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79570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docx

教育教学冲刺题及答案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命题预测卷及答案

(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

A.学校制度的建立

B.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

C.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

D.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

2.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显在课程

C.核心课程

D.学科课程

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4.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  )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用

C.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D.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5.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  )。

A.班级环境布置

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D.班级制度与规范

6.失明者的触觉、听觉一般非常灵敏,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互补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8.目标管理的班级管理方法是由美国的(  )提出的。

A.马卡连柯

B.德鲁克

C.杜威

D.布鲁纳

9.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这是一种(  )的观点。

A.外铄论

B.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C.内发论

D.本能论

10.教育(  )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A.全民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终身化

11.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

A.大小恒常性

B.形状恒常性

C.颜色恒常性

D.亮度恒常性

12.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词逻辑记忆

13.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  )。

A.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14.问题难度很大时,解决问题最佳动机水平是(  )。

A.越强越好

B.中等强度

C.弱动机

D.较强动机

15.中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  )法。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16.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杜威

17.人们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

A.注意的广度

B.注意的稳定性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转移

18.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教学法,一班采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有显著差异。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19.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

A.积极关注

B.询问

C.尊重

D.真诚

20.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现在学习“鲸”,当教师告诉学生“鲸,,是一种哺乳动物时,学生很快就能知道“鲸”具有某些特点,这种学习是(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命题学习

21.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者是(  )。

A.布鲁纳

B.加涅

C.罗森塔尔

D.波斯纳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

每小题8分。

共32分)判断正误。

并说明理由。

22.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23.遗忘就是所识记的信息的完全丧失。

24.在同一班级里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但各个学生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这种现象说明了人的心理是先天固有的。

25.抑郁质是一种最差的气质类型。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

共40分)

26.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它们对人格的作用是什么?

27.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28.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29.简述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8分。

共36分)阅读材料。

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王老师是一位青年班主任,工作热情非常高,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学生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然而他在讲课情急时,常常“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虽然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没少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的学生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

对于这样的现象,王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

请你分析一下,王老师教育的班级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作为一名班主任应怎样教育学生才能有良好的效果?

31.材料

某高中教师孙老师在谈到数学教学经验时指出:

第一,通过各种方法,如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和完善智力素质。

第二,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加强基本概念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同时,通过灵活多样的例子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第三,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孙老师在学习上指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四,鼓励学生采用发现、探究的方法,寻找各种数学规则、原理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当学生刚进入高中,上课不知如何听讲时,孙老师及时点拔:

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课堂上老师会重复以前的知识,这时应努力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学习数学就变得简单而有趣了。

第五,站在系统的高度选择教学知识,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第六,在孙老师的课堂上,经常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如“十字路口的红、绿、黄灯的时间比例为多少才合适”“一笔款子怎样存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息”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

请分析孙老师的以上做法符合哪些促进迁移的教学规律。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完备学制系统的出现,诸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等,标志着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

专家点拨“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这一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经常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其中,最重要的是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考生应记住其各自的颁布时间和地位。

2.A【解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包括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国家课程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A【解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4.D【解析】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教育目的的作用来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支配了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专家点拨本题属于识记型题目,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

(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5.C【解析】班级文化是影响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人际关系与班风、班级制度与规范等方面,但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不属于其范畴。

6.A【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7.D【解析】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点拨关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考生应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探索领域——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8.B【解析】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的。

其理论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更好地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9.C【解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种观点。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0.B【解析】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1.A【解析】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在视知觉中,知觉恒常性表现得特别明显。

知觉恒常性可以使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仍然保持对物体的稳定不变的知觉,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

我们认为100米之外的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是知觉恒常性中的大小恒常性。

专家点拨知觉的基本特征这一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人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

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客观事物。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保持不变,包括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

考生应该学会根据概念区分知觉的不同特征,并能够将知觉特征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12.C【解析】运动记忆又叫动作记忆,是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经过学习,人们一旦掌握了运动动作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运动动作的形象连同如何控制身体活动就一并储存在了记忆里,成为运动记忆。

13.A【解析】一般认为,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4.B【解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问题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问题中,最佳动机水平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问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以中等强度为最佳动机水平。

15.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16.C【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最早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证的教育家,主要表现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

后来,这一教学模式经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发展而基本定型。

17.D【解析】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叫注意的转移。

注意转移的质量和速度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和人对前后活动的态度。

专家点拨作答本题时,C项较有迷惑性。

但只要准确掌握了二者的概念,就可以进行区分并选出正确答案。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而注意的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

由此可见,注意分配面向的是多个对象或活动,而注意转移面向的仍然是一个对象或活动。

18.B【解析】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选用两个班级,控制了一些变量,考查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属于实验法。

19.B【解析】询问是评估性会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

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等。

20.B【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21.C【解析】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后来,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它指的是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二、辨析题

