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待审核.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145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32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稿待审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初稿待审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初稿待审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初稿待审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初稿待审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稿待审核.docx

《初稿待审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稿待审核.docx(1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稿待审核.docx

初稿待审核

第一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分封制与宗法制

  1.宗法制是如何产生的?

其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试析其作用和历史影响。

(1)产生

①来源:

由父系氏族公社的家长制发展而来。

②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和特点

①将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②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

(3)作用

①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保证贵族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4)历史影响

①利——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弊——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划分远近尊卑,个体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社会的平等和法制意识相违背。

 2.分封制有何突出特点?

其瓦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试析其重大影响。

(1)特点

①分封对象是多方面的,分封主体是同姓亲族;另外还有姻亲、功臣,也有原来的附属国。

②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③土地和人口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关系的关键。

④层层受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序列,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瓦解原因

①分封制下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各诸侯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诸侯王越来越难于控制。

②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与诸侯王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其亲情越来越淡薄,离心力越来越大,依靠血缘亲疏关系实施的分封制越来越难于推行。

③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逐步瓦解,使分封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

(3)影响

①利——使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扩大了疆域;为未来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弊——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

3.分封制与宗法制有何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周王根据受封者与其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功劳的大小进行分封,受封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可以在自己领地里进行再分封。

(2)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3)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互为表里。

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稳定、政治秩序的作用。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大措施有哪些?

(1)建立皇帝制度,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的司法、行政、军事大权集于一身,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者互不统属,互相牵制。

三公之下还有分管国家和皇室事务的重要官职,合称九卿。

中央各级官员在地位、权力和职责方面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使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3)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

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负责征收赋税、维持地方治安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为了保障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并发挥正常的效能,秦朝的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选拔和考核国家官吏的制度。

(5)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秦朝统治者还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作为工具。

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

(1)相同点

①实质:

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③作用:

都是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统治方面发挥过或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分封制

郡县制

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施

基础

 血缘关系

 按地域划分

传承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官位概不世袭

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员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

关系

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职责

封地内拥有行政权和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历史

影响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了“天下共主”局面;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1)根源:

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2)经济:

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3)政治:

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4)思想:

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5)实践:

商鞅变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6)客观条件:

秦的统一和强盛。

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

(1)专制主义(或称专制制度):

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

体现了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第二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过程如何?

从其演变趋势上看有何积极影响?

(1)演变过程

  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战国时期的军功制——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起初家世、才能并重,两晋后注重门第和家世)——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2)积极影响

  ①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既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如何认识“七国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

汉初的“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都是由地方割据势力恶性膨胀,中央与地方矛盾日益激化所致。

汉初的“七国之乱”是因为诸侯国势力不断发展,严重威胁中央政权,西汉政府准备削弱王国势力而引起的诸侯国叛乱。

五代十国割据混战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从根本上看,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都是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造成的。

唐宋统治者对地方官僚体系权力制衡问题是如何调整的?

(1)唐朝时期没有很好地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导致了“安史之乱”和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局面就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宋朝,在地方上从集中军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收归中央,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重文臣轻武将;中央派遣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各州又设通判,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互相牵制。

集中财政,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明清封建专制的加强,归根到底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发展以及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产物。

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已步入晚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封建社会的基础很不稳固。

因此,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统治,以保证地主对农民剩余劳动价值的榨取。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就是适应封建社会晚期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

如何认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代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帝国政治制度的畸变。

(2)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心理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3)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3讲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与古罗马的法律

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有哪些重要影响?

(1)政治上:

易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有利于形成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

(2)经济上:

平原少、土地贫瘠,海岸线曲折,众多优良港湾,为工商业者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价值观上:

商品经济要求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的发展亦要求自由的环境,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民族精神上:

小国寡民的城邦提供了古希腊人到海外建立殖民地的动力,造就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

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生有哪些重要条件?

