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95901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docx

一年级两进上册教案

学科

两进

课题

1油娃识铁人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8.28

授课

时间

9.1-9.6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对铁人王进喜一生的成长历程有一个初步的整体了解,感知铁人王进喜苦难而不屈的童年对他成长的积极影响。

教学重点

体会理解铁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铁人精神

德育点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准备

图片、视频、多媒体

特色教学模式

整体感知---探究强化—知识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铁人王进喜是甘肃人民的杰出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的英雄。

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其重要内容为:

“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创业精神;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讲授新课

  一、苦命的“十斤娃”

  1923年10月8日这天,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巷口子村(即今玉门市赤金镇和平村,亦称赤金堡王家屯庄)一户穷人家的土炕上,诞生了一个男婴。

  这户人家的男主人叫王金堂。

而立之年得子,让这个庄稼汉异常兴奋。

按照当地的习俗,王金堂找来一杆秤,把孩子从妻子何占信手中接过来,连同一件老人衣服一起放到一个芨芨筐子里,上秤一称,不多不少正好十斤。

他乐呵呵地对躺在炕上的妻子说:

“十斤,十斤,高高的十斤。

  在何占信脸上露出笑容的同时,这个刚刚出生的男婴也有了一个硬邦邦的乳名——“十斤娃”。

  “十斤娃”这个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厚实,可他身材却十分瘦小。

  “十斤娃”长到五岁的时候,按照王家族谱中“进”字辈的排序,读过几天私塾的王金堂为他起了个大名叫王进喜,期盼着全家能有好日子过,喜事不断,更希望他能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

可是在旧时代的中国,穷苦人哪里有什么好日子过?

尽管王家全家人辛勤劳作,还是过着地无一垄、食不饱肚的艰难生活,终年受尽地主们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王家祖上世居陕西同州府大荔县焦家村,王金堂这支是清道光年间迁往河西赤金卫的,到王进喜这辈,已历五世。

王家举家西迁的原因,一说是响应了清政府的“引民实边”政策,一说是在陕西日子实在过不下去,无奈之下才选择了“走西口”,来到赤金堡开荒种地。

  王进喜的祖辈们来到赤金之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到了他的祖父王博学当家时,王家已经拥有土地上百亩,大庄院一座,还开了一家名叫“壹圆堂”的当铺。

王博学也常被人们称为“王典当”。

  但好景不长。

同治年间,兵变之事与陕甘回民出走波及玉门等地,一时河西匪患四起。

一股土匪趁乱袭击了赤金堡,把王家洗劫一空之后,又放了一把火,将王家里里外外烧了个精光。

俗话说“贼打火烧当日穷”,被土匪打成重伤双目失明的王博学只有变卖地产还债度日。

到1894年王进喜的父亲王金堂出生时,王家已经完全衰败了。

虽然王金堂也曾努力重整家业,但到“十斤娃”出生时,王家仅剩下十几亩沙土地,三间破草房。

这在当时的河西走廊西部农村,几乎就是赤贫一个。

  王进喜六岁那年,当地大地主黄汉青要强行霸占王家的五亩地,命家丁赶着牛车在王家的青苗地里乱走。

王金堂带着儿子王进喜前去阻拦,却被与黄地主串通一气的伪保长反诬为“妨碍公务”,将王金堂抓到区公所,关进了大牢。

血气方刚的王金堂咽不下这口气,时值盛夏,一团急火攻上心口,顿时双目暴凸如桃。

三天后左眼珠竟然冒出眼眶,右眼红肿,几乎失去视力。

等家人三个月后卖了土地将他赎出大牢的时候,虚弱的王金堂已经双目失明,回到家便一病不起了。

  父亲病倒了,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何占信身上。

  何占信是个有主见的女人。

她把丈夫赎出来以后,她不仅要侍候病人,还得领着王进喜下地务作庄稼,苦苦支撑门户,挣扎着以渡难关。

  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庄稼颗粒无收。

地方史书这样记载:

“民国十八年,玉门大旱,又遇冰雹、山洪、虫害袭击,瘟疫流行,灾民妻离子散,状极惨悯。

”为了活命,六岁的王进喜只好用一根棍子领上瞎眼的父亲,走村串户去要饭。

遇到好心的人家,还能给点剩汤、剩饭,遇到狠心的地主,不仅不给,还要挨打受骂。

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童年的王进喜受尽了苦难。

  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地主家门口,地主看到他们父子俩,竟然放出了一条看家的大黄狗。

仗势欺人的大黄狗扑倒了父亲,又转身扑向小进喜,一口咬住了他的右腿,一时鲜血直流。

但年幼的王进喜咬住牙关没吭一声,用棍子赶走恶狗后,悲愤的他紧紧握住了自己的小拳头。

  残疾的父亲坐在地上仰天长叹:

“唉!

