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879780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docx

金属固态相变原理习题及解答

第二章

1钢中奥氏体的点阵结构,碳原子可能存在的部位及其在单胞中的最大含量。

奥氏体是碳在丫-Fe中的固溶体,碳原子在丫-Fe点阵中处于Fe原子组成的八面体间隙中心位置,即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或棱边中点。

八面体间隙:

4个

2、以共析碳钢为例说明奥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讨论为什么奥氏体全部形成后还会有部分渗碳体未溶解?

—|

奥氏体的形成是由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形核、长大、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和成分均匀化。

相平衡理论,从Fe-Fe3C相图可以看出,在高于AC1温度,刚刚形成的奥氏体,靠近Cem

的C浓度高于共析成分较少,而靠近F处的C浓度低于共析成分较多(即ES线的斜率较大,GS线的斜率较小)。

所以,在奥氏体刚刚形成时,即F全部消失时,奥氏体的平均C浓度低

于共析成分,这就进一步说明,共析钢的P刚刚形成的A的平均碳含量降低,低于共析成分,必然有部分碳化物残留,只有继续加热保温,残留碳化物才能逐渐溶解。

3、合金元素对奥氏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有何影响。

钢中添加合金元素并不影响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机制,但影响碳化物的稳定性及碳原子在

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

另一方面,多数合金元素在碳化物和基体相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故

合金元素将影响奥氏体的形核与长大、剩余碳化物的溶解、奥氏体成分均匀化的速度。

1通过对碳扩散速度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②通过改变碳化物稳定性影响奥氏体的形成

速度。

③对临界点的影响:

Ni、MnCu等降低A1温度;Cr、MoTi、Si、Al、WV

等升高A1温度。

④通过对原始组织的影响进而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

Ni、Mn等往往

使珠光体细化,有利于奥氏体的形成。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合金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比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

小100-10000倍。

此外,碳化物形成元素还会减小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速度,这将降低碳的均匀化速度,因此,合金钢均匀化所需时间常常比碳钢长得多。

4、钢在连续加热时珠光体奥氏体转变有何特点。

1在一定的加热速度范围内,临界点随加热速度增大而升高。

②相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

完成的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的温度范围越宽,但形成速度确加快,奥氏体形成时间缩短。

③可以获得超细晶粒。

④钢中原始组织的不均匀使连续加热时的奥氏体化温度升高。

⑤快

速连续加热时形成的奥氏体成分不均匀性增大Cy-a降低,Cy-cem升高。

⑥在超快速加

热条件下,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点阵改组属于无扩散型相变。

5、何谓奥氏体的本质晶粒度、起始晶粒度和实际晶粒度。

钢中弥散析出的第二相对奥氏体

晶粒的长大有何影响。

起始晶粒度:

指临界温度以上奥氏体形成刚刚完成,其晶粒边界刚刚互相接触时的晶粒大小。

实际晶粒度:

指在某一热处理加热条件下,所得到的晶粒尺寸。

本质晶粒度:

根据标准实验条件,在930±10C,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定的钢中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在晶粒边界及晶粒内部。

往往存在着很多细小难熔的第二相颗粒,推移的晶界遇到第二相粒子将会发生弯曲,导致晶界面积增大,界面能上升,它们将阻碍晶界移动,起着钉扎晶界的

作用。

界面能弥散析出的第二相颗粒越细粒子附近晶界弯曲的曲率就越大,晶界增加的面积

上升的幅度就越大。

显然,这个使体系自由能增加的过程是非自发的。

第二相颗粒的体积百

分数一定时,粒子半径越小则其数量越多(颗粒的分散度越高),对晶界推移的阻力也就越

大。

6、试讨论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的特点。

1)温度升高,形核率I以指数关系迅速增加;

2)因△GV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使w减小,使I进一步增大;

3)随温度升高原子扩散速度加快,不仅有利于铁素体向奥氏体点阵改组,而且也促进渗碳体溶解,这也加速奥氏体的形核;

4)随温度升高铁素体的C%&QP线增加,另一方面奥氏体在铁素体中形核时所需的碳浓度沿SG而降低,结果减小了奥氏体形核所需要的碳的浓度起伏,促进奥氏体的形核。

综上所述,奥氏体化温度升高,即相变的过热度增大,可使奥氏体的形核率I急剧上升,因

此有利于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7、试讨论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

