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95930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7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docx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

——金融内部条件对金融中心的影响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国为提升本国的经济实力,都致力于打造一个区域乃至世界性的金融中心。

本文就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作了具体的阐述,尤其是加强了对内部条件影响的分析。

在众多学者对内部条件的弊端进行质疑的同时,本文通过层次分析说明了内部条件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更好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Abstract: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conomicglobalization,inordertoenhancetheireconomicstrength,eachgovernmentiscommittedtobuildaregionalandevenglobalfinancialcenter.Inthispaper,theformationconditionsofthefinancialcentermade​​specific,especiallytostrengthentheanalysisoftheinfluenceofinternalconditions.Whilemanyscholarsquestionedthedrawbacksoftheinternalconditions,thepaperbythelevel-analysisshowstheimportanceofinternalconditions.Andthroughaseriesofanalysis,thewriterputforwardthepersonalopinionsontheconstructionofShanghaiinternationalfinancialcenter.

关键词:

金融中心,形成条件,内部条件,上海

Keywords:

financialcenter,formationconditions,internalconditions,shanghai

一、金融中心的概念

国际金融中心就是指能够提供最便捷的国际融资服务、最有效的国际支付清算系统、最活跃的国际金融交易场所的城市,金融市场齐全、服务业高度密集、对周边地区甚至全球具有辐射影响力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征。

较早系统研究金融中心的应当是美国金融学院kinderberger(1974),他从功能的角度将金融中心界定为聚集着银行、证券发行者和交易商,并承担着资金交易中介和跨区域价值贮藏功能的中心区。

而香港学者饶余庆(1997),对金融中心给出的定义是:

“金融中心是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高度集中,各类金融市场能自由生存和发展,金融活动与交易较任何其它地方更能有效率地进行的都市。

”刘文朝(2001)认为金融中心是金融组织、金融市场集中,在资金的筹集、分配、流动方面起着枢纽作用的中心城市。

从这些学者的定义不难看出其共同点是金融中心是金融中介服务高度集中的场所,是金融流高度汇集之地,是大量资金及相关金融产品的交易之所,是“中介的中介”。

二、主要金融中心的历史过程

首先,我们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发展先进行一个概述。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国际贸易与投资在世界许多地方渗透。

国际金融活动也在世界一些主要地区相对集中,这导致一批地区性和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出现。

1945年以前,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己达数10个。

70年代以后,随着许多发达国家开放资本账户和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跨国投、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在这一时期,除了原有的、自然发展起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巴黎、苏黎世、法兰克福等开始迅速扩张外,在政府推动下又新建了一批国际金融中心,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马、开曼群岛等;同时在较为自发的状态下,东京、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也开始崛起。

因此,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已开始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

进入90年代,一些亚洲国家城市如曼谷、马尼拉、吉隆坡等也开始致力于成为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

具体来看,在历史发展阶段,各国的形成条件和背景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均不尽相同。

13世纪的威尼斯曾依托于兴旺的国际贸易和对君主的信贷,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17世纪阿姆斯特丹凭借其拥有整个欧洲商业和信息交换中心的优势以及国家强大的经济势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19世纪英国凭借着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了飞速的经济发展,伦敦也相应地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40年代后,经济重心向美国转移,并成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纽约凭借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本国的经济势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经济突飞猛进,东京则相应成为了国际金融中心。

自1978年的中国经济转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据报道,今年我国GDP总量有望超越日本,列世界第二位,这样的发展速度和经济规模理应孕育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

实质上,一个国家拥有国际金融中心往往就具有国际货币和资本的控制权以及定价权,所以在当代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非常激烈。

三、国际金融中心形成条件

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建立在多种资源条件的综合优势之上的,是在一系列供给和需求因素的推动下形成和巩固的。

具体我们将它概括为金融内部条件和金融内部条件,其中外部条件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实力等,内部条件包括金融相关体系、政策,金融及其相关专业人才等,详见图1。

(一)

金融内部条件

由图1可知,金融内部条件细分为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政局稳定、经济实力、对外经济联系等方面,我们在这选取两点做简单分析。

1、地理条件

从地理区位角度解释金融中心形成规律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阐述过:

商业中心和城市的形成及发展与一定的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关系。

由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金融中心是经济组织的集中聚集,这种聚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条件影响的。

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企业活动和聚集的中心,金融企业的选址关键在于当地的综合条件是否便于进行金融及商贸活动,金融中心的形成实际上是区位优势竞争的结果。

当今世界很多金融中心都跟地理位置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例如,伦敦的交通位置优势是使其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条件。

上海在海运、河运所具有的优越交通条件,是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成为远东地区金融服务中心的重要因素。

而美国纽约最终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不是费城和华盛顿,其金融批发功能决定性地依赖于纽约的交通地位和信息优势。