这个社会对我们穷人怎么这样不公平啊!

娃子,你要把这仇恨记住!

  饱受凌辱欺压的王进喜从父亲的这句话中,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恨透了这个弱肉强食、狗仗人势的旧世界,在幼小心灵里埋下了对旧社会仇恨的种子。

  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双目失明的王金堂被强迫服劳役。

九岁的王进喜让父亲坐在牛车上,自己赶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城。

  二、不屈少年王进喜

  为了给父亲治病,为了让家里度过连年灾荒,十岁那年,王进喜和同村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挣工钱。

  在一同放牛的四个伙伴中,王进喜的年龄最小,但他干什么都抢在前头,从不服输。

白天,他们要把百十头牛放到山野,晚上,再把牛全部赶进牛圈,每天都累得疲惫不堪。

朝夕与牛相伴,年幼的王进喜对牛产生了感情。

当他看到那些老黄牛为吃几根青草而登上高高的悬崖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寻思,老牛在田里干活那么卖劲,现在却得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找食,牛出力最大,享受到的却最少。

王进喜开始在心里为老黄牛鸣不平。

  天长日久,王进喜发现走路时大牛总是把小牛夹在中间,卧下休息的时候,也是把小牛圈在中间。

一旦狼来了,大牛就竖起两只犄角来保护小牛。

每当看到此情此景,他就会想起山下家中那瞎眼的父亲,想起病弱的母亲和弟弟、妹妹……

  正是这种黄牛情结,影响了王进喜的一生。

后来,在新中国的油田开发建设中,他就像老黄牛一样,勤勤恳恳地为人民工作了一辈子。

  王家有几亩地被伪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

12岁那年,王进喜不畏强权,在几个正义乡绅的帮助下前去讨要。

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但王进喜却从中体会到了与恶势力抗争终获胜利的巨大喜悦。

  1937年,国民党马家军为了阻止西路红军西进,到处抓兵扩充兵力。

一天傍晚,地方伪保长又带人到巷口子村抓兵,已经逃出魔掌的王进喜听到狗叫声,就赶快藏到同村姓王的一户人家,情急之下躲在人家的房梁上。

抓兵的人屋里屋外找了一遍,最终没有找到他。

连这家人都不知道王进喜躲到了哪里。

等抓兵的走后,王进喜从房梁上跳了下来。

这家人一面为他庆幸,一面为他担心,便劝他说:

“十斤娃,你赶快跑吧,藏在这里危险得很,他们一会还会来搜的。

”他们给他准备了些吃的,王进喜便连夜跑到了祁连山下的青草湾。

  天亮时分,王进喜发现附近有座羊神庙,想到庙里藏身休息。

到了跟前,却发现庙门口的树上拴着一头大黑骡子,他放慢了脚步,刚走到门口,就听到伪保长正和另一个人唠叨,密谋要设计在这个庙里抓他。

王进喜听了,便撒腿向南跑进了祁连山。

  为了躲兵役,王进喜不敢回家,就去深山里帮人掏金。

干了没几天,人家嫌他小,不要他。

无奈之下,王进喜只得到老君庙油矿当童工。

  在油矿上,王进喜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

他起早贪黑地干活儿,却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受工头的打骂,到了年底,也拿不到几个工钱。

  一次修井架,王进喜被一块铁板砸伤了腿,工头不给治,他只好回家养伤。

在家整整待了七个月,等他回到矿上,才发现他已经被开除了,最后只好顶着别人的名字,当了一名杂工。

  王进喜咽不下这口气,就经常找工头理论。

工头不但不管,还打了他。

这天夜里,师傅和王进喜一同来喂骆驼,师傅指着骆驼说:

“骆驼能驮着重物在沙漠里行走,是因为身上有劲儿,几天不喝水是因为肚子里存下了水。

我们也要像骆驼一样,学会忍耐,把仇恨记在心里,浑身攒足了劲儿,总有一天咱们穷苦人会报仇雪恨。

三、总结

师傅的教诲使王进喜明白了一个道理:

我们要学会像骆驼那样沉稳、那样有耐力,把资本家对我们的欺压凌辱记在心里,团结劳苦大众,一起同敌人作斗争,才能推翻黑暗的旧社会。

师傅这个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斗争还要讲究方法,其中之一便是培养耐力。

这时候的王进喜,心中渐渐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王进喜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发现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和“学”而是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动脑筋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达到师生之间最佳合作的效果,创造出最佳教学气氛来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科

两进

课题

2千军万马来会战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8.28

授课

时间

9.14-9.18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感受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全力支援石油大会战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理解铁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铁人精神

德育点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准备

图片、视频、多媒体

特色教学模式

整体感知---探究强化—知识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完视频,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

对大庆油田未开发前的状况,对全国人民积极支援石油大会战的人高涨热情与壮观场面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为以后进一步理解大庆石油人的艰苦创业精神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2.再次播放视频:

都有哪些地方、那些人来支援“大会站”的问题。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3.通过观看、思考和交流,了解全国人民、各行各业对石油会战的倾力支持,进一步感受全国人民齐心协力支援石油会战的团结合作经审核无私奉献精神。

  

 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的工人们早早起来卸井架子,做搬家准备。

不料钻杆发生滚堆,把王进喜的右腿砸伤了,他当场就昏了过去。

当他醒来时,发现有的工人正在哭,他镇定地说:

“我又不是泥捏的,砸一下不会散的,不要哭。

  他随后果断地决定:

“我的腿砸伤,全队要保密。

对外、特别是对上要封锁消息,留一半人做搬家准备,另一半人跟我去开会。

”他叫工人从自己的衬衣上撕下一块布包住伤口,再拉下裤腿盖住,没事一样去开会。

  在锣鼓喧天的“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庆石油大会战的一面旗帜。

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的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

王进喜以顽强的毅力忍住腿疼,像好人一样骑马绕场,登台落座,虽然腿疼得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但他仍镇定自若。

有位领导看见他满头是汗,问他怎么了,他笑笑说:

“开大会,有些紧张。

  在听领导作会战动员报告时,他心里想,看来油井打好打坏,已不是一个人、一个队的事了,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将影响到整个会战。

原来以为无非是多流点汗、少睡点觉,现在看来,钻井要像过去打仗一样,要豁出身家性命来干。

基于此,轮到王进喜发言时,面对场上上万人,他郑重宣誓: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这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铁人后半生的思想动力,也成为全体会战干部职工的精神力量。

  王进喜右腿被砸伤的消息传出去之后,会战指挥部领导强行把他送进医院治疗。

领导离开之后,他又偷偷跑了回来,拄着拐杖去井场上指挥打井。

  第二口井开钻之后,开始还算顺利,可打到700多米时,突然发生了可怕的井喷。

如果不迅速制伏井喷,那埋藏在地下千百年的天然气、原油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射出来,小小的井眼就会越冲越大。

一旦起火,几十米高的井架和钻机将会被大火吞没,井毁人亡在所难免。

  这时候就需要果断地压井。

  压井需要重晶石粉,当时井上没有。

经王进喜和工人们研究,决定加水泥来提高泥浆比重。

可没有搅拌机,水泥加进去与黄土不能有效融合,比重还是不够,压不住势如火山的井喷。

怎么办?