温度:

提高温度,奥氏体的形核率和生长速度都增大,但形核率增长高于长大速度。

因此,奥氏体的形成温度越高,所获得的起始晶粒度越细。

O2碳含量:

钢中碳含量越高,碳化物的数量增加,F与Fe3C界面增多,增加了奥氏体的形核部位,同时碳的扩散距离相对减小。

奥氏体的形成速度越快。

另一方面,碳化物的数量增加致使剩余碳化物溶解时间更长,即奥

氏体均匀化时间延长。

③原始组织的影响:

如果钢的化学成分相同,原始组织中碳化物的分散度越大,相界面越多,形核率便越大;珠光体片间距离越小,奥氏体中碳浓度梯度越大,扩散速度便越快;碳化物分散度越大,使得碳原子扩散距离缩短,奥氏体晶体长大速度增加。

GD合金元素的影响。

8、试叙述奥氏体晶粒的长大过程及影响因素。

奥氏体晶粒长大的过程

孕育期:

奥氏体刚刚形成后,并不马上长大,需要一定的孕育期,温度越高,孕育期越短;不均匀长大期:

大晶粒吞并周围小晶粒长成很粗大的晶粒,未被吞并的小晶粒长大速度极慢;

均匀长大期:

待细小晶粒全被吞并后,所有晶粒开始缓慢均匀长大。

影响因素:

O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O2加热速度。

03钢的含碳量的影响。

O4冶炼方法。

05合金元素。

O原始组织。

第三章

1、何为珠光体的片层间距?

影响片层间距的因素有哪些并解释为何结构零件为何宜采取等

温退火工艺?

I

片层间距一一一对铁素体片和渗碳体片的总厚度,以S0来表示。

①温度(过冷度)②C含

量。

③合金元素。

④奥氏体晶粒大小及均匀程度。

如果过冷奥氏体是在一个连续的冷却过程分解,则高温段所形成的珠光体层间距较厚,而低

温段形成的珠光体层间距较薄,这种粗细不匀的组织将引起珠光体的力学性能不均匀,在外

力作用下,将引起不均匀的塑性变形而导致应力集中,使钢的强度和塑性都下降,可能并对

切削加工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对结构钢一般采取等温退火的方法,来获得粗细较接近

的珠光体组织。

2、以共析碳钢为例说明珠光体的形成过程,并阐述为什么珠光体形成时的领先相是渗碳体?

当共析碳钢由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时,将由均匀固溶体转变为点阵结构与母相截然不同的渗

碳体和铁素体的两相混合物。

通过碳原子的扩散形成低碳的铁素体和高碳的渗碳体;晶体点阵的重构——由面心立方的奥氏体转变为体心立方的铁素体和复杂斜方的渗碳体珠光体长大时,纵向长大是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同时连续地向奥氏体内延伸,而横向长大是渗

碳体片和铁素体片交替堆叠。

随着珠光体转变温度的降低,渗碳体片和铁素体片逐渐变薄缩短,同时两侧的连续形成速度和纵向长大速度都发生了变化,珠光体群的轮廓也逐渐由块状

变为扇形,继而为轮廓不光滑的团絮状,即逐渐转变为索氏体和托氏体。

CDP中的Fe3C与从奥氏体中先共析的Fe3C晶体学位向相同;而P中的a与先共析a晶体学位向不相同;

2P中的Fe3C与转变前产生的Fe3C在组织上常常是连续的;而P中的a与转变前产生的a不连续;

3奥氏体中的未溶Fe3C有促进P形成的作用,而先共析a的存在对P形成无明显影响。

3、试述片状珠光体的球化过程与机理。

过程:

若将片状珠光体加热到略高于A1的温度,则得到奥氏体加未完全溶解渗碳体的混合

组织,此时渗碳体已不再保持完整的片状,而是凹凸不平、厚薄不匀,部分已经断开。

在此温度下保温,将使片状渗碳体球化。

机理:

①第二相颗粒在基体中的溶解度与其曲率半径

r有关,与非球状渗碳体的尖角处(r较小)相接触的奥氏体具有较高的碳浓度,而与渗碳体的平面处(r较大)相接触的奥氏体具有较低的碳浓度,即在与渗碳体接触处产生了区域的碳浓度差。