(1)特殊的地理环境:

发源和兴盛以海洋为依托。

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临爱琴海,海岸线曲折,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较好。

古希腊海岛较多,彼此孤立,容易形成城邦。

(2)政治条件:

城邦制度的形成,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是其特征,便于公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度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3)经济基础: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较发达,新兴的工商业者渴望改变现状,追求民主政治。

(4)阶级斗争状况:

雅典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罗马法形成及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罗马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是罗马法不断修正、完善的经济基础。

(2)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奴隶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对外扩张活动是罗马法不断修正、完善的因素。

(3)罗马法的发展是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4)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传播。

(5)海外贸易的发展是罗马法成为“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和“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应如何评价罗马法?

(1)实质:

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

(2)维系统治:

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

它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这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3)影响后世: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影响广泛而深远;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代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的思想,制定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他们还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从罗马法看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何重大价值?

(1)罗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古代世界最典型的法治国家。

罗马法律在调节罗马社会生活,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罗马奴隶主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人类的本性使人难免都带有感情,而法律是偏向理智的,把政治管理的希望放在个人身上,等于将国家命运寄托在经常变幻的感情之上,而非严肃可靠的理智之上。

即使法律本身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它也比感情冲动的人治来得扎实稳当,令人放心。

(3)罗马法是商品生产极为发达的产物。

它对这种商品生产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成为古代反映商品生产和交换最完备、最典型的法律,不仅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资本主义私法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4讲 英国君主立宪制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特点和意义

(1)原因

①从历史上看,一是自13世纪制定《大宪章》以后,贯穿其中的主线是王权不断受到限制,贵族权力不断上升。

二是英国是较早走上中央集权道路的民族国家,君主的思想根深蒂固,君主的影响深入到社会的每一角落。

②从当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来看,资产阶级化的贵族还无力与旧的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而往往采取联合部分封建贵族共同斗争来反对王权。

③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来看,旧王朝绝对不行,民主共和制也行不通。

唯一可行的,就是改造君主制度,使它在形式上保留君主,但在本质上要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行议会民主制,以保障国会下院掌握最高的权力(立法权等),这就是君主立宪制。

④从现实政权看,资产阶级通过1688年“光荣革命”夺取了政权,为政体创新提供了保障。

(2)特点

①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②议会是权力中心,掌握立法大权。

首相掌握行政大权,是最高行政长官,拥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对议会负责。

国王“统而不治”,仅仅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③内阁成员由首相负责组成,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实行政党政治,两党执政,首相和内阁必须从议会的多数党中选出。

(3)意义

①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③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模式

 

英国责任内阁制有何突出特点?

(1)集体负责制: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2)内阁与议会相互制约:

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3)两党轮流执政:

19世纪初,英国国王还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任首相和内阁大臣。

但是,到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逐步扩大和两党制的发展,议会选举不再是候选人之间的个人竞争,而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

(4)执政党议席占多数:

首相和内阁必须从议会的多数党中选出。

三权分立在1787年宪法中有何体现?

(1)国会(立法权)。

组成:

参议院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与各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

(2)总统(行政权)。

产生方式:

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

地位: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3)最高法院(司法权)。

产生方式:

由总统提名,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权力:

行使最高审判权,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联邦大法官由总统任命,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哪三大原则?

(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英美两国资本主义政体有何不同?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哪些?

(1)不同点

代议制

方式

国家

元首

产生

方式

国家元

首任期

国家元首

的权力

政府首

脑及产

生方式

政府与议

会的关系

国家

权力

中心

英国

君主

立宪

国王

世袭

终身制

 “统而不治”的虚君

 首相;议会产生

 首相为首的内阁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

议会

美国

总统

制共

和制

总统

选民

间接

选举

任期制

 掌握国家的实权

 总统;

选民间

接选举

产生

 以总统为首的政府与国会(参众两院)是制约与平衡的关系

总统

(2)原因

①英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国王统治之下,封建势力较强,“光荣革命”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

英国的资产阶级要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兼顾其传统,保留君主,但又剥夺其权力。

②在北美原英国殖民地上建立的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民众普遍厌恶欧洲的传统专制统治。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北美人民推翻殖民统治而建立的新型国家,没有封建的传统,并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洗礼,所以美国确立了共和制。

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异同?

