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880142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docx

高二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甘肃省临洮中学学年度高二月考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临洮中学4月月考卷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商君书》: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战国时期“农战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是

A.七雄兼并战争

B.百家争鸣局面

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D.中央集权的形成

2.观察下图,幕府将军提出把政权"奉还"天皇的真实目的是

A.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

B.保住幕府实际权力

C.趁机准备反扑武装力量

D.支持"王政复古"

3.对俄国农奴制下的农奴说法错误的是

A.农奴是地主的私有财产

B.地主可以公开出售农奴

C.地主可以用农奴作抵押向银行贷款

D.农奴有部分土地财产和完全的人身自由

4.穆罕默德·阿里说:

“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上述材料说明阿里推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现代化的工业

B.建立现代化的军队

C.制造先进的军事装备

D.富国强兵,抵御外来侵略

5.为实现“民不加赋而国有饶”的目的,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有

①市易法②方田均税法 ③设三司统管财政  ④延续唐初实行的均田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在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雅典有许多社会阶层。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贵族把持着国家大权

B.从事农业的广大平民生活富裕但无政治权利

C.氏族贵族的地位优越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经济力量在不断地增强

7.有人这样描述开罗首次起义:

“既没有带头的领袖人物,也没有指挥作战的军事长官。

”这说明开罗首次起义的特点是

A.自发性

B.周密性

C.计划性

D.创造性

8.观察俄国工厂工人发展简表(数据来自于《世界通史》),对表格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1865

1890

1898

人数(人)

381000

1620000

3000000

A.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的社会分化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B.欧洲大量移民的涌入使俄国工人数量迅速增加

C.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使得俄国工业迅速发展

D.西欧资本的涌入为俄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9.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和影响不包括

A.统一了宗教信仰

B.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为欧洲走向近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D.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10.下图显示的是日本德川幕府时期典型的中下级武士的形象,他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反对当时日本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天皇在日本依然有很大影响力

B.日本新的生产关系尚不成熟

C.列强入侵加剧了民族危机

D.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

1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是

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圣经》至上

D.皇权至尊

1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

13.下列三个人物宗教改革的共同影响包括

①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②建立了以国王为首脑的教会③否定了罗马教廷的权威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

14.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15.捷克人胡司要求取消教会地产,废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和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要求教会的权力服从世俗统治的权力。

这一主张

A.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反映了封建诸侯的要求

C.有利于西欧科技文化的繁荣

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合法性

16.1649年,沙皇通过《法律大全》:

取消了农民的一切出走权,赋予农奴主对逃亡农奴有永久的追捕权,确立了农奴在土地、人身和司法上对地主—农奴主的依附关系。

这主要说明

A.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最终形成

B.农民地位下降,沦为农奴

C.农奴即奴隶,属于地主的私产

D.农民对地主依附关系被取消

17.梁启超认为报刊"有助耳目、喉舌之用"。

维新派的"耳目喉舌"是

A.《时务报》

B.《民报》

C.《申报》

D.《新华日报》

18.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其核心是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B.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C.用西方基督教改造日本本土的宗教

D.提倡武士道精神,实现国家军事化

19.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

“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的问题

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20.观察下图,这是日本的一幅宣扬军国主义的作品,图中的内容是日军在平壤大败清军。

这幅画最早问世有可能是在

A.1869年

B.1894年

C.1905年

D.1910年

21.见下表,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22.元朝人陈采正评价管仲改革时说: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该评价

A.实际上是对管仲改革的贬低与讽刺

B.只看到了表面而忽视了管仲改革的深层次影响

C.比较客观地阐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D.既看到了管仲改革的积极影响也看到消极影响

2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24.据《史记》载:

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即“卖”)”的原则。

这实质上反映了商鞅

A.废除分封制、实行集权制

B.加强思想上的统一

C.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D.确立了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2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以下变法内容与这一现象关系不大的是

A.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B.废井田、开阡陌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废分封、推行县制

26.为了结束埃及分裂割据的局面,穆罕默德·阿里采取的措施是

A.中央设立国务会议和咨议会

B.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C.建立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

D.彻底铲除马木路克

27.“它们(新善堂)的设立仅是为祈祷和举行弥撒;老善堂……也为同样的祈祷和弥撒所累,以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这些都无非是为猎取并耗费基金的进款。

这些事做教皇,主教和博士的应该查禁,但现在……只要是能搜括钱财,他们什么事都可以通融。

”这段话体现的思想主张是

A.“因信称义”