因此奥氏体中碳原子将从渗碳体尖角部位向渗碳体的平坦处扩散,其结果是破

坏了丫-Fe3C界面的碳浓度平衡。

②片渗碳体中有位错存在,可形成亚晶界或高密度位错

区,在其与基体(稍低于A1温度时为铁素体)相接触处则出现凹坑。

凹坑两侧的渗碳体具有较小的曲率半径,则与其相接触的基体具有更高的碳浓度从而将引起基体中碳原子的扩散,并以渗碳体的形式在原平坦处析出。

为了维持界面平衡,渗碳体凹坑两侧的尖角会不断被溶

解,使其r增大,但这样又破坏了界面处的表面张力的平衡((Tcem/avs.cem/cem),

为了维持平衡,凹坑继续溶解而加深。

如此不断进行,直至渗碳体片溶穿而断裂。

断裂后的渗碳体又按尖角溶解、平面析出的长大方式来进一步球状化。

4、试述消除网状先共析渗碳体的工艺方法和机理。

在过共析钢中,先共析渗碳体的形态可以是粒状、网状或针(片)状。

但在奥氏体成分均匀、

晶粒粗大的情况下,析出粒状渗碳体的可能很小而一般呈网状或针(片)状,并显著增大钢

的脆性。

为了消除已形成的网状或针(片)状渗碳体,应当加热到Acm点以上,使渗碳体全

部溶解到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使先共析渗碳体来不及析出而发生伪共析转变,得到伪

共析组织,然后再球化退火。

因此过共析钢的退火必须在Acm点以下以避免网状渗碳体的形成。

5、何谓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有何影响?

消除魏氏组织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工业上将具有针(片)状的铁素体或渗碳体加珠光体的组织称为魏氏组织,前者称为魏氏组

织铁素体,后者称为魏氏组织渗碳体。

魏氏组织对钢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一般认为,钢中魏氏组织的存在,虽然对抗拉强度影响不

大,但却能显著降低钢的塑性,特别是冲击韧性大为降低,也使钢的冷脆转化温度升高。

消除办法:

魏氏组织以及经常与其伴生的粗大晶粒使钢的机械性能显著下降。

因此生产实践

中必须消除这种组织,常用的方法有退火、细化晶粒退火、锻造等。

6、试述珠光体等温转变的特点。

影响珠光体转变动力学的因素有那些?

1各温度下珠光体等温转变前都有一个“孕育期”。

2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孕育期逐渐缩短,至某一温度,孕育期最短。

然后温度进一步降低,

孕育期反1、碳含量的影响而延长。

共析钢在550C时孕育期最短,转变速度最快,此即TTT曲线的“鼻尖”。

碳含量的影响O2奥氏体成分均匀性和过剩相溶解情况的影响O3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O4加

热温度和保温时间O5应力和塑性变形

7、影响珠光体力学性能的因素有那些?

试述“派敦处理”提高钢丝强度的机理。

1片层间距2、珠光体团3、珠光体的形态。

所谓派敦处理,就是使高碳钢获得细珠光体(索氏体)组织,再经过深度冷拔获得高强度钢丝的工艺。

第四章

1什么是马氏体?

其点阵结构是什么?

马氏体原先只是指钢加热到奥氏体区淬火后得到的组织,但现在马氏体的含义非常广泛,凡

是基本特征属于切变共格型的相变均称为马氏体相变,其相变产物都称为马氏体在平衡状态

下,-Fe中的固溶度极小(室温下为0.006%),而钢中马氏体的含碳量远远超过此值。

C-Fe中的扁八面体间隙后,力使其变为正八面体间隙,所以引起点阵畸变。

结果使

短轴方向的Fe间距伸长36%,而另两个方向缩短4%从而使体心立方变为体心正方点阵。

由间隙碳原子造成的这种非对称畸变称为畸变偶极,可将其视为一个强烈的应力场,C原子

就在这个应力场的中心。

2、试简要叙述马氏体转变的特点,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的实验证据有那些?

