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00749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9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docx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约束条件、问题及政策建议

 

**********************

学号:

**********

专业:

金融专硕

完成日期:

2013年11月23日

 

一、利率市场化基本介绍

1.利率市场化定义----------------------------------------------------------3

2.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3

3.利率市场化的利弊--------------------------------------------------------3

4.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4

5.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5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及其实证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6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6

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约束条--------------------------------------------------6

4.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证分析--------------------------------------------8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特殊问题------------------------------------------10

四、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利率市场化

1.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相关内容摘---------------------------11

2.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解读-------------------------------------------------11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11

2.政策建议---------------------------------------------------------------12

 

一、利率市场化基本介绍

1.利率市场化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已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而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焦点则主要集中于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放开。

2.利率市场化的理论依据

国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主要依据麦金农的“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导致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为将会发生扭曲。

麦金农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政府对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硬性规定利率上限、国家控制下的信贷配给和外汇管制)压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导致该国“货币化”程度低、金融制度具有二元性以及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和效率低下,而一国金融体系的落后又严重压抑了该国经济的发展;被压抑的经济发展水平反过来又阻碍了金融的发展,从而使该国经济与金融之间陷入互相“促退”的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必须放弃对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彻底改革金融体制,并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以正的实际利率促进储蓄和投资的长,即实行金融深化改革,其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应提高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的提高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效应:

(1)由于储蓄与实际利率在理论上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从而实际利率的提高有助于储蓄的增加,而储蓄的增加使得社会可贷资金流向投资的资源总量增加,从而有助于推动投资的增长及资本的形成;

(2)实际利率的提高还将迫使生产率很低的投资项目将难以开工,从而淘汰原来存在的许多低效率的投资项目,这有利于整个社会投资收益率及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

卡普论述了封闭经济条件和开放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他将银行中介机构引入到金融深化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中,并建立了经济增长函数:

其中,d为存款利率,μ为名义货币增长率,通货膨胀率(μ-γ)、银行贷款占筹资的比重(θ)。

从该模型出发,卡普认为存款利率和名义货币增长率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变量,提高名义利率能提高实际的货币需求,增加流动资本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但同时,他认为,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存在,即使名义存款利率由市场决定,仍可能造成实际利率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卡普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保持一个较高的名义利率或者正的实际利率,才有利于经济发展,卡普的观点与麦金农的观点是一致的。

3.利率市场化的利弊

利率市场化之利:

(1)有利于正确反映资金市场供给关系。

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按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而变化,可以正确反映资金市场供给关系,即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上资金求大于供时,利率上涨。

(2)有利于银企自主定价能力提升。

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农村信用社与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也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

(3)存贷利差缩小有利于市场细分。

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可能会逐步缩小,但银行为保持合理利润,会对客户市场进一步细分。

可能会结合客户信用级别、所在行业发展前景、客户及法定代表人人品等多因素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就需要细分客户市场。

(4)有利于打击民间高利贷。

利率市场化后有可能进一步打击民间金融体系以及较小规模的银行,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利率市场化之弊:

(1)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加大。

这主要与银行金融机色自身的资产规模相关,还与其业务的结构和盈利特征、风险管理能力等相关。

一方面利率风险加大。

存贷利差缩小是必然的,若利率定价不妥,定会产生利率风险而致财务亏损。

(2)利率放开后可能会致辞不良贷款增加。

在存贷比等监管要求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保合理利差水平,可能会对贷款利率调整而导致存贷利率双涨局面。

部分企业可能由于利率上涨而致企业亏损,无法偿还所欠贷款而致不良贷款增加。

(3)利率市场化后行业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自主定价,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全面了解客户,细分客户市场,必将增加业务管理难度。

因为银行是明显的周期性行业,一旦经济衰退或较大波动,银行必须承受随之而来的不良贷款增多和资产贬值,进而陷入危机。

(4)利率市场化后可能引发挤兑风波。

根据国际经验,存款利率放开后,银行的存款争夺会非常激烈。

由此而产生的各种风险而引发挤兑危机

4.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第一步:

放开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

1986年1月7日

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议定。

1990年3月

出台《同业拆借管理试行办法》,确定拆借利率实行上限管理的原则。

1996年6月1日,央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第二步:

放开债券市场利率

1991年

国债发行开始采用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

1997年6月5日

央行下发《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实现市朝。

1998年8月

国开行首次通过央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开招标方式发行金融债券,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完成市朝发行。

1999年10月

国债发行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彻底完成了债券市场利率的市朝改革。

第三步:

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

2000年9月21日起

中国外币利率管理体制开始改革,先行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及300万美元以上含300万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央行统一管理。

2003年7月

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

11月,对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下限放开,上限管制。

2004年11月

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目前只有一年期内的美元、日元、港币、欧元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实现上限管制。

第四步:

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1999年10月

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5年期以上不含5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

这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朝最初的尝试。

2002年2月和12月

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2003年8月

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

2004年1月1日

商业银行、11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

10月29日,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

同时,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下浮制度。

2006年8月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0.85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

2012年6月8日

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7月6日又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7月19日

央行宣布:

一、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二、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

三、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

四、为继续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

2013年9月27日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正式公布,明确金融开放的目标,提出“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

2013年10月25日

央行宣布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正式运行。

5.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

(1)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影响市场利率

从1996年6月1日起,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的放开,经过17年的培育,银行间拆借市场已形成理性而成熟的短期市场利率体系。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短期市场利率,从而维护市场资金的平衡。

(2)债券市场利率:

扩充融资渠道

在债券市场利率放开后,债券市场也在迅速壮大,成为我国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

尤其是近7年以来,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债券市场交易品种的增加,无疑为债券市场注入了“活水”,极大地滋润和激发了债券市场。

(3)贷款利率管制:

降低融资成本

企业:

降低融资成本贷款利率,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金融机构:

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转变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居民的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体系利率市场:

利率市场化开始向纵深发展。

从中长期来说,贷款利率有管理的浮动区间全面放开也就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利率市场化真正的启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及其实证分析

1.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2)加入WTO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

(3)外汇政策方面。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缩小本外币利率差额的同时,也会减轻实施外汇管制的政策压力,使得积极稳妥地放开更多的本外币沟通的渠道成为可能。

(4)国际金融市场方面。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但为金融机构扩大规模创造了条件,而且也为以后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兑换创造条件。

同时,也为将来金融机构之间通过资本市场工具,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大规模的购并重组创造了条件。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

(1)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

(2)商业化的银行体系和金融机构良性竞争的局面尚未形成,金融监管体系尚不够完善。

(3)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4)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

3.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约束条件

除了宏观经济稳定之外,我国还存在着如微观主体不健全,中观市场不发达的情况,这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个严重的约束条件(因为利率市场化必须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触及核心的改革),具体表现在:

(一)形成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还不健全

1.作为主要的资金需求者的国有企业。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贷给国有企业,但是作为借方的国有企业,还不是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国有企业存在着出资人缺位,产权不明晰,权责不明确等众多问题,还没有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合理治理机制。

国有企业存在着委托人—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内部

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

国有企业中,国家作为委托人,企业经营者作为代理人,两者的目标常常不是一致的。

委托人希望得到长期利益,而代理人只追求短期利益,或者只追求政治目标(升迁)。

在短期内代理人取得资金,把它投向短期目标,发生亏损的话,又无相应权责义务,亏损最后便成了委托人—国家的了。

2.作为主要的资金供给者的国有商业银行。

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是寡头垄断结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全国银行业即%以上的资产和负债,其贷款量占全社会贷款增量的招%以上。

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也是国家,由于面向国有企业的贷款构成了商业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便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

在有贷款需求时,不认真审核贷款条件便发放,造成呆坏账时,又可以推卸责任。

近几年,国家强调呆坏账问题,银行又产生了惜贷现象,形成了一放就乱,一收就紧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存贷款利率都是由国家控制,商业银行的内控和自我约束机制不够强,在利率市场化后,风险加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经营成本和效益进行有效控制,加强内控机制。

我们知道,在利率由市场决定的情况下,要求在市场上有众多的资金需求者和资金供给者,且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且双方都掌握着充分的信息。

但在我国,资金需求者存在着不是理性经济人的缺陷,资金供应者市场是寡头垄断市场,并且两者的所有者相同,有着内在的体制缺陷。

在市场信息不对称,且借贷双方都不是完全竞争时,产生的市场利率,也不可能是均衡利率,这样同样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会对经济造成伤害。

因此我国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作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主体的市场化行为。

表12004年至2013年我国一年期存贷款利差状况

时间

一年期存款利率

一年期贷款利率

利差

2004.1.1

1.98%

5.31%

3.33%

2005.1.1

2.25%

5.58%

3.33%

2006.1.1

2.25%

5.58%

3.33%

2007.1.1

2.52%

6.12%

3.60%

2008.1.1

4.14%

7.47%

3.33%

2009.1.1

2.25%

5.31%

3.06%

2010.1.1

2.25%

5.31%

3.06%

2011.1.1

2.75%

5.81%

3.06%

2012.1.1

3.50%

6.56%

3.06%

2013.1.1

3.25%

6%

2.75%

(二)形成利率市场化的场所——货币市场不发达

近年我国货币市场虽然有所发展,以同业拆借市场(占货币市场主体)的交易量对GDP的比值来衡量,1996年为27.5%,1999年为24.09%,2001年为50.3%,但这一数值仍落后于周边国家,1988年新加坡的该比值为95%,马来西亚为108%。

我们知道,在市场中要有众多的交易者和交易品种才能形成均衡价格,金融市场也一样。

货币市场是形成基准利率的重要场所。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不足,交易机构和交易品种缺乏,并且交易者大部分是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很少,货币市场的竞争力不足,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

货币市场不发达的另一个缺陷是,居民投资品种少,只好把钱存人银行,风险都集中于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情形下,利率的轻微变动都会造成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波动。

(三)利率市场化的监督机构——金融监管体系有待加强

利率市场化的实质就是利率由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决定,供大于求,利率降低,供不应求,利率升高。

