包括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措施的战略。

2.商业银行管理战略的基本内容

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两方面。

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战略愿景、阶段性战略目标和主要发展指标等细项。

3.商业银行管理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1)风险管理是银行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2)战略目标中包括风险管理目标。

(3)风险管理过程本身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以及整个战略目标的重要路径。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

2012-6-1512:

32上传

下载附件(49.88KB)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按照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流程可以概括为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四个主要步骤,其中风险管理部门承担了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的重要职责,而各级风险管理委员会承担风险控制的最终责任。

(一)风险识别/分析

包括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

制作风险清单是商业银行识别风险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它是指采用类似于备忘录的形式,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逐一列举,并联系经营活动对这些风险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

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

1.专家调查列举法:

将可能面临的风险逐一列出,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直接或间接、财务或非财务、政治性或经济性风险因素等。

2.资产财务状况分析法:

风险管理人员通过实际调查研究以及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产目录等财务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潜在的风险。

3.情景分析法:

通过有关的数据、曲线、图表等模拟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可能状态,目的在于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预测风险范围及结果,并选择最佳的风险管理方案。

4.分解分析法:

将复杂的风险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风险因素,从中识别可能造成严重风险损失的因素。

例如,可以将汇率风险分解为汇率变化率、利率变化率、收益率期间结构等影响因素、

5.失误树分析方法:

通过图解法来识别和分析风险损失发生前存在的各种不恰当的行为,由此判断和总结哪些失误最可能导致风险损失。

(一)风险计量/评估

风险计量是全面风险管理、资本监管和经济资本配置得以有效实施的基础。

(三)风险监测服告

1.监控各种可量化的关键风险指标以及不可量化的风险因素的变化和发展趋势,确保风险在进一步恶化之前提交相关部门,以便其密切关注并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

2.报告商业银行所有风险的定性/定量评估结果,并随时关注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的实施质量/效果。

(四)风险控制/缓释

风险控制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

1.风险控制的目标包括;

(1)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符合经营目标的要求;

(2)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符合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的要求,并在成本/收益基础上保持有效性;

(3)通过对风险诱因的分析,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风险管理程序。

2.风险控制体系包括:

(1)基层业务部门配备风险管理专业人员;

(2)每个业务领域配备风险管理委员会;

(3)最高管理层或风险总监直接领导银行最高风险管理委员会。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一)数据收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从很多来源收集海量的数据和信息,通常可分为:

2.外部数据,指通过专业供应商所获得的数据,由于国内的外部数据供应商规模/实力有限,很多数据还需要商业银行自行采集、评估。

例如,国内市场行情和信息数据,外部评级数据,行业统计分析数据,外部损失数据。

(二)数据处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些数据是静态的,有些则是动态的,系统不能制约数据的特性。

经过分析和处理的数据主要分为:

1.中间计量数据,是通过风险模型计量后的数据,可以分为不同的风险管理业务目标所共享。

中间数据在不同风险管理领域的一致应用,是商业银行最终实现经济资本计量的关键所在。

2.组合结果数据,是基于不同的风险管理业务目标所产生的组合计量结果数据,也称为“具有风险管理目标的综合数据”,不仅为风险管理人员提供便于解读的信息,而且为相关的业务人员提供便于业务决策的综合支持信息。

(三)信息传递

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采用B/S结构,这种信息传递方式的主要优点是:

真正实现风险数据的全行集中管理、一致调用;不需要每个终端都安装风险管理软件,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保护知识产权和系统安全。

(四)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商业银行的核心“无形资产”,必须设置严格的质量和安全保障标准,确保系统能够长期、不间断地运行。

(1)针对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部门职能、岗位职责等,设置不同的登录级别;

(2)为每个系统用户设置独特的识别标志,并定期更换登录密码或磁卡;

(3)对每次系统登录或使用提供详细记录,以便为意外事件提供证据;

(4)设置严格的网络安全/加密系统,防止外部非法入侵;

(5)随时进行数据信息备份和存档,定期进行检测并形成文件记录;