B.精简教堂,制约教会的贪婪与腐败

C.简化宗教仪式

D.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需祈祷和举行弥撒

28.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29.19世纪后半期,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奴制残余错综交织

B.主要工业部门里纺织业最发达

C.借鉴西欧先进国家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方法发展经济

D.农村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

30.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它从一个处于亚洲文明边缘的小国,实现了“脱亚入欧”的历史转折。

这里的“脱亚入欧”是指

A.从亚洲边缘小国跻身于世界强国

B.从东方国家演变为西方国家

C.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D.从亚洲脱离并加入欧洲同盟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共4题每题15分共6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1868年明治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材料三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四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

……(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一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

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五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年)发表评论说:

“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务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已足以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方式有何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3)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材料四、五,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元朝以来,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有二三十个少数民族中实行土司制度。

土司管理各自的民族,职务世袭,但是需要中央政府批准。

土司在内部自行征收赋役,仅向中央政府进贡少许银物。

土司自有法令,对属民生杀予夺,中央政府不予过问。

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

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大规模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

清朝改土归流的具体做法是:

清政府采取了集中力量打击强大不法的土司;从大土司集中地区开始,后及其它地区;以及武力威胁与安抚相结合等办法。

改土归流的善后措施:

第一,对革除土司妥善安置,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

第二,选派合适人选充任新设流官。

第三,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管理。

第四,禁革各种旧制陋规。

第五,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

———摘自吴永章《论清代鄂西的改土归流》等

材料二:

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了全面武装叛乱。

为了巩固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中央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结合起来,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主改革顺利进行。

……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

对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当时未参加叛乱的农奴主的土地、牲畜和其它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并把这些财产、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改土归流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藏民主改革的主要历史作用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

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

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1年(明治四年),在萨、长、土三藩合作下,调集一万兵力于东京,并由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政府中枢,而后召集在京的各藩知事,命令废藩。

……同年11月,实行所谓改置府县。

对府县进行统一、废除、合计共设三府七十二县。

……伊藤博文曾说:

“欧洲废除封建制度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战争,而日本滴血未流、一弹未发就废除了封建制度。

——摘编自《日本近代史·近代国家的建设》

(1)材料一认为,戊戌变法是“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伊藤博文的观点。

据材料一、二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

34.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

……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

……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鼓励橄榄油出口。

材料二 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分41县,县级官吏通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者……免除一4-分的徭役;而追逐“末业”者……入官府为奴。

材料三 当梭伦成为政事的领导者的时候,他就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一举而永远地解放了人民,他又制定法律,下令取消公私债务,其法案曾以“解负令”闻名,意即人民卸下他们的重担。

有些人想用这些事情来毁谤梭伦,事实是这样的,当梭伦要制定解负令时,他曾预先告诉一些贵族,后来,像同情平民的人所说的那样,他被他的朋友以谋胜算了,但打算毁谤他的人就说他自己也取得一份。

因为这些人借了钱,买来许多土地,等到不久以后实行取消债务时,他们都成了富翁;据说后来以祖传财富闻名的那些家族就是起源于此。

然而,同情平民者的估计是较为可靠的……所以我们必须认为攻讦梭伦之说是错误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梭伦改革的论述

(1)据材料一、二,概括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共同涉及了哪些方面的问题?

(2)概括材料三中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毁谤梭伦改革的是哪些人?

其理由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各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客观条件。

思想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强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故本题选A项。

 2.B

【解析】"大政奉还"是幕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借口而做出的行动,更重要的目的是保住幕府的实际权力。

 3.D

【解析】在农奴制度下,A、B、C三项符合史实;D项"完全的人身自由"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4.D

【解析】由“真正的独立需要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可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富国强兵的改革,意在使国家富强,反抗外来侵略。

 5.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措施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内容看,不给农民增加赋税负担,但是国家的收入增加了。

方田均税法是指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是指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A项符合题意。

 6.B

【解析】在雅典城邦国家形成的早期,贵族对广大平民进行经济上的盘剥,许多农民沦为"六一汉",还面临着沦为债务奴隶的危险。

因此,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

 

7.A

【解析】依据“既没有带头的领袖人物,也没有指挥作战的军事长官”分析可知,开罗首次起义具有自发性,故本题选A项。

 8.A

【解析】解题关键是把握时间信息,1865年、1890年、1898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本题选A。

 9.A

【解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近代化的进行。

由此可知,B、C、D说法正确。

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了罗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并没有统一宗教信仰,A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10.B