(1)相同点

①都是政治势力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美国1787年宪法则是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以及蓄奴州与非蓄奴州之间妥协的产物。

②都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都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具有民主性与进步性。

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不同点

①《权利法案》的重点在于限制王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②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更为全面,如确立联邦体制,划分了联邦政府和各州的权力;以三权分立原则为指导,对国家权力进行分配等。

第5讲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如何理解近代法国政治特点及其成因?

(1)特点

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不安,频繁发生革命。

②共和派与君主派长期斗争,最终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

(2)成因

①中世纪的法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堡垒,封建专制势力强大。

②法国有着长期专制的传统,专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③法国大革命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导致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④欧洲其他国家的干预和法国国内复辟势力的阻挠,增加了法国确立共和制的难度。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1)1875年,国民议会仅以一票优势通过确立共和政体的宪法,即表明共和派势力占主流,同时也表明君主派势力仍很强大,体现在宪法中则是总统与参议院权力很大。

(2)立法权、行政权由国民议会、总统、内阁分别行使,具有分权制衡的民主特色。

(3)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

如何理解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是一个加强德国皇帝专制统治权力的政体。

①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是德意志权力的中心,掌握行政、军事、外交等一切大权。

首相由皇帝任命并对皇帝负责。

立法权则比较小,议会不能通过任何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

②没有实现权力的分立,行政权和立法权尚未真正分开,而且行政权制约立法权,任何法案必须经过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皇帝可以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帝国的首相担任联邦议会的议长。

③在议会中,各邦代表组成的联邦议会权力较大,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不经选举产生。

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均无效。

(2)原因

①政治上,长期的封建社会和四分五裂局面,以及容克贵族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作用,难以实现真正民主;王朝战争实现统一,注定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②经济上,工业革命的进行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要求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国家权力支持参与国际竞争。

③思想上,启蒙运动的影响较小。

如何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标志着德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度。

(2)宪法虽然保障君主专制,但是法律意识开始增强,推动了德国社会的进步。

(3)宪法巩固了德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德国的崛起。

(4)宪法也使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和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推广到整个德意志帝国,使德国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

法德两国政体在议会和国家元首方面有何异同点?

(1)相同点

①议会:

两国议会都由两院组成;都有立法权。

②元首:

都有行政权,都有权任命政府官员;都是本国军队最高统帅。

(2)不同点

①议会(权力大小与立法权的独立性不同)

德国帝国国会权力较小,帝国国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而法国的议会有真正独立的立法权。

②元首(元首与议会关系及与内阁关系不同)

德国皇帝拥有绝对的行政权,首相对皇帝负责。

皇帝不需对议会负责;而法国总统与内阁共同掌握行政权,并且要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任命内阁但其行政权又受到内阁制约。

(1)相同点

①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②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

③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

(2)不同点

①君主方面:

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不掌握实权;而德意志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拥有实权,具有专制主义色彩。

②政府方面:

英国政府的首相由议会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领袖担任,与内阁一起对议会负责;而德意志帝国的首相由德意志帝国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议会方面:

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实权,限制王权;而德意志议会只拥有制定法律和批准预算的权力,对政府及皇帝没有监督权

第6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列强侵华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1)形成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

④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两次鸦片战争有何异同?

(1)相同点

①根本原因:

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战争的性质:

都是侵略性的殖民掠夺战争。

③战争的影响:

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2)不同点

①从战争过程看:

侵略时间变长——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

侵略国增多——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者只有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侵略者为英法联军。

侵略区域扩大——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从沿海扩展到内地。

签约国增多——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英法美三国签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了条约。

②从内容和影响看:

开辟的通商口岸增多——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5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增开通商口岸11处。

中国主权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被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使中国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综上所述,同鸦片战争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鸦片战争的影响

(1)社会性质:

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关系:

巨额的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阶级矛盾激化,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4)思想文化: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瞩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5)社会矛盾: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6)革命任务:

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变为反对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