(6)设置灾难恢复以及应急操作程序;

(7)建立错误承受程序,以便发生技术困难时,仍然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完整性。

第三章

本章基础知识精讲

一、信用风险识别

(一)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2012-6-1512:

40上传

下载附件(34.06KB)

(二)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集团法人客户的整体状况分析

根据中国银监会20XX年修订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集团法人客户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商业银行的企事业法人授信对象:

(1)在股权上或者经营决策上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事业法人或被其他企事业法人控制的;

(2)共同被第三方企事业法人所控制的;

(3)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近亲属(包括三代以内直系亲属关系和两代以内旁系亲属

关系)共同直接控制或间接控制的;

(4)存在其他关联关系,可能不按公允价格原则转移资产和利润,商业银行认为应视同集团客户进行授信管理的。

关联交易是指发生在集团内关联方之间的有关转移权利或义务的事项安排。

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决策中,与他方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事业法人。

国家控制的企业间不应当仅仅因为彼此同受国家控制而成为关联方。

商业银行发现企业客户下列行为/情况时,应当着重分析其是否属于某个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方,以及其行为/情况是否属于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

(1)与无正常业务关系的单位或个人发生重大交易;

(2)进行价格、利率、租金及付款等条件异常的交易;

(3)与特定客户或供应商发生大额交易;

(4)进行实质与形式不符的交易;

(5)易货交易;

(6)进行明显缺乏商业理由的交易;

(7)发生处理方式异常的交易;

(8)资产负债表目前后发生的重大交易;

(9)互为提供担保或连环提供担保;

(10)存在有关控制权的秘密协议;

(11)除股本权益性投资外,资金以各种方式供单位或个人长期使用。

总之,在识别和分析集团法人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力争做到;

第一,充分利用已有的内外部信息系统,如中国人民银行的信贷登记查询系统、中介征信机构、互联网、媒体等,及时全面收集、调查、核实客户及其关联方的授信记录。

第二,与客户建立授信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当尽职受理和调查评价,要求客户提供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包括客户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注册地、注册资本、主营业务、股权结构、高级管理人员情况、财务状况、重大资产项目、担保情况和重要诉讼情况等,以有资格机构审计过的财务报表为基础,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第一手材料,必要时可要求客户聘请独立的具有公证效应的第三方出具资料真实性证明。

第三,识别客户关联方关系时,授信工作人员应重点关注客户的注册资金、股权分布、股权占比的变更情况,通过间接持股方式形成的关联关系,通过非股权投资方式形成的隐性关联关系,客户核心资产重大变动及其净资产10%以上的变动情况,客户对外融资、大额资金流向、应收账款情况,客户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及其亲密亲属的个人信用记录。

第四,集团法人客户的识别频率与额度授信周期应当保持一致。

第五,在定期识别期间,集团法人客户的成员单位若发生产权关系变动,导致其与集团的关系发生变化,成员行应及时将有关材料上报牵头行,牵头行汇总有关信息后报管辖行,管辖行作出识别判断后,决定是否继续列入集团加以统一管理或删除在集团之外,并在集团法人客户信息资料库中作出相应调整。

第六,对所有集团法人客户的架构图必须每年进行维护,更新集团内的成员单位。

2.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特征

(1)内部关联交易频繁。

集团法人客户内部进行关联交易的基本动机之一是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统一管理和控制,动机之二是通过关联交易来规避政策障碍和粉饰财务报表。

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商业银行很难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连环担保十分普遍。

关联方通常采用连环担保的形式申请银行贷款,虽然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但一方面,企业集团频繁的关联交易孕育着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信用风险通过贷款担保链条在企业集团内部循环传递、放大,贷款实质上处于担保不足或无担保状态。

(3)真实财务状况难以掌握。

现实中,企业集团往往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合并报表的关键数据,导致商业银行很难准确掌握客户的真实财务状况。

(4)系统性风险较高。

为追求规模效应,一些企业集团往往利用其控股地位调动关联方资金,并利用集团规模优势取得大量银行贷款,过度负债,盲目投资,涉足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和区域,很可能引发关联方“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引发系统性风险并造成严重的信用风险损失。

