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财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800376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结财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总结财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总结财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总结财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总结财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结财政.docx

《总结财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结财政.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结财政.docx

总结财政

第一章

1、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2、政府干预失效的原因和表现:

(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3)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4)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

 

3、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4、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即任何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消费而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

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即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

 

5、简略的财政概念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6、财政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公共性

(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

(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7、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

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资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问题。

(2)收入分配职能:

核心是实现公平分配,其中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

1、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1)纯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提供

(2)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第一类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与非竞争性):

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具体选择何种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税收效率损失)与(收费成本+收费效率损失)的比较)

第二类准公共物品(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外部效应很大时,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如基础科技成果);混合提供(如医疗保险)

准公共物品的提供形式:

(1)政府授权经营

(2)政府参股(3)政府补助

 

2、公共定价就是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

公共定价的一般方法:

(1)   平均成本定价法:

保持提供公共物品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对外收支平衡的情况下,采取尽可能的使经济福利最大化的定价方式。

(一般采取按高于边际成本的平均成本定价)

(2)   二部定价方法:

(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3)   负荷定价法:

按不同的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3、财政支出的效率

(1)财政支出的配置效率:

A以社会净效益(或净所得)最大化为标准(即当改变资源配置时,社会所得要大于社会损失,其差额越大越好);

B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适度为主要问题(即政府的资源配置与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恰当结合问题);

C政府按照居民的意愿进行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即公共选择制度)。

(2)财政支出的生产效率:

指如果把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看作提供公共物品的生产部门,在资源配置已定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内部的组织管理状态决定着提供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决定财政支出的效率。

 

4、公共选择理论:

是运用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政府决策的方式和过程的一种理论。

主要理论框架为:

宪法经济论、直接民主制经济论、代议民主制经济论、官僚经济论、准公共物品理论等。

公共选择:

是指与个别私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是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作为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要经过立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阶段。

 

第三章

1、财政的分类:

(1)按财政功能分:

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其他支出;

(2)按支出用途分:

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其他支出;

(3)按经济性质分:

A 购买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和忧郁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

B 转移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4)按财政支出产生效益的(持续)时间分类:

A 经常性支出:

用于维持公共部门的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财政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社会保障支出等;

B 资本性支出:

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久品所需要的财政支出,包括生产性、非生产性资本支出。

 

2、财政支出规模的量度指标

(1)绝对指标:

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指标;

(2)相对指标:

即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3)反应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三个指标:

财政支出的增长率、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Eg,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MGP,即GDP每增长一个单位,财政支出增长多少)。

 

3、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1)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

(2)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皮科尔、威斯曼):

提出了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如战争),并认为外在因素是说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

(3)经济发展阶段论(马斯格雷夫、罗斯托):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发展中期,政府投资还应继续进行,但这时政府投资将逐步转换为对私人投资的补充。

马斯格雷夫认为,在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社会总投资以及政府投资的绝对属实会增长的,但社会总投资占GDP的比重以及政府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会趋于下降。

罗斯托认为,一旦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公共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的教育、保健与福利服务的支出,而且这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将大大超过其他方面支出的增长速度,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4、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思路:

(1)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3)支持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4)促进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6)着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

 

第四章&第五章

1、文科卫支出的经济属性(文化、教育、科学、卫生)

此处存在争议,书中将文科卫支出归入非生产性的范畴,但有三点说明:

(1)从静态的、相对意义上讲,文科卫支出可归入非生产性范畴,这说明用于这些事业的支出不能对当年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做出直接的贡献;

(2)从动态的、绝对意义上讲,文科卫的发展将不断提高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素质,并改善三者的结合方式,因此文科卫也可归入生产性范畴。

(3)将文科卫支出计入非生产性支出的实际意义,只是要求社会在安排全部国民收入的用途时,全面考虑生产的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要,让文科卫支出占有重要地位,并且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GDP的增长,此类支出比例不断提高,甚至高过GDP的增长速度。

 

2、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本书中财政投资指预算内投资,因此可称为政府(财政)投资)

政府(财政)投资的范围:

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其中生产性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增拨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

 

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特点):

(1)投资目的不同,私人投资以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公共投资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

(2)投资客体(项目)不同私人投资生产私人物品,投资项目规模小、周期短和外溢收益少;公共投资提供公共物品,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和外溢收益较多。

(3)政府可以选择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一般的、或者外部效应较大的投资,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发展速度。

 

各国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占的比重有着很大差异,影响这种比重的因素主要是:

(1)经济体制的不同

(2)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

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是下降的。

 

政府财政投资的主要标准:

(1)资本-产出比率最小化标准(稀缺要素标准),是指政府在确定投资项目时,应当选择单位资本投入产出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2)资本-劳动比率最大化标准,是指政府投资应选择使边际人均投资额最大化的投资项目。