【解析】当时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不能产生如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

为寻求反对幕府统治的理论根据,中下级武士只能树起比幕府地位高且为封建主义所承认的权威,即天皇的权威。

故答案为B项。

11.B

【解析】“因行称义”为罗马天主教会宗教理念;“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阐发其宗教改革理论的基础;《圣经》至上原则确立的前提和理论基础是“信”;皇权至尊不符合当时欧洲的实际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B。

【备注】马丁·路德信义观与中国传统信义观之比较

(1)马丁·路德的信义观即“因信称义”,意为教民因信仰上帝(信)而得到上帝的拯救,上帝赦免了虔诚信仰者的罪责,而信者成为上帝的“义人”(没有罪责的正义之人)。

(2)中国信义观:

孔子及其弟子提出“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互守信用,借以调整统治阶级之间、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

“信”作为儒家的伦理范畴,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

汉儒把“信”列入“五常”之中;义是公道正义,讲诚信,重友情,大义秉公,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搞阴谋诡计。

12.A

【解析】注意比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而日本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起近代代议制度。

 13.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①只符合马丁•路德改革;②只符合亨利八世改革;故排除含①或②的A、B、C三项,正确答案为D项。

 14.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的原因"。

在北魏统一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其统治。

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

 15.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

胡司的主张对天主教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有力挑战,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利,发展工商业经济的要求符合改革教会的愿望,故本题选A项。

 16.A

【解析】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农奴对农奴主(地主)的依附关系,这一规定从法律上确立了农奴制度,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正式确立,故A项正确。

 17.A

【解析】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依据教材知识,《时务报》是维新派的刊物,A项正确;《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机关刊物,排除B项;《申报》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商业报刊,排除C项;《新华日报》是中共机关刊物,排除D项。

 1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故答案为B。

A项属于“四民平等”的措施,排除。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属于建立新军队方面的内容,排除。

 19.B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制御华夏,辑平九服”,可以看出其意在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A、C、D项不符合“根本目的”,可排除。

 20.B

【解析】在"平壤大败清军"是在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时间是1894年。

 21.A

【解析】图表显示的是孝文帝改革时期实行汉化政策的一个方面——改.用汉姓,此措施进一步加速了鲜卑族汉化的过程。

 22.C

【解析】"画野分民乱井田"指的是管仲关于赋税制度的改革瓦解了井田制;“百王礼乐散寒烟”指的是在井田制瓦解的基础上,分封制、礼乐制也逐渐瓦解。

上述评价并没有夹杂个人的感情色彩,而是客观地叙述了管仲改革的影响。

23.B

【解析】马丁.路德阐述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实际是说明人们可以不通过教皇自己和上帝沟通,这就强调了人的独立性。

 24.C

【解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着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废止“田里不粥”,指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故答案为C项。

 

25.C

【解析】“宗室贵戚多怨望者”是因为商鞅变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A项规定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直接废除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不符合题意;B项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直接破坏了贵族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不符合题意;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与损害贵族利益关系不大,故C项符合题意;县制下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把地方管理的权力收归中央,损害了贵族在地方上的政治特权,D项不符合题意。

 2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在政治体制方面,确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把埃及划分为7个省,建立了省、县、乡、村各级行政机构,从而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结束了埃及长期分裂和割据的局面,故答案为C。

A、B、D三项均与“结束埃及分裂割据的局面”无关,排除。

 27.B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它们(新善堂)的设立仅是为祈祷和举行弥撒”“以致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了”“这些都无非是为猎取并耗费基金的进款”“只要是能搜括钱财,他们什么事都可以通融”分析可知,B项正确;“因信称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对材料解读不全面。

 28.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

材料中的“庄园”一词,是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由此可知北魏实行均田制后仍存在着土地集中现象,故选C。

 29.A

【解析】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和西欧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仍存在着大量农奴制残余,严重影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

B、C、D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表现或手段。

 30.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日本的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张“脱亚入欧”,即脱离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B、D本身说法错误。

而A跻身于世界强国是在明治维新后通过不断的对外侵略扩张实现的,故排除。

欧洲的先进表现在其政治制度、经济、思想的先进。

答案为C。

 31.

(1)目的:

维护皇权。

  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

(2)方式:

官营。

原因:

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3)变化:

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的1861年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1)问,从材料一“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和材料二“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可知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由材料一“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的信息和材料二“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可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方式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问,由材料“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可以得出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