这是一种市场行为,当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发生市场失灵时,就需要监督机构来发挥监督市场主体行为和协调失灵市场行为的作用了。

利率由管制状态转向市场化状态,必然引起相关的结构调整,如果控制得不好,将会引起社会经济的波动,为保证利率市场化顺利进行,监管体系尤其要加强对银行行为的监管,建立一套有效运作的监管体系。

利率市场化初期,金融机构若采用不正当竞争导致利率过高,扭曲了资金的真实价格,监管机构必须间接干预,促使资金价格回到市场水平。

严格的监管体系可以避免经济中产生过多的波动,甚至可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但我国的金融监管目前尚无一套完整的能约束金融机构行为的监管机制,对于一些逃避金融监管的行为也缺乏有效的工具,部分金融机构违规操作严重,进行高风险投机,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导致全社会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发展的新情况变化,不但造成了利率市场化所需的金融机构徽观经营机制无法培育与形成,而且还导致了恶性竞争和无序竞争。

(四)利率市场化的协调机制——会计、信息披露和立法框架尚未完全健全

这与前述第一点有关。

在作为贷方主体的银行和作为借方主体的国有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时,当不符合贷款条件时,国有企业为了获取贷款,会利用技术修改和伪造会计报表,骗取贷款,这样将增加呆坏联的比例,银行经营风险加大,在利率市场化状态下,风险集中于银行,对银行是个极大的不利因素。

因此,健全会计、信息披露和立法框架也是非常必要的。

(五)商业银行股权改革不彻底。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股权改革还不够彻底,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仍然不够明晰。

目前我国上市银行国有股r与比较高。

根据我国上市银行2008年底有限售条件的股份中各类型股份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

除民生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没有国有股外。

其他上市银行均有较高的国有股权:

再加上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当中。

政府为商业银行提供隐性担保。

致使银行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

(六)其他约束条件。

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各国应对金融危机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也不例外。

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了货币供给增多,流动性过剩。

引发通货膨胀,目前我国面临较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银行破产制度等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最后.中央银行缺乏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由于缺乏操作上的独立性.致使利率难以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就会遭受阻碍。

4.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证分析

影响利率市场化的三类因素:

第一类是打破决策均势的各种“冲击”,主要包括:

(1)经济波动,

(2)通货膨胀,(3)金融危机,(4)国内外利差缺口等。

大多数改革发生于经济运行平稳、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起落过大或过快偏热、高通胀率通常不利于改革。

金融危机及其外溢效应既可使改革搁置或逆转(如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也可成为增进改革的外部诱因(如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

国内外利差缺口引发的套利资本流动会冲击一国的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从而阻碍或推进改革。

第二类是结构类因素,主要包括:

(1)政治结构,

(2)经济结构,(3)市场结构。

政治结构决定了执政者对改革的基本取向,保守派或稳定派大多偏好维持现状,从而搁置或推迟改革议程;改革派当权提高了增进改革的可能性。

一国闭关自守、思维僵滞,改革发生的机率较小;一国对外开放、敢于变革,则改革的外部压力与内在动力逐渐增强。

竞争性(完全竞争、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推进改革,而市场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极易导致价格合谋或联手操纵,加剧金融脆弱性,从而延缓或逆转改革进程。

第三类是制度类因素,主要包括:

(1)产权制度,

(2)预算约束,(3)金融监管,(4)配套制度安排,如银行部门破产退出制度、存款保险制度等。

完善的产权制度有利于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使其对利率变动做出灵敏反应,抑制“羊群效应”及利率市场化风险,促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硬预算约束能充分发挥利率对资源配置的引导功能,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助力利率市场化;软预算约束则阻碍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立并完善宏观审慎框架,提高金融监管质量,则是缓释利率市场化风险、力避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外部保障。

借鉴Abiad和Mody(2005)对金融改革决定与影响因素的研究,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变化取决于利率市场化的期望水平libt和前期市场化水平libt-1的差异,即局部调整模型:

(1)中,η为调整系数,用来度量现状偏好程度。

η值越低,则现状偏好越强:

η=1表明利率市场化可在一个期间内完全实现;η=0则表明利率市场化没有任何进展,仍处于上一期水平。

利率市场化的期望水平libt。

尽管无法观测,但可将它设定为一系列影响因素的线性函数,即

(2)中,j=1,2,3,4;k=1,2;h=1,2,3,分别表示各类因素变量的个数。

shock代表冲击类变量,struc代表结构类变量,inst代表制度类变量。

(2)式代人

(1)式,并变形,得到实证模型(3):

式(3)中,β0=ηα0,λ=1-η,ut=ηεt,libt代表利率市场化水平,libt-1为前期利率市场化水平,表示国内学习效应,μ为误差项。

变量说明

 

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以局部调整模型为基础,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影响因素。

实证结果表明:

金融危机、(国内外)利差缺口收窄、金融监管质量对利率市场化具有正向影响,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市场垄断、预算软约束的影响为负,经济开放度和产权多元化的影响不确定。

因此,后续利率市场化改革应充分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依托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逐步打破银行市场垄断,硬化预算约束,增进制度创新。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特殊问题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