因此,金融中心具有优越的交通、便捷的地理位置,能够有利于吸引投资者、金融机构在此聚集,降低落脚成本,形成金融中心。

2、经济稳定

在这里,经济稳定增长不仅指本地区,而且指整个国家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甚至指周边国家,即该金融中心所辐射的广泛的经济区域,也相应的达到较高的、较长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这是因为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的结合性资本,金融资本的运营如同经济的血液循环,没有产业和整个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作基础,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不可能有发展前景。

以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为例,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以美国自身、加拿大和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作为后盾进行资金流通和证券交易;伦敦国际金融中心更是以整个欧洲兼具美国为依托;就是香港也有着日本、东南亚等广阔市场。

可以说,这是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

除此之外,金融的创新在经济稳定和金融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组织创新所引起的国际金融活动的变化,导致国际金融机构操作策略和资金流向发生根本变化。

因此,金融创新也会影响到金融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是形成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

因为本文主要着重介绍金融的内部条件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所以外部条件就简单点到。

下面就来着重分析一下金融的内部条件。

(二)金融内部条件

金融的内部条件由图1可知,包括金融体系,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法规,税收及相关政策,金融及相关专业人才等。

归纳来讲,这些方面都属于政府推动型所采取的方式。

在本文,我们将它概括为以下三个部分:

1、健全的金融体制和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

(1)健全的金融体制

所谓健全的金融体制指:

①具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即根据国际规则,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的规则,参考本地、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体现国际化、公正化的金融法律、法规、制度,并使之与发达的金融中心接轨。

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平衡处理管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使之不偏重任何一方,有利于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

②建立系统、严明、高效并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及经济监督机制。

金融中心即使有了健全的金融法令,也会因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与之相配合而漏洞百出,甚至衰败失落。

以东京为例,东京金融中心虽然80年代发展势头非常凶猛,一度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

但是,由于其监督机制不完善,90年代初期以来,金融丑闻屡屡曝光,从而严重损坏了其世界顶尖金融中心的形象,迫使资金大量外流,国际地位迅速下降。

③形成灵活、高效的货币调控体系。

对于形成什么样的货币调控体系,各国货币当局看法不一。

但总的看来,成功的做法是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而不是依据政府的行政目标建立相应的货币调控体系。

东亚各国金融当局货币调控体系过于硬化,关键时期效率不显,而欧美国家货币当局货币调控体系较为通灵。

④建立能够充分、合理、公平竞争的商业银行体系和证券公司体系。

(2)一定规模的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规模由两个方面所构成,其一为资金来源规模;其二为资金使用规模,相比之下,前者更为重要。

金融市场的资金来源规模决定因素大体上有两种,一是本国的总储蓄规模。

一是吸收外国资金的能力。

它不仅取决于本市场运作资金规模大小,而且取决于政府的相关金融政策如何。

以新加坡、香港为例,长期以来新加坡的无准备金政策、香港的“不对利息征税”政策,较大程度动员了海外资金进入本地金融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宽松的金融政策均是有条件的,均需符合本金融市场及本国经济实力允许的范畴。

过度宽松的金融政策势必挫伤国内金融机构发展活力,甚至会给国际投机资本搞垮本国金融体系创造条件。

2、经济自由化政策

所谓经济自由化,是过去由于计划经济模式与市场经济模式的对立,以及各国政府对企业的种种限制,使经济发展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压抑。

现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各国在经济方面的松绑,资金自然流到了赢利最高的地区。

简而言之,就是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和控制,加大经济自由化程度。

而加大经济自由化程度,对金融中心的形成有这重要作用,由表1可以看出,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的城市,金融中心的发展程度越成熟完善。

新加坡政府这方面就是最好的实例。

新加坡于年1968年独立时,国内经济低迷,失业率高,转口贸易衰退,依需求反应理论,显然不具备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新加坡政府决定利用有利的经济地理与时区条件,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业务。

年开放离岸金融业务,并以低税收、提供便利等来吸引和鼓励外资银行在新加坡营业。

外资银行纷纷登陆新加坡经营亚洲美元业务,亚元市场及亚元债券市场形成金融的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得以完善和发展。

进人年代,新加坡已成为亚洲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

在金融业发展的带动下,新加坡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即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国家建设模式中,金融业的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各部门的发展国际金融业与国内金融业及国内经济其他部门之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互动效应,最终产生了国际金融中心。

3、人才条件

一般说来,文化因素包括域内人口受教育的程度、道德修养程度、宗教信仰、行为习惯、人才结构——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所占比重等。

这些方面的水平越高,与海外文化的融合性越强,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的范畴越大。