在面临井毁人亡的危急关头,王进喜把拐杖往后一甩,纵身跳进泥浆池,带头用身体搅拌泥浆。

他的腿上有伤,伤口的剧痛使他每活动一步都很吃力,可是王进喜全然不顾,手脚并用,把自己当成了水泥搅拌机。

  王进喜和战友们用身体整整搅拌了三个多小时,手上、脸上,凡是露出皮肉的地方,都被火碱烧起了一个又一个大水泡。

但井喷终于被压住了,钻机作业恢复了正常。

  当大家把王进喜从泥浆池里拽上来时,他的腿已经疼得不能动了,一下子跌倒在地上……

  大家都说,这口井是铁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

  1960年7月1日,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

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

  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

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

  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

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六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

  到1960年底,大庆油田年生产原油97万吨。

三、总结

有一天,讨论“什么是主要矛盾”。

工人有说吃不饱的,有说生产条件差的,有说家里有困难的……王进喜听了,这样说:

“大家说的这些,都是矛盾,但不是主要矛盾,我看主要矛盾是国家缺油。

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矛盾。

这困难、那困难,社会主义建设油不够用,是最大的困难。

现在大油田找到了,就在我们脚下,就看我们干不干,怎么干了。

干,无非是多吃些苦,少睡点觉;不干,国家困难,就要耽误大事情。

我们一定要苦干大干拼命干,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发现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和“学”而是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动脑筋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达到师生之间最佳合作的效果,创造出最佳教学气氛来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科

两进

课题

3大家献物我献工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8.28

授课

时间

9.28-9.30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铁人王进喜是一个懂得感恩,倾尽所能去报效国家的人。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铁人王进喜是一个懂得感恩、倾尽所能去报效国家的人。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铁人王进喜是一个懂得感恩、倾尽所能去报效国家的人。

德育点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准备

图片、视频、多媒体

特色教学模式

整体感知---探究强化—知识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

山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

干!

干!

干!

  ——王进喜

二、讲授新课

  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

玉门“钻井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黑龙江萨尔图车站。

下了火车,见到接站的同志,王进喜一不问吃、二不问住,握着人家的手就急切地问:

“我们的钻机到了没有?

井位在哪里?

这里打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心急如焚的王进喜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对他的提问,接站的同志也不完全知道,只能简单地回答他,你们的井位在马家窑。

  王进喜见人就问这几个问题,他究竟问了多少人,谁也说不清楚。

为了这事儿,他还跟会战调度人员吵了起来。

  王进喜就是这样,时间抓得很紧,一脑子工作,一脑子活儿,一心要往前抢。

  在等待钻机的日子里,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

王进喜组织1205钻井队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两论”。

  4月2日,王进喜天天想、夜夜盼的钻机终于从玉门油田运到了萨尔图火车站,大家和王进喜一样,高兴极了。

  可是吊车不够用,60多吨重的钻机怎样才能从火车上卸下来?

怎么安装起来?

职工们非常着急。

  王进喜思谋了半天说:

“吊车没有,咱们有咱们的‘宝贝’,照样能干!

  有人问:

“啥宝贝?

  王进喜说:

“大活人!

我们大会战也像打仗一样,只能上,不能退;只能干,不能等,天大的困难也不怕,没有吊车,我们全队37个人,就是37台吊车。

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有肩膀,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卸车、搬运、安装,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弄到井场上去!

  说干就干,一场紧张的战斗打响了。

在王进喜带领下,大家争着抬、抢着扛,他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和大家一起用力拉钻机。

就这样,他们凭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劲头,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从早上七点到凌晨一点,终于把钻机从火车上卸下来。

又足足用了三天三夜,硬是把钻机搬运到了萨55井井场上,并将40多米高的井架立在了辽阔的荒原上。

  他们的干劲也被王进喜的粗嗓门吼了出来,回响天宇——

  石油工人一声吼,

  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干劲大,

  天大的困难也不怕。

  王进喜带领大家“人拉肩扛”把钻机运到了井场。

井架立起来后,马上就要开钻了,却没有打井用水,原因是保障部门把水管线还没有接通。

  没有水,无法开钻,王进喜心急如火,他对大伙说:

“我们不能在这里空着不干事,就是端水也要保证开钻。

  有人马上站出来说:

“这不是瞎胡闹嘛,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

  王进喜说:

“咋没有?