(3)就业创造标准,是指政府应当选择单位投资额能够动员最大数量劳动力的项目。

 

3、财政投融资(政策性金融)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出资(入股)或者融资(代款)方式,将资金投在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4、我国政策性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特点:

(1)业务职能的政策性

(2)资金来源的政府性与市场性相结合

政策性银行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思路:

(1)   财政投融资体制的法制化;

(2)   融资渠道多元化;

(3)   加强财政投融资管理,促进投资环节的严谨高效;

(4)   完善财政投融资和市场投融资的协调机制。

 

第六章

1、养老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式:

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不留或只留很少的储备基金。

(2)基金式,又分为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A 完全基金式,指当其缴费收入全部用于为当期缴费的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其目标是满足未来向全部受保人支付养老金的资金需要。

B 部分基金式则介于现收现付式与完全基金式之间,即当期的缴费一部分用于应付当期的养老金开支,一部分用于为受保人建立养老储备基金。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针对原有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和局限性,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建工作,形成了目前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保险为基本项目,以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为辅助项目的社会保险体系。

2011.10,中国强制外企缴纳社保基金(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

(注:

书169到171将上两条联系在一起了,值得一看嗯)

 

3、财政补贴的概念:

与相对价格结构直接相联,并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4、税收支出的概念:

政府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5、税收支出的形式:

8种

(1)税收豁免:

免除关税与货物税;免除所得税;

(2)纳税扣除:

也叫税前扣除;

(3)税收抵免:

投资抵免(投资津贴);国外税收抵免;

(4)优惠税率:

有期限的优惠税率,长期的优惠税率,纳税限额;

(5)延期纳税:

也叫税负延迟缴纳;

(6)盈亏相抵:

局限性:

对未发生亏损或利润很小的企业意义不大;只能适用于所得税;

(7)加速折旧:

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折旧;

(8)(优惠)退税:

出口退税(退还进口税,退还已纳国内销售税、增值税、消费税等);再投资退税。

第七章

1、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财政收入形式分类(主要分类方法):

次分法也分为两种

A 税收、政府收费、债务收入、铸币收入(铸币税)、通货膨胀收入(通胀税)

B 经常性收入(包括税收和各项收费)、经常性收入(又叫临时性收入,含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

(2)按财政资金额管理方式分类:

预算内(税收+收费)和预算外(社会保障收入)。

(3)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次分法也分为两种

A 以财政收入来源中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

国有经济收入、集体经济收入、中外合营经济收入、私营经济或外商独资经济收入、个体经济收入等;

B 以部门结构为标准:

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收入,轻工业部门和重工业部门收入,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收入,第一、二、三产业部门收入等

 

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财政收入规模的基础,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大都高于发展中国家。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技术进步是内涵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以较高的技术水平为支柱。

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a)技术进步加快了生产速度、提高了生产质量,增加了国民收入,从而使财政收入的增长有了充分的财源。

(b)技术进步降低了物耗比例,提高了人均产出比率和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率。

由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剩余产品价值,所以技术进步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至关重要。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进步既定的条件下,一国的财政收入规模还取决于收入分配政策和其它制度因素

(3)价格因素:

由于财政收入是在一定价格体系下形成的货币收入,价格水平及比价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财政收入规模。

(4)其他因素:

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

 

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第三章的内容)

(1)宏观因素

A 经济性因素:

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中长期发展战略(城市化)、当前经济政策(体制转轨的经济而非市场体制下的经济)等

B 政治性因素:

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

(我国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C 社会性因素:

包括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城镇化建设等。

(2)微观因素

A 需求因素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需求决定于中间投票人。

这取决于两大因素:

需求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对公共物品的偏好。

B 供给因素:

服务环境、公共物品的质量、相对价格效应。

 

 

第八章-第十一章

1、税收概念:

关于税收的概念界定,存在多种不同表述。

(1)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

(2)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列宁:

赋税就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

简略归纳:

税收与国家直接相联,具有特殊的分配关系(强制、无偿并由国家支配或控制)。

 

(3)现代经济学说:

税收乃人们享受政府的公共事业服务而付出的代价,是商品交换法则引入公共经济活动的结果,把税收看作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强调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

税收既有收入分配功能,又有调节经济功能。

 

2、税收的性质(特征):

(1)税收的强制性:

强制性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常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违抗。

(2)税收的无偿性:

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税收的固定性:

固定性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数额,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税。

 

3、税收术语

(1)纳税人:

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课税对象(税种间相区别的标志):

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

主要有所得、商品、财产三大类。

(3)课税标准,指的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4)税率:

指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

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反映了税收的深度。

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累进税率。

(①比例税率:

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

②累进税率:

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

③定额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一定计量单位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而不规定征收比例。

(5)税收能力:

是指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

包括纳税能力与征税能力。

税收努力:

是指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即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6)起征点:

是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免征额:

是指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7)课税基础:

简称税基,是指建立某一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

 

4、税收原则:

(1)亚当斯密—第一个系统化、明确化的原则

A 平等原则(或公平原则):

一国国民都须在尽可能范围内,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缴纳国赋,维持政府。

B 确定原则(或确实原则):

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

完纳的日期、完纳的方法、完纳的额数,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的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

C 便利原则:

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D 节省原则(或征收费用最小原则、经济原则):

一切赋税的征收,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尽可能等于国家所收入的。

(2)税收的公平和效率

A 公平含义:

普遍征收----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

平等征收——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

纳税能力相同的认同等纳税,纳税能力不同的人不同等纳税。

B 效率含义:

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较少的征收费用,便利的征收办法

征税对经济运转效率的影响,宗旨是有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

(3)公平类原则:

A 受益原则:

指各社会成员应按各自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中享用的利益来纳税。

B 能力原则:

只征收以各社会成员的支付能力为标准,而不考虑各自对公共物品的享用成度。

(4)效率类税收原则:

A 促进经济发展原则:

又称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指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在保证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应有利于经济发展,力图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B 征税费用最小化和确实简化原则:

又称税收的制度原则,旨在征税既定收入的前提下,尽可能将纳税双方的征纳费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确实是指税制对纳税人、课征对象、税目、税率、以及征管方式和纳税手续等税制要素,都要在税法和征管办法上作出明确而清晰的规定。

 

5、税负的转接和归宿

(1)概念: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的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税收归宿一般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2)方式:

A 前传方式:

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

B 后转方式:

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口价格以转嫁税负的方式。

 

C 其他:

混转或散转——前传和后传并行。

消转——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自我消化税收。

税收资本化——对某些能够增值的商品的课税,预先从商品价格中扣除,然后再从事交易。

(3)一般规律:

A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宜转嫁

B 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移转嫁

C 课税范围广的商品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难以转嫁

D 对垄断性商品可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E 从价课税的税负比较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容易转嫁

 

6、税收效应

(1)收入效应:

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收入效应作用机制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纳税人收入水平下降→减少商品购买量→消费水平下降→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下降

 

(2)替代效应:

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替代效应作用机制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区别对待→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纳税人减少征税和重税商品的购买量→增加无税或轻税水平的购买量→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7、拉弗曲线:

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

说明了供应学派的三个问题:

(248-250)

(1)高边际效率会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低边际税率会提高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2)高边际税率会阻碍投资,减少资本存量,而低边际税率会鼓励投资,增加资本存量。

 

(3)边际税率的高低和税收收入的多少不一定超同一方向变化,甚至可能超反方向变化。

 

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最有税率。

 

8、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1)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各环节或提供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税。

①理论上:

增值额是指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额。

②生产经营单位:

增值额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扣除成本费用后的余额。

③商品经营全过程:

增值额是指一个商品最终销售价格扣除购买价格以后的余额。

④税收征管实际:

即商品销售收入额或经营收入额减去税法规定的扣除项目金额之后的余额

特点①不重复征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②逐环节征税,逐环节扣税,最终消费者是全部税款的承担者;③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类型生产型增值税:

不准许扣除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

收入型增值税:

只准扣除当期应计入产品成本的折旧部分,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收入。

消费型增值税:

准许一次全部抵扣当期购进的用于生产应税产品的固定资产价款,计税依据只包括全部消费品价值。

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货物或劳务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2)消费税以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

特点①课税对象具有选择性②课征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实现其他目的而非仅为了组织财政收入③鼓励消费和投资④征收简便,收入可靠及时

我国现行的消费税消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就其销售额或销售数量,在特定环节征收的一种税。

 

9、最适商品课税理论:

(284页)

(1)逆弹性命题——拉姆齐法则:

对各种商品适用的税率必须与该商品自身的价格弹性呈反比例。

(2)应开征扭曲性税收——促进生产效率、增进公平(消除负外部性)

第十二章

1、国债:

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银行等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或指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3、衡量国债规模的四项主要指标

 

(1)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额。

 

(2)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 / 当年GDP。

   

 (3)国债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 / 当年GDP。

 (4)国债偿债率——某年国债还本付息额/当年财政收入。

 

4、李嘉图等价定理:

政府支出是通过发行国债融资还是通过税收融资没有区别,及债务和税收等价。

(308)

 

5、国债的政策功能:

(312页)

(1)弥补财政赤字(最基本的政策功能)

(2)筹集建设资金(必要性与合理性)

(3)调节经济(总量与结构)

 

6、国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构成部分同时又对证券市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