22.错误【答案要点】智力的差异不仅是由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并得到最大的发展。

23.错误【答案要点】遗忘并不是所记忆的信息的完全丧失,而是所保持的信息不能在使用时顺利地提取出来。

有的遗忘是因为提取信息的线索不当造成的,这种遗忘叫做暂时性遗忘;有的遗忘是由于丢失的信息过多,无法提取,这种遗忘叫做永久性遗忘。

24.错误【答案要点】人的心理并不是天生固有的,而是与后天环境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现实中个体的反应总是通过他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在同一班级接受同一老师的教育,由于个体差异(生理成熟、遗传素质等)的影响,各个学生的心理反应可能各不相同。

25.错误【答案要点】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人的气质差异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的气质类型只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并不影响心理活动的内容,因此气质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

专家点拨“气质的基本概念”是历年考试中经常考查的内容,常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很多考生可能对气质有误解,认为不同类型的气质存在着好与坏的差别,事实上,气质是先天的,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1)生物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遗传是人格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

(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人格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造成的影响不同。

(4)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生活中的体验、校风和教师的言行都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5)早期童年经验。

人格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首先,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

其次,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

最后,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

专家点拨历年考试中对影响因素的考查是十分常见的,如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但无论考查哪种,考生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遗传及生理成熟;

(2)环境(包括社会和家庭);(3)教育;(4)个体主观能动性及早期童年经验。

27.【答案要点】

(1)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28.【答案要点】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

(1)动机阶段。

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学习的动机。

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有效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将外在的激励转化为内部的心理期望。

(2)领会阶段。

学生要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形成选择性知觉。

教师可通过提问、图片、手势动作等吸引学生注意,使学习内容进入学生的短时记忆中。

(3)习得阶段。

学生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重新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中。

教师可以刺激学生的回忆,指导学习信息的分类组织。

(4)保持阶段。

学生将习得的信息经复述、强化后,转入长时记忆贮存阶段。

教师应对学习条件做适当安排,减少新旧信息的干扰,提高学生信息保持的程度。

(5)回忆阶段。

学习到的新知识通过作业等形式被提取出来,增强学生对习得信息的掌握。

教师应指导学生寻找记忆的线索,进行独立学习。

(6)概括阶段。

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概括,举一反三,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

教师应提供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知识,引导学生概括和掌握知识原理或原则,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7)作业阶段。

通过作业反映学生习得内容的情况,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获得满足感。

教师需要通过各种作业手段综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巩固和提高。

(8)反馈阶段。

学生通过作业的反馈可以意识到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教师在提供反馈时可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9.【答案要点】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要保持有意注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自我暗示法:

在学习时经常提醒“集中注意”。

(2)情境想象法:

想象是在参加某次大考或竞赛,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使自己真正紧张起来。

(3)培养间接兴趣: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奋斗目标,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用理想的目标激励鼓舞自己。

(4)自我奖励法:

自己给自己定时定量,完成有奖,相反,注意力不集中时计划落空,则要惩罚自己做不愿意做的事。

由此则可以养成集中注意力去学习的习惯。

(5)训练听课技巧:

做好课前预习,调整听课心态,重点问题集中精力,次要问题适度放松,有意识地寻找问题,激发听课兴趣。

(6)排除学习时的干扰因素也非常重要,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王老师的班级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王老师并没有以身作则,没有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及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还要求教师的思想进步、品德高尚、遵纪守法、工作认真,具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境界。

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要在各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人们效法的表率、榜样和楷模。

为人师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教师的品行应该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学生时想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来教育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接受教育,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所以教师应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学生的榜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心服口服,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专家点拨在回答此题之前,考生必须读懂问题、看透材料。

问题有两个:

一是要求回答王老师班级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二是要求回答要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对于第一个问题,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才能做出回答,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论知识。

在读材料时,考生可以画出与答题有关的关键词句,如“工作热情非常高”“严格”,这表明王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教师;然而,“笨猪“死脑子’不绝于耳,吸烟后,随手将烟蒂抛在课桌下面”,又表明,王老师不能以身作则,他对学生和自己采取的是双重标准,因此,学生非但不听他的要求,反而受到他的“坏”影响,致使“班上的学生脏话、粗话连篇,纸屑杂物随处可见”。

由此可以推出,答题的关键点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1.【答案要点】孙老师的做法符合如下促进迁移的教学规律:

(1)传授基本知识。

每一门学科中基本的知识(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技能和行为规范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

孙老师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基本知识的传授上,将学生的基础打牢,在此之上,学习才能有效地达到迁移。

(2)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孙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不同知识间的相同要素,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启发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从而促进了学习的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

孙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发现规则和原理及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注意教学材料中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设计情境性教学。

孙老师注意将教学的内容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