就在中国。

”随后他坚决地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

  当时东北荒原上的水泡子还没有化冻,王进喜就用镐头砸出一个大窟窿,然后带领大家用水桶、脸盆、水壶来运水。

工具不够,连铝盔、饭盒、灭火器外壳都用上了。

有些人干脆就把刨下的大冰块扛在肩上,送到泥浆池里。

虽然手冻得不听使唤,但大家还是不停地来回跑着运水。

  工人们的干劲感动了附近的群众,他们也加入了端水的队伍,很快形成了一条人工运水线。

  经过一天一夜的苦干,他们硬是端了50多吨水,保证了第一口井胜利开钻。

  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五天零四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

  王进喜到大庆参加油田大会战,带领全队大干、苦干,吃在井场,干在井场,睡在井场。

行李放在老乡家,他只去睡过一夜。

  房东赵大娘看见王进喜几天几夜地连轴转,大冷天吃不好、睡不好,好像冻不死、压不垮、累不倒一样,大娘心疼地说:

“人是铁、饭是钢,就是铁人也得吃饭啊!

  一次,赵大娘领着小孙女到井场上给王进喜送饭,想叫他吃上一顿热乎的。

找了半天,才发现王进喜躺在一个泥浆槽子里面睡着了,身子下铺的是一点干草,身上盖的是老羊皮袄,头下枕着一个铁钻头。

慈母般的赵大娘眼里涌出了泪花儿,她感动地说:

“王队长,你可真是一个铁人啊!

  “铁人”这个名字与王进喜紧紧连在一起,迅速流传开了。

三、总结

大庆石油会战总指挥余秋里听说后,连声称赞房东赵大娘这个“铁人”叫得好。

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四万油田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同时表扬王进喜率领的1205钻井队是“硬骨头钻井队”。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发现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和“学”而是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动脑筋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期达到师生之间最佳合作的效果,创造出最佳教学气氛来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

学科

两进

课题

4识字搬山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

9.30

授课

时间

10.8-10.10

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感受铁人王进喜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做事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体会理解铁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理解铁人精神

德育点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准备

图片、视频、多媒体

特色教学模式

整体感知---探究强化—知识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读一火车书也没有用,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王进喜

二、讲授新课

1.我们带着“铁人爷爷是怎么学习文化知识的?

”这一问题观看动画。

同学们看完动画后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引导学生知道,王进喜学习文化知识时,都克服了哪些困难,想了哪些办法

2、再次播放动画:

重点强调王进说的话:

“认识一个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以此突出王进喜学习文化知识的难度,而面对这样的困难,王进喜确立下了愚公志,坚持学习文化知识。

 3、读一读:

让学生读铁人写的诗。

 

引导学生感受铁人王进喜做事不怕困难,有恒心、有毅力的精神。

 四、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联系生活,自己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应该怎么做?

在极端困难时期,王进喜和支书孙永臣仍不忘干部职工的学习教育,他们响应会战党委号召,组织全队学“两论”。

工人学哲学的确有困难,他们在来队实习的大学生们的帮助下,一段段地读,一遍遍地议,结合实际来学习。

不管会战有多忙,每天晚上都坚持“来一段”。

  王进喜自己文化低,就把大学生当老师,边学文化,边学“两论”。

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

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出了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

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大庆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

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王进喜当了大队长后,更感到文化水平低,工作起来困难多。

为了学习毛主席著作,他就更加刻苦地学习文化。

他说:

“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

  自己学习困难,王进喜就拜大学生和机关干部为“老师”。

经常在夜深人静时,他念毛主席著作或群众来信,让“老师”在旁边听,一个字一个字地学。

这位工人出身的干部,写几个字就感到浑身不得劲儿,但是再困难、再苦他都坚持学、坚持写。

  一次,王进喜给外地一位老领导写信,一连写了几个晚上信仍没有写好,“老师”急了,要替他写,他不肯。

他说:

“我这不光是写信,而是为了练习写作能力。

  日子长了,王进喜的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不仅能读书、看报、记笔记,还能写发言提纲,激动时还能写出几句诗来。

他就以这种“识字如搬山”的精神,把《毛泽东选集》四卷中的大部分文章通读了一遍,有些文章复习了几十遍。

  铁人王进喜说:

“光学不用,读一火车书也没有用。

  王进喜学习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

他说:

“干,才是马列主义。

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技术革新。

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们改革了游动滑车。

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了泥浆泵。

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

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

他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对工人们强调:

“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铁人带过的1205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