一、切变共格与表面浮凸现象。

二、无扩散性。

三、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

四、惯习面。

五、

相变发生在一个温度范围内——降温形成。

六、转变不彻底。

七、高速形成。

八、转变可

逆性。

钢中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仅由面心立方点阵通过切变转变为体心立方(体心正方)

点阵,而无成分的变化;

马氏体相变可以在相当低的温度(甚至4K)范围内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在这样低的温度下,

原子扩散的速度极小,相变已不可能以扩散的方式进行。

实验证据:

钢中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时,仅由面心立方点阵通过切变转变为体心立方(体心正方)点阵,而无成分的变化;马氏体相变可以在相当低的温度(甚至4K)范围内以极快

的速度进行,在这样低的温度下,原子扩散的速度极小,相变已不可能以扩散的方式进行。

3、常见的马氏体的形态有哪两种,其亚结构分别是哪种晶体缺陷?

影响马氏体组织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一、板条马氏体。

板条内的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故又称位错马氏体。

二、片(针)状马氏体。

亚结构主要是孪晶,又称孪晶马氏体。

1化学成分。

2、马氏体形成温度。

3、奥氏体的层错能。

4、奥氏体与马氏体的强度。

5、

滑移和孪生的临界分切应力。

4、Ms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试述影响钢的Ms点的因素。

Ms点的物理意义即为奥氏体和马氏体两相自由能之差达到相变所需最小驱动力之值时的温度。

(一)化学成分的影响。

1)碳含量。

2)氮含量。

3)合金元素。

(二)形变和应力的影

响。

(三)奥氏体化条件的影响。

(四)淬火冷却速度的影响。

(五)磁场的影响

5、简要阐述形变、磁场诱发马氏体的机理。

由于马氏体相变时必然产生体积膨胀,因此多向压应力将阻碍马氏体形成,故降低Ms点;

而拉应力或单向压应力有利于马氏体的形成,使Ms点升高。

外加磁场使具有最大磁饱和强度的马氏体相趋于更稳定。

在磁场中马氏体的自由能降低,而

磁场对非铁磁相奥氏体的自由能影响并不大,因此两相平衡温度T0升高,Ms点也随之升高。

与形变诱发马氏体相变相似,磁能补偿了一部分化学驱动力,诱发马氏体相变在Ms'点以

上即可发生。

由于马氏体相变时必然产生体积膨胀,因此多向压应力将阻碍马氏体形成,故降低Ms点;

而拉应力或单向压应力有利于马氏体的形成,使Ms点升高。

6、降温马氏体相变的动力学特点有那些?

为何在略高于Ms点的温度保温可在钢铁表面形

成马氏体?

一、降温形核,瞬时长大。

二、等温形核,瞬时长大。

三、自触发形核,瞬时长大。

三、表面马氏体相变。

由于在表面形成马氏体时可以不受三向压应力的阻碍;在内部形成时,由于马氏体的比容大

于周围的奥氏体而造成三向压应力,使马氏体难以形成。

因此,表面马氏体的Ms'点要高

于大块试样内部的Ms点。

7、试讨论马氏体产生强化强化效果的机制。

为何碳含量超过0.6%以后马氏体的硬度不再增加?

1固溶强化;

2时效强化:

Ms点在室温以上的钢,在淬火过程中、室温停留期间及外力作用下,发生自回火过程而导致钢的沉淀强化或时效硬化;

3相变强化:

马氏体相变过程中产生的亚结构的强化,如高密度的位错。

8、为何马氏体转变有不彻底性(残余奥氏体产生的原因)?

1当大量的马氏体形成后,剩下未转变的奥氏体被分割成很小的区域并受到巨大的各方向的压力,阻止其继续向马氏体转变;

2许多工业用钢的Mf点处于室温以下,而通常淬火温度在室温,由于冷却不充分必然形成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

9、何为奥氏体的热稳定化,A残的存在对钢的性能有何影响?

1、残余奥氏体的热稳定化现象。

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能力减低的一切现象,称为奥氏体的

稳定化。

有害作用:

1)软而粘,耐磨性差,降低耐磨件的寿命;2)不稳定,易发生时效变形与时效开裂;

3)易发生磨削裂纹;4)易转变为马氏体而提高脆性;有益作用:

1)降低淬火硬度与工具钢的疲劳强度。

与硬脆的马氏体共同存在时,有减震作用,提高冷模钢及低温用钢的韧性;2)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可提高钢的疲劳强度;3)可防止齿轮的齿

面发生点腐蚀;4)淬火钢中(如高碳工具钢)保留约15%的残余奥氏体,可提高其韧性与

塑性。

第五章

1、从组织形态上看,贝氏体可分为哪几种、其组成相是什么?