(5)风险识别和贷后管理难度大。

由于集团法人客户经营规模大、结构复杂,商业银行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其经营状况作出准确的评价,增加了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

(三)个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

1.个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分析

个人客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借款申请书、身份证明材料、工作单位及收入证明材料等。

2.个人信贷产品分类及风险分析

(1)个人住宅抵押贷款的风险包括:

①经销商风险;

②“假按揭”风险,主要特征是,开发商利用积压房产套取银行信用.欺诈银行信贷资金;

③房产价格下跌,抵押价值不足;

④借款人财务情况变化的风险。

(2)个人零售贷款,可以分为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消费贷款、助学贷款、留学贷款、助业贷款等。

其风险主要表现在:

①借款人的真实收入状况难以掌握,尤其是无固定职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②借款人的偿债能力有可能不稳定(如职业不稳定的借款人、面临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等);

③贷款购买的商品质量有问题或价格下跌导致消费者不愿履约;

④抵押权益实现困难。

对于助学贷款、留学贷款,除了按照前述的个人客户基本信息分析来识别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外,还应当要求学校、家长或有担保能力的第三方对此类贷款进行担保;对用于购买商品(如汽车)的贷款,商业银行应对经销商的信誉、实力、资格进行分析考察。

由于个人贷款的抵押权实现困难,商业银行应当高度重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要求借款人以不影响其正常生活的、可变现的财产作为抵押,并且要求借款人购买财产保险。

(四)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识别

1.宏观经济因素

2.行业风险

3.区域风险

二、信用风险计量

(一)客户信用评级

1.客户信用评级的基本概念

(1)违约的含义

①商业银行认定,除非采取追索措施,如变现抵押品,借款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对商业银行的债务;

②债务人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性信贷债务逾期90天以上;

③银行停止对贷款计息、债务人申请破产等被视为可能无法全额偿还债务。

(2)违约概率的含义

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违约概率被具体定义为借款人内部评级1年期违约概率与0.03%中的较高者。

巴塞尔委员会设定0.03%的下限是为了给风险权重设定下限,也是考虑到商业银行在检验小概率事件时所面临的困难。

违约概率是实施内级法高级法,都必须按照监管要求估计违约概率。

违约概率的估计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单一借款人的违约概率;二是某一信用等级所有借款人的违约概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估计其各信用等级借款人所对应的违约概率,可采用内部违约经验、映射外部数据和统计违约模型等与数据基础一致的技术估计平均违约概率,可选择一项主要技术,辅以其他技术作比较,并进行可能的调整,确保估值能准确反映违约概率。

①内部违约经验。

银行可使用内部违约经验估计违约概率,前提是证明估计的违约概率反映了授信标准以及生成数据的评级体系和当前评级体系的差异。

②映射外部数据。

银行可将内部评级映射到外部信用评级机构或类似机构的评级,将外部评级的违约概率作为内部评级的违约概率。

③统计违约模型。

对任一级别的债务人,银行可以使用违约概率预测模型得到的每个债务人违约概率的简单平均值作为该级别的违约概率。

与违约概率容易混淆的一个概念是违约频率,即通常所称的违约率。

违约频率是事后检验的结果,而违约概率是分析模型作出的事前预测,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

违约频率可用于对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事后检验,但不能作为内部评级的直接依据。

违约概率和违约频率通常情况下是不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对比分析是事后检验的一项重要内容。

2.客户信用评级的发展

3.违约概率模型

(1)RiskCalc模型

RiskCale模型是在传统信用评分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是通过严格的步骤从客户信息中选择出最能预测违约的一组变量,经过适当变换后运用Logit/Probit回归技术预测客户的违约概率。

(2)CreditMonitor模型

CreditMonitor模型是在Merton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适用于上市公司的违约概率模型,其核心在于把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视为期权买卖关系,借贷关系中的信用风险信息因此隐含在这种期权交易之中,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