由此可以看出,卓越的人才条件在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有利于融资,加强聚集性。

四、对政府推动模式的质疑

在上文中,着重向大家介绍了属于政府推动型金融中心的方式,但是这种不同于传统金融中心形成方式——经济推动型的动力模式,受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质疑,同时也提出以下几种弊端:

(1)政府承诺变为政府口号

虽然规划方案不具法律效力,但由代表国家或地区的权力机构作出并向公众宣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虽然可适应实际清况予以变更、调整或补充,但如多变、大变或进展

缓慢则既有损政府的权威,也削弱公众对政府的信心。

如此而言,规划方案会由政府承诺变为政府宣言或口号。

台北于1984年启动离岸金融市场后,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步伐日渐缓慢。

台湾“行政院遂于1995年1月5日公布了发展台北成为亚太金融中心的执行方案,规定大多数项目要在1995年底完成部署及立法。

然而由于行政效率低下、立法进度缓慢,一年过去,造成制度缺乏、纪律不佳、负税水平偏高等负面因素的凸现,大大折损了台北成为亚太金融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台北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内外金融界人士对此颇为失望。

(2)政府立法、政府推动与政府行政权力的膨胀与滥用

政府在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为发挥启动与推动作用需要有一定的立法权、执法权及出台优惠性政策的权力,该权力往往远远大于政府在其他经济领域中之相应的权力。

由于对该权力之行使的制约或监督较弱,政府权力的自身膨胀、扩张与滥用现象严重,造成种种弊端。

(3)政府监督变成了政策管制或政府保护政府

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是必要的,宏观、间接、外部、有效的监管不仅无损于金融自由化,而且有益于金融改革。

然而现实中政府往往借监管之名,要么限制市场主体的正当权益,只开不放,直接介人市场主体的业务运作,形成管制要么滥用监管措施,不公正地维护特定市场主体的利益,形成保护。

管制与保护都会扭曲竞争,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由于政府力量在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的过度膨胀、滥用以及直接介人市场运作,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及完善受到干扰,而完善的市场机制又是金融进一步深化的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由于政府对金融业的强力扶持,国有或政府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要地位,造成金融市场主体结构的失衡,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充分。

如日本政府金融机构的业务量达到全国金融业务量的30%以上。

第二,政府对金融市场主体区别对待,无论限制或保护,均造成金融市场的不公平竞争。

这主要表现在本国地区金融机构与外国金融机构、国有或政府金融机构与民间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平等待遇上。

第三,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不成文的“隐性契约”,这一契约不见于法律,也无明确的成文约定,实际上是政府对于市场主体的一种隐而不显的政策态度,而市场主体也因此作出相应回应,形成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

依此契约,政府保护金融机构,使之绝少倒闭之忧而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交易则无视利润最大化原则形成幕后交易。

这不仅难以形成金融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也扭曲了市场运行机制。

第四,政府行为直接介人金融运行机制,表现为对金融市场操作的各种抑制性措施,如信贷规模控制,规定利率上限,进行严格的外汇管制等。

这抑制或弱化了市场主体对市场信号的反应,也导致市场自身调节机制的失灵。

第五,制度创新因政府力量的干扰难以带动市场主体观念创新或致使其观念创新不充分,市场主体难以摆脱对政府的依赖,不能脱离政府控制独立运行,也无法主动积极地面对市场的进一步变革,从而阻碍了金融自由化的深人进行。

从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推动有其自有的弊端,也因此很多人对这种政府监管和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有着一定的不认同心里。

五、金融内外条件的层次条件

针对上文中相关学者对金融内部条件,及偏向于政府推动型的质疑,我们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一下金融内部条件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

1、层次分析理论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数学教授T·L·saaty于七十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AHP是在多目标、多准则的条件下对多种方案进行选择与判断的一种简洁而有力的工具。

AHP的核心思想是:

对于任何简洁的有序递阶系统,运用两两比较方法对系统中各有关因素进行评判,通过对这种比较判评结果的综合计算处理便可得到关于决策对象、方案、行为的优劣排序,为决策者提供定量的决策依据。

AHP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建立问题的层次结构(HSM)。

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有关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总目标、评价项目、备选方案等层次。

(2)构造判断矩阵A。

判断各层次中两两要素关于其上一层次要素的重要性并将其用数值表现,作为判断矩阵时元素和比较层次内各要素相对重要性的基础。

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标度通常有1一9和1一5两种方式,本文采用如下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标度:

①等同重要;②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稍微重要;③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明显重要;④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强烈重要;⑤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

(3)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弋

对应的特征向量W的各分量经规一化后分别表示各层要素对其上层次某要素的相对重要度。

据之进行的排序就是层次单排序。

对层次单排序应进行一致性检验:

C·R是一致性比例;R·I是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I是一致性指标,可由下式求出:

(1)式成立,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要修正判断矩阵元素的取值。

(4)层次总排序和总体一致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确定各层次每个要素关于总目标的重要度,并进行各层次的排序。

各层次要素关于总目标的总重要度有:

式(3)中,

是k层次要素

关于总目标的总重要度,

是k一1层次要素

对于总目标的总重要度,

关于

的相对重要度,n是k一1层次的要素个数,m是k层次的要素个数,总体一致性检验为:

是k一l层次

元素的一致性指标,

是k一1层次

元素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当(4)式成立时,一致性可以接受,层次总排序可作决策者评价和决策依据。

(5)评价决策。

由决策者评价层次总排序,不满意则修正层次结构模型或判断矩阵。

2、层次分析分析结果

根据图1和上述的层次分析法步骤,研究对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金融研究所等金融界所聘请的20余名专家发放调查表,统计整理回收的有效问卷并编程,再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和总体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表2,表3,表4。

3、计算结果与评价

计算结果分析表明,B层金融内部条件对金融中心形成的影响略大于金融内部条件的影响,但相差较小。

B1和B2对于A的权重相差不大表明:

金融内部条件和金融内部条件对金融中心的形成几乎同等重要,一方面金融中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中心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金融中心必须靠政府产业政策推动和金融部门争取。

金融机构理论和金融中介认为,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发展;而金融发展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表5,我们队金融内外条件进行了排序,各形成条件层次总排序的权重相差不大,最大为0.139,最小为0.061,表明各形成条件都是金融中心的必备因素,而且相关密切,缺一不可。

不论是前提条件还是基础条件,不论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对金融中心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从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金融内部条件在金融中心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对中国上海的启示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在对外贸易的牵导和推动下,迅速崛起为全国乃至远东的国际贸易中心和经济中心,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

由于建国后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和计划经济等因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功能和影响逐渐消失,但仍然是全国的商品批发中转中心。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开放和发展,上海的商品批转中心的地位也逐渐丧失。

重建国际贸易中心是上海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路径,也是上海重铸辉煌的必然选择。

而在本文,我们主要研究一下上海运行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一)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行现状及问题

上海金融市场在我国金融市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市场运作状况、市场功能从国内看是相对完善的。

虽然从国际上看,上海金融市场还存在诸多不足,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再加上中国政局的稳定,上海金融市场也具有很多的发展机遇。

分析上海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我们需要结合中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分别进行讨论。

1、上海资本市场的现状

自1991年至2002年底,全国通过境内股票市场累计筹资7071亿元,上海地区为1300多亿元,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拥有3555多万投资者和715家上市公司。

到2003年1月底,在上海注册的证券公司有16家,占全国的11.9%(全国有126家);总资产1409亿元,占全国的24.7%(全国为5700亿元);证券营业网点463个(含证券服务部10家),占全国的16%(全国为2800个)。

从公司业绩上看,2002年海通证券在全国证券公司总交易额排名中位列第二,申银万国在股票交易额排名中名列第三。

比较上海与世界成熟金融中心证券交易情况,上海证交所在市场价值、年成交额以及上市公司数量上己接近甚至超过香港、新加坡,但远远落后于纽约、东京、伦敦,其市场价值、年成交额不到纽约的3%。

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与上述金融中心相差更远,在IMD编制的《世界竞争力年鉴(2000)》中,中国金融体系竞争力在47个样本国家中仅排名第37位。

总的来说,目前上海资本市场正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甚至大有缩短与伦敦、纽约距离的可能。

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其金融中心地位逐渐衰退,很可能因此丧失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这却给了上海金融中心发展成世界级资本市场的机会。

2、货币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货币市场整体发展迅速,己经形成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和票据市场等子市场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截至2003年年底,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成员达到918家,比年初增加185家。

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囊括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基金、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社保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

从国际经验看,一个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必备的条件之一。

相比较而言,上海在这方面的差距显而易见。

虽然依托于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上海已经初步成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的交易中心,但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尚未成形。

同时各子市场均存在交易规模相对较小、交易主体范围比较狭小、交易品利,较为单一、市场间互动性不足等问题。

因此,上海需要不断加强各子市场专业化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多元化,并促成各子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以构筑完善的货币市场体系。

3、外汇市场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外汇市场已初步具备现代化外汇市场的基本特征。

但是,我国外汇市场与国外发达外汇市场相比还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市场参与者不完整,进入外汇市场的只能是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分支行要得到总行的授权才能进入。

企业不能进入这个市场,.它们只能与商业银行进行交易。

第二,有关外汇持有者在这个市场中的交易要受到央行的直接干预。

商业银行外汇交易时必须按照央行规定持有一定额度的外汇周转金,企业持有的外汇也要受到外汇管理局的限额管理。

第三,交易品种单一,缺乏避险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