较高温度形成的是上贝氏体,其碳化物为渗碳体,一般分布在条状铁素体之间。

较低温度形成的是下贝氏体,其碳化物既可以渗碳体,也可以为£-碳化物,主要分布在铁

素体条的内部。

2、试分别叙述上贝氏体和下贝氏体的形成过程,并解释“B上的转变速度是受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制,而B下的转变速度是受碳在铁素体中的扩散所控制”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随着钢中碳含量的增加,B上中铁素体条增多并变薄,条间Fe3C量也增多,

其形态也由粒状变为链珠状、短杆状,直至断续条状。

当碳含量达到共析成分时,Fe3C不

仅分布于铁素体条之间,也在铁素体内沉淀析出,这种组织称为共析钢B上,随着相变温度的降低,B上中的铁素体条变薄,Fe3C细化且弥散度增大。

3、贝氏体中铁素体也是以转变机制形成,然而是在Ms点以上进行的,那么是如何满足热力学条件△G<0的?

在贝氏体转变时,碳在奥氏体中发生了预先扩散而重新分布。

碳的扩散降低了贝氏体中铁素

体的碳含量,从而在相同的温度下,新、旧两相的自由能之差△Gv增大,相变驱动力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碳的脱溶,使奥氏体与贝氏体之间的比容差减小,故由相变时体积变化而引

起的弹性应变能△Ge减小。

因此,从相变热力学条件来看,贝氏体转变可以在Ms点以上温

度范围内发生。

4、简述奥氏体化条件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

奥氏体化温度f或时间f,一方面使碳化物溶解趋于彻底,使奥氏体成分均匀性f,同时

又使奥氏体晶粒长大,因而使贝氏体相变速度J。

但是,温度过高或保温时间过长时,又

有加速贝氏体相变的作用,即形成一定数量贝氏体所需时间J。

5、试分析从B上过渡到B下的温度与奥氏体含碳量的关系。

从上贝氏体过渡到下贝氏体的温度是碳原子从铁素体脱溶后可以迁入铁素体-奥氏体相界面

并以碳化物形式析出于铁素体板条之间的最低温度。

当碳含量增加时,奥氏体的碳浓度梯度

(铁素体-奥氏体相界面t远离界面处)减小,使扩散速度因之降低,意味着此温度应有所提高。

6、何为“贝氏体脆性”过冷的临界淬火速度?

B下组织尽管强度、硬度更高,但其冲击韧性反而比B上要高得多。

许多中碳合金钢经等温处理获得B上组织时,其冲击韧性急剧降低,这种现象称之为“贝氏

体脆性”。

在B下组织中,细小的碳化物颗粒不易形成裂纹,即使形成裂纹也难以达到临界尺寸。

甚至

于形成了解理裂纹,其扩展也受到大量弥散碳化物颗粒和位错的阻碍,常需要形成新的裂纹

源才能实现快速扩展,故其脆性转变温度降低。

第六章

1何为过冷奥氏体、其热力学状态特点是什么?

如果将奥氏体状态的钢冷却至A1温度以下,此时奥氏体的自由能比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混合物的总自由能还高,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有发生分解、向珠光体或其它组织转变的趋势。

因此,将低于临界温度A1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称过冷奥氏体。

2、试解释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孕育期、转变速度随转变温度的变化而具有极大值的原因。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的孕育期、转变速度与转变温度之间具有极值的原因,是因过冷奥氏体

的稳定性同时受两个因素所控制:

新、旧相自由能差△G,原子扩散能力D。

3、简要阐述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因素有哪些?

1、含碳量的影响。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最稳定,而下降。

亚共析钢: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中的铁素体渐向右移。

过共析钢:

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中的渗碳体

C曲线最靠右。

Ms与Mf点随含碳量增加

-珠光体转变部分随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逐

-珠光体转变部分随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逐

渐向左移。

贝氏体转变部分:

都随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逐渐向右移。

MsMf点均随奥氏体中含碳量增加而降低。

2、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CoAl(>2.5%)外,所有溶入奥氏体元素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右移,并使Ms点下降。

3、奥氏体状态的影响。

奥氏体晶粒大小:

奥氏体晶粒细小t晶界总面积fT有利于新相的

形核和原子的扩散t有利于先共析转变和珠光体转变t使珠光体转变曲线左移;奥氏体晶粒度对贝氏体转变影响不大;

奥氏体晶粒粗大t加快马氏体转变tMs点f。

4、共析钢的TTT曲线与CCT曲线相比,有什么差异?

共析钢与过共析钢的CCT图无贝氏体转变而TTT图有。

这是由于奥氏体的碳浓度高,使贝氏

体转变的孕育期延长,在连续冷却时贝氏体转变来不及进行便已冷却至室温。

CCT曲线获得困难,TTT曲线容易测得。

可用TTT曲线定性说明连续冷却时的组织转变情况。

方法是将CCT曲线绘在TTT曲线上,依其与TTT曲线交点的位置来说明最终转变产物

5、何为过冷奥氏体的临界淬火速度?

试述共析钢以速度v(vcvvvvc'冷却过程中组织转变的情况,室温下所得到的组织是什么?

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分解,全部冷却到Ms点以下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小

冷却速度,称上临界冷却速度或临界淬火速度。

当冷却速度介于上临界速度vc与vc'之间

时,冷却曲线先后穿过四个区域,最后得到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及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第七章

1名词解释:

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二相式分解、离位析出、二次硬化、抗回火性。

回火马氏体:

高碳钢在350C以下回火时,马氏体分解而形成的a-碳化物组

成的复相组织称回火马氏体,用M回表示。

回火托氏体:

由针状a相和与其无共格关系的细小粒状或片状渗碳体组成的机械混合物称为回火托氏体。

二相式分解:

80~150C回火时,由于活动能力很低,碳原子只能在很短距离内扩散。

微小的

-碳化物析出后,只是周围局部马氏体贫碳,远处马氏体的碳浓度不变。

这样马氏体就变成了浓度不同的“二相”,故称为二相式分解。

离位析出:

--碳化物的惯习面不同,--碳化物直接转变

来的,-碳化物溶解,并在其它地方重新形核、长大的方式形成的,通常称为“离

位析出”。

二次硬化:

某些合金钢在一定温度范围回火时,按独立成核方式形成了特殊碳化物,其弥散度极高,又与a相保持共格联系,使得钢硬度反而比在较低温度回火时有所升高,这种现象

称为“二次硬化”。

抗回火性:

合金元素阻碍a相中碳含量的降低和碳化物颗粒长大而使钢件保持高硬度、高强

度的性质,称为抗回火性或回火稳定性。

2、试简要叙述淬火高碳钢在回火过程中温度由低到高组织转变的过程(几个阶段)?

3、合金元素对淬火钢回火过程中马氏体分解、碳化物类型转变是如何影响的?

对于马氏体分解第一阶段不发生显著影响。

对于马氏体分解第二阶段有显著影响。

合金元素影响了碳化物颗粒的聚集速度,从而影响了

a相碳含量的降低。

(1)非碳化物形成元素(Ni)、弱碳化物形成元素(Mn与C的结合力与Fe相当,所以对马氏体分解无明显影响。

(2)强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Ti等)与C的结合力强于Fe,增大了C原子在马

氏体中扩散的激活能,阻碍了C原子在马氏体中的扩散,所以减慢了马氏体分解的速度。

(3)非碳化物形成元素Si和Co-FexC中,-FexC稳定,也减缓了碳化物

的聚集,从而推迟了马氏体的分解。

4、解释二次淬火和二次硬化在提高钢的硬度的机理的区别。

当回火温度处于贝氏体和珠光体区之间的奥氏体亚稳定区时,残余奥氏体可以不发生分解,

而在随后的冷却中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在回火冷却时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的现象称为

“二次淬火”。

二次硬化:

某些合金钢在一定温度范围回火时,按独立成核方式形成了特殊碳化物,其弥散度极高,又与a相保持共格联系,使得钢硬度反而比在较低温度回火时有所升高,这种现象

称为“二次硬化”。

5、为什么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